大医精诚读后感篇1
风华正茂的岁月里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生命之花的绽放而孜孜不倦,霓虹繁华的世界中我们依然心境平和地安坐桌前只为探寻那神圣生命的奥秘!当岁月渐渐磨平年轻的棱角时会不会也麻木了我们悸动而敏感的心灵?当我们有一天不得不迷茫于生存本身而为生活所累时,是否会忘记自己满腔热血时对万物苍生许下的承诺?遥望千年之前,苍生大医孙思邈正用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凝望生命,正用一双悲悯众生的手医治百病,《大医精诚》
他将一种“大医”的智慧传之后人——那是洞穿人性之后对生命的了然和珍惜,是亲身经历人间疾苦后对生命的尊重和同情,是深入普遍的生命从而能够跳脱出自己的生活舞台之后的无私和忘我。大医谓精诚,“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厚德仁心,也不能救人于疾患危难之中,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医德纵然也成为一句空话。“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医生必须精进医术、仔细诊断,才能正确得知病情,准确用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分秒中决定着一条性命的去留、一个家庭的悲欢,因此作为医生需时刻谨慎,一丝不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除了细心行医以外,医生还要有扎实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
“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我们尚在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期间,只有勤恳奋斗、持之以恒,才能为以后的行医打下坚实基础,而在临床工作时,更要精益
求精,学而时习之。医学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领悟,即使能领悟所有,也有更多未知的医学原理等待去探究,只有让年轻躁动的心平静下来,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才能真正步入医学的圣殿。我们这些医学生所谓的闻鸡起舞,所谓的低调拼搏,失去与拥有,放弃与争取,既格格不入,又息息相关,甚至互相转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躯体与灵魂的考验,我们才能在疾病面前镇静自若,才有可能在死亡面前重获生命的权利!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维护病人的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外,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我不禁感叹:这些话里蕴藏着怎样的博爱和对苍生的怜悯。作为医者,他看透人生百态;作为茫茫众生中的一员,他和所有生命个体一样历尽沧桑。他看着眼前的生命,滤过表面一切浮华,用心体会患者的痛苦,关注生命本身,也只关注生命本身,还原生命的本色。
他将“诚”字发挥到极致,“至诚者”又怎会盲目行医,将生命弃若尘土?我相信,在任意领域求精至精之人必对人世间有一种公开或隐密的热爱。贫苦与羞辱多加的中国近代,中华民族被列强推向了生存的边缘,连温饱都已成了问题,何言求医问药。悲惨万象深深刺痛着每位医者的心。许多国外和本国的医生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身来到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医魂”!也许纷飞的炮火将他们掩埋,也许汩汩的时光将他们的
名字冲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而不朽的称呼“医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是如是行。这些年,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大众信任的危机,白衣天使的形象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贬低,而“医生”这个词曾经带给人们的温暖和安
慰正慢慢地被人淡忘,整个医疗行业也被重重地笼罩上委屈、迷惑、无奈,有些医生因此丧失了自我。人的确有贵贱,贫
富,老幼,美丑,可是,谁可以轻视这些人的生命以及生命之后的故事?医生的使命不就是为了使这些生命永远充满活力,张开双手拥抱明天吗?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医生仅仅是为了病人没有医疗费而放弃对他的治疗,难道他们就听不见那些对生命的热情的召唤吗?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医生必须收红包才能认真的为患者服务,难道做好本职工作必须用金钱才能衡量吗?就连有些医学生,只知道考取高分数而不知道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没
有“见彼苦恼,苦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何其可悲!然而幸运的是,更多的医生还是在坚持着默默地工作、不懈地奋斗,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奋斗的方向一直都是幸福感和意义感!
立志成为医者的人大多心怀善意,温柔敏感,对人世间的疾苦有一种特有的感知力,只不过这种感知力过于平淡以至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渐行渐远……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履行“救死扶伤”的诺言!即使当我们慢慢的融入世俗,踏着红尘的脚步前行,伴随我们的仍旧是生命至上的信念,心中充盈的仍旧是博爱众生的仁慈……..。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2
《心灵鸡汤》的编者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杰克坎菲尔和马克韩森,他们以独到的眼光遴选了这些貌似平凡却让人读来回肠荡气的小短文,它们来自于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朴素率真之美。每一则故事都让人怦然心动,其中《安息吧,“我不能”先生》,对于同是教师的我感触至深。
唐娜老师不会给少不更事的孩子们讲“自信心人人必备”的深奥人生哲理,而是巧用做游戏的方式,将“我不能”拟人化,与孩子们一起玩“我不能”先生的葬礼游戏。那个纸墓碑挂在唐娜的教室里,每当有学生无意说出“我不能……”这句话的时候,唐娜就要指着这个象征死亡的标志,孩子们便会想起“我不能”已经死了,进而想出积极的解决方法。最有意思的是,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希望“我不能”先生的兄弟姐妹“我可以”、“我愿意”,还有“我立刻去做”能够继承他的事业,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自信的种子,对他们健康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唐娜老师的游戏很聪明也很实用,使孩子们在快乐中欣然接受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成长。这对我们老师、家长,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他或是金子或是钻石,或是大河或是小溪,或是大树或是小草,即使是沙石、泥巴,也是建筑高楼大厦不可缺少的有用之材。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如何培养,确实是门艺术,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须努力探究的方向。如何把教育变成一门艺术,或者把它同生活相维系,让它变得更容易接受,更贴近真实生活,我想我应该去探寻。
食补药补不如心补!来一客心灵鸡汤吧!让它滋润你的心灵,丰富你的生活!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3
《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的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最近看有关古代解剖与早期中医理论形成的资料,涉及经络理论部分,友人便推荐看黄龙祥,于是借了这本《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随翻即受益匪浅。
黄师从经络学说的起与内涵入手,旁征博引,史料详实,其以手阳明脉为例阐述学说建立的历程:古人在长期脉诊实践中发现,大指次指间(合谷穴)至手腕桡侧阳面(阳溪穴)诊脉处可以诊候口齿部病症,同时针灸这一区域又能有效治疗相应的口齿部病症,古人将事实、规律与推测、理论交织在一起,因此,经络学说中带有很大主观推测成分的_解释_成分是以一种貌似客观性描述的形式出现,它遮蔽了含有较多实践成分的_规律_部分,而在中医学说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并非只存在于经络学说之中。同时,中医学说_规律_更为常见的情况是既有于实践总结的成分,还有主观的成分。主观成分又有两种情况:其一,用想象、猜测充填缺少的事实以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二,并不缺乏客观事实,但为了维护体系的完美,采取_削足适履_的方式对事实进行剪裁、修饰。因此,作者提出本书的核心观点即古代经络学说即古人对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一种解释,它的精髓在于其中的观察对象本身——人体上下内外联系的规律,而不在于其直观、类推式的理论说明——十二经脉循行线。同时,中医学说科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学说中_规律_部分的实践含量,而不在于其对于_规律_的解释以今天的标准衡量是否合理。
作者在本书经络部中详述了经脉概念的形成与经络学说的建立,试概述如下:
首先,参考《灵枢》、《甲乙经》等献,经脉的概念于脉诊,对比十二经标本部位与三部九候脉诊部位可以发现,手太阴、少阴、阳明,足少阴、足阳明之本的部位与三部九候相应的脉诊部位完全相同,可见十二经标本原本是脉诊部位。在上下二部脉中,腕踝处脉可诊远隔部病症故称_本_,相应的上部脉称为_标_或_末_,《灵枢》中_人迎_与_寸口_以及《伤寒论》_人迎_与_冲阳_即是此例;其次,古人发现手足腕踝处脉可诊断局部病变,还可诊断远隔部位的病变,而后在实践中发现刺灸局部还能治疗相应病症,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因此,古人从上下相应的两脉相联系,形成最初简单的_两点连一线_的经脉循行线,参考连线上的其他脉动处,描绘出一幅与马王堆出土帛书经脉献记载酷似的静脉循行图;最后,在古人观念中,_经脉_虽不可见,但其_出_于体表之脉动点可见,体表这些脉动点的轨迹便是_伏行分肉之间,深不可见_之经脉的走行分布。《灵枢·经脉》篇十二经中不少分支正是为实现一个内外相连、上下相贯的复杂经络网络系统而增设的。而这类设定是汉代_天人相应_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此外,作者还对针灸的实验研究感到了深深地困惑与忧虑,一方面,流传至今的经络献中因种种原因有一部分经是错误的,却也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另一方面,古代献并没有错,但实验研究者不能正确理解,根据片面、错误的理解所设计的实验也能得到阳性结果。
本书有点大部头,上只是概括了_经络部_一个节,专业性较强,因愚本非针灸专业,也只能浅尝辄止,但独到见解确实令愚豁然开朗,不禁慨叹此书不仅从业针灸者必读,凡中医业者皆应读之,方能于杂乱的中医学说之中有所超脱与感悟。
末想到一则故事——叶公好龙,中医业者大都喜欢无比骄傲和自豪的鼓吹中医的伟大,其理论不知比西医先进几千年,然而诸君若知道中医的本面目并非如此耀眼,甚至粗鄙不堪,问君是否还会如此热爱它呢?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4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智者何以完成巨作,从下面的故事中,我备受激励!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传说明代名医李时珍,一天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动,原来这个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个茅草屋里,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停了一会,老人出了一身汗,症状减轻了许多。李时珍询问了一下情况,才知道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副药,包管你药到病除”。可是吃了十来副了,仍不见效。李时珍便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大部分是假药。假药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们对庸医痛恨不已。李时珍看药渣的事,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和带来的药渣叫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大家如何识别伪劣中草药,防止再上当受骗。从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盼望过路的良医识别真假,于是这个风俗就盛行起来。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实践无可厚非,更令人感动的是智者确立志向的伟大,拯救苍生的慈怀!李时珍从元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出发,肯定阴阳调摄、五行胜复、物性相别的相互关系,最后达到天人统一、人定胜天的结论,处处表现出对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因此可以说,《本草纲目》不仅在医学上树立了丰碑,同时对古代自然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
读完此书,让我终身受益匪浅!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5
从医已经十五年了,对于我的职业也有了很深的理解。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健康神圣的捍卫者。今年卫生局要求卫生系统职工学习《大医精诚》,发现落在医生身上的关键词就是责任。《大医精诚》其实不是书名,而是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作者孙思邈是唐朝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而《备急千金要方》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孙氏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以显著地位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突出地强调了作为一位优秀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修养和精辟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为此,该书一一作出了医德与医术的严格要求,成为历代临床医生修养的准绳。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一是细心:《大医精诚》中有这么一句话“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意思是说:“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放到当今医学就是说不能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做全面细致必要的检查。这就是为什么诊断学要我们深刻的认识每项检查的临床意义的原因。医疗活动也应该属于服务性的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活生生的人,责任感是必不可少的,要对患者关心、细心,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孙先生提到“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就是说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浮、沉、弦、紧的不同;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道理。
二是专心:除了行医细心以外,还要有扎实深厚的医学知识基础。文中提到“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就是说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这要求我们在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期间,要勤恳奋斗、持之以恒,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精益求精,学而时习之。
三是静心:有人说学医苦学医累,甚至有某些医生说学医要辛苦一辈子,我觉得他们说得是很实在的话。但是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还不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卫生事业而献身。现在越是勤勤恳恳地学习,是为了行医时能更好的为人们治疗疾病,减轻身体上的痛苦。所以孙先生说:“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与“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从而我们知道行医就更修道一样,要“六根清净”。这就是为什么古代西方的很多僧人行医的缘故。
四是仁心:医者仁心,在我国古代,医术又称作仁术。孙先生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也就是教育我们行医要一视同仁,不可此重彼薄。细心、专心、静心、仁心----这四种行医的高尚品质正式我们要学习和达到的。作为医务工作者来说,要把大医精诚的实质深刻领会并体现在我们的整个行医过程,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努力解决好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我县的卫生事业尽自己的努力。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6
昨天晚上,正准备休息,看到老婆正在播放一位老中医讲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节目,感觉这篇关于医道医德的文章特别不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于是今天专门度娘了一下,找到后,通读几遍,特别喜欢,于是便截图下来,以自勉。
袁树珊《命理探源》“星家十要”篇说:“先君子课读之暇,尝以医卜二学授阜曰:读书而达,固可身列庙堂,为苍生造福;读书而不达,亦可藉一艺以自立。昔贾谊有云: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良以卜可决疑,医可疗疾,同为民生日用所必须。”
自古医易同源,古之善医者,亦善易通卜,像卜筮名家王洪绪,命理大师袁树珊,都是名医世家。一生从医从卜,两不相误。两位名家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易学造诣也高深无比,王师所著《卜筮正宗》以及袁师所著《命理探源》都是命卜的经典之作,是后人习命习卜的必读之书。
古之医易名家在从事医易的过程中,不但要求自己医术易术精湛,而且特别重视德行,像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还有袁树珊先生的《星家十要》读起来,让人深深地感动,倍感亲切,特别是《大医精诚》中所述正像观世音菩萨的大愿一样,让人觉得温暖敬畏。那种不讲贫富贤愚,不论仇亲,只要有病痛找到自己,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境界么?对比古人,想想自己,简直是无地自容。
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了他的层次,所以在今后的易卜过程,还是需要向古人学习,不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易德上更进一步,以来人之苦,视若自己之苦,以来人之念为己念,以人为本,以己为末,精诚待人,至诚感召来人。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7
暑假里,我读了《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读完后我了解了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自幼对医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就以行医为业。他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医学书籍,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误,决心写一本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为此,他走出家门,虚心求教。有一次,在乡间他听说曼陀罗花用酒吞服,会使人麻醉大笑,就不畏艰险,攀登云雾缭绕的武当山,从陡峭的崖壁上采回这种花,亲口品尝,并进行临床验证,说明它确有麻醉的效用。经过27个春秋的研究,他在晚年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九十多万字,收入药物一千八百多种,医方一万多个。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李时珍是个勤奋的人。他年轻时虽然科举考试落了榜,但是他仍然在努力地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终于写出一本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我们要学习李时珍不怕困难,刻苦钻研这种精神,在学习上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8
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秋风再一次掠过我的耳旁,我似乎可以听到桔叶从枝头掉落,载着那些地老天荒的慢慢从我眼前滑过。
千山万水中有着你忙碌的身影,山涧中清脆的鸟叫若一支深远的骊歌,悄悄为你唱了几十年,一边是官高禄厚的宫廷御医,一边是华佗再世般光荣的声誉,可是你偏偏要饮露珠曝烈日跋涉在一片草莽中,摘取一片片绿叶,拔起一株株绿草,多少个日夜你只有孤灯为伴,在缕缕微黄的光中白发苍苍,但是伴着你的双鬓斑白,一部《本草纲目》流传千古,你的毅力也瞬间惊动了数百年,当人们抚摸着《本草纲目》的帧面时,人们不断地重复着你李时珍的。
听着百姓沉重的叹息,看着将士们无力的剑戟,你彷徨了,是做一个至死不降的英雄,还是当一个卑躬屈膝的君主?残阳如血,无限地拉长了你孤单的身影。
为了越国的存在,为了社稷的荣耀,你最终选择了为吴王牵马坠磴,最终选择了仍要做一个君主,只要越不亡。你送走了越国第一美女西施,看到她的泪流过白皙的脸庞,世人不知你的心,血也刹那间满腔。你卧薪尝胆,十年,二十年,你等待,你积累,因为你要以一个君主的姿态站在吴差的面前,看到他面如土灰的脸庞。
十年教训,十年生养,二十年默默无闻,在群雄并起的时代,足以让人把你遗忘,可是二十年后的第一天你便喊杀到了姑苏城下,完成了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个神话。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便是今天人们讲到你勾践最常讲的一句话。可歌可泣的!
在默默无闻的时候,我们的英雄积累着,等到春花漫山的时候,厚积薄发,创造惊人神话,一生只为一瞬,一瞬决定一生。
有些心情在岁月中早已难辨真假,有些还没有讲完,那就继续听吧。听着,任风雨一次掠过耳旁,我慢慢闭上眼睛,期盼默默无闻的自己,厚积薄发,积蓄能量,创造奇迹。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9
大医精诚,精者,医术高明;诚者,医德高尚。读了孙思邈先生的《大医精诚》方才了解到,所谓医者,乃智者、仁者、德者也。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具备的是“智”,是能力,治病救人的能力,否则其它都无从谈起。要知道,学医这条路是永求无尽的,我们不可以把途中某个美景当作终点站,只能稍作停歇,继续向前。这条路,你走的越多,你所懂得的才能更多。曾经听老师说过,学医是没有尽头的,你只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拥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才有资格走上这条路。
一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告诉我们:“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一个医德高尚的仁者,应有五柳先生纵情山水、闲云野鹤般的隐士情怀,不求名利,不求闻达;又要有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满腔热血,一旦入世致用,则心系天下苍生。而今医学界,用一句毫不夸张的话来说,若寻心怀大仁者,寥若寒星。治病求医,贫富之差、亲友之别、老幼之差早已不足为奇。在患难之前,有几个医生能够做到不瞻前顾后、自虑凶吉。医术精湛,很是重要,可为名医,但多一“仁”字,即为苍生大医!
《大医精诚》不仅向所有医务工作者展现了优秀的医者该有的精于医术,诚于患者,细心博爱,心系苍生的崇高品质,也向所有医务工作者传递着时代人们最强的呐喊:渴望获得平等而便捷的医疗。《大医精诚》向世人昭示的那一片更为广阔的至精至诚、心系苍生的天空,那是一片真正属于医者的光明的天空,它驱散了迷失在黑暗中的阴霾,照亮了前方奏响起航号角的路。作为医生的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肩上的重任又何止是扞卫人类的健康。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身份贵贱,只要我们是一名医务人员,只要我们铭记至精至诚的信念,只要我们保有同情慈爱苍生的心灵,我们就有义务推动医疗的公平和发展,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们也可以成为一名大医。
衡量一名医生的成就绝对不能是金钱、地位和权力,而应该是医术、贡献和口碑。我们身边从不缺乏医术精良、医德高尚、践行大医精诚的好医生,在他们眼里,患者脸上丝许的微笑是对他们最大的赞许,他们希望得到是社会的认可,病人的健康和自我的慰藉,他们知道在精湛医术的背后医者还应该有良心。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身为医生的我们必将矢志不渝地奉行《大医精诚》向所有医生展现的优秀医者的高山景行,将大医作为人生的目标,在推进医疗平等、医学发展的道路上毅然前行。德艺双馨薪火传,杏林春色意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