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xxx 第1篇
2018年是中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开局之年。“要做就做最难的事”,秉持着这样的决心和信念,xxx带领团队来到国家三区三州中的临夏东乡县,这里曾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通过调研,xxx了解到东乡有几百年祖祖辈辈养羊的传统和历史,“而且羊从来不吃有添加的东西,那我认为可以给东乡打造一个羊肉品牌”,xxx说。
东乡的产业选择不是偶然,“想让一个产业永久落地、永久发展,永久让当地世世代代过上好日子,那么在做的时候就要扎根”,这是xxx对产业扶贫的看法。想要扎根就要开展切实调研,白天调研晚上开会持续近半年时间,同时为了让产业早点落地和让技术普及,xxx团队对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进行实地培训。“我们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到企业来、领到羊圈里头,给他讲一些道理和技术,通过实地培训告诉他怎么能养好羊,再领到设施农业里头,让他们实际看实际操作实际听,这样的培训比较有效。”
在调研过程中,xxx还发现东乡的妇女没有就业机会也没有文化知识,“东乡想要彻底脱贫必须要解决妇女就业问题,我是一个女同志,必须要把东乡妇女带动起来”。对东乡地理环境气候状况等考察过后,xxx准备把家乡东北的黑木耳引入东乡,以此来解决东乡妇女的就业问题,“如果把它搬到东乡来属于无中生有,但是无中生有的东西能把它做出特色,做成一种品牌和品质就可以成功。”黑木耳的整个技术和产业在东乡随后落地。xxx让东乡妇女学文化学技术,还提出不破坏东乡当地妇女要照顾家庭的风俗,“要在这样的前提下让她们自立,让她们有收入。”xxx提出让当地妇女灵活上班并按劳发放工资,“她上几个小时班就给几个小时工资,如果她家里活干完想加班加点,那也可以继续工作继续有收入。”这种灵活的工作机制解决了几百名东乡妇女的就业问题,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没耽误照顾家庭,同时在家门口就业,我们一年收入都是三五万块钱。”
东乡贡羊、高原黑木耳产业做起来后,xxx又踏上亲自推介的道路,“这两三年我就是背个锅、拿着东乡的羊肉,通过现场做并且不加调料让大家感受东乡羊肉原汁原味的品质,是香味而不是膻味”。她告诉记者,“只有把产品卖出去了才能换出来价值,东乡老百姓才能有稳定的收入,产业才能稳定发展”。
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xxx 第2篇
xxx对东乡妇女的专门帮扶不仅仅解决了她们的就业问题。一位东乡女村民告诉记者:“我们在家里的地位、东乡几百年对女性的那种歧视现在已经全部改变了。我们现在生活非常快乐,慢慢在用微信,也有点文化了。”对此xxx表示,“这些女性没有经济来源,专门帮扶就是想让她们活得也最起码有骨气,但没想到能改变东乡妇女在家庭里的地位,给她们带来自尊自立。”
东乡妇女对教育的认知也有了新变化,一位女性村民说,“虽然我们没有文化,但我要让孩子上学,孩子上学这件事现在是我们生活的重中之重,我想多挣点钱让孩子上个好学校。”xxx告诉记者:“有妇女和我说,想让孩子将来能够当科学家,所以在扶贫过程中,对她们的这种改变对我触动特别大。”
记者了解到,xxx还鼓励东乡一位服刑期满出狱的村民养羊,并为他讲了很多道理。该村民表示在和xxx交流的过程中,“很信任她”,养了两年羊之后“现在家里日子好了,孩子也都上学,自己的思想整个发生了改变”。还有一个贫困家庭,因孩子意外去世后家里人状况一直不好,xxx和他们积极沟通并鼓励其养羊。“通过养羊,我的家庭状况改变了,可以说是发家致富”。这位村民告诉记者。
扶贫,又不仅仅是扶贫本身。对xxx而言,她认为扶贫让她的人生更有意义。“之前的创业都是过去,参与扶贫是我人生真正的一个起点。我不是为了拥有多少财富,而是我要创造多少财富让多少百姓去受益,所以在扶贫这个起点上我找到了人这一生的意义,就是能够为社会做什么。而在扶贫这条路上,我们民营企业是肩负着一种让这个社会永远和谐永远稳定的使命。”
xxx对扶贫方式的认知也经历了变化过程。早在2001年初到兰州时,xxx就通过公益慈善帮助贫困人群,她表示“我刚一开始给他们拿钱,后来我意识到不通过劳动拿到钱这就等于养懒汉就永远脱不了贫。所以要通过产业来带动他,经过劳动才能拿到收入,要让他们知道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2014年开始,中国进入精准扶贫阶段,xxx积极行动,在兰州市的红古和永登地区通过有机农业和设施农业带动扶贫,带动群体达到上万人。这让xxx进一步意识到,“中国的扶贫想要把它做彻底,就是做产业,必须做产业。如果我要参与到扶贫这里来,我可能把整个面带动起来,可能带动一个乡一个镇乃至一个县。”2018年至今,xxx通过产业扶贫成功带动东乡县。
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xxx 第3篇
xxx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010年,她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江门村,带领乡亲们努力拔穷根:创新“稻+鸭+鱼”共作模式种植紫黑香糯,带动村里年收入300多万元;联手大学生村官成立“苗村倌”电商服务中心,帮助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900多万元;出资建设扶贫加工车间,创建“苗阿嫂”“苗xxx”品牌,村里产业覆盖率达100%。2020年,江门村实现94户326人全部脱贫。
“未来,我要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继续贡献青春力量!”xxx说。
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还有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xxx。2018年,xxx为当时的深度贫困地区东乡族自治县和漳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种羊万只,带动8个乡镇、6个合作社开展规模化养殖。她还新建8个黑木耳种植基地,吸纳350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为建档立卡户分红865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费142万元。
乡村振兴的道路,见证了她们的不懈引领,也见证了她们的医者仁心。
同样坚守在医疗卫生岗位数十年的,还有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
1968年,路生梅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工作。看到佳县落后的医疗条件,她许下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用心守护革命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路生梅白天接诊患者,晚上刻苦学习,迅速从一名专业儿科医生成长为全科医生,并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退休后的20多年里,她依然坚持每周在县医院和中医院义务坐诊,接诊患者超1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