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乡点赞作文1000字(共4篇)

时间:2023-12-23 12:35:02 作者:admin

我为家乡点赞作文1000字 第1篇

他们的努力工作,只是为了能动够有一个干净而和谐的社会环境。

很小的时候,我和妈妈上街买东西,总会有环卫工人向我们微笑,妈妈也会和他们打招呼,妈妈每次都要我叫爷爷奶奶好 我总是极不情愿的叫了之后,转头就跑,好像特别怕碰到熟人,认为这样会贬低我的身份。可是,前两天看到的那件事,使我改变了对环卫工人的看法。

那天,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个穿的非常漂亮的阿姨,一只手提着一袋垃圾,一只手牵着一个小孩,走到环卫工人身旁,“啪”的一声把垃圾扔在他脚下,洒了一地,还振振有词的对他的`儿子说:“你长大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像妈妈一样,千万别干这种没出息的事。”说完还不忘瞪了那个老爷爷一眼,我原以为老爷爷会骂她,就算不骂她也得说她几句吧,可是,老爷爷什么都没说,默默的用夹子把垃圾一个一个夹起来,放在垃圾车里。

我看到这里时,实在是忍不住了,走过去帮着老爷爷一起捡,那个阿姨看见了,又对他儿子说:“以后千万不要和这种小孩一起玩,不然长大后一定会是一个没出息的家伙。”我听了,忍不住站起来想痛骂他一顿,可是老爷爷拉住我说:“没关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被骂两句又不会少块肉。”我惊呆了,老爷爷竟是这样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自从经历了老爷爷事件后,我发现我变了,我变得不那么虚荣了,见到环卫工人们也会热情的和他们打招呼了,有时间还会停下来帮他们一把,我发现路过的人们都是用赞许的眼神看着我,我感到很骄傲。

是环卫工人改变了我,我xxx卫工人,我为环卫工人点赞!

我为家乡点赞作文1000字 第2篇

在这个国家里,我感到非常的自豪。从古代的4大发明至近代的各种仪器,中国创造了多少历史啊!

祖国的.风采,辽阔而壮丽,无数诗人下了千古名句。而卧,只能为祖国感叹了。

我热爱我的祖国,你是多么的雄伟,壮丽。

但我还记得,在八国联军的时候,祖国是多么的软弱啊!而如今是多么的强大啊!

自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我的心感到无限的自豪。祖国强大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从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时候,我从电视里看到了一幕幕悲惨的景象——一片废墟。我不禁的流泪。但几天后我了解到祖国的强大!因为有强大的足骨母亲;所以四川恢复的特别快。

祖国啊!有多少英雄为了你而献身啊!

祖国终于不失众望,成为了一个大国。我为祖国自豪,骄傲。我为组股的未懂?。未来的祖国是怎样的呢?

我为家乡点赞作文1000字 第3篇

本文将点赞行为从两个分析层面(从心态上区分):一方面是信息发布者(或是“求赞者”),另一方面是点赞者。前者信息发布主体方向为强关系社区时,希望借此让亲友了解自己的生活或树立某种形象进而获得认可(本质上),而现代性价值观必然会对内容的选择、包装及发布产生引导性作用,常见信息发布类型有晒照片、发状态、发日志等,主要动机为群组趋同性(被理解)、认同感(被需要)、被认可及其他不确定因素。

本文提出的研究课题应该给予一定群体、地域的情景限制,我们将研究对象作为社会人来考量,发出点赞这一行动的主体是社会性的,脱离社会的人是不存在的,因而每个人总以各种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一方面,朋友圈作为自己的私人空间,应该存在一些自己想看到的信息,对于一些不咸不淡或者自己厌恶的信息会选择屏蔽,更何谈点赞或是与此相附加的道德绑架;但是本文探讨的是信息发布者来源于自己需要长期保持联系或者重新整合关系的人群,面对他们发布的信息,你会选择主动点赞、直接忽视抑或收到某种不确定因素被迫点赞。

我为家乡点赞作文1000字 第4篇

其一,是社交关系维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对人际关系重整的方式的思考(信息化、虚拟化的交往是否可以取代现实生活)。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的社会转型期,不可逆的现代化进程往往会导致传统与现代在价值观、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方面的冲突,这导致中国社会不可能回到以往的人际关系模式,需要一些新的形式去满足人们对关系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两种主动对于现代化要求的适应。

其二,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的道德话语、实践分析。需求引导行为目的,并决定行动方向,通过点赞来达到的人际关系重构是一种需求,而对道德绑架带来的反抗以及主观性屈服也是需求的一种表现。这表面上是一种社会变迁(转型背景下)人们价值观、个体主义张扬中对道德绑架的控诉,实质上“浅尝辄止”的人际关系(表面意义上的弱关系)在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中是重要的,寒暄性社交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而点赞从单纯道德上讲可能是令人恼火的,但通过各种诱因的全面考量,我们会更好理解事件发生的合理性,或者会成为其效益的获利者。

其三,研究群体的选择及研究方法的使用。之前我们提到要对事项研究框定一个范畴,从而制造一个可以讨论的平台,我们也不断看到过多的特例对本次研究主题的挑战,那么道德绑架是否真的过于沉重其实是一个时间(历史)范畴及其适用性的过程,在研究中不能以xxx、也不能以某类边缘群体的状态来否定问题本身的存在,过多地限定是否还具有原本的研究价值以及具体方法的选择成为我们下一步讨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