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第1篇
《被讨厌的勇气》是我关注的一位穿搭博主推荐的,最开始看到书名你会觉得它应该是一本心灵鸡汤,于是我只是把它加入了购物车迟迟没有付款,后来陆续看到很多人说这本书不错,于是决定入手看看。
这是一本心理学书,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整理xxx的心理学思想编撰的心理学书。它是通过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来逐渐解答青年对人生的种种疑惑,从中阐释xxx的思想。与xxx德等传统心理学的观点不同,xxx心理学提出“目的论”,即人们所考虑的不应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原生家庭”这个词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听过,曾经跟朋友也一直探讨过这个问题,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是不是终其一生的,前几天微博热搜也出现过类似话题“原生家庭能不能决定一生”,20多万人的投票有15万人认为能决定一生。按照xxx的观点,一定不是,xxx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他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一定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过去的经历的'确会对我们的人格形成有一定影响,但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也就是说,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
众所周知,今年赣榆有一名城头中学的高考生姜同学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他考了368分本可以选择一所更好的本一院校,但他却毅然选择了盐城师范学院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英语专业,选择四年后回到赣榆做一名乡村教师。说实话,刚开始看到**我也不是很能理解他的做法,但后来想想,他的行为似乎可以理解。他父母年迈,从小家境贫困,母亲患有精神智力障碍,父亲患有肝病,按照原因论的观点,生在这样的家庭,他应该是抱怨父母,抱怨命运不公,堕落度日,觉得自己这辈子毫无出路。尤其在这样一个拼爹的时代,可是他没有。我不能肯定他私下里没有抱怨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即便在仅有的一盏不知道几十瓦暗黄的灯光下依然努力奋斗,并最终取得了368的高分。他不仅成绩优异,还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说他喜爱英语,希望做一个乡村教师,可以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农村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说实话,我不相信他那样的家庭环境及患病的父母能带给他什么样优质的甚至正常的家庭教育,但他很棒,他虽满脸成熟,没有看上去像18岁的同龄少年,但他没有被生活打垮,他有自己的追求和选择,我相信他的未来不会差。
书中还谈到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他认为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出口而是入口。
其实我觉得不太能苟同。我认可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但不认可父母及老师应该将课题分离出来,放任孩子的学习。我现在任教一年级,我们班有些孩子已经展现出不爱学习,不听课这一面。接照xxx的课题应该分离理论,此时的父母老师都不该干涉,任由孩子自行发展,告诉他你需要我帮助的时候你告诉我,我会伸出援手。我不认为是这样,这个年纪的孩子说实话还没有形成自己相对成熟理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他们还没有明确判断是非的能力,甚至可以说许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娃还没有从幼儿园那种**自在的环境中清醒过来,还没有“我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概念,没有我要“学习”的意识,如果此时老师和父母任由他发展,不进行干涉、放任自流。孩子可能就此毁掉,难道家长、老师这时候不该及时主动参与孩子的课题,与他进行有效沟通,帮助他树立学习的意识吗?我所谓的干涉不是要打要骂,只是因为孩子还不懂甚至不清楚“学习“这一行为的重要性,作为**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让其了解。
书中还有许多现点让人读来醒醐灌,xxx心理学是个人的心理学,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好自己,把握此时此刻,获得人生之**与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第2篇
带着好奇读完这本书,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简直就要被书名埋没了,非常值得一读,没有所谓尬吹,有的是满满的分享。这本书通过青年和哲学家对方对话的讲述方式,一层层铺展开问题,将xxx错综复杂的心理学与实际相结合,通俗的讲解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很多困惑,有些观点是相当棒的,打通了我原本闭塞的思路,心灵思绪也变得敞亮起来了。
我们经常说活着好难,世界好复杂。但事实上有可能是我们看到的并非世界原有的样子。如果我们觉得世界复杂,完全是因为我们把世界看得复杂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活在客观的世界里,而只会活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世界上的种种东西都是与我们有xxx有其价值的)。如果感觉目前眼前的世界是无比复杂的一团乱麻,我们其实是有可能改变自身让世界恢复其简单的样子的。因为根本不在于这个世界怎么样,而在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同书中所提到的,同样是18度的井水,在夏天感觉是清凉,在冬天却感觉是温热一样,水的温度并没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的主观感受。
我们总会觉得很累,到了年龄就要考虑买车、买房、结婚、生娃、养娃等种种问题。特别是这个社会竞争越来越大,有很多城市里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从胎儿的时候就开始了鸡娃的一生。我们为什么越来越累了,社会在前进,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了,可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累了,不光我们累,孩子貌似也比几十年的孩子更累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课题分离,我们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课题就可以了,即“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怎么理解这个课题呢,我的理解是可以跟义务挂钩吧,把每个人应负责的课题分离**,每个人都只关注属于自己的,这样我们就能轻松很多,我们觉得很难,往往是被别人干涉了自己的课题,或者自己干涉了别人的课题。而怎么区分是谁的课题呢,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活在当下绝不是享乐注意的享受现在,而是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第3篇
被讨厌的勇气也就是幸福的勇气。不要怕被讨厌,这样心才会自由,人才会自在。
要怎样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呢……
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
xxx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
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
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xxx的哲学同样强调当下的意义,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此时此刻才是生活的`真谛。
xxx的心理学,就这样把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我们自己。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就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第4篇
当一个人成为原因论者,将所有现在发生的一切归因于过去,那过去所发生的不幸一切,都将成为其悲观论调的目的,而当我们将不幸其作为武器,是没有人能够反驳的,所谓“弱势具有特权”,便是如此,但越是反复强调自身的不幸,就越需要不幸这一工具。
站在目的论的角度上,过去都以成为事实,而赋予过去何种价值,才是现在的你所应该面对的,而非将现在不完善的自身归因于过去,那是懦弱者的自我逃避。但“不完善”这一词的出现,就以带有对比这一特性,关键还是取决于你是站在竞争的角度还是发展的角度,前者你永远无法达到目的,后者你能坦然自由。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也许你认为世界光怪陆离,也许你认为世界简单到一眼看穿。但客观世界本身是不变的,所不同的也不过是你的.主观世界。
何其有幸,在悲观论调充斥着的现实,乐观派的本质为我减去了不少烦恼。从xxx德的原因论一下跳转到xxx的目的论,也许会訇然寸断,但要想改变,便需要勇气,太多的人坚信着人是可以改变这一观念,但又维持着原因论者的做法,那是达不到自洽的。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第5篇
心理学家xxx出生于1870年,虽然年代久远,但他的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例如,“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转换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态度是,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么看,怎么诠释,就等于你决定了某一个版本的世界。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很不同,对于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却觉得没什么。就拿分手这件事情来讲,有人在分手后觉得很难过,整个人都很悲伤,觉得可惜,成为了遗憾;也有人抱着轻浮的态度,傲慢的姿态来看待分手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后产生了愤怒,憎恨的情绪,因而又导致了某些令人难以启齿的后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这段已经结束的感情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或者是让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从而驱使自己改变,在这段恋爱中得到成长。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xxx如是说。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但是反观自己的'过去,我想说:过去并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为已经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的事,让我明白,让我成长,才有了如今的我。修正了许多问题,打磨了我的棱角……今非昔比,却也仍不完美。不同时期的我,不同状态下的我,对过去的看法,也是尽不相同,所以“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在不断改变。
我谈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差一点触摸到了爱情的高度。在一起两年的时光,虽说分分合合,却也惺惺相惜,当时是快乐的,想起来是幸福的,最后没继续走下去,只留遗憾满满。那时候不懂事,让我喜欢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积攒了失望,是我的问题,也是成为遗憾的根源,很对不起她……但是我觉得始终有机会,去弥补。心中默许,乾坤未定,我们在顶峰相会,我还想看到你的笑脸。
其实两个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无作用的,因为要在一起的最终是两个人,最后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顶多是外力给了一点暗示,推倒壁垒的依然是自己。无论情感曾经多么残缺,结局一定归于平静宽广,如果不是,那它还不是结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xxx说过的话,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那个瞬间在无可挽回的事实前,学会了从容不迫,在大势所趋时,学会了不动声色,开始保守的给予,迅速的放弃,游刃有余的_。在那些众口一辞的节日里,将最好的情感夹杂在寻常祝福中,试图蒙蔽隐秘的初衷。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第6篇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我便被书的名字吸引了“被讨厌的勇气”,我是一个敏感并且有些自卑的人,总害怕别人讨厌我,有时候会为了讨别人喜欢而委屈自己,我也常常因此不快乐。如何获得这种不害怕被讨厌的勇气呢?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本书里获得答案,于是,我抱着极大的兴趣翻开了此书。很幸运,我找到了答案。读完此书,我的心灵变得很轻松,释然了很多事情,对生活,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今天,我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是由日本作家岸见一朗和古贺史健合力完成的一本心理学著作,整本书表达形式非常轻松,是以一个青年人找一个哲人进行对谈,两人围绕“人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这一问题展开了简单却深刻的讨论。哲人用简易的方式向青年解释了如何改变人际关系,如何获得幸福,又如何鼓起勇气面对他人的讨厌。
全书一共分为这五个部分:
一、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二、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三、让干涉你的人见鬼去。
四、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五、认真的人生活在当“当下”。
每一部分读完,我都会觉得神清气爽,醍醐灌顶。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打破了我的`认知观念,让我豁然开朗。比如:健康的自卑感不是来源于与别人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自己”的比较;直面“人生的课题”不要逃避,不要想着去改变他人,而是追求自我改变;改变人际关系的方法是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读完这本书,我似乎找到了获得幸福的方法,那就是我们需要具备五种勇气。
第一,接受过去的勇气,不埋怨不自怜。这本书中讲到我们的不幸其实是自己的选择,是我们缺乏一中种“获得幸福”的勇气。想要获得幸福我们要给过去的经历赋予积极的的意义,认真生活,活好当下。我们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只要我们有摆脱过去的勇气,我们就可以获得幸福。
第二,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改变对事物的解释。人之所以自卑活着自我价值感认同低,是因为对在外的客观事实没有积极的主观思想去认识。我们总习惯性的与别人比较,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这本书告诉我们健全的自卑感只需与理想的自己比较,人生不是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只有自己认可自己的价值我们才会幸福。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改变主观解释。只要我们改变了对事物的主观解释,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豁达。
第三,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做好自己,别人怎么做与你无关。以前,我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如果听到别人对我不好的评价时我会很难过。书中的这些句子治愈了我:“我们不是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只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期待的去生活。也会舍去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中,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我们只要把属于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别人怎样做是他们的事情,和你无关。”所以,勇敢的做自己吧。
第四,做好课题分离,让人际关系更简单。人际关系中的很多烦恼是因为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学会课题分离,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我们的课题。
第五,要有贡献自己的勇气,让自己有价值。我们找到自己的伙伴后愿意为自己的伙伴去做出贡献,当我们的伙伴因为我们的贡献变得更好了,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价值感和存在感。
当我们拥有这五种勇气,我们就会对生活充满力量,可以从容淡定地生活在世界上。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句话: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出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关键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也不是他人的赞许和认可,而是你对当下的关注以及为此刻所做的人生定义。愿我们都自由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