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随笔(汇总3篇)

时间:2023-08-20 09:47:40 作者:admin

短歌行随笔篇1

《尔雅》成书于西汉,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和别的词典有点不一样,《尔雅》是按词义和事类编排,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放在一起来解释,比如全书的第一条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便是说这些词都表示起始的意思。

还有一条是:“殷殷、钦钦、京京、忡忡、弈弈,忧也。”我们读了,未免要想,古人真是麻烦呀,形容担忧,要有这么多花样,我们当代人形容快乐,还没这许多词呢。

《尔雅》之后又有《广雅》,一本仿效《尔雅》的词书,三国时的张揖编撰的。《广雅》是对《尔雅》的扩充,收录的词很多。如表“取”义的动词,有“龛、岑、资、采、掇、搴、摭、芼、集、摘、府、揽、捞、挢、稣、赖、撩、探、收、敛、捕、汲、有、撤、铦、掩、窃、剥、剿、挦”等,表示“举”的动词也有二十几个,表示“欺骗”的动词也是二十几个,表示“击”的动词近六十个,如此等等。

我们会想,古人真是有点傻(顺便说一句,《广雅》中表示“痴”的词有十个,表示“愚”的词近二十个),连飞机也没坐过,却有三十三个字形容飞翔。他们对事物,抱着一种什么态度呢,为什么要给瓶子起几十种名字?

平时咱们读点古文,最头疼的,就是意思相近,用词却花样百出,据说各自有微妙所在,但谁有耐心去体会?现在的颜色专家也掌握些古怪的名字,咱们则只需知道红黄蓝白黑,如需进一步形容,则可说“有点黑”、“很黑”、“贼黑”,而《广雅》呢,表示“黑”的词有三十个,是不是因为他们心理阴暗呀?

语言,是越简单越好呢,还是相反?这个问题,没办法一律地回答。当年扫盲,曾编写十分简易的课本,学生有不高兴的,说:“我们只是不识字,又不是不会说话。”我们日常说话,可以有许多写也写不出来的方言词,一旦提笔,这些词不能用了,顿觉寒酸。如果有人提议把汉字减少到千字以内,复杂的句式一概禁止,大概会获得多数人的支持的,因为那样一来,大家就平等了。

这可能便是正在发生的事。我偶尔写点文章,发觉可用的词越来越少。一呢,是怪自己从小没好好学习,掌握的字词本来就少,后来天天向上,又忘掉一些词汇。二呢,是越来越多的词,被用得没法用了。比如一个挺不错的字眼儿,总有人不好好用它,今天给它涂点恶心,明天又把它拽到泥里拖一拖,一来二去,等轮到我使用时,它已经混带着许多不愉快的感觉,成了一个破词儿了。

可用的词越来越少,正好省事,但我有点担心的,是语言和头脑,怕是一回事。我有一次摔到脑袋,半天有苦说不出,便是一种令人担忧的证据。

还有输入法。我也是用键盘写字的,输入一个字,后面有词的提示。谁也不愿意和自己过不去,不管心里怎么想,那些位置在前的词,总有更大的机会,跑到文本上。要知道,无数的人都在用同一种输入法呀。那些位置在前的词,不管多么好,几天后就变成了陈词滥调。更要命的,这是别人替我们选择的词,或者说,是我们彼此之间,共同造出的语言环境,我们再也不用费心于遣词造句了。我估计,再过些年,输入法候选框第二页往后的字词,就从我们的语言中消失了;当然,它们也可以继续赖在那里,但是,谁瞧它们呀。

短歌行随笔篇2

天地间唯有幽人自来去,矗不知其几千万人,余所好者,人之所好者,苍生所好者,难猜难尽,呜呼,杜草堂何时得广厦,大庇我三年五载;苏子乐哉,携飞仙与我遨游,抱明月伴我长终,杯盘狼藉,东方露白;

天问离骚之屈大夫,绝唱着书之太史公,吞声踯躅之鲍参军,上天揽月之李太白,挑灯看剑之辛弃疾,指北不叛之文天祥,肝胆昆仑之谭嗣同,随清而去之王国维……

我大中华悠悠千年,荡气回肠,炎黄春秋,薪火相传,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视大地,站在珠峰之颠鸟瞰全球,山不转水转,天不高人高,既然选择了前方,就不怕风雨兼程!

短歌行随笔篇3

大多数学生畏惧文言文学习是有道理的,大多数老师也是。毕竟古人和今人在书面语使用上,会有时间造成的隔阂。

所以,首先可以从心理上帮学生克服畏惧心理,让他们觉得不难,甚至有趣。那么内容有趣的文言文可以首先推荐给学生。

其次,如果学生畏惧文章长,可以先从短文章入手。

这样,从既短又有趣的文言文入手,对畏惧文言文的学生会逐渐找到学的兴趣的。

然后,不要用大量的文言知识吓到学生,让学生把文言文的学习看成就是在积累文言知识。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有分布有侧重的让学生分别渐进式梳理积累。

考试说明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聊斋志异》这样的文言小说山东高考考过,那么与之相近的《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唐传奇、三言两拍等是否可以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我们的古代小说选修读本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阅读这样的文言小说,不必纠结于详解字词句,关键是文意的贯通,是整体的理解,当然也可以个别词语查阅理解。但就是当成作品来读的态度阅读,培养语感。读多了,就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