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随笔散文篇1
五月五,午端阳,
家家户户插艾忙。
把艾插在门外边,
驱虫辟邪又吉祥。
这是一首小时经常唱的儿歌,每每到端午节时就想起来,勾起我浓浓的思乡之情。
早上,还没起床,浓浓的艾香便沁满我的心扉。早起买菜的妻今天买了两把艾放在店里,说等会挂在门口,端午节快到了。
时间飞快,恍惚间已到端午节,记得过去在老家,每到五月初五,那天一早,娘就到家前的地边,割一大捆野艾回来,插在大门两旁。说能辟邪,也是风俗。
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在农村,很普遍,它生长在田间地头,喜阴好水繁殖力特强。每年开春后,它就拱土出芽,白白的,毛毛的黄嫩。由于艾有浓烈的香味,酷似中草药味,所以,兔也不闻,羊也不吃,牛也不啃,经过,春风春雨的滋润,长的很快,到了五月前后,都有一米多高。端午节一到,家家都在自家的地头,荒草地里,割一大捆回家,挂在大门口。碰到谁家结婚办喜事,浓绿艳活的野艾,衬托着大门两旁的大红喜字,煞是好看。
过了三、五天,艾已半干后,细心的主妇们把艾取下,放在屋檐下风干,收藏好,早晚能用着的时候,找出来用。药贩来收购时卖点钱花。要是跌打崴脚,用艾泡水烫烫,第二天脚就好了。在那个没有蚊香的年代里,点燃干艾叶,来驱蚊子,效果很好,很芳香,总能让人甜甜的入梦。
遥想老家的沟边地头,那一片片,一丛丛,茂盛的野艾,不用耕种,不用浇水,不用喷药,不用施肥,默默无闻的成长,虽没有娇艳的花朵,香甜的果实。但它能给人们带来很多好用途。那一抹浓绿随风摇摆的野艾,在田野里,在阳光下,也算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摇曳在眼前。
虽然,端午节那天,我们有吃粽子,吃鸡蛋,赛龙舟等风俗,但都远不及家家大门两旁插艾,那样必不可少。端午节那几天,整个村子到处弥漫着艾的清香。
离家外出打拼很多年了,每到端午节时,浓浓的艾香便勾起我想家的念头。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亲人,又都萦绕在我的眼前。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2
四季的温情与朝寒暮露,集结在五月的端午。遥远的汨罗江,你是端午的开始。不屈的屈原,是端午荡气回肠的诗魂。引领众多的文人骚客,千年传扬。伴着五月的鲜花,一年一度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又走进了你我。
五月初一的早晨,父亲就让我去市场买艾蒿,说是用五月初一的艾蒿洗脸可以美容,可以让人的容颜变得更加靓丽。究竟有无验证只是先辈流传。记得幼年时每逢端阳节,母亲领着姐姐用五色纸折各式葫芦,然后是将折好的葫芦,用红线拴在父亲找来的杨树枝上,悬挂在自家的屋檐下,室内也是照样悬挂,且葫芦样式多种多样。这个仪式大多都在端阳节的前一日进行。邻家有时也找我家帮忙帮助折纸葫芦,母亲总是乐善行施,丝毫不马虎。
次日的早晨,也就是端阳节当天,等我们起床时,母亲早已经将用艾蒿水煮好的鸡蛋端上了饭桌。但是,还不可以急着吃端午鸡蛋,母亲说,要用煮鸡蛋的艾蒿水洗过脸,方可吃鸡蛋。据说,艾蒿水洗脸可以驱蚊虫叮咬,近几年,科学家对此说法也有认可。看来古人的发明并非愚鲁无知,早就有印证的。除了吃鸡蛋,最具象征端午节的该属“粽子”了。粽叶飘来了一年的好运,包住了一年的财运。温情端午是母亲用五色线穿起的草珠,拴出孩子一生的健康与平安,拴出儿女的彩色人生与锦绣前程。
粽子飘来五谷香,五色葫芦送祥瑞。鲜花五月满神州,草长鸢飞五月天。现代的生活节奏在加速度,端午踏青已成时尚。晨曦,来来往往的人群,相约走向青青河边草。那里的鲜花、雾霭、朝露,喜笑颜开;欢迎着每一位观光客。你看,露珠闪着黎明的光芒,有意亲吻着每位客人的服饰。因为这一天的露珠好似耀眼的珍珠,人们有意识的用露珠洗涤脸上的尘埃,洗去一年的阴霾。最主要的据说也可以治疗各种皮肤顽疾。总而言之,端午的早晨犹如元宵节的夜晚,无论大人小孩,都要到外面走一走,仿佛这一天的空气是最清新的,天是最蓝的;空气里弥漫着节日浓郁的特色。走一走,看一看,街上转一转,一年的心情会更灿烂。
汨罗江的水还在流淌,流淌着不屈的灵魂。屈原已去,诗魂犹在。屈子之魂荡华夏,粽子深情寄怀思。北方没有南国的龙舟,没有雄黄的飞烟。我们有澎湃的激情,在草丛之间流连忘返。
温馨的五月,温情的端午,托起一轮新的朝阳……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3
今年的端午节除了我自己包的粽子外,还收获了一份儿子心意。所以倍感满足。
前几年的端午节由于儿子在外地上学,所以这个节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多吃个粽子,另外在电话嘱咐儿子一定到超市或者学校食堂买粽子和鸡蛋吃。今年四月份已经工作的儿子,单位放三天假,在星期四下班就坐当晚的高铁回来了,老公开车和我去高铁站接他,见到儿子我们娘俩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儿子说:单位发了一盒五芳斋的粽子和神丹牌的咸鸭蛋。我说:你留着自己吃啊,家里什么都不缺的。他说:这是儿子上班第一次发的东西,一定要给妈妈爸爸的,还要给你们我上个月发的工资一部分,以后每个月我都给你们钱。我说:我们不要你的工资,你自己留着吧。你在那里一切都好,我们就满足了。老公听着我们娘俩的唠叨,也插不上话。儿子说:还准备给外婆买点东西,问问外婆需要什么,我说:你一问外婆,她一定会说什么都有,什么都不需要。儿子说:那就给外婆钱吧,这回老公可插上话了:好,我赞成!我还小声问儿子有什么小秘密吗?儿子说:没有。我挺失望的。不觉到家已经晚上十点了,我早已做好了饭,到家后,就抓紧开吃。
老公拿出啤酒爷俩也硬让我也练着喝点,因为我是个先天不能喝酒的人,一喝酒脸红不说,还要有点头晕,第二天身上还要起很多成片成片的小红疙瘩,奇痒无比,所以我一直以来为自己不能喝酒而愤愤不平。因为当时高兴就忘乎所以了,儿子又在啤酒里给我掺点什么可乐饮料,这下真的是可乐坏了,喝多了,脸红头晕眼放光,感觉自己在摇晃,爷俩赶紧把我扶到床上。我感觉爷俩都在笑我,我说了:我不愿喝,非劝我喝,喝的我东倒西歪还笑我。就不知道我当时是什么丑态,他们给我盖上毛巾被,不问天下事,昏昏欲睡去。
第二天,醒来看到成片的小红疙瘩装点着我的皮肤,咬牙忍着,谁让自己忘乎所以别人一劝就喝的。不能把握自己怪谁啊。上午我和儿子去逛街,买什么东西他都抢着付钱,看我的手机用了二三年了,非给我买了一部新手机。
今天上午10多钟,一家人开车去妈妈家,妈妈看到外孙非常高兴,但是每次都会责备我:做的饭不好吃,把儿子养的这么瘦,呵呵,没办法现在已成定局。今天我们姐姐都来了。吃完饭,儿子从口袋里掏出200块钱给外婆,说这是外孙第一次的工资,孝敬外婆的,天热了让外婆多买些好东西吃。外婆说:有你这样的好外孙,就非常高兴满足了,外婆自己的工资都花不完的。我的姐姐们都夸奖儿子真是懂事。
今年的端午节感觉非常快乐,温馨,满足。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4
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并不知道端午节这个名词,家乡人都说是五月当五,只知道这天一觉醒来,手脖上早已被姐姐绑上了五彩丝线,而且还能吃到鸡蛋和蒜,总之,心里面对这个不大不小的节日也是极盼望的。至于什么意义,从没想过。长大后,读了书,才知道是纪念屈原的,自此,端午节在我心目中成了缅怀英雄的节日,甚至带了一点亲人的感觉,自此,每年的端午节,总有那么一丝淡淡的忧伤。
前些天与同学相见,偶然间谈到曾经上学时的老师,特别是我们上初中教我们语文的宋老师,因患疾病在而立之年去世,算来已有10多年了。猛然间,我心里一痛,这本是我心中一个深深的伤痛,我一直以来,把它深深地掩埋在心底,不愿提起。但同学们都一直深深地记着他,是因为他的才情,他的关爱,他的温和,更重要的事他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切。我脑海中至今还响着他充满自信的“我以为……”他的课大家都爱上,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或是成绩差的学生。多年来,我们这一届学生都把他牢牢记在了心底。
宋老师教我们之前,一直身体不太好,在家里休养,后来身体刚有好转,接手的正是我们班,一回到课堂,他精神焕发,把所有的心血全部倾注到学生身上,对大家的错误,他从不放过,总是软硬兼施,直至大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管成绩好坏,他对学生注重的是人品的培养,正是这点,多年以来,大家才对他念念不忘。半学期转眼而过,我们也升入了高一年级,虽然他不再教我们,可是,对他的行踪我们也是异常关注。回到课堂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随着天气的寒冷,在早操时间,便常见他离开校园,身体大不如从前,少了往日的神采,依稀间听到其他老师感叹:“宋老师又要去看病呀!”当时的我们还是一名学生,只能暗暗在心底祈祷,祝愿老师早早康复!年底时,学校流行买画送人,出于对老师的深深感激,我与一位同学商定,各自给宋老师买一幅画,很用心地写上我们的祝福,也不敢声张,晚上偷偷地塞在老师的门缝里,感觉一直压抑的心情好了许多,只希望老师能看到我们时刻想着他的心,只能用这种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我们对他的谢意。后来我们上了高中,离开了母校,只依稀听到一些关于宋老师的事情,身体还是一样不好。又过了几年,有人说宋老师已经去世。我头脑一片空白,无以言说,只感觉老天不公,为何偏偏夺去我们的宋老师。自此,我便把这份感伤封锁起来,对老师,感到一丝丝的愧疚,因为多年来,自己并未有所建树,没有早早去看望一下老师,哪怕一句轻轻的问候。而在今日,这段感情再也不能自已,我希望老师在天堂上没有病患的折磨,健健康康快乐的生活!您依然活在我们所有学生心中!
在这个端午节里,让我们祝愿所有离我们而去的所有亲人都安息!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5
端午节到了,亲朋戚友又免不了相互走动,同祝共贺。然而,我们往往会经常说错一句话,一句不能也不应该说的话。这句话便是:“祝端午节快乐!”
错了吗?错了!稍微想一想,便会恍然大悟,这个日子,真的不能祝大家快乐。
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一个来历特别的日子,是一个历史上来历特别让人们难已忘却的日子,是一个穿越千百年时空让炎黄子孙铭心刻骨的日子。在这个日子,请别祝贺生者快乐!
农历五月初五,是六月雪,是窦娥冤,是举国殇。忠心为国伍子胥,鸱夷革裹尸沉钱塘江;孝女救父,曹娥含笑扑身舜江;忧国忧民,三闾大夫怀沙愤投汨罗江。江水悠悠,天地悠悠,民心悠悠。
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月份的这个日子,原是民间传说的大凶“重五”,是不吉利的鬼魂节日。还有多少人知道,每当这一天到来,家家户户插菖艾,饮雄黄,吃粽子,竞龙舟,只是为了避邪辟毒逃灾殃。还有多少人知道,端午端午啊,其实就是躲五躲五。
很多很多年已经过去,在不死的民俗文化领域中,百姓虽然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以为纪念,也是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而作为恶月恶日驱避日的习俗,依然如故。
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曾经这样告诫,不是所有的节日都能够互祝快乐,如淸明节,只能互送幸福健康。道理就是这个道理,不作说教,只摆事实。那好吧,端午节,我们只祝平安吉祥,不说快乐!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6
端午前一天,母亲就絮絮叨叨地嘱咐父亲,明天记得要早起,去南岭树林子那儿采七种树头,来去都不要与人搭话,也不要回头。嘱咐完了父亲又嘱咐我,明天一早起来什么话都不要说,脸朝外坐在门槛上,等着我给你剥鸡蛋吃。见父母一脸庄重的样子,我只有唯唯诺诺地答应。
从小我就有偏头疼的毛病,不知是遗传了母亲的基因还是受了别的什么影响。尤其是夏天会格外厉害,经常会无缘无故地晕倒。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到处打听偏方,听说用蜂蜜蘸馒头吃有效,就千方百计地买来蜂蜜让我蘸馒头。偏偏我极讨厌吃甜食,所以每次看见母亲蒸馒头(那时生活还很艰苦,主食还是以地瓜和玉米饼为主)就如临大敌。好在,母亲又打听到了新的偏方,说是在端午这天用七种树头煮鸡蛋吃就可以根治偏头疼。虽说禁忌有点多,但为了给我治病,父亲和母亲是不怕麻烦的。
端午这天,天还未亮父母就起床了。两个人谁也不说话,各人忙各人的事情。父亲带着镰刀去南岭砍树头,母亲在家里生火烧水。等我起床的时候,鸡蛋已经煮好。我迷迷糊糊地坐在门槛上,吃着母亲递过来的鸡蛋。一个之后,我就想打退堂鼓,刚要说话,就被母亲严厉的眼神止住了。不知道父亲采的是些什么树,只知道经过这种方法加工出来的鸡蛋有一种奇怪的味道,简直是难以下咽。勉强吃了两个,我就说什么也不想再吃了。母亲无法,只得开口说道,好了。见母亲先开了口,我像得了特赦一般撒着欢地跑了出去。
姥姥家和我家只隔着一条窄窄的胡同,刚才坐在门槛上的时候我就闻见粽子的香味了。我一溜烟地跑过去,还没进门就喊了起来,姥姥,可以吃粽子了吗?姥姥笑呵呵地说,可以吃了。我掀开锅盖,只见锅里密密麻麻地摆满了粽子,心里就涌上了许多满足和兴奋。
我们这儿的粽子和别处不同,是用地地道道的棕叶包的。那时候,山岭上有很多棕树,树叶是心形的,而且还有一种淡淡的馨香,用来包粽子最合适不过了。姥姥心灵手巧,包的粽子个大馅多,又好看又好吃。包粽子之前要把各种原料放在水里浸泡六七个小时,这样米才能压得实,棕叶才能包得住,麻绳才能捆得牢。粽子_吃_大火,需要在锅里煮上整整一夜。姥姥在锅里添满水,架起柴火猛烧,为了让米更软糯,姥姥有时半夜还要起来再添一次柴。
之所以会有满足和兴奋,是因为在我的心里,始终有一种粽子情结。小时候,我们过端午节是不吃粽子的。第一次吃粽子是在同学家里,那天我去找她一块上学,她的奶奶递给我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我犹豫着不敢接,因为这东西实在丑陋——一道道麻绳缠着几片树叶包裹成的三角形的东西,也不知道里面包的是什么。见我不敢接,同学就热情地帮我剥去叶子,鼓动我尝一下。这一尝我就停不下来了,我从来不知道世间竟有如此好吃的东西。一个粽子很快就下了肚,我的馋虫却被勾出来了。整整一天我都有些魂不守舍,眼前始终晃动着粽子的影子。回家后,我跟姥姥说了这件事,并且无限神往地说,咱家什么时候也能包粽子就好了。可是,那时候尚在解决温饱线上徘徊,家里哪有闲钱买糯米呢?从此,每年我都会热切地企盼过端午节,也热切地企盼能够吃上粽子,是想吃多少就有多少,可以撑到爆的那种吃。
终于可以吃粽子了,我没有耐心一圈圈地解麻绳,干脆一秃噜把麻绳撸掉,再一层层地剥掉棕叶,绿莹莹的糯米(被棕叶染的)如凝脂美人呈现在眼前,紫莹莹的花生则如镶嵌在美人头上的宝珠。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甜、软、糯各种滋味相继袭来,让人越吃越爱吃,吃了还想吃。姥姥就笑,别撑着了,下顿再吃,锅里还有很多呢。那时,才算明白了什么是_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_。担心呀,害怕呀,眼看着锅里的粽子一个个进了别人的肚子,心里恨不得自己多长几个肚子,也好多盛进去几个粽子。
那时候,我们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只知道这是一个悬艾草、吃粽子的节日。还知道_端午不雾_,如果这一天天气晴好就预示着是个好年成。反之,则会失落很久,总觉得这天的雾给生活蒙上了阴影,害我们的庄稼没有好收成。后来,慢慢地知道了屈原,知道了南方还要赛龙舟。再后来,才知道端午节早在屈原自沉之前就已经有了,不过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再再后来,姥姥和父亲相继去世,每次想起这个节日,心里就会涌上莫名的忧伤。现在,就算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姥姥亲手包的粽子了;现在,谁还会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去黑乎乎的树林为我采七种树头呢?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7
又是一年端午节到来,凤凰山湖畔,垂柳依依,彩球飘扬,人声鼎沸。大家似乎都忘记了:这一天是楚国大夫屈原抱石跳汨罗江的_。
只见湖面停泊的小船上,一笼笼鸭舍被打开。那憋屈已久的鸭子们犹如释放的囚徒一般,争先恐后地挤出狭小的囚门。稍稍地舒缓了一下筋骨,拍打着翅膀,“嘎嘎”地唱着歌谣,“扑通,扑通”纷纷地跳入湖水中。平静的湖水瞬间泛起一圈圈涟漪,波光粼粼,不断地向湖边漫延开去。
有的扭反着长长的脖子,啄弄着自己漂亮的羽毛,犹如亭亭玉立怀春的姑娘,在湖镜中尽情地梳妆打扮,迎接着新的一天的到来;有的一个鲤鱼打挺的姿势跃入湖水中,漂洗着自己的身子,似乎将囚笼里面的污秽之气彻底洗净,重保昔日的清白之身;有的一头猛扎进水里,倒立着身子,一动也不动,似乎要把隐藏在大脑里的一切烦恼通通地抛离出来,保持一颗清新的头脑;有的在水面上扑腾游弋着,似乎在检验着自己昔日的游泳本领是否依然存在;有的仰泳着,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在湖光山色美丽的画卷里……
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一阵阵的擂鼓声,打破了湖面美丽的画面。一只只猎手犹如水蛇一般,从不同的方位迅速地在向他们靠拢。五十米,三十米,二十米,十米……眼看着越来越近。激荡的波涛使得刚刚重获自由的鸭子们面面相觑,甚至有些惊慌失措,不知游向哪里。鸭子们“嘎嘎”地拉响了御敌的警报声,一片混乱之后,似乎又稍稍地平静了一些。大家急忙屏住呼吸,伸开翅膀拍打着水面,肩并着肩,背靠着背,把老弱病残的同伴紧紧地围在中间,犹如一块圆圆的铁桶阵。一边防御式地与猎手们搏击着;一边向岸边人多的地方迅速地移动,谋求人类的帮助,试图想飞快地逃离这是非之地。
可令鸭子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地游到岸边,展开翅膀腾空飞上岸时,才发觉:那湖边人山人海的人群不但没有让出一条道来帮助逃离,反而犹如一堵人墙一样,紧紧地将湖面团团地围住,围得水泄不通。纷纷举起撑杆劈头盖脸地就向它们头顶袭来,偶尔还夹杂着一些刺耳的嘲讽的尖叫声和荧光闪烁的咔咔声。
鸭子们凝望着岸边一双双熟悉的面孔,多么地希望那手中一根根长长的撑杆此时是一副副救人的担架;或者,在人群的后面还停放着一辆急救的车辆!事实证明,它们的想法错了,站在面前的,只不过是一群好事的围观者,仅此而已。鸭子们似乎已经明白了眼前的一切,又迅速地向湖中心地带转移。
鸭子们的防御阵型终究抵挡不住猎手们疯狂围猎性的攻击,圈子越来越小。搏击的湖面上鸭子的羽毛四处飘零着,哀嚎声不断,情景甚是凄楚!
鸭子们一边奋力搏击着,一边绝望地,绝望地呼喊着: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鸭子的自由,绝对是一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