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随笔(共8篇)

时间:2023-09-02 09:11:14 作者:admin

史铁生随笔篇1

在高中时期我们就学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说来惭愧,我们当时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没怎么用心看这篇文章,没体会到母亲对儿子那种深沉的爱。在后来重读这一篇文章,文字很朴实,很平淡,简洁,但却深深打动了我。

在我看到史铁生独自摇着轮椅去地坛散散心,母亲目送他出门,随后又偷偷的跟着他,他发现了母亲却还是假装没看到时,我被打动了,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母亲其实很害怕他会想不开轻生,同时又不想让儿子知道自己的害怕,只是用沉默的方式关爱着儿子;而史铁生的内心是痛苦的,他难以接受双腿残废的事实,那时候的他没有感受到他的母亲因他而承受着更大的痛苦与折磨。

据史铁生回忆,当母亲送他出门的时候,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说这挺好。”许多年后他才渐渐明白,母亲的话实际上是自己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他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母亲猝然去世后,他才有余暇设想。

《我与地坛》在书写他与母亲的点点滴滴,没有热烈、哭嚎、哀励、宣泄等所有激烈的表达方式,也没有最常见的赤裸抒情,只是用一种内敛到近乎压抑的语调,讲述着母亲看似平常的几件小事自己母亲过早离世带给他无法挽回的损失与至痛。

在人生的得与失面前,我们的父母总是显得比我们更紧张或是更喜悦,我们所表露出的痛苦远不及我们加给父母的痛苦程度之深。

史铁生随笔篇2

今天,我学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位母亲在重病的情况下,还要照顾双腿瘫痪的作者,由于作者双腿瘫痪,脾气变得很暴躁,有时对着母亲乱发脾气。每一次,母亲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哭,哭完后又进来安慰作者,使他振作起来......难怪人们常说:山再高不比母爱高。从这儿,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记得我上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已是秋天,我特别容易得传染病。有一次,我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内衣和一件外套就去上学因为那一天很晴朗,刚走到学校,就下起了小雨,突然吹来了一阵风,我冷得直罗嗦,终于挨到了放学,我本想疯一般地冲回家,没想到刚走到校门口,就看见妈妈拿着毛衣在等我,笑着对我说:“谁叫你早上不多穿几件衣服,以后再这样,我可不带衣服来给你了。”说着就把毛衣递给我穿上。其实。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了许多事,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

妈妈,如果将来我是诗人,我要赞美您;如果将来我是一个歌手,我要歌颂您。

史铁生随笔篇3

当代最著名作家史铁生,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他幽默诙谐地说过:我这一生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他的秋天的怀念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母亲曾两次推我去赏花,第一次因为我脾气不好,情绪不稳定,所以拒绝了。第二次是母亲生命垂危,而我的情绪也稳定了才答应的。可是他却悄悄走出去,再也没回来了。又是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看花,我和妹妹都懂了母亲临走前那句话。

读了《秋天的怀念》,我的眼已被泪浸湿了,也被这伟大的母爱所震撼。母爱无声,像那微微的烛光、温暖我心田;像春风、似细雨,滋润我心扉;像那一缕缕的阳光,照亮我人生的道路;像一把无形的大伞,为我遮风挡雨;像一汪清泉,给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母亲彻彻底底地忘我,他只想着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想着我的人生道路;只想着我生活的勇气。

文中的母亲只想着一心一意为着孩子,不想自己已经到了肝癌晚期,还要陪儿子去赏花。母亲是伟大、无私的。

愿天下所有母亲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史铁生随笔篇4

山固然高,也不如母爱高;海固然深,也不如母子情深。这伟大的母爱是我从《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感受到的。

作者的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她依然绞尽脑汁,想尽办法让孩子开心,让这个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振作起来。但是当她答应儿子第二天一起去看菊花时,自己却倒在血泊中。她临终前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仍是担心她那双瘫痪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读到这儿,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再也忍不住再读下去了。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世上最爱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妈妈”!

记得有一次,流行脑炎,妈妈可担心极了,因为我平时就抵抗力弱,这次不一定能溜掉。

那天,我觉得头重脚轻,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放学回家后,妈妈知道了,背起了我直往医院跑。在半路上我听到妈妈气喘吁吁,看到额头流下了大颗大颗的汗珠。这时,我感到心里涌上了一股从来没有过的暖流─那就是深深的母爱。

到了医院,妈妈紧张的等待确诊结果,几分钟过去了,医生说:“只不过是一场感冒。”妈妈听了才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并自言自语地说:“总算放心了。”望着妈妈,我从她的眼睛里又一次读到了深深的母爱。

从小到大,妈妈关心我的事很多很多,多得像那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了。

啊!母亲爱真伟大。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的恩情,母亲!

史铁生随笔篇5

史铁生其实是“好运设计”情理中的人,因为他有我们无法感触到的力量,而来源,是那座坛。

假如他没有地坛,他也许要花费时间去接纳自己,要花费时间去绞尽脑汁想文章如何写,要花费时间冷静下来思考。但史铁生来到了地坛,那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存在。“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地坛真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包容的地方。它容纳他不倦的行走,永久的停留。史铁生也将自己的思考与自己赤裸裸地展现给了地坛。此时无声胜有声。地坛会保持他的记忆,因为在若无旁人时,他才会表现出脆弱而不堪一击,悲痛欲绝的模样。《我与地坛》是文字版的相册,记录地坛对他母亲般的包容。无论史铁生如何去想,快乐也行,愤怒也罢。地坛的保护如一圈无形的泡泡,快乐之时留以他空间抒发,愤怒之时给他扩大范围爆发。它永远在他心边,别以为它离开,它一直都在。即使下一个人来到,它也依然给予保护,毫无理由。

假如地坛没有他,它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因此它才伟大。好吧,换句话说它是为来到这儿的人而生的,只有他们才懂它的美——无言。地坛是荒地,很少有人认为它优雅。可要有人让地坛明白它为何存在。所以史铁生,中年夫妇与唱歌的青年就应运而生了。也许如此地坛才会以无言的方式去与他们交谈。来者内心总是孤独安静,它才会无言。万一真是上天惩罚让它不能开口,那它真是完美地赎罪了。地坛正因为它的无言而伟大,学不会讨好,学不会邀功,然而正是他们的到访而带来的。

它正如摆渡人崔斯坦永远守护迪伦的心,地坛也永远留存他的回忆。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史铁生随笔篇6

读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后,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因为作者的母亲那浓厚的母爱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的双腿残疾了,脾气非常暴躁。母亲忍着自己的病痛还央求自己的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不久,母亲,她临死之前还挂念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感动,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母亲不辞劳苦地为自己的儿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隐瞒着自己的病情,可以想到母亲忍受着多大的痛苦。

刚说到母爱,我的妈妈那慈祥的面庞便立刻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妈妈为了让我早日成人,她把心都操碎了。她总是那么坚强,那么慈爱,既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又要关心我的成长。每当我取得一点儿成绩的时候,她的脸上就会立刻绽开一朵绚丽的花;每当我心情不好时,她就说笑话给我听;每当我考试没考好时,她不批评我,而是鼓励我、安慰我;每当我生病的时候,哪怕是三更半夜,她也要带我去看,回到家后,她就问寒问暖,搞得她茶饭不思,觉也睡不好;每当我……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时,便会想到那伟大、无私的母爱……

史铁生随笔篇7

在寒假里我读了这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它讲述了史铁生的童年时光和双腿残废后所面对的生活,文章中主要描写了史铁生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描写,真实又深刻的表达了他对于不幸,苦难的理解,并理解了自己母亲母爱的伟大。

21岁的时候,史铁生双腿就瘫痪了,这对一个正处于意气风发,挥洒青春时期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充满了暴躁和绝望的情绪,所幸的是,家边那片荒芜的园地给了他心灵的栖所,在他消沉的日子里给了作者很多安慰。史铁生并没有放弃自己,他不断地思考着人生,寻找着希望,最终凭着自己顽强的精神想清楚了一切,走出了阴霾。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无论什么样的遭遇都是最适合自己的。就像史铁生,他虽然失去了走路的能力。但若不是这样,他或许永远不会有深沉的思考,不会去揣摩母亲那些不曾说出口来的心思,感受得到那样无私深沉的爱,不会有一个可以寄托感情的地坛,不会去关心到许多生活的细节,更不会因为没有出路而成为一名作家。在我为挫折失败抱怨的时候,也不应该逃避,而是换个角度想想,这是否给了我什么教训,是不是在提醒我还要更加努力。

在《好运设计》这一章中,史铁生试着为来世设计一场自己满意的人生,却意外地发现,如果少了困难和缺陷,是无法塑造成让人满意的人生的。这时,他终于明白如何面对自己的瘫痪,并说出了“上帝爱我”这样的话。一个瘫痪的人不去怨恨命运,而是说出这样的话,多么不容易啊。

文章里,史铁生提到母亲是总有一点懊悔的样子。在他母亲在世时,作者总是对母亲很不尊重,也不会去体谅母亲的感受,等到很久以后,史铁生才懂得母亲对自己的操心,无奈却已经失去了机会。这也提醒了我,要趁现在好好孝敬母亲,不要总和她闹脾气,等她不在了不要追悔莫及。

史铁生朴实却富有力量的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对付绝境的方法只有充分利用过程,人终有一死,我现在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奋斗呢。

史铁生随笔篇8

史铁生老师的文字,是我一直想读却不敢读的。他把绝望的处境写的透彻心扉,把我不敢仔细琢磨的事情,分析的鞭辟入里。

23岁的我,因为强直性脊柱炎卧病在床,行动困难,读过这本书的前几篇文字就放下了,我不能接受从此往后的人生就是这般的苦痛,生活再也会不变得容易了,我不愿意听他讲人生的哲思,只觉得残忍。

而如今,增长了几年的阅历,又经历了几次病痛,再次拿出这本书来读,不知心里是否会有不同的滋味。

内容讨论

史铁生老师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在此不再赘述。他的文字,质朴真挚,像与我谈心的朋友,也让我清晰地感受到,这文字是经过打磨的,一字一词都是精挑细选的。怪不得这样的文章会被选进语文课本,只可惜当年并不懂其中的美,只记得抄写辅导书上的内容梗概和作者简介。

我不常读散文,总觉得这种文体的意图不够明确,有时候通篇读下来,虚无缥缈,不知表达了个什么思想。前段时间读三毛的《送你一匹马》,这种感觉尤其强烈。但史铁生老师的文章不同,我能明确地感受到他的哲思,有散文之形,却也有观点之神。

这本书的两个章节让我读来感慨颇深:《我与地坛》和《好运设计》。

《我与地坛》记述了作者患病后在地坛的古园里消解压抑、沉思人生的十五年的日子。

古园的沉静、包容,似乎让人更容易安下心来,看到时间,看到自己。他时而聊到自己的园中所见,时而聊起自己的母亲,也会谈谈他对命运和苦难的看法。

很多道理,我也知道,但却还是会时常抱怨,为什么偏偏是我呢?为什么一定要在我最狂妄的年纪打击我呢?

读过这一篇散文,我实实在在地懂得了该去“认命”,所谓认命,不是不再反抗,而是去接受现实,知道这些所谓苦难,是必修的课程,是罪孽也是福祉。命运是不公平的,不容置疑的,前路的困难,我照单全收,而我的坚韧,谁也别想夺去。

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我们的每一步都走在回去的路上,而现在,能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好运设计》是一篇有趣的文章,作者任凭想象,去设计一种好运的人生。这一篇的文字风格,也是轻松、趣味横生的,描绘了幻想中的美好的童年、美妙的恋爱等等。

何为“好运人生”呢?在我看来,作者想说的是一种得以平衡的人生。极端顺遂和极端痛苦的人,都是不幸的。在人生的诸多方面,最理想的情况是,好的坏的,都要经历一点。没有痛苦和磨难就无法衬托出幸福感。如作者所写:

“既有博览群书并入学府深造的机缘,又有浪迹天涯独自在社会上闯荡的经历;既能在关键时刻得良师指点如有神助,又时时事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奋斗绝非平步青云;既饱尝过人情友爱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态炎凉的正常。”

对我来说,自己的人生已经算是好运人生了。我想做到的事,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做到;我想成为的样子,虽然不是完美无瑕,也在渐入佳境。生活的磨砺让我不再自大的认为,我将总是最优秀的那个人,让我学会了倾听和理解。

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读这本书时,我时常想起另一个曾给我力量的人,他的名字叫做程浩。在知乎刚起步时,有这样一位用户,他称自己是“职业病人”,因为从出生起就没能下地走过路,父母就为了他的病四处奔走。医生说他活不过5岁,可他走到了20岁。

活着,对于他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脏衰竭、肾结石、肾积水、胆囊炎、肺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等,都是生命里的常客。

他喜欢读书,喜欢写作,与我不同的是,他每打一个字,都很艰难。在他去世以后,家人把他写的小说和散文集成一本书,出版发行。读到小说的最后,“未完待续”四个字,让我难过了很久,他一定在另一个地方,继续写着这篇小说吧……

他曾经写道:“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这句话一直记在我的笔记里。每当想到他,我就会觉得,这样的人生,虽然短暂,但是却熠熠生辉。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一些回忆

在无知前路险恶的时候,人往往拥有难以复刻的勇气。身无铠甲,走入那个长夜,一旦坠入黑暗,跌了跟头,就再也难如当时,天真地去幻想自己有一天会像健康的人一样,过正常的生活。23岁那年,是我出国留学的第一年,我想过很多次自己第一次回家时的场景,要变得更优秀,要让家人看到我的成长,要让他们不后悔自己选择。然而,我第一次回国,是坐在轮椅上的,陌生的机场地勤人员,把我推给了来接我的家人。

我不能动,不能拥抱他们,脚踝、膝盖都是肿的,每动一下都是刺骨的锥痛,发着低烧,因为生活不能自理已经好多天没能洗澡了。我低下头,不想让他们看见我的眼泪止不住得在流。

住在风湿科的人,普遍都是高龄患者,我床头的电子显示器上写着“23岁夏青”。所以我格外清楚的记得,这一切发生在我23那年,因为那个数字太刺眼了。

住院时,我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打针、吃药。因为每打一针,每吃一片药,我的状况都会变得更好,就离回去上学更近了一步。虽然在治疗期间,我和家人也很多次怀疑,以我的身体状况,在国外的学业是不是还能继续,但休息治疗了半年后,因为医生、家人、朋友的帮助,我还是幸运地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得以完成在德国的学业,只不过看医生成为了我的家常便饭。在写硕士论文时,因为眼睛和肾脏的频繁感染,我真的以为,这是谷底了,我再也站不起来了。可是却还是一步一步熬过来了。所以我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_说:“当事情完成之前,它总是看似不可能”。我想,痛苦的经历,是成长,也是勋章吧!

希望以后的自己更注重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也可以做一个在困境中保持微笑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