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智慧读后感(合集3篇)

时间:2023-09-04 12:00:45 作者:admin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篇1

整本书采用了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与台湾佛教界宗师星云大师关于社会问题、人生态度、现代管理等诸多问题的对话录,主张积极包容的人生智慧,启发人心向善。刘长乐虔信佛教,一贯在传媒事业及现代管理中融入“包容”“向善”“从心”等佛家理念,10年间从一名普通新闻工作者成为华人世界传媒大亨。星云大师一生弘扬“人间佛教”,倡导将佛法落实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使人生幸福安乐。在两位智者深入浅出的轻松交流中,让我们心胸开阔、眼界明亮、收获很多。

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是指心能像虚空一样,就能容下整个大千世界。

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把心放空才能包容万物,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茶杯空了才能装茶,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心能包容多大,就可以领导多少人。如果容得下一家人,就能做家长;容得下一村人就能做村长;容得下一国人,就可以做国君。只有行事周全,包容一切的人,才能运筹帷幄,无往不利。真正的管理要包容,包容才能和谐,肚量多大,事业才有多大;要空出所有,才能建设一切。

二、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

如今,人类已经走过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直接冲进了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如果你一天不上网、不浏览每天资讯、不接收E-mail、短信和电话,就会不安,担心自己被社会“边缘化”。出门有车代步;家里、办公室全盘自动化,足不出户就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打个外购电话,就有人风风火火的把您需要的东西送上门来……。在这个时代,我们的身体终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了,却把所有的压力都加载给了精神,扑面而来的信息变成烦恼的来源。很多人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生活压力太大,却从来不曾停下来反思一下生存的意义。“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欲求却无,无欲偶然却嗅到了春天就要来了。其实所有的惶惑不安,都是源于不自信。我们对事物有把握力,有管控力,该做的我们都做了,该努力的我们也努力了,所有的不利因素,我们都有了对策和办法,所以就顺其自然吧,因为一切都在“发生”。

三、要管理人心,就得先管理好自己的心

管人得先管心,管别人的心得先管好自己的心。行以真心诚意来待人、道德自律,、择善而行、互补共进。高明的管理不是管理,最高的管理----是自己管理自己。一个人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这样才能不断地自我调整而进步。了解了自己之外,更要了解别人,才不会对他人提出过分的要求。“取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大家互助合作,才能顾全大局,做出更好的成绩。

《包容的智慧》是一本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智慧之书,它对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面对浮躁、动荡、嘈杂的都市生活,它告诉人们每天保有十分钟的宁静,让精神有喘一口气的闲暇,从而不至于迷失自己。以容万物的气度,从礼让中自我反省、知爱感恩、体现涵养包容,对我们个人、家庭和公司都有极大的启示。

正像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为本书所作序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写的那样:于窗前明月中看到了梅花,于暗香浮动初观照了明月。这里看见的是月,嗅到的是花,悟出的则是境。人生中不如意事时常八九,正像星云大师说的: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我们应该多感恩,少抱怨,珍惜与品味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如此,才会工作得更愉快,生活得更精彩。

四、认知我和我的关系

这个世界,最不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人要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能要的是什么。当下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好,视野越来越广阔,所得的资讯也越来越多,为什么我们还要忧心忡忡,很难以轻松的心态对待眼前?这些莫名其妙的恐慌到底从何而来?难道是源于对自身的怀疑?

道家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我们的心常被外物奴役,所以不能自知。外物是什么?是贪婪的欲望。也许贪婪是人的本性,很多时候造成我们痛苦和烦恼的根源也就是贪欲。但聪明的人,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财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睡不过一张床,吃不过一个肚子,要那么多的财富根本了消化不了。所以“无贪无累,无欲则刚”。但我想这里的欲是指贪欲,因为欲望不全是恶俗的贪欲,还有善法欲,比如发愤读书的求知欲。人生而有欲,活在欲海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欲海中没顶。

毛姆说,假如你非最好的不要,十之八九能如愿以偿。心安理得,活得踏实,感受安详,顺其自然,才是享受生命。当然,顺其自然,并不等于内心没有追求。有追求,对自己有期待,才是让生活充实有意义的源泉。否则,大家都行尸走肉,就无法尽到自己社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和发展。只是对追求的结果,我们无法掌控,更没有必要去强求。

我们每天要留点时间给自己,在宁静中反思自我。即使身居高位,腰缠万贯的人,如果内心焦虑不安,那无疑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所有的人都渴望幸福追求幸福,但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幸福其实只是点点滴滴的心灵感受。不管物质生活如何,只要我们内心安详和从容,就是在过幸福的生活。

“有容”、“伏惑”、“若水”、“度己”、“变通”、“多元”、“管理”和“信远”八个篇章的内容通过星云大师从佛教角度的解读,长乐先生从生活,从凤凰卫视的案例来理解的对话,如汩汩智慧的清泉渗入人心,让人思考如何修炼内心,降伏烦恼,使之明净如水;如何自省自强,学习变通,寻求多元,使“条条道路通长安”,达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信远境界。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篇2

”小偷被和尚的一番话感动顿悟,于是削发修行,成为一个很好的佛门中人。这是包容的力量。二:非洲有一个部落把宽恕当成一种仪式。当某人犯下错误的时候,这个部落的人们不是群起而攻之,而是将他带到村子中央的讲台上,接受众人的赞美。每当这时候全部落的男女老少全部停下手中的`工作,将这个犯错误的人团团围住,轮流列举他曾经做过的好事,对他曾经有过的善行和美德尽情的歌颂,每一个细节都不会放过,仪式最后将演化成为一种庆典,人们载歌载舞用真情和宽恕欢迎这个犯错的人重新回归到他们的集体当中。在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刘长乐先生和星云大师的包容了,虽然一位虔信佛教,一位是佛教大师,但他们并不是一味的宣传佛法的包容,而是大量的列举了儒家和道家的修身养性的理念,不仅让我们见证他们的博学,也真正的让我们见识的包容的智慧,只学一家,必然不会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只有博众家之长,帮助自己要学习研究的那一种,以使其有质的飞跃。读这本书不同于那些空谈包容的文章、名言警句,而是使我领悟了真正包容的力量,也使我懂得了包容的智慧。我们要学会运用包容的智慧去对待朋友、去学习、去工作、去处世,真正地去领悟“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真谛。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篇3

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世界都是由人组成,并由人支配,人是智慧的载体。

家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家族的兄弟姐妹,叔伯等等,也经常会有一些摩擦,这些摩擦怎样解决——《包容的智慧》这本书给了我们禅示。爱是家庭的基础,要互有包容人之心,求同存异。当产生摩擦时,要学会妥协,因为“退步原来是向前”,当然具有般若智慧的人,是不会让摩擦升级,而是要用般若的修为在心中化与无形。

泱泱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由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所形成的汉民族不断包容异族,不断发展壮大,元朝蒙古人是来中原弘扬蒙古文化的,清朝满族是来中原弘扬满州文化的,具往已,时到今时,在各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中,中华是一个聚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民族的地域的风情文化都得到了弘扬,并多姿多彩,依旧欣欣向荣。大家互有你我,而又各有独特的民风民俗,这就是有丰富民族文化的大中华。是什么让56个民族聚到了一起,是“容”,是“互容”,能容就要够大,有容乃大——博众所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和谐”的彼岸。

国家,世界都是经过了“容”,才有我们所看到的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文化起冲突的时候,国与国就是战争,战争也是“容”的过程,要实现长久的统一,首先是文化的统一,秦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阿育王曾说:军队的武力,不能获得人心;唯有法的力量、慈悲和智慧,才有胜利。所以说,武夫不能治国,巴基斯坦的穆沙拉夫将军,把国家治理得不敢恭维,现在还是要走向民主,民选。赶走他信的泰国_将军颂提,把持政府也就是短短的一年多,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事实证明,国家还是要交给文人来管理,来治理,才能走向共治民主和谐!那么实现和谐的过程就是包“容”的过程。

团体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基本活动结构,公司是团体,社团也是团体,我们单位也是团体,小到我们的部门也是团体。在我们的.媒体单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角度,那么如何建造一支和谐有战斗力的团队,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课题。

《包容的智慧》一书不无给了我们很多好的观点和建议,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四句词讲了比丘尼很好的心态,欲求却无,无欲偶然却嗅到了春天就要来了。是不是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一切都在“发生”,我们没看见的不代表他没有变化,没有生长,“发生”是一种超凡的心态,决不是消极的道家思想,正是我们对事物有把握力,有管控力,该做的我们都做了,该努力的我们也努力了,可能的不利因素,我们都有了对策和办法,所以就顺其自然吧,因为一切都在“发生”。

打造和谐有战斗力的团队,就要理解星云大师的禅意:“废物都可以利用”,何况世上没有废物。“在冲突中学习”,“忍是智慧,忍是担当”,只要我们清楚:我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要往何处去。识人者智,自知者明。要了解自己的团队,明白自己的希求,一定能够打造一支和谐有战斗力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