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读后感悟篇1
学了《草原》这篇课文,我认为草原是一个十分好的旅游胜地,既可以观赏草原的美景,又可以感受当地的民族风情。
在天并未亮,朦朦胧胧的凌晨,坐在小丘,看着太阳从地平线溢出来,看着沾满露珠的小草在阳光下变得更可爱,看着牛羊出门吃草,看着人们起床忙碌的背影,看着美好的一天开始。或是在吃完可口的手抓羊肉喝完香醇的奶茶坐在柔软的绿毯上,与好友聊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满天繁星,众星拱月,一闪一闪,一定能引起你无限的遐想。
来到草原,你一定会受到热情款待。坐在蒙古包外,几十个人围坐在一起,生起一堆火,在火上烤羊肉,羊肉的阵阵飘香一定会让你垂涎三尺。大家吃着烤羊肉,喝着羊奶酒,一定会把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转天早晨,当你睁开眼睛,主人们肯定已经起床。他们会对你微笑,还会说一些话,虽然你听不懂,但从他们的神态与表情中已经懂得差不多了吧!他人把你当成自家的人,在他们眼中,你并不是外人,而是兄弟姐妹。
草原呀,你是那么美丽,那么辽阔,而蒙古族同胞们的民族风情让你锦上添花!
《草原》读后感悟篇2
在暑假里,我看了《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书的作者是美国的_·英格斯·怀德。书里主要介绍了_的一家子,他们从美国东部大森林搬到西部大草原,然后在那里定居下来的生活。在那段时间里,他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都被他们一一顶过来了。他们过着快乐的生活。
我最喜欢的是他们被狼群包围的那段情节:有一次,_的爸爸和朋友出门去打猎,不幸被狼群给包围了,他们很镇定,没有慌张,也没有表现出害怕,虽然他们心里很害怕,但是他们知道,如果害怕了,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危险,最后凭着他们的勇敢和机智,终于逃脱了狼群的包围,安全地回到了家。
读到这段惊险的场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困难一定不要害怕,要镇定地面对困难,努力想办法解决困难。勇敢地面对困难。
我很喜欢这本书。
《草原》读后感悟篇3
这个暑假,我看了《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这本书的内容,讲的是:在南部的大森林里,有一家人要离开森林,到西部的大草原上住。他们一家的成员是卡洛琳、查尔斯、玛丽、_、卡莉宝宝、小狗杰克。他们在路上,遇到了许多困难,都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勇敢地往前走。在路上,他们甚至还遇到了狼,差一点就被狼给吃了。过了很长时间,他们终于来到了大草原了。他们在那边造了一个坚固的房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久。有一天,那里的族长让士兵把他们赶走,他们就向更西边的地方,生活在一起。
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
《草原》读后感悟篇4
老舍的大量写景让我积累了不少词语,又让我见识到了大地方写景的方法。这就是读名作家作品的好处之一。
草原一课,先是草原风光图,描写了草原之美。展示了草原不知是小丘和绿草地,都是绿的。那样平庸,而是写出了草原的别具一格的风光然后,是一个喜迎远客图。描写了主人的热情,还写都换上了五彩缤纷的衣服。可见主人们对客人的热情和尊重。后来,又是一个主客连欢图,描写了蒙古人民擅长载歌载舞的形象。到了内蒙古不光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好听的.。都有。蒙古马更是必不可少的,骑着蒙古马奔驰在大草原上。这是爽快。因为不用担心车辆,那更不会因为修路二绕道而行。恰当的修辞更是让这篇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我感到草原辽阔,草色的欲流,一碧千里。那些小山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是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样,到处苍翠欲滴,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即叫人惊叹连连,又叫人舒心惬意。河流清澈见底,如一条迂回的明亮玻璃的带子,又似草原的白玉腰带,缠绕在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诗形容草原上的牛羊再好不过了,草原上这里是似云如雪的白羊;那里是驰骋辽原的骏马;山脚下是体壮毛厚的牦牛;小河边是站立向天的野驴。草原有着无法形容的辽阔、远大、柔美。
作者用几幅图就写成了这样一篇好文章,真是绝呀!这篇文章既有直抒胸臆,又有精笔细描。
总之,草原一课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值得我们深入去了解,去学习的好文章。
《草原》读后感悟篇5
读完老舍先生的《草原》后,让我觉得草原不仅有美若仙境的自然环境,也对蒙古人民浓厚的民族风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舍先生用可爱来描写天空很恰当,仿佛躺在天底下,天空格外高,蓝地让人舒服。一团团的大白云挂在天空,白地让你忍不住摸一..摸再舔一舔。有了它,天空不再那么空虚。老舍写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确,在这种环境下,谁都会不由自主地忘掉一切烦恼,只剩下天空一样纯洁而又明净的心,只有粗犷和豪放的歌声才能表达出回归自然的愉悦。
就像一道被风吹来的彩虹,蒙古人穿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骑马出现在了草原的山丘上。那些好客的蒙古人大方、诚实待人,这些感染了访客们,好像回到了自己家,一点儿都不拘束。人们都那么亲切,如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不知不觉就进了蒙古包。蒙古的特产都摆上了,大家边吃边聊,好似一家人 。
《草原》这篇文章放到现在也是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因为牧人无限扩张动物的数量和不停地开垦草原,蓝天碧草的景色已经不多了。我们一定不能让环境再恶化下去,必须保护这美丽的大草原!
《草原》读后感悟篇6
历史上在中国的北方草原,西方戈壁,分布着数不清的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冷兵器时代,这些天生的马上弓箭手,拥有无可匹敌的强大军事力量,那像雨一样从天而降的箭镞,足以抵挡任何企图追击的敌人。
每逢草原大旱,水源枯竭,这些游牧民便像狼一样来到定居部落的门口,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是这些游牧民经常光顾的地方。匈奴人建立了前赵,前秦;拓跋人建立了北魏;鲜卑人建立了前燕;后来契丹人建立了辽;女真人建立了金;蒙古人建立了元;满洲人建立了清。
跨越几个世纪的草原帝国建立者,都一再重复一种模式:承续华夏国祚,被先进文明吸引,再逐渐被削弱、淡化和淹没于中国主体之中,其中佛教功不可没。这些凶猛的武士们一接触到菩萨的优雅姿态就易于受到沙门们博爱教条的感动,以致于他们不仅忘记了他们好战的本性,甚至还忽视了自卫。
佛教与这些未开化的游牧民族一结合,便产生出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没有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的功利性宗教崇拜,就像一个赤子拥抱母亲一样,张开自己的怀抱,以无比剧烈的热情,投身于彼岸世界的梦幻之中。
他们开凿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巴米扬(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大佛,绘制精美的壁画,建造宏伟的寺院,请来印度的高僧翻译佛教经书,他们将自己的国王称为转轮法王,甚至为了保卫黄教的神圣地位,翻越荒芜的昆仑山,对红_展开一场_。
佛教,把唐朝的可怕的吐蕃人改造成了宗喀巴的梦想者和创造奇迹者,它使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人更加衰落,他们逐渐遗忘了世界征服者的光荣,他们放下刀箭,在毡蓬里供奉起佛祖的金像,转动佛珠,口诵佛经,他们只梦想征服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