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书的随笔篇1
今天,我读了《草房子之药寮》,这本书是由九个故事组成,这一个个故事中浸透了油麻地男孩桑桑六年小学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九个故事中令我最感动的是药寮。 -
药寮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桑桑的男孩患了绝症,在他得知自己的严重的病情后,失去希望的时候,是他最爱的女老师——温幼菊老师给他带来了希望和神秘的力量。温老师因为身体比较瘦弱,所以她经常在家熬药,因此她的房间一年四季总飘逸着发苦的药香,蒋一轮就在她的门上挂了一块药寮的木牌。桑桑就在这药寮里与温幼菊老师喝“药”。经过很多人的努力与艰辛,油麻地的人们终于从死神手中将桑桑夺了回来。 -
通过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我体会到了油麻地 的人不仅坚强,而且还十分团结。
有关读书的随笔篇2
寒假里我读了《荒野的呼唤》,它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巴克被自己认识的朋友——贫寒而贪财的曼纽尔偷卖给了别人,途中经过多次转手交易,最终到了北极,成为了一只拉雪橇的苦役犬。
从此,巴克便进入了弱肉强食的世界,后来巴克野心勃勃,觉得狗队的领头狗应该是自己,便与斯皮茨发起了正面冲突,还经常去报复它,但也尝到了弗朗索瓦鞭子的滋味。
最后巴克打败了斯皮茨,成为了狗队的领头狗。当巴克长途奔波而奄奄一息的时候,是桑顿收留了它,而桑顿被一群印第安人杀死后,巴克的野性瞬间爆发,伴随着来自荒野的呼唤,巴克走入了狼群,并成为了狼群之首。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巴克非常有责任感也非常忠诚。它的责任感体现在它为了主人弗朗索瓦和佩罗,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将其做到最好和在上任领头狗斯皮茨杯自己打败后,把那些胡作非为的狗进行管教,最后让它们完全服从自己和两位主人的命令;它的他的忠诚体现在桑顿和黑伯顿发起冲突后,桑顿被黑伯顿打了个晕头转向,巴克见状,马上与黑伯顿打了起来,还咬破了他的喉咙和在野外时巴克必须看到桑顿的'帐篷里的火光灭了以后,才安心地回自己的洞里睡觉。
我们的人生跟巴克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勇敢的去面对,并努力地去做,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有关读书的随笔篇3
梦里的落花,春过的初夏,干净阳光的笑容,我都想送给你。
三毛说:“送你一匹马。这匹马,当然,是养在心里,梦里,幻想里的那种马。”海子又送你一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林徽因也将那美好无比的四月带到你的'身旁。
仿佛我手中捧着一本书,我就得到了清晨升起的日光、新绽开瓣儿的花、一杯温热的开水,这些美好——皆是执笔者所赠的祝福啊。
翻开书页,淡淡的书墨香缠绕身旁,看着别人的故事变成一个个有趣又生动的字体从纸面上跃入眼中,情不自禁,又深陷其中,“醉里颠蹶,醉里又有分别。”好像我就是那故事中的主角,也在云里穿梭,在林里漫游。
坐看灯火阑珊,笑叹世事无常。他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个传奇,却又平凡简单。我喜欢的一位作家刘墉先生曾说过,白日工作完毕,家人也都睡了,在夜晚的时光里,他喜欢一个人写写毛笔字,作几笔画,看本好书等等,他称这些自得其乐的时刻为“以求不负我心。”倒也喜欢三毛《简单》一文中的“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所以我痴迷——在这些文字里找寻着心心念念的自己。
心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在重重雾霭中自渡,在不断变化的情景中游走,无问西东,只问自由。也愿做一个虔诚的执笔者,爱你所爱,为你祝福。
有关读书的随笔篇4
书,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书,能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知识和快乐。打开一本你喜爱的书,仿佛走进一个知识的大花园。我家的茶花旁有一个小书架。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书架上多了一本书,仔细一看——啊,我我最喜欢的书,“美珍姐姐”写的《同桌冤家》。
我喜出望外,连忙掏出书来,一页,两页,我像一只蛀书虫,贪婪的咀嚼着文字。有一次,我正在做作业。“砰”爸妈的房门关上了,他们要睡觉了。于是,我踮起脚尖,缩起手臂,蹑手蹑脚地走到小书架旁。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从中,我的眼睛急切的寻找。啊,找到了!我掏出书来,一页又一页的翻看,津津有味地读着,有时不时笑出声来。看着看着,我的头酸了,于是把书举起来,仰着头看;脚麻了,就把脚搁在小板凳上看;胳膊酸了,就爬到床上趴着看。正当我看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沉浸在幻想的.境界里时,突然一个黑影神不知鬼不觉地飘了过来。“儿子,在干嘛呢?”,我吓了一跳。
原来是老爸,我朝着老爸傻笑。“好你小子,作业不做,在这里看书哇!看书是好,但是要在适当的时候看,别把正课落下了哦!”我转过身去,“爬”上椅子,奋笔疾书起来,为的当然是做完作业能过去品味书香咯!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变,其义自见”读书、看书当然是好,但要在适当的时候看书,看一些好书,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光彩!
有关读书的随笔篇5
有人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有人说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还有人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人都在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苦读。爸爸妈妈也经常告诉我,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么怎样才能学习好呢?当然是多读书!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当然了,书除了可以消除愚昧以外,还可以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食粮,提高我们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我才开始“真正”地读书了。
小时候,我只会跳读,因为只要知道故事的大概情节就满足了。现在我会把每一本书读上两三遍,并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回顾一下,然后开始读下一章。有时候我会读得特别认真,甚至连妈妈叫我做事的时候都会随便地“嗯”一声应付了事,得等她第三次大喊大叫地催逼时,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去。有时候我会在睡梦中把读到的故事继续编下去。虽然这种读书方法肯定比不上徐特立的“积累式”读书法和侯宝林的“抄录式”读书法,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我觉得自己的也还不错!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觉得书是人类世界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书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在阅读一本书时,这本书此时就只属于自己。它不仅是精神食粮,更是医治愚昧的方法。这就是我眼中的书,那你呢?
有关读书的随笔篇6
法律,作为人类社会协作水平提高和契约精神觉醒的产物,始终伴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由此,法学也以其专业性和庞杂性而始终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
也正因为如此,法律书籍一般以研讨型与理论性为主,导致多数的学科外人士甚至相当数量的法科初级生在阅读法学书籍时会出现不明所以、理论混淆等多种问题的产生。
最近一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冯象先生的《政法笔记》,这种以随笔性质阐述基本法律问题的形式无疑是法学书籍中的一朵奇葩。冯象先生以幽默辛辣的笔触系统明确的阐述了诸如人权、贪腐等社会热点问题,即使是在接近二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然让人回味无穷。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切夫曾经如是说道,一本书之所以称为好书,是因为它能在人们阅读之后带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和思考,而《政法笔记》无疑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接下来我将从两个问题的不同角度来阐述并讨论本书所带给我的启发。
一、中外法学书籍现状问题
冯象先生在弁言部分提到一个很有意味的问题,在法律制度健全的美国,法律书籍在书店中所处的地位并不高甚至有些不受人待见,仅仅只存在一个书架,而在法律制度尚处于完善期的中国,法学书籍是大热书籍,市场十分火爆。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是否就足以证明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就比外国人要强呢?
中外法学教育因为其社会制度及社会现实的不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方面。美国的法学教育多集中于研究生阶段,这一制度充分考虑了法学这一学科知识的庞杂性与复杂性,在使法科生拥有各门类最基本的常识与基础知识之后,充分研究社会现实,使法科生更易于接受深奥晦涩的法学知识。而在中国,为了照顾历史状况和适应党建设法治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的法学教育多集中在本科阶段,这一制度的好处在于大大提高了法学人才的数量,提早了法科生进入法学领域的时间,尽早的进入社会。但缺点也是明确的,我国本科阶段的法科生刚刚从应试制度下的教育中脱身,素质教育接受并不完整,接触深奥的法科知识也就比较困难。
由此可见,美国的法学书籍多只是为在研究生阶段接受法科教育的专门人才而写作的,而在中国,法学书籍则多是以宣传与教育为主,在政策号召和推动下,法学书籍必然大卖。
二、中国现行宪法的漏洞及社会运用中的问题
中国作为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起到母法和主干的作用。但由于历史问题和社会现实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宪法事实上并没有起到上述作用。冯象先生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在《政法笔记》中进行了多次的探讨,下面我将选取《它没宪法》这篇文章进行论述。
宪法作为各基本法律的基础和母法,应起到明确公民基本权利与限制权利范围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现实中宪法多起到的是一种政治宣传与明确的作用。《它没宪法》中举到一例:毛集镇石河村二百零七户农民诉毛集镇政府加重农民负担案,在此案中,很好的反映出了我国现行宪法的漏洞,我国宪法规定,行政诉讼的对象是某一具体的行政行为,而对于行政命令并无申诉权利,这就导致了农民在保护自身权益时无法可依的情况出现,而在我国宪法中,也并没有明确行政命令的违宪审查权能否由法院行使,这就导致了法院无法宣判只得求助于最高法的司法解释。可以说,这一个案件是中国现行宪法漏洞的集中体现。
对于大多数如我一样刚刚步入法学殿堂的学生来说,最需要的是明确基本法律概念,熟悉基本法律常识,改正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错误法律意识。而在这一时期,过于深奥的专业书籍并不能够适应我们的这一需求,而《政法笔记》通过一个个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而循循善诱,步步制导,引导出一个深层次的法学问题并鼓励读者自己思考,这种写作方法与教育方式,对我们的意义无疑是重要的。
有关读书的随笔篇7
4月2日是“国际儿童图书日”,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届时世界各地都会为此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因此每年的四月,仿佛全世界都充满了浓浓的书香。中国有句俗语“春来正是读书时”,在这个绿芽萌发、百花吐蕊的季节,我们将迎来第20个“世界读书日”。
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伴随我们一生,帮助我们成长,敦促我们奋进。在柳丝青青,百花吐蕊的四月天里,书香满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富足,更是展望前程时那一份自信和沉稳。“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改变人生的广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改变人生的终点”。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少年人,阅读书籍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人的心灵,帮助他们抵御世俗的种。种侵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更可以丰富学生们的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优化文字运用能力;因此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经典名言,可见书籍对写作的重要意义。想成就高分作文的同学们,别再埋头苦想了,也许随便翻开的一本书已经带你走上了成功之路。
有关读书的随笔篇8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个假日,我得到一本《三国演义》,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我用心地读着,犹如身临其境,那烽火连天、狼烟四起的三国时代,真令人惊心动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翻开《三国演义》,首先印入眼帘的便是这首开头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许多多有血有肉、血气方刚的英雄,如刘备、曹操、孙权等人。在这些有血有肉的英雄中,我最敬佩的便是蜀国丞相诸葛亮。
书中,有关诸葛亮的英雄事迹数不胜数,火烧博望坡、三气周公瑾、空城计、智料华容道、火烧赤壁……包括我们五年级语文课本中所学的《草船借箭》,无不令人对他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赞不绝口!
诸葛亮是如何做到一开口便是一条妙计呢?难道他是一两天就学成的吗?当然不是。人家诸葛亮也是普通人,不是神仙,他也需要学习,且他非常热爱学习,熟读各种古书。他一得空就手捧书籍观看,每天深夜仍在挑灯夜读,正因为这样,他才修成正果,成为乱世中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学霸!
回到现实中,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许多同学们整天喊着想成为学霸,结果又做不到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学习,以为认真学个一两天就可以了。一到考试,考不好后又怨天尤人。
从诸葛亮身上,我悟到,修仙不是一天两天修炼成的,学霸也不是一蹴而成的,凡事都贵在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有所收获,才能成为真正的学霸。
有关读书的随笔篇9
今年的寒假,老师没有给我们布置书面作业,我很高兴,这样我就可以尽情地读书了。我快速浏览了几本书,慢慢读了一本书。任溶溶爷爷写的两本书《没头脑和不高兴》和《丁丁探案》很逗人,让你一翻开读就放不下。类似的书我一下午、一口气就读了三本。这让我在高兴之余又明白了里面藏有不少道理。
其中,有一个小故事让我很受启发。土土怎么也写不好字,他怨笔、纸、座位,后来姐姐用同样的工具把字写好了。正如名言所说: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丁丁历险记》看得我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紧张,一会儿疑惑,我是一个胆小的孩子,最危险的几处是我看完结尾好些天才回头看的。我很佩服丁丁的勇气,他是个很勇敢的人,而且还很聪明,遇到困难总是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当危险来临时,总可以化险为夷,当然,他也是幸运的。我要向他学习,遇事情多动脑筋,不怕困难,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成语接龙》是我细细读过的一本书。是我用早上的黄金时间来读的。里面的内容虽然不连贯,但每一个故事都很好。那么多成语读起来都朗朗上口,到现在我差不多都背下来了。
总之,这个假期我挺有收获的。
有关读书的随笔篇10
从古至今,无数人都渴望成功,但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又有多少人因畏惧失败,半途而废,
一位穷困的老人长年孤独地在海上打鱼,但总是一无所获。最后有一次,他钓到了一条大鱼,不料在回到的路上却遇到成群的.鲨鱼。可他并不向鲨鱼屈服,使出浑身解数与鲨鱼搏斗。最后,老人筋疲力尽、伤痕累累,鲨鱼吃光了所有的鱼肉。老人拖回去的只是一副大鱼骨架。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慨万千。虽然最后老人只有“一幅光秃秃的鱼骨架”,但他也会无怨无悔,正因他奋斗了、付出了,奋斗的过程同样很精彩。这正如老人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能够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并感动着我们每个人。
有关读书的随笔篇11
书,它像一块吸满知识的海绵,等待着我去汲取;它像一片知识的海洋,我坐着思想之船,遨游其中。书是学识无尽的老学者,带领着我,领悟人世的真谛。
从我幼时起,我可以或多或少认一点字,最喜欢看《儿童画报》,它用生动童真的图画,还有简单易懂的文字,从此带我走进书的世界,文学的世界。每天晚上,妈妈总是会为我讲格林童话,妈妈轻轻地讲述着,我静静地倾听。我不懂就问妈妈,妈妈细细地为我解答。书中的故事,陪我慢慢入睡……
在我五、六岁时,我以我的好奇心认了好几个字,可以慢慢地读懂文字含量大的'书了,我喜欢看各种各样的科学小故事,虽然说是似懂非懂,但我可以大致地了解书中的总体意思。每天睡前,我都会把书抱到床上,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地读着,读得如痴如醉,我渐渐被带进了书中的世界。
上了小学的我,在学习与作业之余,也喜欢看一些书,基本上是绘本与小说。“阿狸”系列的绘本,它以温馨又深刻的字句,暖色调的水彩画,带给了我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而那一本本幽默诙谐的伍美珍小说,在校园故事中也教育着我。每本书都有各自的好处,重要的是去细细地体会书中的内容,总会有无穷收获。
从我第一次与书本邂逅,它总是吸引着我,使我的思想迁移默化,把我从懵懂带向成熟,改变着我,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