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随笔作品(通用11篇)

时间:2023-09-16 11:39:55 作者:admin

著名随笔作品篇1

说起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啊,就非《水浒传》莫属了。它非常生动有趣,而且又会让读者有一种非常刺激的悬念。

水浒传的故事非常多,有很多版本缩略。

在水浒传里,那些梁山泊水浒寨的英雄豪杰,都英姿飒爽,在战场上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是最后,那些黑旋风李逵呀,鼓上蚤时迁呀,浪里白条张顺呀,还有那没羽箭张清、玉麒麟卢俊义等等好多英雄,都死在了奸臣恶煞之手。

水浒这个故事,主要是讲的情节非常具体,也不会感觉很罗嗦、很马虎。刚开始,因为梁山泊的人很少,常常遇险,所以讲的就很具体。到后来,梁山泊水浒寨人多气盛,所以就很容易打倒敌人,有些小国家就只说的粗略一些了。

我很喜欢看古典文学,这也是我喜欢看水浒的原因之一吧。水浒跟《隋唐演义》、《三国演义》那些文学差不多,几乎都是小题大做的。那些事情可能都是幻想出来的,要不就是那些很小的事作家把他故意写大的。我平时也很爱看幻想小说,所以,爱看水浒的原因也有这一份儿。

总而言之,水浒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不管老小,都可以看这种书。而且,水浒这类景点文学作品,跟其它书大不相同。它是一种带着迷茫情感的书,他重现了一种古时军队打仗时的激烈情形。水浒还告诉我们了一些道理,比如说:水浒寨里的人都互相帮助、水浒寨里的人都宽容大量等等。

这就是水浒,建议你也去买一本看看!

著名随笔作品篇2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在那被狂暴的海风卷起千层雪、波澜壮阔的赤壁陡岩上。是谁?在为那周瑜也为自己而鸣不平?

在那被黑暗笼罩的、冰冷寺庙蒲团上。是谁?接着那一豆烛光,借笔墨向他人将自己的无奈渲染?

在那夜深人静、空际孤独的林深处。是谁?迷迷糊糊却不肯入睡,想着当朝世外的繁华似锦?

夜不寐,前尘恍惚如隔世,悄然谢幕。情难绝,泪眸问花花不语,独对空闺,花残无人叹。孤枕邀落寞之怨,彼岸是谁频频呼唤,令我难眠。

沧桑的岁月,魂无处归,离人泪,不忘黯然。炊烟升腾,撩起难言的心事。痴情如此,无情亦如此,谁怜他?

桥上的花再一次开了。

而我,终于遇见了你—--苏轼。

只看见,青青的竹枝,绿绿的芒鞋,以及被雨淋湿的衣裳。你的笑容从容洒脱,幽然超俗,你的眼神,更是令人心动,秋风碧水泛清波。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常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也归他所有。

真想问你一句:“难道你不埋怨世俗吗?难道你甘心被贬吗?”

久久不言,如一夜春风带来满地伤寒,轻颤指尖。夜漫长,愁肠心间,眼帘低垂,雨中潮湿了伤痕。点点忧伤,乱了心绪,过眼烟云,尘埃飞扬,呓语断续,不堪回首,相思淡淡亦浓浓,眉梢情字陷沉思。十指相扣,愁绪同落花。我早已猜到他的答案,他早已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罢了。

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见他在灯火阑珊处。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倩影迷离,皓月当空,朝朝暮暮,一笔一字总关爱恨情愁。祭暗香,葬笑颜,掬泪花,漫遐思,听雨声声,篇篇哀字。梦如蝶舞之艳美,奢华的帷幕,寂寥寥,倦叶悲哀,潇潇冷月。流星滑过,许个愿。岸边,花儿静默。他永不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切做一回闲人,跟随你的足迹。

折一枝早春的寒梅,为你放入素瓶内;泡一杯温暖的龙井,替你装进紫砂壶。

坐在你对面的蒲团,对你浅浅笑……

赤壁,记载了苏轼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轼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轼的豪迈。

赤壁,只因苏轼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著名随笔作品篇3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个天才。否则,他的文章怎么会如此受欢迎?在我看来,苏东坡是一个爱无边的人。否则,他为什么能帮助皇帝和农民交谈呢?在我看来,苏东坡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否则,他的作品怎么能传播到国外?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作家欧阳修,当时担任东城中学会考的主审法官。在审批文件时,他被苏东坡朴素的风格和深奥的文章迷住了。为了防止偏袒,当时的试卷是匿名的。虽然欧阳修想选择这篇文章作为第一篇,但他觉得这篇文章与学生曾巩的文章非常相似。他害怕落入真实的人群,因此他最终将其评为第三名。直到出版时欧阳修才意识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东坡。欧阳修了解实情后后悔了,但苏东坡一点也不在乎。苏东坡慷慨的风度和杰出的才能给欧阳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_;30年后,没有人会理解欧阳修。人们只会理解苏自展“这反映了苏东坡的才华。

那年,苏东坡遇到了“五台诗案”“后来被降职到黄州。渐渐地,他摆脱了内心的困惑,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涯。有时苏东坡只是跑到田里、河岸、山里和市场去追赶农民、渔夫、伐木工人和商人。在他看来,世界上没有人不是一个好人。不管一个办公室有多小,他都会去尽管如此,苏东坡永远不会忘记他对人民的热爱。他从来没有错过过他在杀蝗、抗洪和拯救孤儿方面所能做的事情。这反映了苏东坡对平民的无限热爱和关怀。

开创豪放词的苏东坡,以其颓废的青春风靡北宋文坛。他与华娇、刘梅的风采相抗衡,成为豪放派的大师。这反映了苏东坡的伟大成就。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包括在庙里高居的荣耀和被贬谪的流亡岁月。然而,他从不气馁。相反,他在降职期间创作了许多流传广泛的诗歌。

在我看来,苏东坡才华横溢,充满爱心,不向命运屈服。就像一粒种子掉进石头的裂缝里,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无法阻止他旺盛的生长。

著名随笔作品篇4

卷十三·魏明帝容谏

魏明帝时,少府杨阜上疏,欲省宫人诸不见幸者,乃召御府吏问后宫人数。吏守旧令,对曰:“禁密,不得宣露。”阜怒,仗吏一百,数之曰:“国家不与九卿为密,反与小吏为密乎?”帝愈严惮之。房玄龄、高士廉问少府少监窦德素北门近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大怒,谓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耳,北门小小营造,何预君事耶?”玄龄等拜谢。夫太宗之与明帝,不待比拟,观所以责玄龄之语,与夫严惮杨阜之事,不迨远矣;贤君一话一言,为后世法。惜哉!《魏史》以谓“群臣直谏之言,帝虽不能尽用,然皆优容之,虽非谊主,亦可谓有君人之量矣。”

译文

魏明帝时,少府杨阜上书,希望削减宫女中那些不被宠幸的人,于是召来御府吏询问后宫人数。御府吏墨守陈规,答道:“皇宫秘密,不能暴露。”杨阜大怒,打了御府吏一百棍,斥责他说:“连国家都不向九卿保密,反倒让你一个小吏来保密吗?”从此,明帝更加尊重、畏惧杨阜。房玄龄、高士廉询问少府少监窦德素,近来羽林将军府在修造什么,窦德素告诉了他们。太宗大怒,对玄龄等人说:“你们只知道宰相的事就行了,羽林诸将小小营造,干你们什么事?”玄龄等叩头谢罪。唐太宗、魏明帝不能相提并论,但看他责备房玄龄的那些话,却和明帝尊重畏惧杨阜的事情差得太远了,贤明君主一言一行,都应是后人楷模,可惜啊!《魏书》因而说:“群臣孰直劝谏的言论,明帝虽不能全部施行,可是都善于接纳下来,尽管算不上深明大义的君主,也还称得上有作君主的度量吧。”

著名随笔作品篇5

巨大而粗犷的石门像海天相连的地平线,将整个世界划分成完全不同的两个空间。身边的一切被打上了模糊的影子,视线完全被石门内的景色所吸引:红墙青瓦,垂榕槐花,一间间古屋,一条硕长的木亭我的心湖泛起涟漪。心中的激动之情在南后街”三个大字的映照下,渐渐加深。

拽着满满的对三坊七巷的向往。渐渐走近石门。在迈进石门的一瞬间,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隔绝了城市的喧嚣,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脚踏着青石板铺成的长街,观赏着这个现代与古代相结合的世界:带着欧式风格的建筑,带着浓郁木香的古屋。阳光下,古典美的街灯把影子映在了屋角的大红灯笼上,绵延出无尽的诗韵墨香。

转身进了离石门不远的衣锦坊。灰白的墙,古老的木门映入眼帘。我睁着好奇的眼往门缝内窥视,纵使看到的只是一片狼藉,纵使里面有另一扇门阻隔了所有的视线,也无法熄灭我兴奋地心火。

水榭戏台是衣锦坊的经典,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之一,民族文化的展示地。屋檐下的国墨画已让人心旷神怡。进入大厅后,喜气洋洋的气息更是刺激了所有的感官大厅布置成了喜堂。渐渐深入,就能看见真正的中心水榭戏台。看台上摆着满满的雕刻着各种图案的木椅。一扭头,一片池塘,塘内花团锦簇。池塘边,假山上树木葱茏,如临仙境。戏台就在这池塘之上,一个小亭子似的六寸之地,却能带领人们品味千古文化。想象着人们在午后的阳光下,惬意地倚在木椅上,看着戏台上的人们挥着衣袖,演着《珍珠塔》;看着方卿愤然离开姑母的家;看着翠娥闻知方卿遇险,一病不起;看着最后的大好结局。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出了衣锦坊,在南后街的大道上直步向前,街道旁有许多青色的雕像,许多古代情景被一一定格:一人扎着精致的花灯,一旁有个孩童骑着木马手提灯笼玩耍;一人坐在桌前雕刻书模版,板上的字清晰可见;当铺老板带着花眼睛,手举算盘,高高在上地看着柜台下来典当的一个穷人。所有的表情都刻画的淋漓尽致,古人的智慧才干,生活状况在一尊尊雕像里一览无余。

又抚摸上另一造型的木门框,手上传来的触摸感那么真实,使我在某一瞬间认为自己是个古人,已融入这个古色古香的世界。看着千年前南后街人潮涌动的繁荣景象;看着丫鬟们手握竹筒匆忙的帮自家小姐把书稿给另一家小姐;看着许多名人斗诗的精彩场面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地灵人杰,在三坊七巷里进进出出,领略古代建筑特色,瞻仰古人博学多识。仿佛听到林则徐吟诵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仿佛看到冰心独坐长凳,翻阅着《繁星》;感慨着严复69岁在郎官巷与世长辞;感受着林觉民的泰然自若、从容就义。

三坊七巷给予人的震撼和感触是无法言表,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其精华与内涵。参观时间并不长,但已经能让人清楚的了解三坊七巷承载、沉淀了多少福州发展的丰富历史文化,有着其特色与价值,让人回味无穷。

著名随笔作品篇6

当记忆的湿润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于频频过客疏离的神色,当纷杂褪去,是否有人会想起那夜、那歌、那笑和那个约定?

我始终是笑着的,恬淡而落寞,他说像一朵初绽的百合。他因我而目光闪烁,因我而戏改友人的词作,因我而流露芳韵。然而我不曾启唇,他也不曾停驻。因为我是西湖之畔的歌者,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太守。我不曾挽留,他不曾相守,因为我的卑微,也因为他的身不由己。于是他只留一个约定,我只抹一丝浅笑。

这笑来得简单而决绝,这笑来得心甘情愿,这笑来得义无反顾。也许于我已经足够,这本是一个人的收获,付出的本身就已是收获,哪怕只是一句来生再叙的约定。我不要他重金赐予,也不求长久相守,只惜取那初见时的澎湃、心的炽烈和别时约定的温存。

御史他用几百年前的诗句点化我,用那“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惨淡规劝我;我默笑不语,看他倚栏叹息着“来生再叙”。我知道他所能给我的,我能接受的,怕是只有这一句约定了。因为我是琴操,而他是苏轼。

我到底是带着一句约定落发了,常伴青灯、永陪佛影亦无怨无悔。

“细雨沾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也许于他来说我只是“细雨”,只是“闲花”,我的浅笑和孤芳自赏只是尘世中暗藏的一缕宁静。约定过后,终究换不来片言只语的提及。纵使这样,我仍记得我和苏轼有个约定。

呵,谁知道西湖之畔到底消逝了多少如我一般的决绝女子,到底封存了多少美丽的初次相见,到底深埋了多少寂寥的约定!

当西湖之畔的水不再氤氲着,当尘灰在歌者与行人间消散,再没有所谓的琴操和太守,只有那清冷山寺中的青灯尼姑,还会不会有人忆起那夜、那歌、那笑和那个与苏轼的约定?

至少,我始终不曾忘记我和苏轼有个约定。我想我一定不会过那阴冷的奈何桥,不会喝那碗忘记今生的孟婆汤,我会站在桥头等你来接我逃离这个充满世俗的地方,然后走得远远的,再也不回来……

著名随笔作品篇7

我的家乡在福州,这里是有福之州,所以称为“福州”。福州最著名的地方就数“三坊七巷”啦!接下来让我来介绍这个著名的地方吧!

三坊七巷中的“三坊”是指: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指: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其中国家保护文物有:严复纪念馆、欧阳花厅、林觉民、冰心故居……,省级文物有:天后宫、刘冠雄故居、林则徐纪念馆……,

老铺也有很多哦!比如:木金肉丸、永和鱼丸、同利肉燕老铺……。

三坊七巷被喻为南方的民间故宫,走在积淀着历史沧桑和文化流苏的石板路之间,会感受到迷人的布阵格局、美妙的建筑风姿、深厚的人文韵味。

这就是著名的三坊七巷。你们也可以来玩哦!我爱福州,我爱福州的三坊七巷。

著名随笔作品篇8

欧阳修云,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委实如此,苏轼后来诗词书画, 样样一骑绝尘。千古第一文人的称号,他实至名归。

林语堂道,苏东坡是一个百变达人。信哉斯言,东坡是个懂瑜伽 的佛_,是个爱美食的造酒试验家,是个会舞剑的月夜徘徊者。 他三教九流,似乎无所不通。

我说,苏轼是个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最可爱的人。

苏轼的最可爱,在于他对生活之美的敏感与热爱。他看远 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嘴角不由上扬;他把西湖比作西子,觉得 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望半壕春水一城花,不禁慨叹诗酒应当趁 年华。我不得不说:美将他俘获,他把美释放,两者相得益彰。

苏轼的最可爱,还在于他对亲人深深的眷恋与牵挂。寒食节 后,新火一开,他赶紧煮上一壶新茶,不敢对着故人思故国,可 茶香或许可以沁心脾,思亲之情又何尝能够简单排解得了呢?中秋之 夜,欢饮达旦,然而大醉之后清辉却洒落在他无眠的身上,心心念念 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更让我动容的是他对亡妻的那 份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我不得不说:苏轼有血有肉,至情至 性。

苏轼的最可爱,更在于他对命运跌宕起伏的豪迈与豁达。虽 然天才的他仕途开局耀眼,然而一贬再贬才是他官路的主调。问汝 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黄州,他从惊惶恐惧中渐渐醒来,在

赤壁的涛声中,一杯敬月光,一杯敬过往,从此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惠州,他漫步在罗浮山下四季如春的光影中,半是玩笑半认真地说, 只要荔枝管够,从此当个岭南人何尝不是快乐似神仙呢?在儋州,他 带着儿子挖山芋做羹饭,忙得不亦乐乎,还日起理发,午窗坐睡, 夜卧濯足,给自己安排了个谪居三适。我不得不说:苏轼哪仅是 个诗人,苏轼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无与伦比的散文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漫步江头,吟咏着他 的诗句。涛声依旧,最可爱的苏轼已化作月光、化作飞鸿、化作 穿林打叶声,永远活在了我的心中,活在了所有人的心中......

著名随笔作品篇9

苏轼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其实他就是豪杰。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书生,如今立于皇帝身旁。曾经稚嫩的脸上刻满时间的历练,只有那凌厉的眼神不曾改变,只是那跃于纸上的豪气化为一手的力量,为天下苍生造福,成为他唯一的信念。他铿锵有力的奏折,直言不讳的进谏,妙语连珠的回答,令皇帝耳目一新,令天下为之一振。苏轼,迎来皇帝的宠爱,百姓的爱戴,仕途的辉煌,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豪杰。他胸怀抱负,心似江涛澎湃,欲大有作为。于是,那时的他便成为“弄潮儿”,光环围绕。

苏轼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再亮的光环也被“乌台诗案”吞噬,他被一贬再贬,经不起这般折腾,也经不起落差的打击,苏轼怕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当出言不逊遇上巧言令色,当苏轼遇到小人,苏轼被抛弃了,如离群的鸿雁,他甚至感到了死亡的威胁。惊恐不安,心如死水,荡不起一点涟漪,于是,郁闷中的苏轼折射给世人的是灰黑的模糊的影。

苏轼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衣任平生。”

如果苏轼仅是仕途顺畅,那么,随着朝代颠覆,他仅成为历史政客。如果苏轼被贬后就一直郁闷,那世间只多了一只蜉蝣。可是,苏轼却以其豁达成就了永远的楷模。这时的苏轼应该想通了一个问题:快乐之道,不在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在于喜欢自己不得不做的事。于是,便有了泽被后世的苏堤,有了被人津津乐道的东坡肉,苏轼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勉,将三州江土改姓苏。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也将文学史开辟了新天地,摇身一变成为经典,实乃“文学之大幸”!这时的苏轼,轻装上阵,心如一泓清泉,倒映着那朴素的清新,平凡的伟大。

苏轼一生,心境三变,人生三转。

著名随笔作品篇10

唐诗宋词,宋词可以说是很有名的了。岳飞既是战士,也是词人,这让我想起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告诉我们珍惜时间。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品读“大江东去,浪淘沙……”不由得想起我敬佩的词人苏轼来。

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他的一生与诗词相伴,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句词出自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描写三国赤壁之战的词。他所看到的赤壁并不是当时的赤壁,所以他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他明白。他看到这雄伟壮丽的场面,怎能不想到当时的赤壁之战,于是他诗兴大发,写出了这首词。看!他是多么豪放,多么的有才华,我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他。

大家都知道,他在异地为官,总是想念自己的亲人。中秋佳节,他不能与家人团聚,多么令人心痛!为了思念亲人,他写下了《水调歌头中秋》。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流传千古,这首词深受人们喜爱,为了便于传扬,人们还特地把这首词变成了歌曲。

当然,他写的古诗更是驰名中外,就拿《题西林壁》来说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既写景又蕴含哲理。他热爱大自然,连美景也写的得这么豪放。

提到春天,就会想到《惠崇春江晓景》中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首诗写出了春天的可爱与美丽,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看到西湖,人们不禁念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话用了拟人手法,把西湖比作“西子”,而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了晴好天气与雨天之西湖之美。

苏轼,既是北宋文学家,也是书画家,他与苏洵、苏辙称为三苏,他的人生历经坎坷,但即便再苦,他都能乐观的面对生活。

著名随笔作品篇11

你说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你说他用理想的风格编织出一个个豪迈的形象,你说他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淌过,对待人生的态度,即使经历的失败太多太多,他也都一笑置之地放下……当我第一次品味你的诗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觉得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吸引着我,仿佛让我身历其境的感觉。

这天有幸又阅读你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了解到诗人你虽然41岁了,并且身处离京都密州,政治上的不得意,但你对现实却充满期望,我不禁的轻笑了:何曾几时你也是年少气盛,在官场的险恶并没抗击了你对政治的抱负(意志)即使天公不作美,把你贬离京州,清贫困苦的生活也令人逍遥自在,销蚀不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从诗中,我看到了:你在皎洁的月光下与丝丝凉意相交成影,好一个中秋十五夜,天上的月亮为何圆又明?你豪爽地举杯对月,一股淡淡的忧愁散开,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饮酒起舞,习习的古风伴随你的愁与情,交织、旋转、倾泻成一曲散漫的乐章。庭院中弥漫着酒的醇香,你说:岂望回朝做番大事业,却终怕遭小贼诬陷,何时才是我施展抱负之时?但是话锋一转,不禁想通,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我虽不能为帝王世家出谋划策,但祈愿天下人有难如何?这时,天空似明朗了几番,一时心中的阴霾犹如清风飘去……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人写的词,这其中包含了他太多的情感,就像李白所写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的很美却无法与”起舞弄清影“而媲美——它概括了全部。其实,我并不懂得诗词,但我只是靠感觉来发现,来察觉。很久,我才明白东坡肉是不是也与苏轼你有渊源呢,但此刻,我只想沉浸在这中秋之夜这豁达的情怀里,苏轼,我也许并没看透你,但你对祖国的热爱,对一切事物的豁达,我想,我会永远铭记!

秋风般的拂绕,让人着迷的诗文,欢愉着动人的音符,一切都将被风深埋心底,传颂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