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读后感(实用12篇)

时间:2023-10-01 09:01:31 作者:admin

《论教养》读后感篇1

教材解读:

《论教养》是一篇议论文。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文章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本文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是值得中学生一读的,也值得师生共同探究。这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较好的范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本文中精辟的论断和格言式的语句,理清文章思路,辨析并学习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时举例加分析的具体论证思路。

教法与学法:

教法:鉴赏品味法:在教学中,要借助于学生世界观刚要形成的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并用文章的观点指导学生的言行。

学法:对比阅读鉴赏法:文章本身就有着许多前后对比之处,如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说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这样引导学生对比阅读,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能更快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含有预习检测、问题引领、板书设计、课堂检测等内容的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解决“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读音和生词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论教养》读后感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议论文围绕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并从自己做起。

3、模仿本文,学写能够表述自我观点的议论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反复品味文中句子,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2、学习本文联系生活的写作方法,培养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辨能力。

3、学会体谅他人,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准备

1、解决课文生字词。

2、了解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3、了解有关教养的名言和社会新闻。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养是人类自我精神与品质的升华,它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和格调。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决定了周围的人是否愿意同他交朋友;决定了他做事情是否顺利;也决定了他的人生是否能够有所成就。教养到底体现在生活中哪些方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苏联学者、作家利哈乔夫从众多事例的分析、比较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去探讨教养的本质。

二、找观点——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初读课文,学生圈点勾画,找出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引起思考的句子。

作者观点: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分论点:

⑴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⑵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⑶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自然。

三、理思路——教养从何而来?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怎样围绕教养去展开论述的?

教师明确:作者开门见山,引入论题。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由教养转向风度,结合生活实例告诉我们要从自身严格自律,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小组互读,讨论:①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②教养与风度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③作者所举的日常生活中有教养的行为你做到了吗?

根据以上讨论,理出本文论证思路,并写在书上。

四、演情景——生活处处皆教养

分小组情景表演:《生活中的教养》

例:

①与家人相处时的教养。

②饭桌上的教养

③公共场所的教养

五、品语言——谈谈你心中的教养

细读课文,反复咀嚼、品味文中的格言式句子,在句子旁做出自己的个性化批注。

例: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批注:互相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比如:初次见面,一定要努力记住对方的名字;不要轻易否定他人,先肯定对方观点,再给出不同见解;你再愤怒,也不能说出真正伤害对方的话。总之,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拓展:《泰坦尼克号》片段播放

教师小结:在沉船的一刻,能改变世界的男人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女人和小孩;可以独立逃生的妇女把希望留给了爱人;工作人员在船上坚守到最后一刻……教养是谈吐的文明;是举止的得体;是危难时的冷静;是困境时的微笑。让我们一起努力,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论教养》读后感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3.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教养的真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几张有关不文明现象的图片,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照片,有什么感想呢?”(学生回答)对,这些现象说明这些人都是没有教养的人,那么,你觉得怎样做才是有教养呢?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教养的文章——《论教养》。(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我不敢mào( )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2)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kè( )守时间。

(3)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jí( )取有益的见解。

(4)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zūn( )循哪些准则?

[答案](1)贸 (2)恪 (3)汲 (4)遵

2.根据下列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

(2)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

(3)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

(4)形容说话啰唆。( )

[答案](1)彬彬有礼 (2)矫揉造作 (3)附庸风雅 (4)絮絮叨叨

三、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小组内解决问题)

如果有不能解决的字词,可以在班级内求助。

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本文开篇便写“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开门见山地引入论题“教养”。接着列举了生活中许多“无教养”的例子与“有教养”的例子进行对比论证,再由“教养”转向“风度”,批驳了对“优雅风度”的错误认知,进而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最后得出结论:“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而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2.再读文章,小组研讨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突出说明了“教养”对于人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对“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的剖析。

3.拓展阅读。

教养与奢华无关

梁文道

①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于是房子是奢华的,车子是奢华的,大衣是奢华的,手表是奢华的,皮鞋也是奢华的,就连_也可以很奢华,乃至于我刚刚吃过的涮羊肉也标榜自己的用料十分奢华。

②本来这种东西是可以见怪不怪的,正所谓奢华见惯亦平常。可是有一天,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英国手工定制鞋的文章,作者先是不断渲染英国绅士的低调含蓄,一两千字之后笔锋忽然一转,他还是未能免俗地要大谈这鞋子有多奢华,并将其定位为低调的奢华。然后把绅士等同于品位,再将品位等同于奢华。许多媒体早就在奢华和品位之间画上等号了,但现在有人进一步连绅士也挂了上去,这就让我觉得有些刺眼了。

③我的生活奢华不起,我的言行也离绅士甚远,可我总算读过不少传说中的英国绅士写的东西,在我的印象中,绅士和奢华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④且看19世纪英国绅士之间的通信,关于绅士的品位,他们是这么说的:“×××的家朴实无华,真是难得的好品位。”“他是那种老派的绅士,一件大衣穿了20年。”他们会称赞一个人的朴实和惜物,低调而不张扬,却绝对不会把看得见的奢华当作品位,尤其不会把它视为绅士的品位。

⑤就以一双手工制作的顶级皮鞋来说吧,它是很贵,但它可以穿上一二十年,这里头的学问不只是它自身的质量,更是你穿它、用它的态度。首先,你会珍惜它,所以走路的姿势是端正的,不会在街上看见什么都随便踢一脚。其次,你愿意花点时间和心思去护理它,平常回家脱下来不忘为它拂尘拭灰,周末则悠悠闲闲地替它抹油补色,权当一种调剂身心的休息活动(就算他有佣人,他也宁愿自己动手)。所以这双鞋能够穿得久,十年之后,它略显老态,但不腐旧,看得出是经过了不错的照料,也看得出其主人对它的爱惜。这叫作绅士。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但一定不随便花钱,朝秦暮楚。

⑥他的品位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⑦当然,一个人不能做物质的奴隶,但他的人格、性情或许可以借着物质偶尔散发出来。简单地讲,这就是教养。教养是一个何其古老、于今天何其陌生的词啊。这个词本来才是品位的绝配,不过,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会把品位许给了奢华,让空洞的、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久而久之,甚至开始有人以为,英国的传统绅士皆以奢华为人生第一目标。

⑧如果你觉得教养太过抽象,我可以为你举一些没有教养的好例子。开着一部奔驰车在街上横冲直撞,觉得行人全是活该被吓死的贱民,这是没有教养的。手上戴着伯爵表,然后借醉酒臭骂上错菜的服务员小妹妹,这也是没有教养的。

⑨教养不必来自家教,更不是贵族的专利,上进的绅士更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然而,如今有力奢华地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

(选自《中华文摘》,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结合全文,说说真正的绅士具有哪些品质。

3.结合全文,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

1.首先,由当今国人崇尚奢华引出人们把奢华当作品位的错误认识;接着,举例论证什么是真正的品位;最后,表达对今人不重教养而重奢华的批判,指出有教养才是有品位。

2.①朴实惜物,低调而不张扬;

②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或:具有教养,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

3.表明只有有教养的人才是真正有品位的人,而今人却因教养困难奢华容易而误把奢华当作品位。批判了现代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教养的匮乏,指出人们对品位的错误认识及由此带来的人生目标的偏离。

四、总结收获

说说你学习了本文后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网上找到《择善而从》和《跃出误区的艺术》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写一篇阅读心得。

【板书设计】

论教养开门见山,引入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具体论证,深入剖析无教养的表现有教养的表现优雅风度——教养的重要表现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论教养》读后感篇4

“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论教养》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解教养的真正内涵。

3.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4.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一、新课导入

播放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的视频。(画面:公共场合大喊大叫,随地乱扔垃圾,影院里看电影把脚跷到前排的座椅上,从公共花圃中剪折花朵……)

在播放的过程中,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皱起了眉头。视频中出现的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你在生活中可能也遇到过。这些现象比较令人反感,而做出这些行为的人也会让人觉得缺乏教养。那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呢?怎样做才是有教养呢?通过今天的这堂课,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恪守(kè)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éi)

允诺(yǔn) 妨碍(ài) 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文雅的样子。

涵养:本文中指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3.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文学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2-17):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论题。

第三部分(18):再次强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做一个有教养、有优雅风度的人。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交流点拨】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二)深层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并归纳讨论结果。

1.作者认为教养应首先体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2.作者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把有无教养的具体事例做对比,更能突出有教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教养”和“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优雅的风度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4.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的风度?在论述优雅的风度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优雅风度是靠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淀而成的,并且标志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优越、更美好的愿望,这是一种世代相传、持续不懈的追求。”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

5.如何理解“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句话?

【交流点拨】修养能够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一切的行为举止都是自我修养的表现,修养的本质是尊重,有教养的人都会慎重对待世间万物。

6.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的表现,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作者通过一系列身边小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教养”。亲爱的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增强自我修养呢?

【交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提高审美追求。经典文学作品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随着经验的不断增长,阅读的逐渐深入,人们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2.文中作者举了大量的有教养的例子,请你也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看看哪些事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

【交流】

①认真接过路上兼职人员发的传单。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接受,也报以微笑,表示感谢。

②上菜时对服务员,或付款时对收银员说谢谢。

③进出公寓和公共场合的大门,帮别人扶住门,方便他们进出,尤其是带小孩的和手里拿着东西的路人。

④挂电话时,等对方先挂断。

⑤公共场合洗完手不随意甩手,防止水甩到别人身上。

⑥递剪刀、刀子等物品时,把尖锐的一边朝向自己。

⑦上下楼梯脚步要轻;敲门一次敲2—3下,停10秒再敲第二次。

《论教养》读后感篇5

教材分析

《论教养》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作者在阐述观点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述严密,说服力强。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提高我们对人生的认识。学习本单元的,要了解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提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字词。

2、自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找出作者的观点,通过课文内容讨论,理清文章思路。

3、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4、体会交流,谈谈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安阳的狗叫人事件的图片和资料。

同学们怎么看待事件中的狗的主人。学生讨论交流。我们为什么比较反感,是因为养狗的人没有教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苏联作家利哈乔夫的一篇关于教养的文章。

二、自读课文,基础检测

1、注意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2、找一找每一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把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师引导小组学生交流

三、自学探究,明确观点

1、关于教养,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转化一下思路:怎么做,才能有教养?作者在文中怎么论述的。)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结尾重提,深化中心。

四、自学探究,明确思路

借助文章的助读提示,讨论以下问题?

1、引导学生勾画出“无教养”和“有教养”的表现。作者这样安排的顺序有什么秘密?

举例、对比,突出有教养的必要和重要。引导学生思考“先写有教养,再写无教养,也是对比,可以吗”,让学生明白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例子安排顺序的秘密?)

2、“教养”和“风度”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在相关段落中找到有关联的句子。

教养的本质使尊重教养是风度的基础本质

风度是有教养的外在表现现象逻辑关系

3、作者认为为什么需要优雅的风度?

先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句子,小组学生交流。

4、作者在论述“风度”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借助自读提示,学生分析

师提示学生回顾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各段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学生小组交流。

5、你能从文中找到将两个话题贯穿起来的一个词语吗啊?你能整理出文章的思路吗?

师准备纸卡

小组学生交流。材料分明,思路清晰。

五、自学探究,论之有方

1、文章材料很多,作者如何安排它们来阐明观点的,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不同事例形成对比,以事例说服人,以对比教育人。

六、自学探究,众说教养

欣赏视频,感受教养之美。

学生分组准备,(可以在一个方面或一个具体的事情上说说具体的做法。

)请结合你的实际生活,谈一谈怎样做能提升自己的教养。

小组交流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和培养,而且可以得之于自我修行和养成。

只有吧培养优雅风度、追求高尚人格作为人生目标,自觉践行得体文明的处世方式,就能让我们成为一个又教养的,有风度的人。同学们,我们能做到吗?

七、作业要求

每天坚持做一件有教养,有风度的事情。

八、板书设计

聂战江

《论教养》读后感篇6

阅读了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这一篇文章,我明白,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愿意从心里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良好的教养来自于家庭和社会。良好的教养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以及对未来的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有教养的人。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中记述,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指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闵损的这种善解人意正是有教养的表现。

当今社会的青少年却有着许多无教养的行为。如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已经成为一些青少年的习以为常的习惯,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一个小小行为会给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这样的少年不能说是个有教养的人。还有的人“出口成章”,三句话不离一个“脏”字,有些人甚至还以这个感到自豪,这样的青少年也不能说是个有教养的人。还有些青少年,似乎是太想表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刷自己的存在感,在别人说话时,总是想展示自己的口才,总认为自己说的都是对的,随便打断别人说话,这样的青少年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还有些青少年有一种的叛逆心理,一言不合就与父母、老师、同学吵架,打架。他们似乎也热衷于此,常常乐此不疲,我想这样的一个家庭如果有叛逆少年,这个家庭可能会随时坍塌——我认为这样的人简直自私到了极点!

我们应该改正无教养的方式,在生活中做到:

一、说话要有说话的礼仪,见到长辈一定要问好;

二、到了公共场合要遵守公共纪律和秩序,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

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别人;

四、青少年一旦犯了错误,应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让自己记住这次教训。

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永远不会让别人真正的心服口服。就如同《弟子规》中所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一个有教养的人,无论走在哪里都会发光。让我们每一个青少年,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论教养》读后感篇7

这是一本首部将电影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书。本书利用电影中的故事教你正确地教育孩子,教你怎样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通过电影故事找到教育的误区,反思怎样的教育才能帮助孩子建构一座坚实而精美的人格宫殿。本书共十章,每一章通过一部电影反思教育中的某一问题,例如:观看美国电影<查里和巧克力工厂>反思穷养VS富养的问题;观看中国电影<看上去很美>反思挫折VS伤害的问题;观看美国电影<功夫熊猫>反思培养VS训练的问题;观看印度电影<心中的小星星>反思高品质的爱VS低品质的爱的问题;等等……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一部印度电影<心中的小星星>。影片的主人公叫伊翔,他是一个患有学习障碍的八岁小男孩,他的学业成绩始终落后于其他孩子,招致了老师和父母的不满.但是,伊翔具有绘画的天才,那些现实世界中的小鸟,小鱼,小狗,在他的画里变得那么美妙和神奇.因为留级后成绩不佳,伊翔强行被父亲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在新的学校里,他被老师羞辱打骂,父母看他的时间越来越少,爸爸只在乎成绩第一的哥哥,妈妈顺从爸爸,伊翔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中.他不再拿起画笔,不再用心灵看这个世界,直到遇上了美术老师尼康. 尼康老师发现伊翔有学习障碍后,他开始帮助伊翔,从文化知识的学习到欣赏大师的艺术作品,伊翔的心灵被尼康老师的爱滋养着,终于,他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拿起了画笔,快乐地生活和学习着.

通过影片我们不禁思考:1.伊翔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怎样的爱?2.伊翔爸爸对孩子的`爱是怎样的爱?3.尼康老师对孩子的爱是怎样的爱?4.三种不同品质的爱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什么影响?

三个人三种不同品质的爱:

1.妈妈的爱----没有力量的爱

当伊翔与邻居男孩发生了冲突被爸爸打骂时,妈妈只是慌乱地应酬着;当邻居孩子的妈妈诬陷伊翔时,妈妈迎合着; 当伊翔被送到寄宿学校后,回家的路上妈妈一路流泪,却并没有反抗爸爸的做法.如果妈妈的爱是有力量的,她会弄清楚孩子发生冲突的真相,她会坚持反对爸爸的决定,想办法说服爸爸不送孩子到寄宿学校.

2.爸爸的爱----功利的爱

爸爸对伊翔的期望和要求不是出于孩子的内在需要,而是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需要就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要突出,当孩子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对孩子满意,否则就对孩子冷漠或者打骂,孩子成为爸爸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这样的爱就是功利的爱.

3.尼康老师的爱------高品质的爱

尼康老师换回了伊翔热爱艺术的心,给予伊翔在绘画上的精神自由,保护了他的才华和天赋.为了帮助伊翔找回自尊和自信,尼康老师精心安排了全校师生的绘画比赛,伊翔展示了自己的天赋获得了当之无愧的第一时,压抑已久的泪水夺眶而出,他完全明白了尼康老师对自己的用心,艺术的灵魂重新回到了伊翔的身体.

伊翔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他患有先天学习障碍,又得不到爸爸妈妈真正的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但从某种角度上说,伊翔又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因为他遇到了尼康这样的好老师,重新点燃了他对生活的希望.

看完这个故事,我也不禁反思自己,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作为一群孩子的老师,自己对孩子的爱属于哪一种呢?是不是有时也存在一些功利的爱,有时表现出的爱也没有力量?我需要更多的向尼康老师学习,学习那种对孩子的理解和关怀,支持和帮助,用高品质的爱回报孩子.同时,我不禁感叹到当今的社会一些虎妈,狼爸,鹰爸的教育方式受到人们的追捧,这些”飞禽走兽”类父母的做法,缺失了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我觉得无论教养的价值观如何多元化,都应该扎根于对孩子生命的尊重,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谈爱,才能谈教育。

《论教养》读后感篇8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一部印度电影<心中的小星星>。影片的主人公叫伊翔,他是一个患有学习障碍的八岁小男孩,他的学业成绩始终落后于其他孩子,招致了老师和父母的不满.但是,伊翔具有绘画的天才,那些现实世界中的小鸟,小鱼,小狗,在他的画里变得那么美妙和神奇.因为留级后成绩不佳,伊翔强行被父亲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在新的学校里,他被老师羞辱打骂,父母看他的时间越来越少,爸爸只在乎成绩第一的哥哥,妈妈顺从爸爸,伊翔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中.他不再拿起画笔,不再用心灵看这个世界,直到遇上了美术老师尼康. 尼康老师发现伊翔有学习障碍后,他开始帮助伊翔,从文化知识的学习到欣赏大师的艺术作品,伊翔的心灵被尼康老师的'爱滋养着,终于,他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拿起了画笔,快乐地生活和学习着.

通过影片我们不禁思考:

伊翔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怎样的爱?

2.伊翔爸爸对孩子的爱是怎样的爱?

3.尼康老师对孩子的爱是怎样的爱?

4.三种不同品质的爱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什么影响?

三个人三种不同品质的爱:

1.妈妈的爱----没有力量的爱

当伊翔与邻居男孩发生了冲突被爸爸打骂时,妈妈只是慌乱地应酬着;当邻居孩子的妈妈诬陷伊翔时,妈妈迎合着; 当伊翔被送到寄宿学校后,回家的路上妈妈一路流泪,却并没有反抗爸爸的做法.如果妈妈的爱是有力量的,她会弄清楚孩子发生冲突的真相,她会坚持反对爸爸的决定,想办法说服爸爸不送孩子到寄宿学校.

2.爸爸的爱----功利的爱

爸爸对伊翔的期望和要求不是出于孩子的内在需要,而是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需要就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要突出,当孩子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对孩子满意,否则就对孩子冷漠或者打骂,孩子成为爸爸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这样的爱就是功利的爱.

3.尼康老师的爱------高品质的爱

尼康老师换回了伊翔热爱艺术的心,给予伊翔在绘画上的精神自由,保护了他的才华和天赋.为了帮助伊翔找回自尊和自信,尼康老师精心安排了全校师生的绘画比赛,伊翔展示了自己的天赋获得了当之无愧的第一时,压抑已久的泪水夺眶而出,他完全明白了尼康老师对自己的用心,艺术的灵魂重新回到了伊翔的身体.

伊翔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他患有先天学习障碍,又得不到爸爸妈妈真正的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但从某种角度上说,伊翔又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因为他遇到了尼康这样的好老师,重新点燃了他对生活的希望.

看完这个故事,我也不禁反思自己,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作为一群孩子的老师,自己对孩子的爱属于哪一种呢?是不是有时也存在一些功利的爱,有时表现出的爱也没有力量?我需要更多的向尼康老师学习,学习那种对孩子的理解和关怀,支持和帮助,用高品质的爱回报孩子.同时,我不禁感叹到当今的社会一些虎妈,狼爸,鹰爸的教育方式受到人们的追捧,这些”飞禽走兽”类父母的做法,缺失了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我觉得无论教养的价值观如何多元化,都应该扎根于对孩子生命的尊重,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谈爱,才能谈教育。

《论教养》读后感篇9

礼貌出自内心,其根源是内在的,然而,如果礼貌的形式被取消,它的精神和实质亦随之消失

——题记

“教养的本质是尊重”,在《论教养》原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学会做一个有教养和真正风度的人,只是建立在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包含关系上。普遍都认为教养是一个人立世的基础之一,体现在言行举止之中。

言,可理解为不去顶撞他人,说话前三思,不出口成脏。对他人说话时要有好的态度,有好的耐性,不说诋毁他人人格尊严的话。从“言”上做到尊重他人。

行,可理解为做事扯及到他人利益的时候,尽量以他人的利益为重较好,多为他人考虑考虑,做事情严谨些总不会有太坏的地方。从“行”上做到尊重他人。

举止,可理解为有姿态,风度。剖析一下就是态度和气度。也就是说他还要有好的态度以及一颗包容心,毕竟宰相肚里能撑船呢,以好的态度去看待和做好每一件事,还要学会包容别人的短处。这是从“举止”上尊重他人。

不仅仅是言行举止这么简单,还有就是看待不同问题时所想的解决办法。

为什么呢?

良好的思维可以使一个人想的事物更为全面更加缜密,也就是做一件事会考虑后果,换言之,这个人他能想到用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去对待他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及别人的内心是什么感受。

在利哈乔夫的文章中有句话我认为对于我是有帮助的:“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所追求的也是不同的,各种观念也更是不一样,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看法自然不同,无论是贫穷富贵还是安逸动荡,个人的体会和想法各有各的不同。去左右和随意评判别人的思想那是件多么愚蠢的事情。

教养是一束阳光,闪耀着晴朗的光泽。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一个真真正正有教养的人。

《论教养》读后感篇10

优良的品性是真正的财富,而衬托这品性的是良好的教养。——洛克

读了《论教养》这篇文章,我认识到:教养,是一个人自内而外的修养,而不单单是表象。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并不只是看他说的有多么天花乱坠,而是应该看他能否真正的表现、能否真正的尊重别人;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不会随意的当众讽刺别人,不会为了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教养比渊博的知识更加重要。一个没有教养的人即使满腹经纶,也只不过是一个装着知识的机器罢了。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永远不会让别人真正的心服口服。

比如汉文帝刘恒,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这就是一个人有教养的'表现。相反,崔颢是唐朝的大诗人,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写了《黄鹤楼》一文,然而,崔颢虽然才高八斗,却没有读书人的节操,不仅喜欢赌博饮酒,还相当好色,且始乱终弃,成了一个没教养的人的典型。

读了《论教养》这篇文章后,我认认真真地反思了自己,发现自己还有许多地方不足,比如,老师讲课的时候经常开小差,被父母说了几句之后就会觉得厌烦,不想听他们说话。我还经常把坏情绪带给身边的人,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别人和我说话我会不耐烦地吼回去,这些都是我没有教养的表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我决定认认真真改正自己的错误。

首先,做一个有教养的人需要学会收敛自己的脾气,温和对人,因为冲突会导致我们做出谁都无法挽回的事;第二,不要去抱怨社会上的不公平,因为你的抱怨都没用;第三,学会倾听,即使厌恶反感,但也请听完再做评价;第四,心胸开阔、沉稳含蓄、衣着得体、豁然大度、多读书等等。

现在,我们在一个优美洁净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这是学校给我们做好的馈赠;当我们潜到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时,我们会感觉生活是那样的充实快乐。我们每一个同学只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才不负这个环境,才不负人生的春光。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不能只是我们挂在嘴边的空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着真善美,也都希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那么,为什么不付出行动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古训。夫人不能生而知之,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做一个真正的有教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