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随笔推荐篇1
在上周大致看了骆驼祥子的概括后,我便开始仔细地去读著一本书,感觉,自然是新的。
这篇小说开始并没有直接去展开祥子的故事,而是花费约一般的笔墨去写车夫的分类,初看感觉有些不著边际,但是再看一遍便觉得这样写或许比开门见山要来得好得多,为下文做铺垫,让读者明白祥子所处的社会位置,与自己的作文相比,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望尘莫及。
第一章的故事写到了祥子第一次买了车的故事,整篇文章写得比较通俗,当然是针对那个时候的人,现在的我们读起来,还是有一些吃力,不过,它居然可以拉著我的心,读第一章的故事的时候,我也有几分喜悦,我为祥子作出的事业而高兴,但是最后一行的字又让我担心起来,一个悬念让我打破了我的计划,精神支配著我又读了下去
第二章的故事感觉是一个过渡,是从起到落的过程,在被捉到军营后,到祥子起了逃跑的念头之间发生的事也是十分的精彩到了第三章讲述的是祥子跑的过程,虽然跑出军营后用命换来的骆驼只有三十五块,但是使我发现祥子还没有堕落,他想从头再来,在这过程中也将他的名字前加了骆驼两字环境描写,祥子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运用的淋漓尽致,使我不由自主的在心里冒出精彩两字。
三章仅仅用了两个小时左右就看完了,却使我印象深刻,我没敢再往后看,我想,留个悬念吧,仔细品味著一些,会有非同一般的结果,在祥子跌宕起伏的故事中,也发现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本书,反应的是祥子的奇遇,也是社会的黑暗。
作家随笔推荐篇2
千年坊巷,星河灿烂
回眸千年古坊巷——福州三坊七巷,星河灿烂,人杰地灵。昔日建筑物的彩绘虽已暗淡失泽,过往的金鼓齐鸣渐飘渐远,古代的衣锦荣归天之骄子存入史册,当年的书香已飘散到寻常百姓家,可是保留至今的“里坊制度活化石”,躺在那里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领教育风气之先的地方,出将入相的所在地的人文景观依旧在。她是当代人读不完的书,解不完的谜。
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福州三坊七巷,是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可不是石,而是活生生的有人居的地方。古代这里被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坊)作为居住区,而商业与手工业都被限制在定时开闭“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由吏卒和市令管理,晚间实行宵禁,人们自由地生活,又被高墙严严实实地包围。不如此,怎么能成为活化石。然而赫赫有名的扬州原来也是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但她不甘心寂寞,几百年前已经“冲出坊墙”演变成现代化的都市。
三坊七巷这块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由来已久,奠基于晋,成于唐五代,鼎盛于明清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她在有福之州的腹地,千年来,战火兵灾,狂风洪水,瘟疫肆虐,她自岿然不动,守望着文明古城,如今荣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国内建筑界把三坊七巷古民居称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是当之无愧的。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福州从壳丘头、昙石山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冶城以至外城、府城文化,几经奔腾回旋,汇合至三坊七巷,终至凝固,形成古建筑的精华。现在有268座,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共15处,真乃至高至伟。
三坊七巷高大粉墙,石板小路,坊巷纵横;深院大宅,层楼迭院,鳞次栉比。每座高墙大院内又有三或四进的大庭院,曲径通幽。庭院里都以花厅为中心,左右为厢房,厅前有天井,天井两旁为回廊和披榭。天井内有花坛、假山、水池,形成精美的私家花园。花园里种有名贵树木,点缀得满园春色。
各民居大宅的屋脊、墙脊巍然高耸,翘角飞檐,如翼轻展,美如冠冕。各民居大都以硕大的木头制成门坊,门坊上的木雕图案线条飘逸,花厅门扇的窗花纹路流畅。在木穿斗架中,插斗、重柱、月梁等部件雕刻着历史人物、四时景象。柱础用青石细磨,状若须弥座;础壁四面雕刻花草山水、虫鱼鸟兽。这众多的古建筑,集中体现福州古民居特色,有玲珑园林之妙,收赏心悦目之效。
领教育风气之先的地方
三坊七巷自古崇文重教,文化积淀,雍容深厚,文臣武将,俊采星驰。各民居的花厅摆设呈现文化和家教上的意义。厅中间挂着孔子像、诸葛亮像或关公像。厅堂两面的墙上悬挂着结合家训的名人字画,有“断齑划粥”、“程门立雪”、“圯桥进履”、“负笈寻师”等。
三坊七巷是全省罕见的领教育风气之先的地方。贯穿三坊七巷1000米的南后街显现“书香文化”,书店多时有24家。清末举人王国瑞赞道:“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宋诗人吕祖谦诗云:“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回眸三坊七巷,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们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我们似乎听到“六子科甲”、“五子登科”门前的金鼓齐鸣。我们犹似看到林则徐、郁达夫、郑振铎、胡也频、冰心、邓拓等驻足书店搜宝寻玉。我们又看到林纾翻译的令中国人断肠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震古烁今的《天演论》、林觉民惊天动地的《与妻书》洛阳纸贵的空前奇观。
许多名师来自三坊七巷:宋代文儒坊的郑穆以进士之身直步青云官至国子监祭酒;清代帝师陈宝琛生长在“六子科甲”之家,他任鳌峰书院山长,又任全闽大学堂监督,成为一代宗师和楷模。
三坊七巷走出来的人,多数是德行操守,博古通今,才略惊天动地,誉满全国。
出将入相的所在
低徊漫步在三坊七巷,上溯历史的河流,历代众多将相纷纷踏浪衣锦荣归。他们有唐朝崇文阁校书黄璞,宋朝祭酒郑穆、知府陆蕴与陆藻,明朝户部尚书林泮、都御史林廷玉,清朝内阁学士陈宝琛,巡抚梁章钜、李馥,知府林文英、郑瑞琪、王燮,学者郭柏荫,《福建通志》总纂陈衍,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等。
三坊七巷人多是锦文绣口,也不乏英武之气。明兵部尚书张经署衙于文儒坊。倭寇猖獗犯境,他任七省总督,斩寇1900人,世称“东南战功第一”。文儒坊甘亨贵学拳练武,习文弄刀,得中举人,还中武进士,后任清福建提督、台湾总兵,他为平定台湾战乱、统一祖国立下赫赫战功,真正成为国宝。宫巷人沈葆桢力主建立强大的海军,由左宗棠推荐任福建船政大臣,培养众多海军人才,其中有严复、邓世昌等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界、海军界的骨干。
三坊七巷人才辈出,她迥异于神州千万个坊巷,其他坊巷星星点点,而三坊七巷则是星汉灿烂——“近代名人聚居地”。只因这里自古以来蕴蓄其中的秉性,百代延续浸透子子孙孙的心田,以推动中国历代尤其近代历史的进程。
如今,福州三坊七巷,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5A级景区。回眸福州三坊七巷,不仅留连以往,还在于目视未来。
作家随笔推荐篇3
我的幼年是在三坊七巷度过的。爷爷常常牵着我穿走在那长长的街巷中。拉着爷爷的手,我总喜欢仰头窥视那被两旁灰泥高墙挤得细细的天空。悠长的巷子,好像永远走不到尽头。巷间通道的晒衣竿上,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在头顶高高飘扬。饿了,爷爷就带我去吃同利肉燕、永和鱼丸……每当和小伙伴们在小巷里玩时,耳边总是响起大人们的叮嘱“不许跑远,不许淘气,不许……”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是我们最开心的节日,莲花灯、桔灯、百花灯、琉璃灯、走马灯、宫灯高挂街头。古街成了花灯的树林,孩子们手执风车呼啸而过,宛如树林里的风。童年的时光渐渐飘散在了这长长的街巷中,耳边只留下爷爷一遍又一遍的诉说:这三坊七巷可是咱们福州的宝地,近代中国,还没在哪个地方像三坊七巷这样孕育了这么多的文化名人,林觉民、冰心,甘国宝、陈宝琛、林则徐……爷爷的如数家珍,让我那颗小小的心灵充满了对我的出生地——三坊七巷的自豪。
上小学后,我随着爸爸妈妈搬离了三坊七巷。每次和爷爷通电话,爷爷总喋喋不休地埋怨,为了那屡遭破坏的三坊七巷:哪条小路被取走了青石板改成水泥路。哪个邻居又为了方便出租,把原有的整体结构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住房。哪个墙壁被钉满了钉子,拉上横七竖八的电线、网络线……爷爷在心痛地指责,我的心也异常沉重。直到有一天,爷爷打电话告诉我:“市里要斥资数亿元重新修复三坊七巷,等大家搬离了三坊七巷,它就要成为福州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保护起来……”电话那头,爷爷激动的话音在回响。
正值隆冬后的春节,节庆的喜悦溢满这座古老的街巷。挽着爷爷的胳膊,我的脚再一次踩在了这青青的石板上,闻着那新刷的油漆香味,我和爷爷依旧穿街走巷,寻找童年里那老人、那女孩穿梭不停的身影。直指云天的高墙,柴黄陈旧的门扉,平整光滑的石板,图案模糊的石碑坊,斜逸墙外的三角梅……街巷的古朴依旧,只是,没有了脏乱,这长长的街巷变得那样大气、典雅,犹如一位被历史浸润得丰姿绰约的妇人。走出小巷,漫步正中的南后街,眼前焕然一新。安民巷、衣锦坊等烫金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也整修一新。我还惊奇地发现福州的“新老三宝”等传统工艺也入驻南后街。再看,这错落有致、流畅优美的传统封火山墙立面与商业建筑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让人惊叹旧与新的和谐。散步其中,恍若经历着“衣锦坊前南后街”的繁华……啊!我眼前的三坊七巷美丽依旧,年轻依旧。
开学没多久,妈妈便告诉我:“三坊七巷要参加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活动了。”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啊!为三坊七巷投票,这成了我们全家那段时间的头等大事。我们一家老老少少通过电子邮件、短信、信件等多种形式投出自己的一票。此外,我们还发动所有的亲朋好友为三坊七巷投票。当我郑重地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发出去的是对三坊七巷的祝福,是我们爱的希望,也是对福州——这只正待腾飞巨龙的厚望。
作家随笔推荐篇4
三坊七巷是一条古老的街巷,位于福州市。街巷里面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景色优美。白的墙,黑的瓦,再加上那一块块又大又厚,雕着“福”字的源自明清时期的寿山石,组成了一幅壮丽的水墨画。踏入三坊七巷首先映入眼的是雨亭,雨亭坐落于一条溪上,溪水清澈见底,可以清清晰地看见鱼儿在水底快活地嬉戏,不时鱼儿跃出水面,激起朵朵白莲,美不胜收。溪旁的房屋都是用精致的圆木建成,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衣锦坊的水榭戏台。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中隔天井,上面是阁楼,下面是池塘,别具特色。傍晚,家家都挂上了红灯笼,整个三坊七巷,被红色的柔光笼罩,那场景,十分壮观。
三坊七巷古物众多。其中有一家古物馆存放着不同材质、不同时代的寿山石。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看这块,上面雕刻着活泼的白兔,那白兔后足蹬地,前足跃起,似乎马上就要跳起来了,真是栩栩如生。寿山石旁边还放着许多古人使用的生活用品。望着它们,我仿佛看见古时的小贩们用这扁担挑着货品,叫卖声一声高过一声;壮汉们扛着这锄头,牵着牛,正下田辛勤耕种;爱美的女孩子们则正用这胭脂涂抹自己白皙的脸庞。
三坊七巷美食众多。又大又圆的鱼丸,香味四溢的佛跳墙,香甜可口的芋泥,不胜枚举。我最喜欢的就是那芋泥,把芋头的皮一削,切成片,捣碎,放入锅里,加入水和糖,煮上十分钟,就是一碗香喷喷、热乎乎的芋泥啦!咬上一口,需细细品尝,才能尝得舌尖美味。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三坊七巷等你光临!
作家随笔推荐篇5
在福州,有一个最古老的的地方。它的建筑形式‘‘独一无二’’,它蕴藏着前世人的秘密。它就是---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三坊七巷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约有40公顷。位于福州繁华的八一七路边,靠近八一七路、白马路、通湖路等城市主干道。
走进大门,环顾四周。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你仿佛是走进了古代,热闹繁华的大街,街边的摊位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玩意儿;孩子们在街上你追我赶,嬉戏打闹,没有杀怒,也没有争吵,和平而又安详;老百姓们朴实敦厚。
三坊七巷的三坊是指;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的建筑装饰也是别具一格。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体现了福建民间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三坊七巷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