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醒第二章读后感篇1
一直以来都想在如何与孩子相处这个问题上寻找突破口,但越是注意,往往每次都事与愿违。11月17日,园里组织了读书会——《父母的觉醒》,仅仅是刚开始的两章就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原本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什么是“自负感”?我要在这本书中寻求答案。
“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在与女儿的相处中我发现了这句话的真谛。在我眼里,一件小小的事情是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女儿就会又快又好的完成,但是如果当时的`我是带着情绪的,不耐烦的,那么她就会被我所影响。有一天,晚饭过后陪着女儿做作业,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看图计算,她很不认真,做错了两道题,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鼓励着她仔细看题,认真计算,很快自己就发现了两道算错的题,可以看出我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都给了她莫大的信心!
“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当我要求她认真完成作业、认真练习舞蹈、认真完成钢琴老师布置的每次任务时,何曾想过我的女儿是不是喜欢着这各种各样的角色呢?但是往往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她期待着我的反馈,期待着我的肯定。
可是当我带着情绪去看原本很轻松完成的事情却被她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当我要爆发的时候,她胆怯地看着我,原本可以完成的事情却怎么也完成不了。所以正如书所说孩子是慷慨的,可以接纳我的任何情绪,我的错误在孩子眼里都是可以被包容和被原谅的,反过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包容孩子在我眼里所谓的错误呢?
育儿路上有太多的荆棘,拨开荆棘的时候也许会遍体鳞伤,但是荆棘过后何尝不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父母的觉醒第二章读后感篇2
世上没有绝对理想的父母,也没有绝对完美的儿女,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的折射。我们要知道,我们所养育的是一副个性独立的精神,即使我们有最善意的动机,但还是会落入俗套,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到孩子身上。要想发现孩子的本真,首先要寻找真实的自己,不要居高临下地掌控孩子的一切,我们可以在家里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感,先和孩子做朋友,我们不仅需要给孩子提供基本的居住,饮食,教育,还应该培养他们规则意识和现实生活的种种技能。
父母的转型是实现人生觉醒的关键一步,觉醒的教养方法要求我们父母从根本上进行转变,要求我们考虑系列课题,诸如:
我是否作好了准备,愿意在与儿女的互动中走向更高级的精神觉醒?
我怎样才能认清孩子的真正需求,有的放矢地教养他们,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我是否清楚地认识到教养工作的方方面面?
作为父母亲有了这个思想意识后,就应该想想如何学会觉醒的教养之道。书中提到,身为父母,我们需要放下为人父母的架子,放弃“应该怎样”的想法,学习接纳孩子,摆脱有害的陈规,在更深的层次上与他们交心。当我的女儿进入初中校园的第一个月,成绩下降超快,适应不了每天体育课的长跑跟我诉苦时,我也曾对她大吼大叫:“你为什么考不过别的同学”?“人家都可以跑完,就你不行”?这时候,她是跟我一样,对我大吵大闹,然后就彻底不说话了,明显的情绪低落,不开心,什么都不同我讲。我慢慢意识到,她只是个孩子,我是不是对她的期望太高了?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应该学会降低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学会接纳孩子不足的地方,应该像朋友一样地和孩子相处,尽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引导孩子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将其中的好与坏都看成自我提升的机遇。
家长有了这种意识后,如何应对孩子青少年时期的`疾风骤雨?比如成绩下降,身体发育方面,对异性的好感等等。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首先放下那些伟大的期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不溺爱也不强迫,平等平静地与他们交流;生活中多赞美孩子的本真,多鼓励他们,让孩子坦率地表达情感,给孩子创造一个从容发展的空间;鼓励孩子直面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驾驭自己的情感;当发现孩子错了的时候,鼓励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帮助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与局限,勇敢地继续前行。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时候会表现出控制的欲望,所以同孩子冲突是不可能避免的。当冲突发生时,父母第一步是审视自己的思想,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控制欲在作怪,学会控制自己的自负感,用平和的心态制止他们不恰当的行为。冲突教给孩子学会表达意愿,学会接受和包容,父母也会了克制自己的控制欲,父母的觉醒之道在于这种双向转化。
当我们学会如何觉醒后,应该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孩子实现纪律约束,制定规则。比如重大规则和灵活性规则,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制定的规则得到遵守,就需要和孩子认真地做好交流,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到遵守规则,同时要做出向孩子学习的姿态。当我们和孩子去商讨一个解决方案时,要营造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孩子会由此了解,敞开胸怀,听取各方意见,力求用创造性的方法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只有父母真正觉醒了,才会知道如何与孩子平等愉快地相处,相爱互助,才会和孩子面对生活中的疾风骤雨时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这就是我读完《父母的觉醒》一书后的感悟。
父母的觉醒第二章读后感篇3
拿到这本书,我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专业媒体权威推荐”,其中有一句“别奢望做完美无缺的父母”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里。是啊,在孩子面前,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无非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即使我们最有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仍旧会落入俗套,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需要觉醒,我需要改变,我需要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精髓。
在第一章节中,“自负感”一词贯穿全文。开始,我把“自负感”当成“自负”的词意理解,读完整篇章节,我才弄明白作者所提出的“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它是一种膨胀的自我感觉,近乎于虚荣。
回想这几年在潇然的`教育上,我有没有这种“自负感”?答案是肯定的。幼儿园时期,我盼着他能独立,能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然而对于动手能力稍差的潇然来说,妈妈的“期盼”是巨大的压力,我常常因为他不会穿衣,不会用筷子或是尿裤子而耽误上学时间去责怪他;学前班时,他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中稀里糊涂,完成不了作业,因此我批评他上课不专心听讲;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又常常因为他字迹不工整、不好看而责备他。
现在回想这一切,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我“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潇然的身上,我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我却没有意识到,把我的思维强加给潇然,对他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这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父母的觉醒》给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让我在如何为人父母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和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