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1~5集观后感篇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了庆祝中国_成立100周年,在_广播电视台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了一部反映建党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的《青年杂志》,以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讲述了_、_、胡适从认识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建党的历史。
1915年9月,_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还将他们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整个中国为之一振;《新青年》实行同人编辑,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日新月异,之后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也相继问世;在这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打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此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普遍传播开来。
在五四运动时,为支持学生运动,_和_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学生、商人,工人等,以直接行动对社会实行根本改造,并亲自上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_在散发宣言时被捕,五四运动风靡全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代表拒绝签巴黎和约,取得巨大成果。
1921年7月,中国_正式成立,《新青年》成为中国_机关刊物,完成了它的思想启蒙任务。
整部剧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让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又一次出现了人们眼前,表达了对事物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寻。
觉醒年代1~5集观后感篇2
《觉醒年代》讲述了革命人士找到的冲破旧思想的罗网,看一场有意义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而后来的五四运动证实了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这部电影从另一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由纪律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一个奋斗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侧面也让我体会到中华民族探索求知的精神与胜利的来之不易。
在这部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_,他曾经是清朝秀才,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在“二次革命”后流亡日本,192021,在上海出版《青年》,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五四运动间,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思想。他提倡民主与科学,还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的英文译音,是德摩克拉西,科学的'英文译音,是赛因斯)。他曾经说过:“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之脑神经十之九焉。”在他看来,青年,不是有多小的年龄或有多光滑的面容,皮囊上那死气沉沉的灵魂,在于内在的思想是否“新鲜活泼”。青年应是洗涤这个时代的一把钥匙。青年,于个人,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那初升的太阳;青年,与社会,是叶与根那息息相通的脉搏;青年,于时代,是对国家的责任与牵挂。
觉醒年代1~5集观后感篇3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题记
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封建复古的思想充斥着整个中国,毒害着人们的灵魂,束缚着人们精神上的解放。
就在这种腐朽思想大肆蔓延的时候,《新青年》像黑暗中的一束火光,冲破了旧思想的罗网,从而开始了一场历史意义深远的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的主办人独秀在第一卷第一期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说,“中国社会到处充满了黑暗,首先觉悟、勇于奋斗的青年,必须用快刀斩乱麻的精神,同陈旧腐败的思想决裂,推动社会的前进。”这种思想犹如漫漫黑夜里迸发出的火花,所以《新青年》一出版,就受到进步青年的追捧。
在《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中,我还看到了友善细心的_、朝气蓬勃的`_、正直的陈乔年和陈延年等等许多人物。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为名不为利而活,也不甘平凡一生,他们的一生,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燃烧,愈是黑暗,他们燃烧的愈加猛烈,于是变成了火炬,点亮了一个时代的夜空。
曾在《新京报》中看到过一段话,我想引用这段话作为我今天习作的结尾。
“我们深信,世界必然向好,今天所有的混乱与芜杂,努力与精进,都将在进步中变得更加清晰。时光漫长,道路宽广,我们仍旧拥有理想,拥有未来。”
觉醒年代1~5集观后感篇4
这个暑假,我追了一部剧——《觉醒年代》,对伟大的先驱_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一次了解_,是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_先生的女儿李星华回忆父亲从被捕到就义的悲壮历程。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崇高伟岸、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
这次看完《觉醒年代》,_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仰望中的高大,而变得更加丰满、真实。
_先生平易近人。他一出场,身穿长袍,戴着眼镜,坐在一群留学生中,和年轻人讨论着国家大事,呼吁学子奋起“倒袁”,拯救国家。
_先生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他听到_先生说“中国没救了”时,立即进行反驳,表明自己的观点,坚信国家有光明的未来。
_先生胸怀宽广。虽然在对国家未来的.辩论中有不同见解,在_先生被一群学生围着殴打时,他还是挺身而出,掩护_先生逃出,并且在知道对方真正意图后,和_先生成为朋友,还把自己的大衣送给了_先生。
_先生关心民众疾苦,深爱自己的孩子。当一位母亲在大街上乞讨,希望得到一些医药费给孩子治病,_先生站了出来,帮这个穷苦的家庭交上了医药费,当得知孩子需要住院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衣物、怀表等放到了当铺;当_先生的一位学生因为缺钱而上门求助,希望能得到资助时,_先生不顾自家的情况,毅然为学生凑齐学费,却差点和自己的孩子毁约,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去吃一顿涮羊肉。
_先生,既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先驱,同时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普通人。
觉醒年代1~5集观后感篇5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时,有一些人已经觉醒,也正是他们,才使中国翻天覆地!
——引言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觉醒年代》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在民国时期,当全国人民都沉寂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中时,_和_等人领导着《新青年》和北大的诸多学子,开展了改变中国历史的“新文化运动“。
这部电视剧还原了许多当时的情景,如鲁迅写的《狂人日记》,北大“红楼”的`修筑,还有袁世凯,张勋的两次复辟帝制……可以说常常使人浮想连翩,惊喜连连。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国革命大家,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所写《狂人日记》时的情景,这本书是以一个疯子为第一人称所写,它讲述了在一个疯子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以一个疯子的言语讽刺了封建的“吃人礼教”。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一个毫无生气的黑暗社会表现地淋滴尽致。
还有_与工人们互帮互助,纯朴真切的友情更是让我感叹,记得在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_先生听说自己的工友朋友们没有领到工钱,便大过年的用自己的薪水买了好多年货,带给工人们,还亲自和他们包饺子。号外,他还给工人们讲了马克思主义,让工人们重新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
这部影视作品展现了一个黑暗无光的封建社会,但又塑造了_等一群为祖国带来希望光芒的人。他们追求新文化,向往新生活,他们为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
剧情中_为了发扬新文化,不惜一次次与权威大家斗智斗勇,这坚定的决心使我敬佩。
感谢《觉醒年代》,它让我见识了先烈们是怎样为了今天的新生活而奋斗,也让我明白,唯有拥有知识和胆魄,才能改变命运,改变时代!
觉醒吧!同学们!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精神改变时代
觉醒年代1~5集观后感篇6
以前提起_,总是觉得遥远而陌生,但是看完《觉醒年代》后,我对_以及和他一样的英雄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从他们的英勇事迹中我也学到了许多精神和知识。
爱国之情
“君去矣,甘将热血红青岛;吾来也,不许狂奴悍泰山。”_如是说。在“巴黎和约”签订期间,_先生不惧进_,带领学生走上大街游行,要求拒签“巴黎和约”。他用毕生的精力吹响了新文化的号角。面对外界的种种压迫,他毫不退缩,愈进愈勇。我想,支撑他的一定是爱国之情吧。
当下,新冠病毒肆虐,凝聚我们的不正是和_一样的爱国之情吗?
自强不息
“当牛做马不是咱的命啊,命,得咱自个儿定。”这是_在领导工人上街游行前说的一句话。_先生向来强调要自强,中国人才能站起来。他不怕警察的追捕,在街上演讲、宣传,呼吁中国人要自己站起来,新文化的成功一定也包括了_先生的自强不息。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迎面而上,这正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自强不息。
勇敢无畏
“我们也要准备,做共工这样的.,万死不辞。用于彻底粉碎旧社会的猛士。”这是毛润之的宣告。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有许多冲锋在前的猛士都牺牲了,毛润之不怕丢去性命,领导各种活动,对于生命的压力,他毫无退缩之意。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他的勇敢无畏。
可能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勇敢似乎距离我们太远了,可是能够面对生活,面对一个不完美的自己,不正是勇敢无畏的一种体现吗?
兼容并济
“新旧文化之争,那是学术之争,应该百家争鸣。”这是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的看法。在新文化盛行于全国时,那些旧文化的代表人物会想尽一切办法推翻与自己敌对的文化。可是蔡元培看到那些批评自己的文章,非但没有“还手”,反而选择包容,理解他们的行为。这种兼容并济同样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
在遇到矛盾时,我们也应该听取对方的合理意见,吸取其精华,这种兼容并济同样是我们需要的。
看完了这部电视剧,我不仅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而且学到了很多。这让我感到很有意义。无论是_的爱国之情、_的自强不息,毛润之的勇敢无畏还是蔡元培的兼容并济,都是我们中学生所必备的。虽然时代在改变,但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传统美德是不会改变的。
觉醒年代1~5集观后感篇7
暑假期间百无聊赖的我,与哥哥一同看了《觉醒年代》,感触颇深。
山河破碎,风雨飘絮,国无宁日,暗无天日的时代里,中国依旧能从重症万疴中苏醒,靠的就是这星星点点的光,靠的就是_,鲁迅等这样的于黑夜中愈行愈深的人,他们不担心自己不会行至终点,他们只担心所擎着的火炬的光是否受到了折损,他们传递着这光,直到换了一个又一个人,因着他们的光,前路总是有路可寻的。在这些人当中,令我震撼的,是那个叫陈延年的人。
陈延年是个好哥哥,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坚毅而又温柔,给自己定下了六不原则:“不闲游、不看戏、不照相、不下馆子、不讲衣着、不作私交。”他每天处理完大量的工作事务后,从不休息,而是身穿工人服装,步行到工厂同工人谈心。当时,他为组织建立人力车工会,不但经常深入人力车夫家中访贫问穷,还学会了拉人力车,遇到一些老车夫正在拉活儿,他都会主动上前帮忙拉车,赚了钱自己却分文不取。他是那么那么好的一个少年,虽身处黑暗,但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可这么好的一个少年却在吴稚晖的报复下,牺牲了。1927年7月4日深夜,陈延年被秘密押往龙华刑场。在行刑前,面对刽子手要求跪下的呵斥,陈延年大义凛然地说:“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刽子手别无他法,于是就乱刀砍死了陈延年。
年仅29岁的陈延年,一生未曾成婚,未曾成就自己的抱负,就在那个黎明前的夜晚,站着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陈延年是什么构成的呢?是故乡的风,是工地的泥土,是朗朗乾坤的烈阳,是割人皮肉的.风沙,是清风,是明月,是白日里街头的叫卖声,是夜晚灯下的苦苦思考,是只敢在父亲离去时沉默注视的背影,是嘴角上视死如归的笑意。陈延年对自己的弟弟,以及对其他很多青年,做了榜样和标杆。延年永远护着乔年,永远把更多的食物分给乔年,永远做着最重的活,从未舍弃过乔年,这种英雄人物身上,有这种平凡而伟大的优点,无数的大道义和小担当构成了陈延年。
在光阴的碎息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他,那位英姿飒爽,满是理想与抱负的少年。他徒手摘星,将光洒在我们身上,自己却凋零在最美好的年华里。
延年先生,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我们,将会替你把这繁华看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