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第1篇
亿万不同的人,便有亿万不同的生活,当我们对他人生活理解不同、看法不同时,往往少不了评价几句。“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没错,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都有评价他人的权利。
陈伟,上海市“十佳残疾青年”获得者,曾经因车祸面目全非。躺在病床上的他一度担心从此不能受到他人带有尊重的评价而被别人称作“怪人”、“怪物”,为此,他噩梦不断。可最终当家人、医务人员和朋友融入他的生活,尊重他、鼓励他,帮他完成艰难的康复,评价他是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人时,那充满尊重的评价让他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评价他人的生活,应当客观、理性。以前看过几期《可凡倾听》,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曹可凡抛开他们已经背负的诸多评价,不带有色眼镜,从工作、生活、为人等各方面与被采访人沟通,以聊天、对话的形式对被采访者的生活和事业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价,我非常欣赏这样的方式。
而有些人往往未见其人,未闻其事,就据媒体或想当然地对他人的生活进行一面之词的评价;或是人云亦云,不论是非,复制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观点。冯唐的书在发行初期颇受非议,不少人甚至没有看过他的书,就说一个医学博士搞什么文学创作,评价他思绪混乱,没有特定的目标。而当他用冷静、深刻的文字不断触动更多人,展现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时,他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理解。回想当年那些流言蜚语或不理智的评价,又是多么的可笑。是的,盲目的评价一旦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风气,那将会是多么的可怕!
因此我们应用尊重、理性的目光评价他人的生活。人都有各自的生活,这些生活的方式和模样不尽相同,生活的好坏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我们对他人生活的评价仅是个人观点,应怀着尊重的心,客观理性的眼光。“这个世界已经不缺批判辱骂,不缺弱肉强食,缺的是独立思考和理解宽容。”我们每个人对他人生活的评价同时构成、引导了社会舆论,应让它带着正能量发展,在社会中传递公正、友善的良好风气,让社会带有尊重、客观、理性。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第2篇
预测是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概念。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从不缺席。预测之所以能一直存在,是因为以人类的视角,时间不断向前流动,未来会变成现在,现在会变成过去。在时间长河的流淌中,人们难免会对未来产生好奇心,预测便能满足人们的这份好奇心。你或许能够未雨绸缪,或许能够预告幸福。因而,只要人类历史一直书写下去,预测便会一直存在。
预测有其必要性。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个人在对自己所做之事乃至未来的预测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并在未来与当下的比较中,找到当下需改进之处。同时,个体在对社会和时代发展有了预测后,无论是与日寸俱进还是不走寻常路,都能让个体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在此基础上明确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个企业、团体的发展,更需要预测,不懂得预测,可能只会迎来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但是并非变化之大,让人难以捉摸。正是这无尽的变数,让我们更需要对新技术在包容、理解基础上的预测,以此获得长足发展。柯达公司以传统胶片工艺见长,但在数码时代到来之际,没有预测到其将成为未来主流,日渐被淘汰。而德国的莱卡公司,结合时代特征,在预测新技术和大众喜好基础上,不断更新相机内部结构,精湛的制作、底蕴深厚的文化,使其引领相机行业至今。
尽管预测是必须的,但我们不必也不能盲目接受每一个预测。
有价值的预测才值得被考虑,而这样的预测正需要深思。预测是指在掌握现有信息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方法与规律对未来事物的推论。预测是客观的,而非带有个人色彩的主观表述。预测是有逻辑的,而非无理无由的。没有依据的预测,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然而,许多人的预测都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若将其预测作为之后行动的依据,恐怕今后的道路将越走越偏。
预测,更要慎取。思考过后得出的预测,会减小因不加思考凭主观得出的猜想所产生的误差,但误差本身仍是存在的。况且,正因为时间的流动,生活往往变幻莫测,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将影响后续的走向,预测的误差往往会随时间不断改变。预测可以帮助你确定今后的大致方向,它是一份参考、一种指引,但若小到鸡毛蒜皮的事也需要预测,那人便失去了决断的能力、主观的意念。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反复的预测中,不如在把握大方向之后,将精力投入到自身的努力上,让生命的舵终究是在自己手中。
面对日渐繁复绚丽的世界,我们必然会听到、受到、做出许许多多的预测,唯有深思慎取,方可走出自己的路。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第3篇
“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
——赵雷《成都》
2016年,赵雷的一曲《成都》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试图让所有对自己的预测打脸;生命的后些年,放下骄傲,感慨“精诚之至,哀感之灵,自有命数,亦不能为之挽回”,叹息为什么不能对自己的预测随遇而安。就这样,我们周而复始地从“不信预测。不认命”走到“后I每不信预测,认命”,吊诡的逻辑就这样闭合得毫无破绽。
其实,人们大可不必在这两种极端中盘旋。首先,对生活的预测是真实存在的。人类这个物种有一个最根本的特性,就是我们无止境地追求意义,形成理性,这决定了我们这个物种拥有比其他物种更强的理性思维,我们知道要什么也知道要怎样。*是我们太擅长就现有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推理了。你从小就知道蜻蜓飞不高那要下雨,你敢说对生活的预测都是空穴来风?对生活的合理预测一定不会偏颇太大。
但我并不想说对“准”的预测就要听之任之。哪怕是再合理的预测,都有一个致命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只能根据现有发生的一切进行预测,而你是个的变量。你素来碌碌无为,而下一刻的你可能做出大善,那么原本的预测就会被*,反之亦然。由此看来,就算对生活的预测并无不妥,人们也完全可以自我“立命”,当然前提是不完全脱离预测地异想天开。
然而,道理总是简单,现实总是复杂。如韩寒的《后会无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现实就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之所以徘徊在“天命不足畏”和“亦不能为之挽回”的两种极端之间,就是因为在“立命”的道路上受挫了,想的比预测更好,做的比预测更糟。事实上,这份焦虑伴随着人类的终生:不确定的失去。让人恐惧。我们不知道义无反顾地去改变生活里每一次已能预测到结果的事情会意味着什么,我们焦虑这么做是不是会失去更多。但是我们也忽略了另一个事实:不确定的得到,让人兴奋。尝试去突破预测的路上也会有欢笑和掌声。但切忌盲目,天马行空并不是笔者所倡导的“立命”。
仔细试想,如果我们事事根据预测如此理性地过活,那么我们人类跟正在日益兴盛的人工智能还有甚区别?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不就因为这一点吗?我们要么真知道水深水浅,要么就以身犯险地去试探,这才是有血有肉的我们。
先哲有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愿我们都能有勇气地对自己说:“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阅卷组意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考场佳作,其亮点有三。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第4篇
人心深处总有一些密不示人却又掩饰不住的欲望,比如观看,甚至窥视。他人的生活总是好看的,何况还有一点神秘。一不小心看到了,那种“预料之外”的惊喜,是很难被取代的。
而默不作声的观看多少又有些无趣,有时候听过看过之后总有不吐不快的心声,于是便有了评头论足,甚至非要为别人定一个高下、争一个短长。这还是一种快感:除去“直抒胸臆”,更是“宣示主权”:你看,(我)多有道理!
评价他人的生活,也就成了我们每个普罗大众的共同喜好。你可以说这是热情,也可以说这是劣习。阮玲玉那血淋淋的“人言可畏”四个字,不是至今还在教人毛骨悚然么?那之前,鲁迅早就尖锐地说过,有一群喜好围观且评头论足者,都是冰冷而龌龊的“看客”——当然你可以更刻薄地说,写了那么多臧否文章的大先生,好像也是“看客”。
而今天这个最不缺观点的社会,谁又不是呢?
该不该甘当“看客”,是另一个话题;能不能“评价他人的生活”,也不可一概而论——“评价”本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他人的生活”,也从不只是一成不变的“隐私”。在这个私域与公共空间的界限渐趋模糊的时代,“他人的生活”,有时就是“公共的生活”。这当然不能阻挡评价,甚至更需要评价。
几年前微博兴起,许多人感叹“围观改变中国”,这固然有夸张的'因素,但毕竟有许多正面的佐证。高度公开的时代已难容“失语”,尤其是对公共生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评价欲”的社会,会培植出怎样的“价值观”,会带出怎样的“国民性”。但事情也常常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张口评价总是轻而易举,但理据呢?逻辑呢?基本事实呢?“了解之同情”呢?
我们不知道。
能知道的,是常常出现的“观点满天飞,事实在路上”,或者“想象著文章”、“眼球论英雄”。按理说,这倒也是一种自由——只要不跳脱法律框架,“乱说话”也算一种自由。但自由总还有个对错,偏偏有时候,不计成本的“乱说话”非但不被当错,反而更像真理,不光说者痛快,听者也以为然。这就像评价个人生活,听者第一反应也许反感,但听得多了,也开始习惯起来,甚至被不由自主地带着跑。搞到最后,生活究竟是谁的生活,是非到底是谁的是非,都没有一个准数。
把准数都评价没了,这是谁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