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德育案例范文(优选20篇)

时间:2023-12-15 13:51:52 作者:admin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举例技巧

一、收集教学案例的方法分析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分析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针对性

在实际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由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对教材中某一观点或内容举例说明,切勿举例与课本内容不符、举例不充分、案例观点过于模糊等。在教学中举例应有具体的说明意义,不可为了举例而举例,教学案例应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选取的教学案例应符合具体、形象、针对性的基础原则,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例如当教师讲到不可大手大脚花费,培养节约勤俭的习惯时,教师举出瑞士虽富仍尚节俭的例子,当讲到生产关系应符合市场生产力这一规律时,教师举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例子,与学生沟通探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具体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关系。选择此类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学生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知识,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典型性

由于教学内容过多,教师课时相对较少,因此,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选择典型的事例加以说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例如教师在讲到科技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时,可列举电影《变形金刚》,并提出电影与高科技拍摄技术存在必然联系。当教师在讲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时,可举出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的变化,例如旧城改建、六城联创、广深港高铁等,学生能够对改革开放有所了解,树立了改革促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时代性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格外注重时代性,运用书本知识与实际向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历史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强调教学案例的时代性。为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活力,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在讲历史的时候,也应展望未来的发展,从历史角度阐述当今时代的发展。例如教师讲到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要点时,教师可举出现阶段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外交联系,并提出近几年美国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外交联系。教师在讲到贫困问题和人类生存、发展间的关联时,教师可举出非洲饥饿事件、危机等当下热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讲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体现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活力。

(四)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思想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德育作用,为了体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德育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相互渗透。选取教学案例时应强调教学案例的教育意义,使其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人身观,因此,在选取教学案例需强调教学案例的思想性。例如教师在讲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树立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新的民族文化价值观这一课题时,可举出故宫里的星巴克这一事件,提出民族文化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并能够在外来文化大冲击的情况下,保持我国民族文化特色。

(五)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趣味性

任何教学若没有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就失去了自身的效用,众所周知,只有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基础。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注重教学案例的趣味性,将书本知识与富有趣味的事例联系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到事物具有普遍联系这一性质时,教师可举出东施效颦的例子,在越国有个美女名叫西施,一直以来都有犯有心痛的毛病,每次心痛时,她总是轻轻地按住胸口,微微地皱着眉头。有一次,东施看见后,举得这样的动作很美,于是也学西施捧心皱眉,自以为也很美。然而乡里中的富人、贫穷人看了,则赶紧带着妻子和孩子躲开。学生听完这个故事,除了对故事里的人物有所熟悉后,也能够了解到事物具有普遍联系这一规律,在看待问题时也能做到客观性、全面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举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举例说明,将学生带入设定的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还能针对该事例进行思考,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观念,进而培养起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实现了师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xxx.谈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技巧[J].新课程(上),20118(8)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2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

当今,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处于世界第二位,教育改革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但正如我们的人均GDP却处于世界第90位一样,我们的教育改革症结,尤其是非升学科目的教育改革非常不到位,还有很多欠缺。首先,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学校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一味追求升学率,认为思想品德课等非升学考试科目可有可无,懈怠管理。其次,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教授学生,自身不思进取,这一点才是最要不得的,也是造成今天初中思想品德课现状的主要原因。再次,我们的学生家长更是不屑思想品德课教育,他们只关心与升学相关的科目的学习。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原因很多,作为普通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xxx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脚踏实地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业务学习与提高,加强学术交流。在充实自身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只有掌握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会真正落实新课标所要求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三、改变枯燥说教,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迈向一切成功的第一步,没有兴趣,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便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初中生思想活跃,接收新事物特别快,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一定能学会。抓住初中生这一心理特点,我每到上课时,利用讲完课的剩余几分钟,给同学们讲最近的国家大事、国际大事。例如,近来,美国和菲律宾不时在南海军演,菲律宾仗着有美国在后面撑腰,不时搞小动作,鉴于这种情况,我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思想品德课不同于数理化,课堂上,同学们发言的机会很少,甚至是教师一言堂。现在,我给了同学们发言的机会,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打,狠狠教训一下菲律宾!”有的说:“打菲律宾要是美国帮助怎么办,美国参与了,那日本和韩国也会被卷进来,还是外交解决的好,尽量不打。”我看见同学们这样踊跃发言讨论,心里特别高兴。大约两分钟以后,我让学生安静下来,同学们都精神满满地看着我,等着我的答案。这时,我简要介绍了一下菲律宾的国情和国力。“菲律宾人口中有2%的华侨,华侨掌握着菲律宾80%的财富,加之他们的国力还很弱,争我们的黄岩岛,他们也只是声音大雨点小,请同学们放心,国家会处理好的。”同学们在课堂上听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弦外之音,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有了兴趣和好奇心,自然会特别关心这门课,学习成绩何愁不会提高。

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定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一边听一边记笔记。学生的笔记是记了,也很工整,但实际上,他们课堂外却很少看笔记,这样看来,还不如不记笔记,专心听讲就是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识,学生是要记的,但很多时候是不用死记笔记的。如上法制课,同学们只要认真听讲,教师用精辟的语言讲授,配以相关故事性的事例,课堂效果会更好。有些思想品德课,不用教师去精讲,过多的说教,学生会厌烦,要是赶上温度高的天气,学生会昏昏欲睡。如讲学生德育教育这块,青少年思想问题、家庭问题,还有青少年犯罪这块,教师可以粗略讲解书本条框性的知识,然后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相关的法律知识或相关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真实的案例教训是深刻的。

五、改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活动,进而达到学生与课堂的完全融合,做到学生思想的升华和思想品德的内化。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评价体系应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情况纳入其中。把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成绩与学生将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相结合,这样更能体现真实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成果。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为基础,以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为依据,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必将促进思想品德教学改革。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3篇

1 初中体育渗透德育教育优势

体育教师的感染力

体育教师通常接受过系统的体育知识学习,加上专业的体能训练,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在高压力的学习状态下,体育教学还能够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愉悦。因此,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注意力较为集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岗位意识,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道德教育,同时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以此作为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的主要优势。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体育相较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来讲,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区别于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体育教学大多数都是实践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来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同时,体育教学还具有集体性,很多体育活动都是需要集体进行参加的,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规则性,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规则制定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对组织纪律的遵守,从而为德育教育的渗透创造良好的条件。初中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比较熟练,xxx辨是非,是德育教育开展的最佳时期。

2 初中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方法

德育渗透内容具体化

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的重难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通过举办运动会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集体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地组织学生观看国家队的表现。例如:通过多媒体播放女子排球队的比赛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来了解运动员所具有的顽强拼搏、艰苦训练的精神,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能够运用不惧艰险的优秀品质来进行解决。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项目接力跑、球类比赛等,让学生了解集体的重要性,能够严格遵守体育活动中的一些规则,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也能够严格遵守社会发展规则。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当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优先考虑集体利益,通过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明确组织纪律的重要性。在道德约束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需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在篮球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制定明确的篮球规则,对一些不遵守规则的情况,要仔细认真地进行思想教育。

德育渗透形式多样化

初中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运动项目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对相应的运动规则进行改变,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仔细研究体育项目制定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来创新德育教育的内容,在日常教学开展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做好运动器材的选择,充分考虑到天气和场地等一些自然因素所引起的教学变化,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养成集体意识,严格遵守体育课堂的组织纪律,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同时,体育项目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德育内容的多样化,体育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平等、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学生,鼓励学生主动进行体育学习,还可以以精湛的运动技巧来感染学生,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心和爱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一些比较难的运动动作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鼓励的语言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师在教学方案制定开始之前,仔细研究教材的主要内容,了解德育因素,根据教材和项目的多样化特点,结合初中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将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向学生宣传保护器材的重要性,让学生参与到场地的布置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思想,还可以通过跨栏、体操等一些运动项目来培养学生勇敢、团结、果断的竞技精神。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制定时需要仔细研究课程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把握良好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学。

德育渗透要从实际出发

在进行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初中生的主要特点来进行德育渗透。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初中生的自尊心很强,个性独特,在遇到困难时难以自我进行解决,很容易受到打击时心丧气。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教学引导,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客观规律来合理地设置体育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选择好德育和体育之间的结合点,保证教学开展的有序性。例如:在长跑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品质;接力跑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跳跃类运动项目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勇敢精神。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体育课程的主要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承担教学引导的重要作用,适当调整教学任务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教育因素,设计好教学课程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开展。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4篇

[关键词]:生活案例;法律知识

中图分类号:G416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自主获得学科知识的主阵地。因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探寻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案例教学就是教师结合学生的_生活世界_,采用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案例让学生从中体悟,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案例教学法是促使法律基础知识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

一、法律知识在学科中的地位

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基础。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做到心中有法、处理人际关系要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融入集体和社会则要明确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秩序。由此可知,法律基础知识贯穿了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的各个学段,因而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毋庸赘言。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法律知识如何讲解,不少教师却时常感到迷茫与困惑。究其原因,以语言文字为基本载体的法律知识较抽象,中学生认知水平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因而教师教学方法偏离这一规律,学生理所当然会感觉很枯燥,难于理解。所以,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呼唤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

二、采用案例教学的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教学建议中指出;_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_因此,要实现思想品德课_小课堂,大社会_质的飞跃,案例教学不失为最优选择。然而,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仍需注意几个问题:

(一)精选案例

精选案例是顺利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对案例的作用和地位进行准确的定位。要明确案例只是用于揭示法律原理、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工具。只有清楚认识案例的作用,教师才能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广泛关注社会实践、时政热点,才能精选出最新颖、最适合特定学生和特定内容的案例。

精选案例首先要求教师选择典型案例。教师选择的案例要能够充分解释和说明所要讲授的法律知识。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走进法律》一课,为让学生认识法律的平等性,教师可以结合、、等中央高层领导被查处的典型案例。

其次,注意所选案例的方向性。教师选择案例要做好正面引导学生价值取向的工作。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_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_。这要求教师选择教学案例应把握正确方向,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对于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案例慎用、少用,而唱响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的案例可以多用。譬如:讲到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时,对于那些撇开司法程序选择自力救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案例教师不应作过多道德层面的解释。

再次,案例要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_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_因此,教师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以中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只有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事实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身边的事例,才更有感触。

最后,案例要真实,要新颖。教师选择案例应注意所选案例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所谓真实性就是引用的案例应尽量真实具体,不是胡编乱造。案例真实可信才有说服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让他们真正接受,反之,则会使学生对教师所教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时效性则是指案例与教学没有很长的时空距离,不是陈年往事,而是紧跟形势,是发生不久的最新案例。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消费者的权利》,列举消费者权利被侵犯的案例,教师可以选择每年晚会报道的案例。

(二)课堂上用好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生命力就是以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案例中感悟道理,学会知识。因此之故,教师采用案例教学要知道如何选择案例;选择什么案例。当然,选择什么案例辅助教学只是第一步,教师还应注意如何运用好案例。怎样用好案例呢?

围绕案例科学设置问题。新课程的理念是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不以教师在课堂上所占据的时间为评判依据,而应以教师对课堂的掌控、驾驭能力为依据。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教师对于整堂课的设计和疏导。教师针对案例设置若干拓展性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迸发知识的火花。

以案例调动学生参与。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_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_因此,教师在法律知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各类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哲理,学会知识。课堂上教师赋予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依托教师精选的教学案例自主创设情景是课堂活动的核心。其中角色扮演、故事重现、模拟法庭、辩论、记者采访等活动形式都可以在课堂上予以开展。通过课堂活动真正让学生在_动中学_,在_活中学_。不管组织何种课堂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或情境当中,为后续分析探究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我们中学教师可以广泛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辅助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5篇

一、使用讨论教学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育过程中,讨论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发现有趣味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形成思想教育意识。通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讨论,促使小组内成员相互发表观点和意见,对于不同的观点进行认真的讨论,使得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在讨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任何一个讨论的话题都可能会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大脑中的思想细胞活跃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用案例故事展示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6篇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境伦理教育 初中地理

近几年,国人出门旅游时,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如金字塔刻字、颐和园游客当众小便、杭州西湖和卢浮宫泡脚事件,这些陋习不仅给个人形象抹了黑,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也跟着受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写乱画、随意污染和浪费水资源、缺乏礼让等等不良行为随处可见。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深层次上讲是对人对自然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即环境伦理道德问题。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赖科技和法律手段,还必须诉诸伦理信念,从道德层面去影响人们的环境行为习惯。初中地理在渗透环境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教学中主要局限于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其中蕴涵的伦理道德成分挖掘不够。

一、初中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课程内容体系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为中心,围绕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来展开的。其内容标准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除地球与地图部分未明显涉及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外,其他三部分均蕴涵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因素,中国地理中还专门列出了“人口与民族”、“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与工业”等相关内容,乡土地理更是紧密围绕当地的环境状况和面临的环境问题来展开的。因此,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可以说是一套很好的环境教育教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现状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形成对自然、社会的良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和发展观。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地理教师缺乏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

新课改已进行十余年,但目前在高分率和升学率仍然是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基本上只会根据考试要求和内容来安排环境教育内容,而不是根据环境教育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教学内容,另外,大多数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达到主动地进行环境教育的程度。

2.地理教师进行环境伦理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实施环境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基于体验式教育,即在相应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当地环境恶化的危害,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根本措施,是一种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从而激发他们对环境的热爱、发展学生调查、探究、合作等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但是,现实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缺乏体验式的教学,而大多数采取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这不利于学生环境伦理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表现不一致

虽然大部分学生的环境意识良好,认为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却表里不一。例如,在初二上册教材中对于“禁止使用一次性消费品”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学在意识层面持肯定的态度,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因为不使用一次性消费品而感到不方便,所以还是使用了一次性消费品。因此,环境教育不只能靠课堂教学,而更应将环境伦理意识转化为良好的环境行为,这才是环境伦理教育的目的。

三、初中地理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建议

1.激发教师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和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环境伦理的培养,制定环境教育目标、实施计划等,明确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增强教师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教师在平时要经常收集环境教育的资料,不断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教育因素,丰富教师的环境教育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实施环境教育。

2.在课堂上开展生活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例如,在讲“水资源的保护”时,让学生调查“你家每日用水的状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用水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环境伦理意识,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生活中的地理和有用的地理,课堂也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生存观。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环境教育内容,其教学方式也应不同,一般采用体验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

(1)体验教育模式

体验教育模式是指在体验理念的指导下,将体验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公认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根据体验教育的情境真实性和在情境中的活动方式将体验教育模式分为角色扮演法、两难问题讨论法和抛锚式教学法等方法。

(2)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案例情境中,借助教师提供的信息,利用教材和其它学习资料,围绕案例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和观念。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提出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讨论解决地理问题――拓展、培养地理能力;它包括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地理文字材料案例教学。对此类案例的学习教师先将材料选择整理后编写成地理教学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究,挖掘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及问题并寻找因果关系;二是地理图形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xxx超.新课标标准下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J].文化与教育技术,2010(3):244.

[2]xxx.兰州市部分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必要性探讨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认知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制力都比较低,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1.初中学生因为法制教育缺失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影响

2.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的必要性措施

教师要将法制教育教学执行到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法制教育的重视度,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应的教学任务安排,将对法制教育的监管执行力度尽力加大,同时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法制教育课程安排情况进行结合,对于一些一线教师要加强考核力度。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根据考试的方式进行了解。法制教育的观念,学校的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必须都予以高度重视,只有全员结合、全面进行,才能切实将初中生的相关法制教育工作做好。

教师在举例进行分析时,必须引入初中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教师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可以从小事抓起,举例分析时选取初中生生活中常遇到和容易发现的事情进行。比如在引入青少年集体打架斗殴事件时,可以对该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将该事件给当事人、受害人和双方的家庭等造成的严重伤害告知学生,让学生能引以为戒,自己进行思考,从而在生活中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相融合,从而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来。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系统全面地展开,从而保证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能够有机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更能极好地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为初中生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3.小结

法制教育应从初中生就开始进行,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执行和重视法制教育的力度,不断对法律知识进行推广和宣传,从而将初中生因为法律意识欠缺而造成的后果消除掉,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懂法、知法,从而做到守法。

【参考文献】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8篇

关键词 实践式 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

一、实践式教学内涵

实践式教学方式是指以诱导学生参与、吸收学生进入实际和围绕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来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方式。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来看,实践式教学是指根据教材学习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模拟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或者学习方式。

二、教学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科大纲要求和学科特点,努力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哲学思想,并将其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思想品德教学中,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验生活,让学生与生活亲密接触。将“抽象”的理论上升到具体的“实践”,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创造性活动中,通过“实践”与“认识”的交互作用,促使自己行为和认知的统一。

实践式教学的一般程序:

实践式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多媒体演示教学

这是一种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的实践式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它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一些诸如“小悦悦事件”的社会道德热点问题上,可以适当地通过教学视频或者软件向学生图文并茂地讲解和评析,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道德”。

2.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学适应社会化要求的先导,它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例如,在讨论八年级下册《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这一知识点时,可在教学中由学生自愿组成3-5人的模拟小组,在设定的情景下,模拟一些销售场景,深刻地体验到了消费者和销售者的角色。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加深学生对“社会上销售”的理解。教师也逐步由知识传授者和教学监督者变为学习指导者和协调者,同时对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活跃学习气氛大有裨益。

3.案例讨论教学

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式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家庭背景、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特别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而且在案例选择上,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和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案例教学能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解《真爱生命》这一课时,结合近期发生有关时政事例:2008年5月汶川地震、醉酒驾车、吸_毒等时政热点事例,然后,鼓励学生分别从天灾、人祸,不可抗力、人为因素这几xxx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咨询父母,亲友,然后轮流在课堂上发言,通过学生自己的真实言论,并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珍贵。

4.社会实践教学

这是一种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并撰写日记的形式记录的实践式教学形式。一般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做好组织、动员和活动结束后的交流、检查、评价工作。如在其中每一个学期,抽出一个双休日组织学生到广场当志愿者,可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5-8人的小组,按照设定的专题展开募捐或者“学xxx”活动。这种社会实践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发现自己克服书本的枯燥,把书本的说教变成动手亲历的过程,对正确树立人生观或者人生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5.生活体验教学

生活体验法是指学生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体验事物,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生活体验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活是做好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例如在学完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这一框题后,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剪一次指甲或洗一次脚,要求完成后父母写一个反馈意见,最后学生写心得。通过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加深了对这一框题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体验。

三、注意原则

首选,要具有层次性。根据教学规律和课程特点,围绕课程设置,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编制实践式思想品德教学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

其次,要考虑整体性。实践教学必须贯穿于整个初中素质教育体系中,同时,可把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任务穿插于各项素质教育的教学环节中。再次,要具备有效性。实践教学必须注意有效性,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因此,可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一种实践式的教学形态出现在教学中,是一次有探索意义的尝试,它体现了教育时代意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勇于突破陈规的过人胆略,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大创新。同时,也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导向,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成和感悟,促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xxx.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8(10)34—37

[2]xxx。实践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1)20—21

[]曹源,詹跃勇.实践性教学方式在中职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教学园地,2011(2)132—133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9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时事政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实施新课改后,思想品德课程实施全方位改革,该学科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时事政治属于初中思品课重要的补充内容,将时事政治引入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时事给予更多关注,让政治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思品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初中思品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的意义

1.与教学改革目标相符

在未实施新课改时,因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并无多大兴趣,在学习时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究其原因,除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之外,主要原因就是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十分枯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若将时事政治引入思品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时引入合适的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与教学改革的目标相一致。

2.与素质教育要求相符

学生要想全面发展必须德才兼备,而时事政治便是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学生若能持续关注时事政治,潜移默化下他们的思想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逐渐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现阶段,信息化的环境让学生获得相关讯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和流畅,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获取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与学生的成长要求相符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茁壮成长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还未成型,思想也未成熟。面对利益的诱惑,很多学生极易产生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的不良思想。为了给初中生创造更加健康的生长环境,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极为重要。而时事政治的应用,可以让教师通过社会上的正面案例、反面教材对他们进行教导,引导学生就此展开反思,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二、思品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存在的问题

虽然初中思品教学中引入了时事政治的内容,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还不成熟,尚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导致其时事政治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不能通过表面看到它的本质,也没能对事件本身展开更深一步的探讨,这也正是初中思品教学应用时事政治案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再加上思想品德是中考的科目之一,有些教师以应付中考为目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时事政治事件,对这些事件并没有进行加工或讲解,初中生并不能领会到其中内涵。加上有些思想品德教师由于自身原因或所处环境所限,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并不关注,或者关注很少,这就导致⑹笔抡治案例引入思品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初中思品教学引入时事政治应遵循的原则

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应用时事政治案例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

这个原则就是要求所选取的时事政治案例,能让学生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社会中发生的时事政治事件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实际和理论知识之间的相通点,寻找其中的联系,积极地独立思考,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

2.新颖性

在教学中引用的时事政治案例力图新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只有所选取的内容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实际最贴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讨论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正面性

这个原则是指教师所选取的时事案例要具有正面导向性,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正面事件,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时事政治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借助多种教学形式,展示时事政治案例

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教学,教师应注意引入形式的多样性,尽可能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板报形式

教师要鼓励学生亲手制作板报和手抄报,将一周内的时事政治内容进行汇总,展现在板报或手抄报中,并在班级内对板报或手抄报内容进行评选,对于优胜者给予表扬,以此鼓励学生更多地关注时事政治。

(2)新闻会

教师可在每周思品课程开课的前10分钟内,让学生以会的形式将本周内搜集到的重大时事新闻分享给大家,或者对自己收集到的新闻进行深度剖析,以此培养学生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的好习惯。此外,通过新闻会的形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对知识的加工、整合能力。

(3)知识竞赛方式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新课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指导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指示性纲领,也是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的理论支撑,Υ耍老师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新课改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的熟悉与理解,另一方面还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案例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案例情境中掌握关键知识点与思想品德思维逻辑,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使得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变成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教学案例选择与设计要科学合理,凸显教学重点与思维方式

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设计与选择的质量影响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案例的选择时,一定要注重对案例形式与案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着重突出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重点与思维训练要求,实现教学案例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2.案例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在运用案例来组织与引导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时,老师还必须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关心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与思维分析效果,使得教学案例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与互动性,保证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有效思考。

3.教学案例展示与组织形式要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学案例的展示与组织形式也是案例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老师必须要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多样化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案例的引入、展示、分析、解决,促使学生可以在形象化、思维化、丰富化的教学形式中正确理解案例内容,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如何优化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1.立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来设计案例问题,提高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利用案例教学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立足于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重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案例教学问题,提高案例本身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性,让教学案例不再是无根之水,而是有目的、有方向、有侧重地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知识点进行理解性展示与形象化拓展,提高案例教学的实际指导效果。

2.采用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法来进行案例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为了提升案例教学的互动效果,老师还可以主动利用问题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法进行案例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与思维性。比如,老师在进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教学时,老师引入案例后就设计了一个如“案例中有哪些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或是“如何维护案例中消费者的权益”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与生活情境教学理念来创设案例教学过程,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生活情境教学理念来创设案例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立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环境中加深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进而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指导性与教育性。比如,在进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环境破坏的视频图片资料或是学校周边的环境卫生问题来进行案例创设与展示,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知识点,进而丰富课堂案例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4.巧用社会热点来导入案例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认知兴趣与实践意识

老师还应该巧用社会热点来导入案例教学过程,通过新闻实践、社会民生来丰富案例形式,提高学生的认知学习乐趣与实践操作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案例教学法组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要立足于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与学生核心思想品德素质,促使学生掌握思想品德的思维方式与认知逻辑,激发学生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主动性,让思想品德教育不再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而是以案例的形式来进行思维与操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11篇

【关键词】 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xxx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于是,落实和培养核心素养成为了进一步深化课改的关键,是当前课改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初中思品学科,更应走在课改的前沿,努力落实培育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初中思品教师必须认识到本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公民素养”为核心的知识素养、调适素养、思辨素养、信念素养和行动素养。所谓知识素养指的是学生能掌握思品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调适素养指的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调节和处理各类关系和矛盾。思辨素养指的是通过本课程,学生能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信念素养指的是通过课程学习,学能能把外在的知识技能内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行动素养指的是学生运用思品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采取某种行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和培育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通过课堂教学能把学到的思品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并付诸实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教材案例要“精于取舍”

例如:在全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做友好往来的使者》的xxx老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文化不仅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时候,就采用了教材中固有的案例,即二战中日本两座古城得以幸存的历史故事。教材的这个案例能够充分地反映出这部分的理论知识点,典型而真实,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易于学生的思考。所以这样的教材案例应该得到充分利用,而不是一味追求案例的生活化、新鲜感,丢失案例本身应该起到的作用。

二、活动形式要“就实避虚”

思品课堂生活化不是形式上的生活化,在活动设计中不能流于是形式上的热闹活泼,而是要适合教学内容,体现教学效果。比如:《拥抱和平》中,用教材主要知识编制歌曲,各小组再相互评价,并演唱出歌曲。此形式较为新颖,学生参与度也高,课堂氛围也比较活泼,感觉活动设计很生活化。但实际上,学生为了编制歌曲需要在课前花费较多时间,而且在演唱过程中,学生把更多精力发在了演唱技巧之中,所以这使得原本用于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习编制歌曲和练习演唱技巧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半节课左右的时间,在最后阶段又显得单调,所以生活化的课堂在此时显得流于形式。

三、布置作业要“融于生活”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作为育人的思品学科,应该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感悟出道理,并在课后转化为实践,让学到的理论融于生活。融于生活是思品课堂的逻辑起点,也应该是思品课堂的价值归宿。而布置作业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适当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方法,也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去。除了一些书面课堂作业,也可尝试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

例如:xxx老师的《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一课,从师生互动感受文化差异到活动探究领悟面对文化的态度再到最后阶段布置作业:扬州的小使者,为建城两千五百年庆典做志愿者,接待来自远方的客人。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思品课堂的实践化,指导学生逐步将思品的核心素养吸收内化,也就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12篇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首先,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状态。虽然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章节,但是由于采用“满堂灌”的说教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得不到有效地提高;其次,在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内容不当,致使学生听课效率不高,学生大都感觉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所以他们宁愿上课做其他的事情,也不愿意听课,思想品德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升。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1.秉承案例,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通过案例教学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需要结合思想品德教材来为学生们选取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尤其是那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案例。由于这些案例与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有效地激发,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想品德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中。在案例选择方面,教师需要本着实践性、实效性、针对性和方向性原则。例如,教师在讲授有关“诚信”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选取学生在考试中作弊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学历造假问题等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又如在讲授有关“爱国主义”方面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取问题、中日以及中美关系等问题作为教学的案例,由于这些案例均与当下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也会更有争议性。通过学生们激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的诚信和爱国主义教育将得到切实地落实。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创新。在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重视学生个体思想的交流和表达。采取恰当的手段和方式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可以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同时,学生们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他们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争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对于相关思想品德知识的认识,在无形中塑造其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再次,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充当学生的辅助者。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组织一些适合学生讨论的课堂条件,并适时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要积极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心得交流,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可以以报告、辩论或者演讲等形式来开展班级间的交流,教师再对这次案例做最后的点评,在理论的高度上给学生们进行恰当的指导。

2.强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语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13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11-02[ZW(N]

初中政治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学生日后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和自身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广义上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以及家庭德育等。狭义上的德育是指教育者参照一定社会或者阶级要求,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教育的活动。本研究的德育指的是狭义上的德育。

一、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德育以育人为主要内容,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要阵地,是学校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就目前而言,初中对于思想政治这一课程的教授与其他文化课的教授差别不大,整体来说,思想政治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要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可采取如下做法:利用特殊的纪念日,带领学生到革命教育基地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还可以将政治课教学与社区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结合起来。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要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严于律己,这能为初中学生提供积极正面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如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心理品质等都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教师还要在思想政治课上全面挖掘其中涉及的一切德育因素,整合所有的现有资源,尽可能使学生在接受政治知识时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加强德育内容的纵横联系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德育的内容是非常多的,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小节都有所涉及。教材中关于人类生存、生产、发展等的内容是在教育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的习惯,关于中国国情、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这些内容都是有联系的。在初中政治教材中,无论是正文内容还是补充材料,有关德育的问题从本质上讲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从教材中我们发现,单从时间跨度上看,就涉及了社会形态、地域以及中外各个国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对相关知识进行罗列和对比,加强德育内容的纵横联系,这对初中政治教学而言意义重大。

在教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创设教学情境比以往显得更加容易。多媒体可以实现知识的声文并茂,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来诠释知识。在新授课当中,课堂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以往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旧知识回顾或者直接讲授新课的形式,学生学习兴趣较淡。多媒体的出现和应用,为初中政治课堂的导入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形式,比如视频导入、歌曲导入等,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如笔者在讲授苏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时,在导入上选择了“无绳实验”的视频,学生在兴奋愉悦的环境下了解了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视频中,学生看到,本来没有绳子的地方,其他人看到别人跨过去,

自己也就跟着跨了过去,别人认为有绳子其他人也跟着认为有绳子,这就是从众现象,在导入中学生就对从众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

三、注重德育案例实时分析

在初中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的教授过程中,要注重对德育案例的实时分析。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问题类型,而且还扩展了思维方式,进一步找到了多种解题思路。除此之外,政治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运用平时所学知识之外,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问题,拓宽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可以设置案例,组织学生去做类似植树、处理垃圾等义务劳动,教师和学生共同用双手美化我们的家园。之后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围绕相关内容让学生展开辩论或者演讲。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案例中去,完成案例之后,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做到实时分析。这种分析结合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

注重德育案例实时分析不仅使得初中生接触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于整个案例的看法和观点也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道德意识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德育因此得到明显的效果。初中生对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到偏好和兴趣的影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内容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已经非常生活化和人本化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偏偏把知识理论化和抽象化,采用的是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个案,忽视学生身边的案例。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对于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努力探索出一条真正有益于学生的德育工作道路。

参考文献: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14篇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时展的推动力。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和国家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因而我国越来越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当前的学生教育中,政府和学校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的情况下,改进教学方式、革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逐渐成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然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存在一定难度的,需要科学的方式方法,需要正确的理论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这一命题进行探讨分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教学工作的展开变得事半功倍,在增加了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为了营造初中思想品德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应当做到以下几个基本点:第一,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沟通良好、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建立;第二,教师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科学定位,改变以往的强硬姿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更多的体现,使学生在课堂中产生“主人翁”的感觉,减少对课堂的排斥心理。

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要梳理好情绪状态,在课堂开始之前要以轻松、响亮的语言和学生互相问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传达出来的活泼、轻松的情绪。在课堂进行中,教师要增加和学生的互动,应用诸如“大家听说过……”“大家想不想知道……”“谁来回答一下……”“回答得非常好,很有想法……”等语言对学生进行适时提问,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讲述一些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和课堂内容有关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感,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出轻松的、积极的课堂氛围。

2.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最能让学生产生深刻记忆的,往往是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影响较大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应用知识独立、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案例的选择务必要结合课堂内容,选择和课堂实际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案例;第二,教师在将案例展开后,切忌直接对案例进行解释,而应当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分析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考能力,应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等学生的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再和学生进行互动,通过对学生进行层层引导,帮助学生最终找到问题的正解。

例如在教授“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举出最近发生的大学生因为救落水儿童而溺水身亡的新闻事件,让学生讨论大学生这种英勇救人却牺牲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请几个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观点做出解释。然后,教师合理设置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如“为什么要救人”、“救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救人应当怎样具体实施”、“大学生的这种行为是否值得提倡”等,通过问题的层层讨论,最后引出结论:“大学生救人应当建立在自己有足够的救人能力的基础上,并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科学的方式,切忌盲目救人而失去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相讨论、问题解答、得出结论,可以实现对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充分锻炼。

3.应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往往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的重要原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进行组织,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第一,充分应用当前学校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多媒体电视等,让一些生硬的教学内容以图片、PPT、食品、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二,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强迫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让教学方法变得丰富、富有趣味性;第三,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中的相关案例,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案例的分析当中,并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当前发生的热点问题,邀请学生进行分析探讨。知识生活化、思考自主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会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事半功倍。

例如在进行“公民合法权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举出最近发生的一个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案例,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包括被侵权公民、法官、审判长、审判员、警察等,组建一个临时的法庭,对该案件进行模拟裁决和宣判,让学生自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案例中的情况,并由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梳理案例中所体现出的课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创新型教学组织方式,在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重视扎实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实践性是思品课不可缺少的要求,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学走出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思维牵引到社会大课堂,帮助学生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感悟、验证、实践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创新能力,进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周边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撰写调查报告或时政小论文,在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也培养了学生生活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一些科学的方式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使学生产生创新思考的习惯,并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才和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也是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的确切需要。总而言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为了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培养,一方面,应当而且必须重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化“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化“学生被动”为“学生自主”,应用科学的、符合时代特质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当重视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改进和革新,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丰富教学方法和革新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地、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思考和自主分析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考的好习惯,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相信在科学理论的支撑下,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会取得更好、更深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xxx.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才智,2011,25:137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15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新课标特点 问题 知识传授 情感培养

纵观初中思想品德七至九年级的教材的内容,其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能力;(2)授予学生道德规范与交往常识,从而增强其交往与合作技能;(3)授予学生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各种规章制度,增强其法律法规意识,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4)明确权利与义务,培养学生责任意识;(5)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国策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养其爱国热情和为国奉献的精神;(6)进行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指引学生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通向理想的人生之路。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学好思想品德课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

然而,面对新教材和新课标的新要求,面对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和课外的鲜活典型实例,面对知识与情感目标的双重落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不知所措,顾此失彼。下面我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探讨,望可以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学习效果如何,将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但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教材中的插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既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又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初中政治教材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它的这些功能,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带领学生浏览。

2.正文与辅助材料在教学中没能得到高效整合。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或让正文失去其中心地位,把握不了重点,主次不分;或抛弃辅助材料,只让正文孤立存在,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教材内外资源缺乏有机结合。教材中资源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教材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教材中的资源固然重要,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而教材之外资源更能结合实际、联系时政,也应重视。然而在教学中,思想政治老师们或只顾教材中的事例和练习,不贴近学生实际,不联系实际生活;或偏离教材,只谈教材之外的事例,安排教材之外的练习,本末倒置;有些甚至连教材中的资源都没有充分运用,更不谈自己收集的教学资源,本末皆未顾及。

4.政治教学的能力培养功能和德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大目标同等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往往得不到高度重视,不能高效实现。政治学科本身就是育人思想、培养感情、陶冶情操、授人知识的学科,可以说是德育功能最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力度直接关系学生的思想成长、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为教而教,为表面上的完成教学计划而教,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满堂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知识点,这恰恰与新课标理念背道而驰,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目标。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策略

1.图文并重育人思想。在诸多说明方法中,图像图片说明最生动、形象且最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教材(人教版)“循环利用资源”时,在没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态农业图”之前,学生一头雾水;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态农业图”后,学生从图中直观地看出既循环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酒糟本是废物,却变成鱼的好饲料;鱼塘中的塘泥本也是废物,却变成葡萄树的好肥料;葡萄又可以酿酒。这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将插图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它们共同起作用。

2.正文与辅助文并重。新教材中,一节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的说明材料部分等构成。正文部分用以陈述观点与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列举相关的典型事例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加以论证;相关链接材料则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作补充说明,后两个部分的辅助作用亦不容忽视。例如,我在教九年级教材(人教版)“我国人口现状与特点”时,从“相关链接”的数据中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等特点,如:材料中的我国有8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就说明了农村人口多的特点。若没有这具体的数据,学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将正文与辅助并重,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观点、运用文中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极佳方法。

3.教材内外事例并重。教材中的事例典型且说明指向明确,教材之外的生活实例、时政事例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乏鲜活。然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重书本事例而轻课外事例,有的教师重课外事例而轻书本事例,应怎么办呢?首先,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不能离开教材而教,学生也不能离开教材而学。只重课外事例而轻教材内容,会使学生只记起课外新鲜的事例,对文中所列举的例子难以理解,导致教学陷入又一“误区”――本末倒置。因此,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掌握它。其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就是授予学生用头脑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政治的眼光看时事。只重教材事例而离开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不利于学生对新近时事的了解,以致学生不能将生活实际、社会时事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课内事例与课外时政教师应二者兼顾,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16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教学情境创设;兴趣激发;提高效果

现行初中(即七—九年级)所使用的《思想品德》教科书,相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日制十年制初中所使用的政治课本,有着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诸多优点,但就教学内容来说,则不如那时的教材好教易学,那时的政治课本初一学《青少年修养》,其内容涵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_、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十六课;基本上与学校的德育相统一,与《队章》、《团章》要求的教育内容一致,从应试的角度说教师教师易教,学生易记,很容易出成绩;从德育的角度说,教材内容和学校德育、团队主题教育活动是有机的统一。初二学《社会发展简史》,教师只要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彻,不论是原始社会还是共产主义社会,学生犹如庖丁解牛,一切问题都就迎刃而解了。到了初三开始学习《法律常识》,其内容从《宪法》到《刑法》、从权利到义务,从一般违法到刑事犯罪,从行政处罚到刑事处罚,由浅入深,既通俗易懂有条理分明,是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优秀教材。而现行七—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本的内容则给人以散、乱、杂、空洞、抽象的感觉,内容不系统,而且许多内容都是要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体验,许多内容和当前团队开展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德育活动相背离,从应试角度说也不如旧课本容易出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既要保证学生在中考中去的好成绩,又要恰如其分的担当起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作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设多姿的情境,多措并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活动的有效性,讲究活动的真实性,注重情境创设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一、材料铺垫,情境导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自主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导行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活动情境表演,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三、精选案例,新鲜适用,将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思想品德课上,新鲜典型的案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描绘自强人生》一课时,我发现教材上的案例虽然典型,但是对现在“90后的学生缺乏吸引力,用起来颇感有“硬灌”的味道。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呢?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喜好找到学生生活中注目的焦点,就能在课上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通过搜集整理,我采用了热播剧中xxx“写下你的梦想”的案例、现任美国总统xxx中学时沉沦后自强奋斗的案例以及明星周杰伦成名前在挫折与困顿中积极进取的案例。三个案例一出,学生简直是群情激奋,不但更近距离的了解了明星与总统光环背后的努力与自强,对“走自强之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以案例不但要典型,更要贴近学生生活,新鲜适用,使教学过程充满魅力,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听,爱听,想学,爱学,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情况、和条件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提高学生知识的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道德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17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案例和案例问题(或情境),让学生参与思考、分析、讨论、解决案例问题(或情境),通过探究案例来学习、掌握课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参与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分为五个步骤:

一、案例选取

案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收集的与课本理论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典型人物、事件或热点的时政问题,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它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选择的案例要 “例”“理”“德”相结合,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案例要尽量涵盖教材的概念和理论。案例教学法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掌握、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案例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应尽可能多地涵盖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案例过程中掌握全面的、更多的知识。

2.案例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至少和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环境相类似,又与课本理论知识有着密切联系。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有真实性更有说服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教学效果。

3.案例要新颖、典型,要有时代性、代表性、思想性和教育性。案例要和国家当前的时政热点有关,或是大家共同关注感兴趣的或是体现健康思想有教育意义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实施智育和德育并举,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增强教学效果。

二、案例展示

教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适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案例的热情,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或情境)去探讨课本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理论知识打开思路的大门。

教师在展示案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做好展示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要吃透教材和案例,设计好案例展示的方式,确定案例的焦点或争论主题,以便上课时能详尽描述给学生。有的案例复杂要提前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先阅读思考或提出问题,或写出分析提纲和思路或就案例自发进行初步讨论。

2.课前教师要根据案例和教材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或情境),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问题;或是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去感悟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置的问题(或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由案例到教材内容,难度题量适中,有针对性,寓“理”于“题”、寓“理”“情境”之中。

三、理论学习

学生带着初探案例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师可把书本的理论知识问题化提纲化罗列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解决简单的知识点,记录好个人学习的疑难点,然后让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进行互学探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把疑难理论知识反馈给教师。教师深入学生随时掌握学生自学互学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并面向全班学生精讲讨论存在的疑难点及重点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解决案例问题(或情境)扫清理论知识的障碍。

四、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学生运用教材中刚学的或是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概念或是其他课外的知识对案例展开讨论。组织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一般4-6人一组,小组讨论时学生相互发表各自的见解,设有小组发言人,记录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及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点,作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并积极发言。其他小组提出补充意见或是反对意见,也可从其他方面另行分析 。然后学生或教师对案例讨论作总结,针对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讨论或辩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教育或产生新的知识,达到以“例”明“理”,以“理”释“例”,以“例”明“德”,以“理”导“行”的目的,在实行智育的同时实施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老师点评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18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政治;道德素养;浅谈

道德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次于法律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品德是一个人遵守道德的体现,道德规范依靠社会舆论和约定俗成的习惯以及个人信仰等支持,不具有像法律那样的强制性,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因此初中教育阶段在政治教学上培养初中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一定的品德品质是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正确的引导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培养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

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今青少年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进程,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爱国却是永恒不变的核心主题。青少年是中国梦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初中政治教育更是要在青少年形成基本价值观、政治观和人生观的时候树立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才能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课堂是一个主阵地,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灵活多变的设计教案和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手段。鉴于政治这门科目的性质,教材遣词造句特别讲究,严肃性强、抽象性强,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让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尤其是向爱国主义情怀这样内涵丰富的抽象性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开展对教材的二次加工、多多利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将知识具现化,并运用教学手段和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创设情境法、模拟讨论法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综合论之,无论采取哪样的教学手段均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爱国主义情怀的基本内涵。

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初三政治时,在给学生讲解和分析爱国主义情怀内涵的时就运用情境模拟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具体表现形式,例如我创设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并让同学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爱国主义情怀在这些小案例中的表现:某同学因为某些原因,用打火机将随破旧的纸币烧毁,初中德育教育论文我们遇见了应该及时制止。爱护和尊重人命币,不乱丢乱扔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我们应该庄严肃目,不能嘻戏玩闹等。通过这样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能让他们具体理解爱国主义情怀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此外,集体主义也是初中生必备的品质,人是群居动物,个人和集体相互依存,因此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是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团结协作性质的学习活动一点一滴的加强他们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明是非,辨善恶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而为之”一直以来都是提倡学生学会的行为准则,只有xxx是非,辨善恶才能规范自己日常中的行为,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一时的某些行为并不能说明是否具备道德品质,只有形成内心的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在它的驱使下践行某一道德行为才是具备道德品质的表现,因此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这些品质就需要学生建立基本的明是非,辨善恶的能力,规范一言一行,以致于内化道德准则从而获得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注重学生的一言一行,鼓励的宣传好的人和事,对那些做错事或者具有相关倾向的学生加以教导防范于未然。此外,利用对比教学法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能力方面具有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曾经给学生讲解过这样两则对比案例:甲在经过一路边时随手丢垃圾,乙见到有人丢也跟着丢而丙同学经过时不仅没有跟着丢垃圾反而将垃圾捡起来放入就近的垃圾桶中。这样一则案例简单却发人深省,甲同学是最初丢垃圾的人,而乙同学的行为虽然有所不同却与甲没有本质区别,丙同学的行为和乙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法学生对于对与错、是非黑白、善于恶就会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能力。

三、结语

道德培养对于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荣誉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初中政治课堂这一平台展开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从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的一点一滴中培养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规范一言一行,在逐渐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树立行为规范,培养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19篇

关键词:初中德育;人生观;学习风气

从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和心理特征来看:如果缺乏德育教学,任由叛逆的性情蔓延,很容易造成扭曲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此,学校必须正视德育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根据具体情况展开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规范行为,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基于解构基础的初中德育价值取向

1.落实德育工作

对于初中德育工作的价值取向,更多的源于哲学基础。社会存在决定了其具有缜密的辩证关系。初中德育更多地需要从案例着手,在循序渐进中传递能量。针对当前初中生的情况,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学,必须从关注自身感受出发,充分利用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2.德育应具体

从德育价值取向来看:在初中教学中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必须从具体事项着手,以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整合当前的学习风气进行有目的的肃清。

3.做好德育控制工作

控制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具体包含事前、中、后控制。相对于初中德育,这里更注重事中和事前控制。之所以得到该结论,与初中生心理特征有着极大的联系。在社会意识逐步形成的情况下,他们开始注重自身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很有可能向反方向发展,甚至形成玩世不恭和自卑心理。因此,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控制职能的发挥。

二、初中德育实践路径的创建

1.注重德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初中生德育案例xxx 第20篇

关键词:道德与法制;初中思品教学;重要性

一、引言

初中生都是由小学迈进来的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所以学生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都还未形成定性,这也决定了教师在这一阶段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初中思品教学就承担着这一任务,其对于学生思想道德以及法律意识有着显著的培育作用,因为教材中本身就会存在相关内容,由此我們也能看出道德与法制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道德与法制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这一阶段,其本身就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对于社会以及集体也存在更为强烈的责任,所以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也会存在其自身的想法以及观点。但是,在这一阶段的观念以及思考,其本身带有一定的肤浅以及片面性,因为总的来说初中生思想还是较为单纯的,情感意识相对而言也较为脆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把握住社会上所存在的各种诱惑,做事也就会比较冲动不计后果,最终就有可能会出现道德或者是行为上的偏差,更甚者还有可能会出现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对于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这样就能有效地让学生知法、守法,而这些本身都是初中思品教学中的一个部分,所以说,道德与法制在初中思品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养成正确行为思想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

三、道德与法制在初中思品教学中重要性具体体现

1.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以此来进行道德与法制意识培养

在初中思品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制作为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其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想真正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就需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教材内容以及知识,通过基本的了解和学习让学生掌握现行主要法律以及作用,这样学生就能真正明白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材大多是有一些专家所编写的,所以内容相对于初中生而言较为专业,学生很难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挖掘其中所存在的道德或者是法制相关内容,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会拒接》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教材上83页所存在的“敲诈”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教材中这一事例进行情境演示,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xxx和xxx的行为是因什么的诱惑而引起的?面对金钱的诱惑,xxx又采取了什么行动呢?出现了什么样的结果?”在情境演示之后,教师还可以让“被敲诈”的学生发表一下自身的看法,通过这一方式来让学生懂得学会拒绝的重要性。

2.结合时事资料,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之外,还可以结合时事资料来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这样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程度保障学习的效果。例如,在上述《学会拒接》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不好意思拒绝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举例,让学生采用较为委婉的方式来发表出自身的想法,比如说:在1996年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个记者问:“请xxx介绍一下中国发展_的情况?”在这一问题中,其本身就涉及了我们国家的机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去拒绝的话就会影响我国发展,而直接拒绝又好像显得不大气,这个时候xxx就回答说:“中国已经爆炸了两个_,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_可能也要爆炸,什么时候爆炸,你们等着看公报好了。”通过这一时事资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说明:“对于那些严重违反原则或者是直接损害公众利益的要求,一定要旗帜鲜明地拒绝,用一个否定词‘不’去严词回绝,其能够直接表明态度;可是,在一些特殊场合,我们则可以采用避实就虚的回答方式来拒绝,这样能产生更好地效果。”通过这一时事资料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会拒接以及如何拒接。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对道德与法制教育进行升华

在初中思品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制教育属于关键内容,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话,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对道德与法制教育进行深化。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活离不开法律》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xxx是某市初中生,在一天下午放学,xxx看到同班同学xxx和其他学校的xxx发生了口角,这个时候,xxx不分青红皂白就直接为xxx助威,三个人还打了起来,并且还约定另一天再一决高下。在隔天,按照约定时间两帮都叫了人,并且一见面就相互打了起来,并且两帮都有受伤,后来警察来了之后也按照《治安管理条例》规定将斗殴首要人员xxx和xxx拘留了三天。”在提出案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xxx“见义勇为”这一行为进行分析和评定,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得到道德与法制教育,这样就能起到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品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制属于教学组成部分,对于教学也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道德与法制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品教学,就能最大程度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xxx.关于加强初中生道德与法制教育的途径及方法[J].读天下,2016,15(22):102-103.

[2]xxx.浅谈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方法论[J].教育,2016,22(11):0021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