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短评的格式及xxx 第1篇
写法一:整体概析法。大致分三个层次对诗歌进行评析:第一层描述全诗大意,第二层将诗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内容解说,第三层对此诗的表达艺术进行简明的赏析。
写法二:特点评说法。可分层进行评析:第一层说明此诗的创作时地,第二层点评此诗最突出的特点,第三层进行总体风格的评价。
写法三:名句点评法。一般分两个层次进行评析:第一层简说此诗的基本内容,第二层重点评析此诗中脍炙人口的佳句。
写法五:综合欣赏法。可分为多个层次进行评析:先简单说此诗基本内容,然后分联或阙点评其内容和表达特点,最后评价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如xxx《登高》。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秋,诗中写登高所见的xxx景色,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首联、颔联写所闻所见。从听觉效果看,秋风凛冽,峡猿悲啼,落木萧萧,江涛轰鸣;从视觉效果看,秋空廖廓。渚清沙白,百鸟盘旋,落木无边,长江滚滚。颈联、尾联抒发浩荡的悲思,漂泊天涯的孤独,百病缠身的痛苦,世事多难的时代悲音。全是意境沧桑,忧国忧时的情怀跃然纸上。形式上句句皆律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又如xxx《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写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运用对偶,生动地描绘了行船顺江而下,看到的潮水平岸、江面开阔、微风吹拂白帆高悬的恢宏阔大景象,是千古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写了暮冬初春江上景物的变化,蕴含着时序交替的自然现象,透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感。表现了光阴飞逝的感慨,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自然理趣。本诗富含哲理,乐观向上,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总的写作要求是清晰简短语言精美,突现诗情与艺术手法。
古诗短评的格式及xxx 第2篇
2、在诗中,xxx颂xxx、xxx、晋文公这样的成就伟业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借他们来抒发自己的雄伟志向。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不想代汉称帝,他要效法xxx、xxx、晋文公终守臣节的事迹。
扩自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四种说法。
1、在xxx《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xxx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
2、xxx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xxx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
3、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xxx汉献帝于xxx之际,xxx与手下心腹如荀_等人的唱和之作。
4、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xxx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
古诗短评的格式及xxx 第3篇
古诗苔文学短评
诗人简介: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为清朝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作品赏析: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xxx小,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本是一个连太阳都无法照耀到的地方,可苔藓却生长得绿油油的,显现出自己活力四射的青春。这青春从何而来?“青春恰自来”,啊…原来是苔藓自己靠着顽强的生命力生发创造出来的!
“苔花xxx小”,苔花虽然只有米粒般大小。“也学牡丹开”这既是一种谦逊,也是一种自豪!苔如此细小卑微,自然不能和高贵的牡丹相提并论,可是牡丹是在别人的精心栽培下开花的,而苔完全是靠自己顽强的毅力,争得和牡丹一样绽放的权利!
古诗短评的格式及xxx 第4篇
此诗是xxx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xxx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xxx称赞此诗为“xxx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xxx《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xxx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xxx“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