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丰碑》读后感篇1
我读过一本书,名叫《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原名叫玛丽·居里,祖籍波兰,出生在1867年11月7日夜里。她从小就有非凡的记忆力。上学以后,她的成绩在班上总是第一。法文、算术、历史等每一样功课都比别的学生优秀得多。当她看书的时候,周围不管多么吵闹,都不会分心。
玛丽上学的时候,波兰人已经成为亡国奴。玛丽所在的华沙被并入俄国领土,由一个残酷的总督统治着。总督规定在学校不准讲波兰国语,但热爱祖国的波兰教师们却在私底下教授波兰文。
因为玛丽小时候学习很好,长大后就成为了一名科学家,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中,为祖国效力。
我通过这本书知道了居里夫人是一名非常爱学习的科学家。她从小就有着非凡的记忆力,但这非凡的记忆力,是她怀着为祖国效力的决心所取得的成果。作为一名科学家,她不为优厚的物质条件所诱惑,毅然为国效力。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呀!现在我必须好好学习,多动脑筋,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留下的每一项作业,少看电视,多看书。长大了也争取当一名科学家,为祖国效力!
《永远的丰碑》读后感篇2
“重读_家书、祭拜壮士国魂”,来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辈们。在这些先烈中,有中国_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左权,有“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戴安澜将军,也有“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赵一曼女士。从这些_先烈们留下的家书中,笔者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壮志报国情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也有过如花似玉的青春,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有着不俗的文人气质,为了国家的安危,民族的灾难她毅然投身革命。在革命的'大家庭,她找到了幸福的婚姻,有了志同道合的爱人,有了心爱的儿子。她的爱人是弼时妻子,陈琮英的哥哥陈达邦。
赵一曼为了革命,离夫弃儿,把儿子宁儿寄养在陈达邦大哥家,投生到抗日的洪流中。1935年11月15日,赵一曼和团长王惠同,带领50多名战士在哈尔滨铁北左撇子沟附近被日军包围。赵一曼带着腿伤昏倒被俘,敌人对她进行了令人发指的折磨。她被剥得赤身裸体,手脚相缚,电流从她最私密的部位进入,用马鞭子抽打她左腕的伤口,又用鞭杆狠戳她腿部伤处。
赵一曼疼得死去活来,只有信念时刻保持着清晰。为了祖国,她献出了女人的尊严,女人的名誉,母亲的仁慈,那受难的耶稣之痛也不及她的万分之一。她用坚强的信念和意志战胜了敌人的残酷折磨,淡然面对生死,让信念之花在东北大地血一样盛开。她是我心中坚强的自由女神。
牢记“_精神”多一些“家国情怀”,就是要少一些个人的卑琐与私利,多一些崇高和大气。位卑未敢忘忧国,人微未敢忘忧党。封建士大夫尚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情怀,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则更要牢记“_精神”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爱民爱同胞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以家国为重个人私利为轻,常念同胞之冷暖,常思国之兴衰,常想党之安危。
牢记“_精神”多一些“家国情怀”,让“_精神”与“家国情怀”心手相牵,乃国之幸运、党之利益、民之福泽,也是民之责任、党之遵循、国之精神。
《永远的丰碑》读后感篇3
有这样一封家书,写于1936年8月2日,直到1957年才重见天日,历经整整21年。写信人是抗日英雄赵一曼女士,收信人是她的孩子——宁儿。1932年春,赵一曼在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时受上级派遣,从此音讯杳无。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赵一曼成为传奇般的人物。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被捕后,敌人对赵一曼严刑拷打,但赵一曼的革命意志力异常坚定,始终没有透露半点秘密。牺牲前,她给儿子留下这样一封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从赵一曼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女人柔情的一面。赵一曼既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母亲,短短数十字,流露出她对孩子的无限爱意。身为母亲,不能陪伴孩子身边,她的内心必然十分愧疚,在“国”与“家”的抉择中,她选择了前者,她把个人感情放在一旁,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国事业中,甚至为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虽然她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但从这封家书中可以看出,她像其他母亲一样深爱自己的.孩子,她留给孩子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命诚可贵,亲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正是许许多多像赵一曼那样抛却生命和家庭的抗日英烈,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今天的大好河山。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意味着背叛,惟有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走下去,才不负前人之牺牲。
《永远的丰碑》读后感篇4
一封封_家书,展现了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这些家书有出自普通士兵,有出自_名将,虽然身份不同,但是他们都怀着同样的梦想,那就是保家卫国,他们不惜远离家乡,赶赴_前线,甚至献出生命。在家书中,他们表达了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期盼,对国家的期望。
全书中最年轻的作者金方昌,他的家书给我感触最深。年仅19岁的生命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种种酷刑,即使被砍掉了一只胳膊,挖掉了一只眼睛,他依然没有动摇,“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宁死不屈的气节在这位青年身上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在写给哥哥的家书中,他坚定的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他更清楚的知道自己会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哪怕在死前一分钟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更是嘱托哥哥要把后辈都能培养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当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生命之间得到传承,国患无望?
再看现今,19岁的青年依然还是扎堆在学校的稚嫩模样,时常面对学习的压力都有些喘不过气来,大都是独生子女的他们更是沉浸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中,时常任性。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想象金方昌被捕之后面对的是多大危险和恐惧,庆幸的是,他心怀的信念够坚定,他的举动够勇敢。就如曾经三哥金瑞昌在前往山西_时劝说金方昌:年纪小,个子矮,还是去读书吧!金方昌怀着满腔热情质疑道:小孩也能办大事,个子矮还不能当小兵吗?虽只有19岁,虽身材矮小,但他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形象无比崇高和伟大,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心目中伟大的_英烈。我们向您致敬!
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没有生活在腥风血雨的时代,更没有经历枪林弹雨的危险,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创造了今天的伟大中国。我们感恩,感恩国家强盛,感恩社会进步,感恩父母养育,感恩组织培养,感恩生活像花儿一样灿烂。在新时代,爱国、爱家、爱工作是对家国情怀最接地气的诠释。作为基层一名普通的税务工作者,特别是一名新同志,我想应该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做到主动学习,多思考,多做事,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工作中要精益求精,生活中要廉洁自律,提高党性修养,心怀感恩之心。
最后,让我们一起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奉献生命的英雄先烈!
《永远的丰碑》读后感篇5
最近阅读了《居里夫人》,再一次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记得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任何的成功背后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汗水,都是一个艰辛的历程。
这个本名玛妮雅斯可罗多夫斯基的普通波兰女孩日后之所以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她本人的努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天居里夫人总会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忘我的在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秘密。她孜孜不倦,废寝忘食,锲而不舍,对待科学研究却是非常严谨。面对科学上的难题,她没有“知难而退”,反而愈挫愈勇,她深深明白科学研究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人,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神圣殿堂。所以正是这种坚持,最终才有了镭元素的发现。
《居里夫人》告诉我们,要成功绝对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勤勤恳恳的努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居里夫妇为那些有志于做学问的年轻人作出了最好的榜样!对于现在正在做学问的我们来说,这本书不正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么?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居里夫人这种对学问严谨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并且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直到拿到成功大门的钥匙……
《永远的丰碑》读后感篇6
虽距国家死难者公_已过去有一个月的时间,_烈士的英雄事迹却一直在脑海中浮现。_烈士用他们的英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我们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
看完《重读_家书》,英雄二字在我脑海久久不能散去。我被他们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豪气所折服,被他们字里行间的柔情所感动。这么多英雄的家书中,令我最难忘和感动的是王雨亭致子书。文中的“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有智慧的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教诲,更流露着一位爱国人士对国家的深深爱国情。短短几句话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们的爱国爱子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它记载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父与子选择了血洒战场。
重读完这封家书,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份家书所饱含的思念和牵挂、硝烟和苦难,更加能感受到当年抗日先烈们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一封封家书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让我得到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激励。鲁迅先生说:“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我仿佛回到那个祖国受侵略,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_年代,看到了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当前,我们享受着一位位爱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美好今天,我们年轻人更应好好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从_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得荣思辱,居安思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播放了一个特别节目,重读_家书,来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们,在这千千万万个英烈中,读一读左权、张自忠的家书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壮志报国情怀。
左权将军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亡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张自忠将军战至最后一刻,留下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临终遗言,面对日本强盗,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将自己的生死置至度处,前赴后继,与敌浴血奋战。
张自忠将军给弟弟写道:“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既到河东与弟弟等共同去牺牲,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倭寇之手,为国家民族之决心,决不半点改变”这些家书,它记载着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他们没有沉浸在儿女情长之中,而是义无返顾,先择了血洒战场。
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从这些家书中汲取营养,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当前中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健时期,不再是贫弱的旧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还,我们要有忧患意识,高举爱国主义大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永远的丰碑》读后感篇7
今天我看了《居里夫人》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它写了玛丽的一生,其中玛丽小时侯悲惨苦难的生活,使我明白了我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比起玛丽我是幸运的。虽然我也有一个大家庭,但是比起玛丽的家庭,我家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幸福,没有太多的麻烦。比起玛丽,我是多么的不懂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关爱我,学校的老师也很关心我,培育我,我却一点也不知足,还经常惹他们生气,给他们惹麻烦。
我为自己庆幸——没有出生在玛丽的那个时代,没有受到这种苦,自己没有失去妈妈……我感到很幸福,以为因为我每一天都是美好的,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看了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书中告诉我们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我以后要努力的学习,来报答爸爸妈妈和老师,不惹他们生气,做个爸爸妈妈的好女儿,老师的好学生,同学们的好朋友。做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永远的丰碑》读后感篇8
书籍是人类的好朋友。每天晚上,我都会先看书一会儿,然后才能入睡。最近,居里夫人这本书打动了我。
居里夫人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玛丽亚的小女孩成长为居里夫人的故事。玛丽亚是个聪明的小女孩,但她在书房里付出的汗水是别人的好几倍。在经历了苦难和磨难之后,她全身心投入,决心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后,她取得了最大的科学成就,证明了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将它们分离了。她依靠自己的热情和毅力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
我喜欢这本书,不是因为它有漂亮的插图,也不是因为我羡慕玛丽亚在科学方面的成功。但因为尽管玛丽亚很聪明,她从不松懈,专注于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她的成功离不开每一滴汗水。我钦佩她的学习态度。
玛丽亚从小就非常勤奋。当其他孩子在快乐地玩耍时,她是唯一一个安静地学习、不受干扰地阅读的孩子。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她也很爱国。由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她从小就特别热爱祖国波兰。但由于她当时生活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她不得不将她的爱国主义埋藏在心底。
当她有能力报答祖国时,她和她的二姐拿出大部分积蓄用于建设波兰研究所。为了人民的利益,把我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她的祖国。
在家里,她是一位贤惠的妻子和一位好孩子的母亲。在外面,她是一位朴素的学者,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伟大的时代传奇。居里夫人在道德品质方面也为人类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称赞她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就道德品质而言,它可能比简单的智力成就更重要。居里夫人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
这本书教会了我一个真理。即使我小时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如果我不努力,我也不会成功,更不用说为祖国服务了。爱国主义的感情,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亲爱的祖国,都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应该永远爱国和感恩。
自从读了《居里夫人》之后,伟大的居里夫人玛丽亚就成了我的偶像。她的努力和成功不仅是我学习的目标,也是我进步的动力。我由衷地钦佩她。
居里夫人使我受益匪浅,永远不会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