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哲学随笔篇1
1.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刻,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刻。
2. 性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3. 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和那些受到愚弄.欺骗的大众在一起就类似这种情形:他的手表指示的时间是正确的,但全城钟塔指示的都是错误的时间,而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正确的时间。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所有人都听任错误钟塔的指示,甚至包括那些知道这个人的手表指示了唯一正确的时间的人。 《人生的智慧》
4. 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 这种空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的空虚。人大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恩怨,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 ——叔本 华 《人生的 智慧》
5. 抱怨卑贱的目的毫无用处,因为无论人们说什么,都是他们支配着整个世界,我们用不着抱怨世俗目的的低下 《叔本华人生哲学》
6. 谦虚是美德——这一句话是蠢人的一项聪明的发明;因为根据这一说法每个人都要把自己说成像一个傻瓜似的,这就巧妙地把所有人都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 《人生的智慧》
7. 值得骄傲的事都是难做的事。
8. 聪明的人首要发奋争取的无过于免于痛苦和烦恼的自由,求得安静和闲暇,以过平静和节俭的生活,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因此,智者在他和同胞相处了极短的时刻后,就会退隐;若他有极高的智慧,他更会选取独居。
9.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齐,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10. 普通人耗神於如何打发时刻;精干的人却耗神於如何有效利用时刻。
11.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12. 劣书是损害咱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13. 书呆子学究就是阅读书本的人,但思想家.天才.照亮这一世界和推动人类进步的人却是直接阅读实事人生这一部大书。 《叔本华美学随笔》
14.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15. _A man can be himself only so long as he is alone; and if he does not love solitude, he will not love freedom; for it is only when he is alone that he is really free.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_
16. 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17.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18. 一种人总担忧和烦恼着事情可能转坏,即使结果是好的,他们也快活不起来。另一种人,却不担心结果,如果结果是好的,他们便很愉悦。这就好比两个人,一个人在十次事业里成功了九次,还是不愉悦,始终懊恼那失败的一次;另一人只成功了一次,却在这次的成功里得到安慰和愉悦。
19. 如果生是梦.死是醒,那麼我把自己看成是——从两者之外被个别划分出来的存在。事实上,这也不外乎是梦幻。
20. 第二种是满足“体力”而得到的愉悦,此种愉悦能够自散步,奔跑,角力,舞蹈,击剑,骑马以及类似的田径和户外中得到,有时,甚至能够在军旅生涯和战争里消耗过剩的体力。
叔本华哲学随笔篇2
算起来,我们这一辈的读者读哲学的时间并不短,但却始终害怕读哲学。因为,哲学书籍常常摆出高不可攀的架势,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弄哲学的人有时也故弄玄虚,把本来可以理解的东西弄得“一些不懂了”。西方哲学于文字又隔了一层,我们只好仰仗三家村夫子们的翻译,结果追求到的是影子的影子,离真理更加远了。我自己阅读哲学的经历大抵如此,也许只能怪自己愚钝而没有悟性。有一天,在自己的破书堆里找到威尔杜兰(willdurant)写的《哲学的故事》,发现原来哲学也并不难读如许。杜兰说读哲学也有快乐,连形而上学都有诱人之处。每个学哲学的人都曾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只是迫于生计,人们在刨食的过程里忘却了这样的体验。诗人勃郎宁说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日常必需一如饮食。思索生命意义的过程就是哲学的过程。《哲学的故事》和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一样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我努力寻找一个学科的边缘而怀有写作热情的人物的著作来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比如,英国的阿兰德波顿(alaindebotton);
他的《哲学的慰藉》就给了我这样的阅读乐趣。译者资中筠先生推荐我读这本小册子时,我内心有着一向的对于书的傲慢,并不以为会一字一行一页地读的。及至书到手,不知不觉竟然全读了。资先生的散体文功夫当然给这本书的中文本增色不少。不过,原文据说也得英语古典散文的三昧的。“我一向认为,一种臻于上乘的文字首先是本土的,不是洋腔洋调的……”我把这句话视为资先生的翻译主张。也因为这个我拿到了英文本也不愿意去看。我不想破坏已读中文本给我带来的文字享受。两种文字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好的翻译在文字上应当说是一种创作。莎士比亚之所以在中国脍炙人口,是因为翻译家们把莎士比亚的文字用地道优美的中文转达给中文读者了。我读《哲学的慰藉》一开始就读的是中文本,语感定势有了之后,并没有想到要读原文。这就是有语言魅力的翻译所具有的效果。假如,让我来做文字翻译的裁判,我宁愿给风格记分,而不在科学界定上纠缠不清。因为,任何文学翻译都是不能用科学的手段来裁判的。两个人同为高手来翻译同一部著作,结果一定是两个文本,因为两人的语言感觉和文化理解是各自的。翻译批评如果不考虑这样的因素就谈不上专业。钱钟书说理论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翻译的理论家尤其缺乏实践。鉴于此,我通常不从事翻译评论。这当然也有心虚的原因,一提翻译批评,就感觉人家要批评我自己的翻译嗄。
《哲学的慰藉》书分六章,分别“慰藉”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有缺陷、伤心和困难的众生。哲学的终极作用大概就在于此吧。
真正的哲学家“宁愿失欢于众,或罪于邦,而决不折腰。他决不因别人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对世俗的东西弃置不顾……你可能以为我会这样引下去。然而我不会。假如《哲学的慰藉》只有这些,我就没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了,这样描述哲学家的书籍太多了,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哲学的慰藉》里的每一个哲学家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个别人选如蒙田算不算哲学家,作者并没有按照学院的规定来安排。我接触蒙田超过二十年,《哲学的'慰藉》却让我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了这位随笔作家。饮食男女在蒙田的笔下都有细微的观察,异地风俗也是他散文挥发极致的对象。“我之所以为我,每一样器官都同样重要……我有义务向公众展现自己完整的形象。”在写叔本华的爱情故事时,德波顿说:“我们比鼹鼠总还有一项优势。我们同它们一样需要为生存而奋斗,为繁衍后代而求偶,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去戏院、歌剧院和音乐厅,晚上睡在床上还能看小说、哲学书和史诗……”这种思索本身就很有哲学意味了。写尼采时,德波顿用了“推崇悲苦的哲学家”这样的字眼:“很少有哲学家推崇悲苦。”尼采把大多数哲学家讥笑为“卷心菜头脑”。“说实在的,在活着的人里没有一个人是我在意的。我喜欢的人都在很久以前作古……”关于尼采,人们已经说了很多,我并不想在这里误导读者。我感兴趣的也许跟哲学沾一点边:资先生做了几十年入世的学问,从事的一直是理性思维。德波顿选的几位哲学家或者思考入世问题的角度不合常规,您翻译时有什么样的感想?人在摆脱了职业读书的羁绊之后,阅读趣味是否更合人性一些?思想的闪光和逻辑的亮点是一回事吗?理性如果能指导实践,思想又能解决什么?与其说这些是我读《哲学的慰藉》时产生的疑惑,毋宁说是读书以来就有的疑惑。
哲学如果真能慰藉人生,读书倒是一件幸事。理性思维的极致有时近乎疯狂,几个循环你便找不到北了。这个时候,没有哲学的人可能倒能解脱。如此,幸福倒离无知近一些。
叔本华哲学随笔篇3
1. 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但是却仍有待证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兄弟姐妹,可能比一睹尼斯海怪的身影还难呢!
2.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3. 咱们自我不先去思考某个对象就来阅读有关它的文字,会是危险的……当咱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咱们思考;咱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理历程。……因此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都在读书……他就会渐渐丧失思考的潜质。
4. 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5. 人生幸福的首要的最本质的要素就是我们的人格。
6. 肉欲熄灭时,生命的内核也就消逝了,只剩下空壳了。
7. 人的最高,永恒和丰富的愉悦实在是他的心灵。
8. 与善比较起来,恶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恶的存在可以使人永不满足,使人看到幸福的虚幻,这样,在他那里,痛苦成了人生的积极因素。
9. 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10. 时刻是无限的,人的性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刻去抗衡无限的时刻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我的性命时刻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
11. Life swings like a pendulum backward and forward between pain and boredom. 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12. 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比比皆是。
13. 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情常叫咱们激动焦虑烦恼热情,就是正因它在咱们的眼前,让咱们看着它觉得是多么的硕大,又是多么的重要而严峻。但是,一旦它们全部消失在时刻的长河里时,就失去了自身的任何价值,只要咱们不再想它,它就在咱们的记忆中逐步消失。它们之因此如此硕大,就是正因离咱们很近的缘故。
14. 哲学的.起点是死亡。
15.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我的性命,享受着自我的闲暇时刻;而那些愚不可耐得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我的无聊,因此总是给自我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我一点暂时的快感。
16. 嫉妒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道坚厚的墙;同情则使这道墙变松变薄;有时候,甚至彻底把它推倒;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别便消失了。 《人生的智慧》
17. 一个人照镜子时,永远不会以陌生人的眼光来审视自我,他的自我意识只会不停地低声提醒自我:’我看到的不是另一个自我,而是我的自我。出处:,转载请保留。
18. 人的幸福和顺遂仅仅是从愿望到满足,从满足又到愿望的迅速过渡。
19.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人生的智慧》
20. 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正因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叔本华哲学随笔篇4
1. 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2. _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 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 《人生的智慧》_
3. 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得只是人的感觉。
4. 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 《生活,也让别人生活》
5. 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6. 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
7. 无价值的事物总是不断增加:由于频繁的重复,许多起初在我们看来重要的事物逐渐变得毫无价值
8. 能够遗传后世的声名就好像橡树,长得既慢,活得也就久;延续不长的名声好比一年生的植物,时期到了便会凋零;而错误的名声却似菌类,一夜里长满了四野,很快便又枯萎。
9. 头脑中的思想就跟我们的恋人一样: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掉这一思想,我们的恋人也永远不会变心;但眼不见,心不念!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是写下来的话,也有可能从此无法挽回地失之遗忘,而我们的恋人除非与我们缔结了婚姻,否则也有可能跟随了别人。《叔本华美学随笔》
10. 人生最初的四十年会给咱们教科书,而后的三十年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