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五百字(共3篇)

时间:2023-09-04 08:36:25 作者:admin

随笔五百字篇1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杜甫,学习过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阁夜》《登岳阳楼》《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诗中写到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适用话题“忧思与抱负”、“肩膀”、“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与路”等。

随笔五百字篇2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随笔五百字篇3

多情的秋雨将这个季节打造得太朦胧了……

一觉醒来,不觉来到了千余年前的大唐,只见得熙熙攘攘的人群将一处地方重重围住,我杀入重围,只见一张告示,上面赫然写着:“天宝二年科举名次”的字样。噢!原来是古时的提名金榜啊。正当我准备离开时,一个身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踉踉跄跄地拖着无奈的步子,不住地摇头,嘴中念念有词:“多病沉年苦无健,慰畴昔哉!”似曾相识的话语,莫不是诗圣杜甫?

我忙上前打听,果然是他。一番交谈后才得知,杜先生本打算通过科举谋得官职,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无奈奸臣擅权,使自己名落孙山。闻至此我心头一沉,心中多了一种莫名的悲愤。在我的建议下,先生来到郊外散心,而我自是形影相随。走着,走着,路过一座极为奢华的官邸,金砖银瓦,好不晃眼。先生冷冷地说:“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佞臣当道,国家前途未卜,亏我空有满腹学识和一腔报国志呀!”说完,大步疾行,头也不回地离去。没走出几步,看到街边的一乞儿衣衫褴褛,满身污垢,头发蓬乱,无力地仰靠在一根粗柱上呻吟,先生忙从身上摸出些许碎银给他,并饱含深情地叹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同时,先生的眼眶隐约闪动着泪光。

我们走啊走,一个凄壮至极的场面让我们震惊:兵车隆隆,战马嘶鸣,行人弓箭各在腰,父母妻儿纷纷乱乱地在浩荡的队伍中寻觅骨肉至亲,死死地拽着亲人衣角,哀嚎连天。车马飞驰,扬起的尘埃,隐天蔽日,仿佛要淹没咸阳大桥。我自是不知其中缘由,便问先生:“出事了吗?”先生仿佛有了好重的心事。我仍不解问先生:“戍守边关不是荣耀么?”“君不见,青海关,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声音是暗哑的,我不禁看了先生一眼,他的眼角分明又挂着条条泪痕。“先生,您在为家园流泪,您在为小民呼喊,是吗?”我又问。“只可惜壮志难酬呀!”我们继续行着,霎时间来到了曲江,时光悠悠,景物已变,这里失去了往日的华美,阴云密布,杜鹃啼血,断树残根,一片凄凉。面对满目荒芜,先生不禁“吞声哭”,寒风吹来,是那样刺骨,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也便有了“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日暮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诗句。我看着先生孤单的身影,和刻着岁月无情痕迹的面庞,那伤感而又凭空多了。

“先生……”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了泪的温度……“先生!”我用近乎嘶哑的声音,用我最大的一股力量大声喊出。然而四下却不见了先生的身影,只见得天空晴朗,艳阳高照,处处鸟语花香,一派生意盎然,哪里还有“先生”的踪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