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读后感200字(必备11篇)

时间:2023-09-14 13:50:23 作者:admin

报任安书读后感200字篇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详细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

公元前23世纪,中原地区发生了水灾,帝尧派鲧去治水。鲧死后,他的儿子禹——即大禹成功地治好了水,还教会了百姓种植庄稼,深得民心。后来,禹又和其他几个夏后氏的族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夏朝。由此可以发现,中华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会抗洪救灾,种植庄稼,还有了统一中国的野心。这一点,我引以为傲!

中国的历史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了,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大臣换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历史就在这腥风血雨,强盛辉煌中不断成长:夏朝商朝,东周西周,春秋战国,楚汉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其中,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等荣华记录令我骄傲振奋;阴霾败落和悲凉杀戳等残酷烙印让我汗颜痛惜。就这样中国王朝在历史的检验下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到了民国晚期,中国人民终于忍受不了其他国家的压迫和羞辱,总算停止了内斗,开始一致对外。

《中国通史》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看这本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看完《中国通史》,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为国牺牲,报效国家,为民造福,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编成的,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详细的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值得中国人一看!

报任安书读后感200字篇2

许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人治没有法治,这种看法过于绝对了。至少从《史记》里看,那时处臵刑犯并无太大的随意性,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秦帝国更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用法治最具有一贯性、也是最彻底的帝国。虽然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实行法治最彻底的王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现代西方法律体系最早是从古希腊的自然法开始的,权威来自上帝,中国早期的法律其实与此也很类似。中国古代也有法,而且几千年一直被不断的强调,那就是“礼”法,它的权威来自上天,所不同的是,它集中反映到“天子”的身上而已。出于礼法的要求,中国帝王的很多做法不仅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上的习惯,而且也代表了法理上的要求。

例如舜的弟弟象,什么坏事做尽,舜还得给他一块封地,因为礼法要求他必须这样做,此外文、景二帝对兄弟的纵容,也被誉为是亲亲的善举,而不论这种做法是否会威胁到国家的统治。这是中国的礼法特征决定的,换句话说,这就是当时的法律,谁违背了它,也就等于违背了大众信仰,很容易陷于孤立。当然,这个“法律”在今天看来是完全不合理的,有时不违背它也确实影响到了社会公平,甚至还可能会危及到天子的统治,于是问题的核心就到了如何控制“礼”的度?笔者发现,在中国历史上这个度是非常模糊的。

首先,天子的职责是教化万民和维护自己来自上天的权威,要做到这一点,他只有用倡导“宗教”中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自然习惯方式来维护社会团结,于是“家国同构”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为巩固天子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长的地位,他唯有自己先作出表率,从彰显孝悌开始做起,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前面对亲属过于纵容的局面。一纵容就必然有违法乱纪现象,小点的杀死个把老百姓还无所谓,如果影响大了,有僭越行为或是名声过于败坏,严重影响到一地的治理,那就非常麻烦。于是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之外,又多了一个“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这种模凌两可却为酷吏的灵活操作下了注脚。

一方面,他们不畏世家大族,敢于执法,这一点值得肯定;另一方面,他们行事又非得不择手段,不然就办不成,其执法的后果又使皇家丢尽了颜面,所以酷吏们很少有能得善终的。从中央的角度来看同样是一对矛盾:用他们,这些酷吏们有时的确做过头,不惜在太岁头上动土,甚至觉得牵连的人越多越好,官越大越好,对方是否犯法倒成次要的,反正没犯法也能栽赃,搞得亲属百官人心惶惶;不用他们,亲属贵族们又恃宠而骄,奢糜犯禁毫无节制,甚至结党阳奉阴违,在地方上雄霸一方,连官府都不敢治理。

于是只好用一批酷吏,等他犯了众怒再杀掉,再选新的,再杀,如此循环。这就令法律的执行呈一种不联贯的状态。天子最好的方式是,枝叶过少了浇浇水,枝叶过大了剪两刀,一切看情况而定。这个顺序还不能做反,例如秦末剪得太多,西汉末浇水过多,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其次,天子的权威代表了上天的权威,“法自上出”,天子制订的法律是不能够私下议论的,只有执行的份。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天子从理论上说是人神合一的,但从事实看他还是个普通人,有着和平常人一样的私欲,那么他的法令到底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意恐怕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为了维护圣旨的神圣,大家倒宁愿从公心上去考虑每一道圣旨,所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皇帝如果大兴土木,那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颜面,皇帝如果广纳嫔妃,那是是为了增广子嗣以求江山万代一统,总之私意都被说成是公心,然而问题却在于:皇帝颁布的法律错了或者不合理怎么办?结果只能是,错了也得执行,不合理当作它合理,直到皇帝醒悟过来改弦更张为止。

这即是说,即便法律有问题,大家也得按照这个有问题的法律来执行。由于在制订法律过程中多数人是缺乏发言权的,例如商鞅颁布的法律“民莫敢议令”,所以即便在执行中出了问题也是下面行政人员的责任,政府只会采取一种高压的态势来强迫执行。谁来执行呢?只有那些酷吏。这样的严格执法有时可能还非常糟糕。例如陈胜、吴广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失期,法皆斩”这一不合理的法律造成的。

所以,中国历史上其实一点也不缺法治,只是这个法治在制订和操作过程中都有问题,既缺乏一贯性,也不可能一贯的执行而已。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中国的法律以“礼”为中心,礼的目标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团结和稳定,而法的目标却是为了取得公平,这两个目标有时是一回事,但有更多的时候又是两回事,令法律的操作者不易抉择;另一个则是法律的制订至少在名义上均出于“天子”一人,民众既不得诽议,更不得擅自更改,即便有不妥,法律的神圣性仍不得动摇。一方面要遵守法律,另一方面法律又是领导者凭自己的理想制订的东西,多少有点脱离实际,或者说不够完善,这就令法律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做到不折不扣。

由于中国文化中并无集体领导的意识,大家强调的都是“蛇无头不行”,于是法律的制订也好,执行也罢,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它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中国传统哲学无论是道家也好,儒家也罢,都是围绕着一个抽象的中心,用它来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程序也无法固定,这就令法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很是暧昧。执行得太松,违法乱纪的太多,执行得太紧,又被大家毁为“苛政”,于是只能一松一紧,再松,再紧,过段时间来个“严打”震慑一下,再过段时间又来个“大赦天下”松动一下;两千年历史表明:这种做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那么为什么程序无法固定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一些人长期在地方为霸,关系盘根错节,法不能纠,为了维护稳定,只能采取强制性措施。这就象某些人你知道它无恶不作,天怒人怨,可就是抓他没有证据,而且几乎你周围所有的人都在为他说好话,你还会按照标准的法律程序来办理吗?《游侠列传》里的郭解就是一个例子:他杀人无所顾忌,为人又讲义气,视官府如虚设,在地方上比官府势力还大,俨然是一霸。

皇帝要徙豪富之家,可郭解仗义疏财,家中钱物达不到迁徙的标准,却仍在迁徙之列。卫青说郭解家贫,武帝就回答一个百姓能让大将军说情,说明他不穷。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没过多久,负责迁徙郭解的县掾就被杀,接着其父也被杀,其家人上书,“人又杀之阙下”,等到好不容易抓住了郭解,一审,要么他杀人是在大赦之前,要么就是找不到杀人的人,查无实证,官吏只好奏“无罪”,最后政府不得不给一个莫须有的罪民族杀郭解把问题解决。

那么为什么法律只有少数人来制订呢?因为多数中国老百姓只习惯于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安于逸乐,不喜劳苦。如汉朝拓边,良家子都不愿意去,只能招募些罪犯或者极其低贱的人,久之则有“流”刑,秦朝修个长城,民间也编出了一个“孟姜女”,哭倒长城一片。只要与自己当前利益无关,没有谁会去关心,大家都喜欢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喜欢搭便车,都只安于享受。这一点西门豹看得很清楚,“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这与今天家长们对子女的话何其一致!故而官吏也被称作“父母官”。既然是父母官,就有责任让百姓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就像今天的中国父母逼着自己的孩子学习一样,不学就是大棒子,没有什么理由好讲,法律就是这样制订出来的。

所以,从表面上看,中国的政治制度是超前发展,但实际上_的管理方式是极端抽象和粗线条的,一方面它在操作过程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它又不容易在基层得到切实的执行,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这便是中国法治的特点。

报任安书读后感200字篇3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_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_、自谦自制、_慎始而敬终、_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匪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_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_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_知足以自戒_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_慎始而敬终_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_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报任安书读后感200字篇4

也许命运总是那么不公,也许是天妒贤才,王勃二十六岁就离开了人世,更加戏剧的是,在写完《滕王阁序》兴冲冲地赶回家时,王勃坐的船遇难,这位伟大的文人终于还是让这篇断古绝今的奇文成了绝唱,空谷传响,余音至今袅袅绕梁。让我们回到公元676年,去看看一千三百多年前伫上滕王阁的他抒写了怎样的诗篇。

这是公元676年的一天,唐高宗在位,洪州都督阎公九月九日宴宾客于滕王阁。王勃因省亲路过洪州,适逢其会。会上长者贤者云集,王勃算是个小辈,原是连说话的权利也不曾有的。而且,洪州都督早让女婿写好一篇,原想向众宾客炫耀一下女婿的才华。于是假意推辞各前辈写,只见你推我,我推你,推到王勃跟前时,他居然“不识好歹”,提笔写了起来。阎公气得拂袖而去,临江远眺。这时,正值夕阳西下,天边氤氲出一片蒙蒙的霞光,江上泛起薄薄的轻雾。远处群山脉脉,江面波澜不惊,几只水鸟,偶尔掠过天际。孤帆荡漾,陶醉在迷蒙的暮色里。阎公心情已舒畅了许多,这时,奴仆进来,报告了王勃写的情况,说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拍案叫绝“好!”于是,那个毫不起眼的年轻人,执千斤之笔,写下了《滕王阁序》。

比起它,《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太单薄;比起它,《醉翁亭记》“群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显得浮浅;比起它,《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得空泛。儒家讲“修自身”,兼济天下者是空想者,而修缮自身者才是理想者。范仲淹自大,而王勃自达。因为每一个人的追求构成了这个民族的追求,中国人而今被称为唐人也是因为继承过唐朝的诗魂。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是一个谦虚的灵魂,这是一张祥和的面孔,遥望着千年以后,不知这位诗人是怎样缄默地微笑着审视今天的一切,也许在他心中,还有太多未来得及写出的诗篇。就像席慕容说的: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

报任安书读后感200字篇5

李长之认为这是个必然,因为这才是这个不羁才子的性格。我以为此言得之:因为他至纯,在两千多年前那个封建等级如此森严的.城堡中,他竟不知自保,以一己之肉身,去顶撞武帝的尖刀利刃,如何不被刺的浑身是伤,血迹斑斑?!因为他至纯,不屑于明白政治中的黑色漩涡,见坐在龙椅上皇帝“惨怆怛倬”,竟欲效其款款余忠,终不能自列,而为诬上,招致一代奇才身陷囹圄,惨受凌辱,佴于蠶室,为天下笑;因为他至纯,为官清廉,所以家贫不能自赎,;因为他至纯,以为“载盆何以望天”,所以绝宾客之知,忘家室之业,一心一意地依靠他的明主,尽其所能,唯思尽忠,以至于一朝为人主所弃,身陷囹圄,则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迁十岁治《尚书》,二十学《公羊》,饱读诗书,博闻强记,游学海内,西至巴蜀,东至齐鲁,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才,自比随和,形若由夷,。

这样的司马迁竟因为“其质纯”而遭受中材之人尚不能忍的刑罚。可怜司马迁心属慷慨之士,托于君子之林,存鸿鹄之志,有“文采定要表于后世”之雄心,有不世之才,却身为刀锯之余、阘茸之贱隶!悲夫!司马迁定是切肤剜骨地痛!所幸的是,司马迁有着自己的刚烈与坚持。他在乎名节,比任何人都在乎:“刑不上大夫”,即使画地为牢,削木为吏,也定然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且迁慷慨之士,托君子之林,如何忍得了这常人尚不能忍得天下至阴至辱的刑罚呢?!但是正如李鸿章在他的绝笔诗中写道:“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死,何其容易的一件事!连氓隶之人也能够“引决自裁”,而况迁乎?!但是,死又是多么艰难:因为害怕一生壮志难酬,所以他不能死得轻于鸿毛;因为害怕父亲遗训不能实现,所以他不能因此弃世;因为害怕文采不表于后世,所以他只能“隐忍苟活”——这是多么坚定而勇敢的抉择!世间有很多人,能为了理想去选择死亡,这不难;但是有多少人能像司马迁一样,为了理想,选择坚定的生!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比他的“引决自裁”更加艰难。因此他法古人,效豪俊,破千难,历万险,而终成《史记》!《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用血泪写出的,字字句句都讲述了他内心的悲苦,但是又宣告了他的坚忍。终于,他用自己的隐忍,用自己的血泪,用他皎如日月的品性,照亮了那三千多年的历史!

报任安书读后感200字篇6

司马迁写历史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常常对故事细节不惜重墨,重重渲染,对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却语焉不详,这明显是小学记叙文写作知识不扎实造成的(可见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不足的地方),写《孙子吴起列传》的时候是这样,写优孟故事的时候也是这样。

优孟,生卒年不详,姓不详,春秋楚国人。据说他小的时候就和我们现在的很多小朋友一样,喜欢唱歌跳舞,由于家境贫寒,最后只能以演艺为职业。这绝对是个迫不得已的选择,那时候的艺人绝不像现在的影视歌明星一样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相反是一种比较卑下的工作,被称为“优伶”。优孟同志由于没有姓只知道字“孟”,所以司马迁就给他起了个“优孟”的名字,我们姑且也这么称呼他吧。

优孟很勤奋,又比较机敏,非常擅长即兴创作,演唱的歌曲总能跟情景丝丝入扣,他演唱忧伤歌曲的时候,常常使“闻者落泪”,于是就有机会被楚庄王赏识,成为了楚庄王的御用乐师,相当于我们现在总政歌舞团的当红演员。虽然从苦孩子变成了当红歌星,但优孟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仍然生活简朴,且处处以“贤者”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利用自己能经常接触到最高首长的机会,把很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合理化建议以即兴创作成歌曲的形式来“讽谏”,好在楚庄王还不算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这种进谏的方式又比较容易被人接受,所以优孟以演员的身份替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楚国的宰相孙叔敖是个非常清正廉明的人,他很欣赏优孟,认为优孟是真正的“贤者”,于是常常帮助优孟,并和优孟交流服务群众的心得体会。优孟认为自己遇到了知己,把孙叔敖视为良师和益友,这种真挚的友谊一直激励着优孟。可惜的是,孙叔敖不久得了重病,临死之前,他把家人都叫到床前,对他们说:我活着的时候是楚国的宰相,大王给了我二千石的俸禄,我们深受王恩,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再借着我的余威留在都城,都回老家去吧,薄田亦可以糊口。又对泣不成声的儿子说,优孟是个贤者,如果你实在贫困到活不下去了,就去找他吧,他一定会帮你的,说完撒手人寰。

孙叔敖实在是个廉洁的人,除了几亩薄田,什么物质财富都没有留下。他死之后没有几年,儿子就已经穷困潦倒,不得不到都城中替大户人家背柴为生。有一天,正当他背着一捆柴在墙角略作休息的时候,远远望见优孟走了过来,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他迎面赶上,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我父亲临终前“属(嘱)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打量了良久,然后说:“你不要出远门,等我的消息。”在优孟看来,这句话就是承诺,也就是他的登高计划。随即,优孟回家,命人缝制了类似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给自己穿戴上,并凭借对孙叔敖生前的回忆,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

一晃就是一年多,优孟的登高措施非常到有效,优孟自认为已经达到了模仿秀的最高境界,因为连当时和孙叔敖过从甚密的一些大臣也都差点分辨不出他只是个假的孙叔敖。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楚庄王大宴群臣,请优孟过来表演节目助兴。优孟穿戴整齐,先上前敬酒,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也许是因为孙叔敖“能臣”的印象让庄王太深刻了,竟然要要任命像极了孙叔敖的优孟为宰相。孙叔敖本身有惧内的习惯,优孟干脆连这一点都模仿了,于是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商量,三天以后再来答复大王。”

三天以后,优孟来了。庄王问:“你妻子说了些什么?”优孟回答说:“我妻子不同意,她说楚国宰相不值得做。孙叔敖身为宰相,忠诚廉洁,所以楚王才得以称霸。现在他死了,他儿子却连立锥之地都没有,穷得靠背柴维身。像孙叔敖那样,还不如自杀。”说到这里,优孟即兴创作了流传青史的讽谏歌:“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贫鄙者余财,不顾耻辱……”,大概的意思就是借孙叔敖的遭遇来讽刺庄王对不起有功之臣,替孙叔敖和他的儿子鸣不平,替正义鸣冤。

一曲既罢,庄王感到万分惭愧,立刻向优孟道歉,并马上召见了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的四百户封给他,用来供奉孙叔敖的祭祀,后来传了十代都没有断绝。

读到这里,我不禁掩卷长嗟,优孟是一个多么高尚的人,一个多么勇敢的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春秋时代没有民主,国家就是君王私人财产,君王对子民拥有生杀大权,在这种情况下,优孟为了公平和正义,为了帮助一个本该获得国家补助的人,不但花了一年的时间做准备,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下,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公然对君王言出不逊,批评君王的过失,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反观当下,那些当红的歌星也好,艺术家也罢,唱歌要出场费,参加活动要酬劳费,偶尔良心发现捐些许善款又企图“诈捐”,虽然也有几个传言被潜规则牺牲了的,但这些牺牲者哪一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和利才上当受骗的?又有谁是为了别人,为了正义呢?呜呼,哀哉!

我从来没有演艺界的偶像,从今天开始,就让优孟成为我的偶像吧!

当然,优孟的登高计划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帮助到别人,他也一定很快乐吧!

报任安书读后感200字篇7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_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报任安书读后感200字篇8

利用了假期的时间,我阅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记载了从史前前史到战争前的清朝。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在中国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探索的历程。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可原始生物出现在地球已有33亿年之久是由黄帝统治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火是由北京猿人发现的。由西侯度村发明的西侯度文化。

紧跟着就是家天下时代的夏朝,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首领大禹死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国最早有奴隶制的社会。夏朝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历了471年,可以说如果没有夏朝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的文明历史。然后夏朝被商朝所灭,商人传说是帝尧之子的后代。

由汤建立的商朝经历了317代31王直至被周所灭,商出现了刑罚、_、农业、手工业,还有大量的青铜器物和早期货币,还发现了甲骨文,商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的位置。我知道后面就是周朝,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大变各时代和战国时期。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他历经了八百多年。而后东周六国涌现了很多人才,给中国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大文学家教育家孔子,老子等都给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有秦国、汉朝、东汉、三国时期、晋朝等历朝历代都有在推动着中华民族前进。

我知道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修建了万里长城、知道了刘邦建立了汉朝,还有杰出人才司马迁写的《史记》,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三国时期,也有许多杰出人才比如诸葛亮、司马懿、曹植、孔融等。还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宋朝诗人王安石、司马光、朱熹,书籍《宋词》。画家李松年。元朝是由蒙古人统治的吴承恩的《西游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清朝英雄郑成功,蒲松年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红楼梦》慈禧太后与洋人签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硕大的北京城留给了外国人、洋鬼子还有战争,都是我们中国人民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的耻辱。从历史文明萌生的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八国、宋、元、明、清,我们的祖先以亚洲东部这块神奇的土地为舞台,演绎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我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一定好好学习,把五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报任安书读后感200字篇9

我站在滕王阁里,七月的南昌竟下起了雨,阁外的长江和着雨声,如唱,如泣,如吟?那雨声缠绵着我的思绪,那思绪里有着千古才子王勃的身影,更夹杂着我的爱惜、惋惜和遗憾。“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仕途不顺的他前往交趾探望父亲,一路上风餐露宿。当张灯结彩的滕王阁映入眼帘时,他将他的愁苦,他的愤懑,他的怀才不遇,连同那满腹的经纶,一并揉入了《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里,又饱含了他多少心酸。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里又有多少南昌的青山秀水。我读着吟着,深深地爱惜着,那篇华美的《滕王阁序》,道尽了南昌故郡里的美景,诉尽了王勃心中的抑郁,扬名了滕王阁,照耀了多少代的文坛!“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滕王阁里的热闹繁华本该与他无关,阎都督为了女婿扬名而开办的一场盛宴,本是让他拿笔推谦的,他却铺纸研墨,挥毫泼墨间洋洋洒洒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在座的人们惊异了,而后惋惜了,十四小儿被荐入沛王府,而就为了区区一纸的“斗鸡赋”,心胸坦荡而又才华横溢的他成了官场的牺牲品。惋惜,惋惜,除了惋惜,人们真的无言了。“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本该不属于他的繁华成就了一代才子王勃,当滕王阁一幕成为远景时,他无忧地继续着他的行程。

可是——每一个爱才的人遗憾了,还未折柳相赠,还未道一声珍重,还未依依惜别呢……遗憾了,却也无用了。我更愿意是龙王召他作了女婿,那天的长江是否也如今天一般如唱,如泣,如吟?吟那首《滕王阁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涛声呢喃,传诵至今,只是再没有王勃你那清瘦的身影,年轻而骄傲的眼眸了。我站在滕王阁里,轻轻叹惜一声:千年的风雨里,王勃,你还好吗?

报任安书读后感200字篇10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是必将复兴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通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顾名思义,《中国通史》讲的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的兴衰,纵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门回归。

翻开第一页,沉重而缓慢。凝视着它淡黄的书页,让那来自远古的风,把我的心吹得透彻、空灵、沉重,让那来自远古的长啸,震撼我的心灵。前言一开始就说道:“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树上的叶子一样,尽不相同。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历史的洪波湮没,甚至悲自己忘却?为什么有的人可死得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轻于鸿毛?

岳飞的人生因为“忠”而风波亭的点点残血未曾被洗去,项羽的人生因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为“豪”而乌江前的悲壮未曾被江声湮没,鲁迅的人生因为“斗”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遗忘。

沉重,是圆明园那残痕断壁中残留的血泪,是莫高窟中丢失的一卷卷经文,是七君子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个泱泱大国,有过蒙古铁骑的强悍,有过大唐盛世的辉煌,却被几个西方列强蹂躏着,践踏着,欺凌着。五千年的诗酒文华,五千年的封锁闭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艺术成就,五千年的珍贵文物在顷刻间瓜分殆尽。尊严,荣誉,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脚下,践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还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现在,中华站起来了,东方睡狮苏醒了,我们中华少年将再次谱写中华璀璨的诗篇!

报任安书读后感200字篇11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览古今大事,方可展现华夏文明。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书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可以使我们了解历史上许多有意义的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间断的古国,因此我们的历史更加源远流长,更加有韵味。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描述了从上古到现代的社会文明,它通过描述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精彩社会文明的变迁。

最令我印象深刻和最有意思的是《衣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此书中,吕思勉便详细描述了古人的饮食习惯。从“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食草木之实。”到烹调方法的出现,再到茶与酒的兴起,展现了中国饮食的进步;再到后来外国饮食的输入,中国的饮食越来越丰富。其中,还提到了“家”一词的由来:猪是女子所蓄,猪即豕,无自卫能力,因而不得不造一间屋子给它住,这种屋子为女子专有,称为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饮食中可以体现出我国的许多精髓的东西。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大火便可看出人们对美食的看重,也可看出中国美食的多样化。外国人来到中国,也是最先被中国美食吸引。

食之后自然是衣,衣最重要的是两方面:一是材料,二是裁制的方法。古人著衣,大多是麻丝、羽皮、草,如今我们穿的大多是木棉。衣服的裁制方法是黻,此物在后来是著在裳之外,以为美观。古代著衣有“湘绮为下裳,紫绮为上襦”,亦有“衣不帛,繻袴”。衣服初兴,并非以蔽体为目的,直到后来著衣成了习惯才逐渐蔽体。中国衣服无论在什么朝代,都是大同小异,有同样的中国特色,不同的朝代特点。穿衣最大的压力来源于社交,服饰本有一种社会压力,不同场合、不同等级著衣自然也不同,穿衣看场合这一点直到今日仍是不变。中国服饰独具特色,虽至今日为了简单化,大多数的人已不著汉服,但是这一文化仍深入人心,汉服的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得上。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当今急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许多人可能丢掉了中华最本质、最美的东西。当我们被快餐文化包围的时候,是否能想起,有那么一本书,它能带你挖掘华夏最本质的东西、能让你慢下来,细细体会中华文化的美。能让我慢下来、静下心来、细品中华美的便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择一阳光午后,寻一静谧之地,品读《中国通史》乃人间美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