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读后感(共4篇)

时间:2023-09-17 11:28:16 作者:admin

扶贫读后感篇1

我觉得自己变急躁了,因为看到研究性的文章或书籍,都会先去看看它的结论是怎样的。如果和自己的预想一致,就直接扔了;如果和自己的预想大相径庭,甚至违背自身的立场,那也扔了;如果有新颖的说法或思路,再回头去看它的论证。但对于这本书,我忍住了,是从头看到尾的。

简单地评价就是,事例的分析还比较有意思,但是解决问题的政策的参考价值较低。

分析的一大堆,虽有极少部分涉及中国,绝大多数对象都在南亚和非洲。如果这本书在上世纪50年代初被我国引入,那倒是很有些价值的。因为书中大量提到的通过疯狂生育来防老,婴儿注射疫苗,幼儿打蛔虫,儿童义务教育等问题,在现阶段的中国,这些都不再是需要讨论或会在国家和公民间引起存废博弈的问题。很多事情都是国家或公民必须做的,法定的,没什么可讨论的。而书中提到的那些国家中,当道还在为“法律父爱主义”的困境而踯躅。甚至一些公益组织还通过给父母奖励的方式,让他们允许孩子参加免费教育。这样的父母在中国少之又少。

政策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给水质超级差(传播疟疾)的地区发放消毒粉等在我国几乎没什么可应用的(不知道印度会怎么看“村村通”工程),唯独一个是在书中被反复讨论,而在我国有可能应用的——小额贷款。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贫困人口的企业家才能。但无可否认地是,贫困人口中的一部分人,的确具有极高的企业家才能。小额贷款可以向他们提供流动性,把事情运转起来,使他们脱离“贫穷陷阱”。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小额贷款。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必须考虑本书前半部分所分析的那些贫困人口的特点,比如缺乏信息,比如风险巨大。怎么可能又是缺乏信息,又是难以承担风险的群体,有了小额贷款,就可以大概率地发挥自身的企业家才能呢?这个事情的成功率值得怀疑。无论如何,这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路径。而且我觉得由公益团体或私营组织来运作小额贷款,比政府直接指挥银行(甚至政府自己)来操作,要好得多。

阅读本书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对于扶贫,我有两点想法:

一、扶贫方式有三步,挑出能扶的人,找出能扶的领域,选出扶的方式。必须是自己有脱贫意愿的人,才能接受帮助,否则,又是在浪费资源;不能从帮助者的角度出发,而只能从受助者的角度出发,寻找帮助的领域;帮助的方式,用惯用语说,就是得是“造血式”的,而不仅仅是“输血式”的。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达成合意,就只好无可奈何地放弃这种帮助的尝试,否则其后果不会令人愉快。

二、移风易俗也能帮助人。移风易俗很难,传统风俗很强悍很顽固。就像书中说的,可有可无的人情往来耗费了大量资源。或许要让愿意接受帮助的人知道,如果想要改变,就要先放弃过去的一些习惯。

扶贫读后感篇2

长久以来对贫穷的衡量标准,一是饥饿,日摄入卡路里在1200以下;二是教育,无法获得基础教育,将时间花费在干活养家上;三是疾病,穷人得不到好的治疗,也不愿意在预防上花钱。

穷人之所以穷,一是家庭环境贫穷;二是缺乏维生技能致穷。家庭环境贫穷,则有缺少足够的营养,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更容易因为疾病死亡,导致生活不幸。现有的社会救助多数是从这三方面入手,提供低价、易获得、免费的食物,提供免费教育,提供免费的疫苗和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来保障卫生安全。但是这三方面的救助,从世界范围内来讲,并不顺利。其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如穷人得到补助,不是增加能量型食物消费,而是转向味道更好的高热高油高脂的食物,来获得及时满足;学生在学校因为贫穷,受同侪压力大,同学看不起,老师不关注,学习成绩差,往往求学不易;而在疾病方面,一是疾病治疗花费大,穷人难以承担。二是穷人科学知识浅薄,常常拒绝正规医院的治疗,而转向封建迷信,三是预防意识差,不重视接种疫苗、做好环境卫生、饮用水安全等。

在维生技能方面,穷人的表现同样不佳。一是短视,只重眼前得利。可以说穷人的惯性思维里是看不到未来的,他们并不会认为生活充满希望,更倾向于选择及时享乐;二是信息匮乏,资源是有限的,穷人无法在社会运行网络中,快速搭建个人利益网络,而愈加封闭;三是自我控制过度,造成精力的过度消耗。穷人的财产微薄,对所有消费精打细算,谨慎维持,少有进一步投资的打算。

从社会救助来讲,政策制定者能给穷人什么?充足的食物、免费医疗和疫苗接种、免费教育,不止于此,应该是更全面和可获得的科普知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以及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

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作为个人力量单薄的普通人,自己何尝不是挣扎在生存线上,不至于穷困,但也与富足无缘,所以借此书反思自己的思维死角。一是信息不足。结束学生时代,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除了被动接受娱乐化的资讯、图片外,并没有继续建立知识网,以至于无力反抗生活的一潭死水;二是缺乏长远目标,书中对穷人拒绝储蓄有一段描述是,穷人认为未来遥不可及,储蓄没有价值,不如花掉。生活水平的改善,更好的住宅,学区、交通、生活便利性,是可以逐步达成的,不能因为高额房价、车价,就放弃对将来的规划;三是理财的第一步就是储蓄。有多少人工作之后一直是月光,是负债状态。钱是可以不花的,而我们早就陷在了消费主义的泥沼里,无法自拔。

从拒绝做穷人开始,解救自己。

扶贫读后感篇3

先说说我是怎么看这本书的吧!刚开始拿到这本书,我以为我会用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空闲时间来看完它。可是没想到,234页的实质内容,第一天我就看了129页,内心一种特别的动力,在让自己看这本书,我想从书中找到答案,_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_这两项没有发现。这本书前半部分用生活来分析,后半部分用经济学来分析,里面大量的数据和艰涩难懂的术语,看得让人头疼。

看完这本书,仔细想想,这本书表达了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决定着我们的_贫穷_。例如:人脑会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在和未来进行处理,本质上,我们似乎可以预见自己的将来的行动,但这常常与我们今天的行为方式不一致,这种时间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在花钱的同时,也计划着将来省钱。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耐心。你认为这可能吗?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这也就引出后半部分的观点:改变自己。这本书研究的都是发展中国家,这也包含中国。生活分析里的结论好像和高晓松赞同的_地理环境决定论_很相似。人生来无差,只是后天环境的改变了。首先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做事受到同样的思维、风俗影响,更主要的是你生活在其中,你的习惯思维已经决定了你的一切。另一方面就是心理环境,对于人们自己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改变人们的期望不容易,却并不是不可能,因为人们常常放弃。身处环境的渐强,对于一件事不可能,人们自身被潜移默化的认为不可能,当你自己的内心认为不可能的时候,潜意识的不可能变成真的,这种情况常常受到一种心理过程的强化。失去希望,感到没有出路,这会大大降低人们渡过难关所需的自控力。面对风险,会使我们为此担忧,而担忧会给我们带来压力产生抑郁情绪。我们感到压力时更难集中注意力,这可能降低我们的效率。书中的实验表明:身体所分泌的皮质醇水平标志着压力大小。将实验对象置于实验室的压力环境下,面对不同的选择时,我们不太可能会做出理智的决定,充分认识自己潜力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有时候,人们获得更多的资助时,不是先购买与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相关的物品,而是购买他们认为_重要的_奢侈品。逃出_贫穷陷阱_的_提子_是存在的,但并非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而是人们不知道怎样踏上_梯子_,或者他们根本不想那样做。这时候是你需要改变自己,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强大。人拖延的习惯会把事情搞砸。很多情况_时间矛盾_会阻碍我们将目的转化为行动。当你想要的一切看上去很遥远时,你很难感受到动力,将目标设置得更近一些,或许是我们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式。但是更多时候,我们不愿承担风险,或者说逃避风险。有时当我们需要选择时,往往都是认为这个失败了,还可以保留另一个,没有真正的全力以赴去做一个选择,去做一件事。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不应害怕必要的付出。

后半部分的经济学知识,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保险算法,这些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一下身边的经济发展,利益=收入-成本,这是颠不破的真理,至于总体利益,边际利益的具体关系,则要更多考虑市场经济。这些数字相关函数图形,只能浅解,深解需要更多的时间。书中所提的成功者,从零到无穷大,也算是是一种指引方法,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拼搏努力,有时我们害怕失败。

想说,不要过于消极,你的消极思考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尝试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你会发现你看问题的角度,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你所得到的成果。我们并不是真正的贫穷,贫穷的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行动者。

扶贫读后感篇4

贫穷陷入死循环的根源在拒绝“延时满足”

“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大量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

“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除了食物之外,他们需要面对太多其他的压力和欲望……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食品政策只停留在这样一种想法上,即穷人需要的只是便宜的粮食。” “纯净水、蚊帐、抗蠕虫药片或加铁面粉,尽管这些东西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好处,但人们似乎不愿为此花太多的金钱或时间。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穷人不关心自己的健康?有证据显示,结果恰恰相反……

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更糟糕的是,了解保健知识不仅对穷人来说很难,对其他每个人来说也都一样。如果病人坚信自己需要打针才能好转,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

穷人之所以会坚持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信念,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希望变得至关重要……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

以上是从书中随意摘抄的段落,读来是否对这些穷人生活的描述似曾相识?尽管该书没有研究中国的问题,但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在我们的帮扶过程中也有人抱怨贫困户将自己送去的农作物种子、牛羊猪杀掉吃了,而并没有如我们所愿去种植、饲养以获取更大的价值。

一位青海的校长曾分享,在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过程中,他对自己负责的学生进行了调研,发现他们无一是因为贫困上不起学,而是他们并不想上学。

这一现象也与书中所呈现的世界其他贫困地区的情况高度一致。而作者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是否又让我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贫困的原因是什么?穷人有什么需求?穷人怎样才能摆脱困境?贫穷让人丧失耐心,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冲动型的决定。

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穷人想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一点,在重要的场合更有面子一点。

穷人更容易拒绝延时满足,比如教育、学习,因此很容易掉入一个几代贫困的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