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第1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异常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所以,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本事的培养。仅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梦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三年级语文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第2篇
有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异常是班主任的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经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表扬”作为一种艺术,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两人的特点就是上课不专心,小动作连篇不断,思绪总是游离在课堂之外;就连午睡也是影响了一大片啊。应对这种现状,起先我采取的是批评、镇压的手段,可是效果可想而知。而后,对于其中的一个学生我采用了表扬的办法,只要他有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我都加以表扬,于是,从那天以后,张行健上课小动作明显减少了不少,就连举手发言的次数都比之前要多不少。但另一小朋友我依旧是批评方法,他的提高挺少的,甚至连做作业的态度都比以前要不好。[由整理]
教师应深入了解待优生内心深处犯错误的动机和目的,不要老是盯在其犯的错误上,要注意批评的应是学生错误的行为,而不是针对人,否则,一味的批评、指责、训斥,学生容易自我否定,自卑,甚至学会撒谎、出现逆反的敌对与反抗行为。作为教师应注意从正面、进取的角度去审视学生,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巧妙地在表扬中少加批评,可能效果更好.
三年级语文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第3篇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谈几点拙见,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使学生由“要我读”向“我要读”转变,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学生思想转变的前提是教师的引导,教师必须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主阅读的主动性,发挥学生主人翁的阅读精神。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将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首要地位,把语文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语文阅读教学的引导工作,发挥才智让自己的学生爱阅读,会阅读,并在实践的锻炼中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在这方面要形成默读习惯,形成总揽习惯,掌握汉语结构,养成预读习惯,养成浏览习惯,养成分析句子习惯,养成搜寻要点习惯,养成把握信息核心习惯,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让学生爱阅读,敢于挑战阅读问题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见得,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就要对这一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让学生先爱上阅读,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海量阅读,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阅读储备,让学生经常感慨自己的某方面的成功受益于曾经读过的一句话、一段话、一本书等等。我国一些成名的人士,在谈成功之秘诀的时候大都会说,自己也没有什么丰富的经验,无非是比别人多看了几本书而已。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学生?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才?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学生导航,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众所周知,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其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让学生有所收获为目的和归宿。在这种目标的引领和导航下,让学生探究阅读内容,在这种强烈阅读欲望的驱使下完成阅读任务。只要学生有了强大的阅读知识的动力,就会比较主动自觉地去涉猎阅读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阅读中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大胆引导,积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由畅想,敢于质疑,并且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日渐增长,阅读的自信心日渐增强。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达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教师引导得开心,学生阅读得舒心。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四、以有效的阅读问题为导向,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年级语文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叙事;专业发展
一、引言
教育教学中的“叙事”研究开始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是西方教师职业研究的发展成果。“叙事学”作为一种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已经扩展到了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育叙事学”就是其诸多交叉学科中的一个。在现代语境下,“叙事”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得到了极大丰富,以这种现代意义为核心构建的叙事理论已经逐渐取得基础学科的地位。作为言语行为本身,“叙事”具有语言学的一般属性,表现为一种行为过程,如叙述、陈述、描写、评论等;而作为言语行为的结果,“叙事”表现为以各种形式承载的话语成品,如诗歌、小说、戏剧、新闻、影视等。显然,英语教学所涉及的各类科目的教材、各种文体的语篇(包括口头语篇、书面语篇和电子语篇等)等都是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的具体对象;同样,教师运用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话语)等也都是“教育叙事”的具体途径。而英语教师如果要做好上述的“教育叙事”,其专业素养(教师专业化水平)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叙事”是有效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教学中的“叙事”介绍
1.“叙事”的概念
所谓“叙事”,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并记录这些问题的处理策略,通过教学反思,以叙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说“叙事”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对教学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方法。重要的是,这里的“讲故事”要发掘出隐含在故事之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原理,还要通过讲故事和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让自己或听故事的人得到一定的感悟和启发,从而对自己或他人今后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只需通过对故事细节的描述,客观地讲述教学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完整地表达自己从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感悟到的真实感受和思绪,并从中提炼出对今后教学有指导、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教与学的方法、规则或原理。简言之,“教育叙事”正是来源于看似平凡的教学事件,并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反思、分析和归纳,发掘蕴含在其中的教育和教学的道理。
2.“叙事”的特点
(1)叙事者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是对客观事件的真实描述,真实记录事情是“教育叙事”的首要特征。(2)“教育叙事”注重叙事者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叙事者不仅是讲故事的人,也在故事中也扮演某个角色,叙事者可以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也可以讲述他人的教学故事;“教育叙事”注重叙事者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教学实践中的真实事件,又因叙事者在讲述中会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容易引发他人的共鸣。(3)“教育叙事”不仅关注叙述者本人,也关注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的人和物,并常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事件相关者的行为做出分析和解释,加深了教育叙事的深度。(4)“情节性”是叙事者生动地讲述故事的重要特征,有利于从情节中分析深层次原因。(5)“教育叙事”常以归纳的方式而非演绎的方式得出结论。
3.“叙事”的方式
“叙事”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既是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记述者。教师的“叙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教师应悉心观察教学中的具体事件,认真反思教学并在反思中得到提高和发展。(2)以故事为主线,以讲述为主导。教师应选择好主题并紧紧围绕故事的主题展开叙事,教师要从自己所获得的众多教学事件中梳理出清晰的线索,从而使故事的主题能够体现一定的教育或教学理念,并能使故事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3)“叙事”不宜使用太多、太深奥的理论阐释或旁征博引,而是注重对事件进行反思,从中发掘出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益因素,或是发现不利于教学的不良现象,供今后教学运用或借鉴。(4)叙述与分析兼顾。叙事的目的是为了反思教学并改进教学,从中归纳出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道理。(5)“叙事”讲的是真实故事,既可以还原历史情境也可密切联系现实语境。
三、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概述
概括地说,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包括:第一,教师的专业知识,即英语语言基本能力,其中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第二,教师的专业技能,即讲授英语语言知识和传授英语运用能力的技能。第三,教师的专业情意,即对英语教学专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追求尽善尽美教学效果的思想境界。显然,教师专业素质主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水平”三个方面,其发展水平高低决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取向:
1.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这里的“理智”意指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而就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言,这种知识具体包括学科知识(英语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教育知识(帮助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知识和技能)。该发展观主要是让教师从专家与学者那里学习英语学科知识和英语教育知识。
2.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该发展取向关注的是实践和反思,关注实践的观点强调教学实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教师可以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专业发展的设想,最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和发展其专业水平,这种观点也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提供了指南。而关注反思则主张和促使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对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寻求改进和完善教学的途径与策略,最终在反思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提高和发展。当前,许多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反思性教学的理念已经成为指导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该发展观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放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社群、合作和背景之中。虽然每个教师的教学具有其个性化的特点,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向他人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在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同时,教师在合作的教学文化中又能进一步促进其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改进和完善,所以说该发展观是教师合作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上述三种途径相互包含并互相融合,虽然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比较多样,但“叙事”却是其中反思性特征比较强的一种取向。
四、“叙事”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1.“叙事”有利于教师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
一般来说,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是基于教师个人独特的教育经历而形成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去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关于教学的一系列的观点或看法,这些观点或看法属于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也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有的教师在形成个人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也曾把一些专家的理论观点吸纳进来,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使其更加理性。
2.“叙事”有利于完善个人的教学行为
“叙事”是对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教师通过教育叙事,能够认识到自己教学的真实情况,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能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教育叙事不是为叙事而叙事,而是要带着问题并借助于理论进行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积极的行为和消极的行为)进行分析、反思和价值判断,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可见,“教育叙事”研究方式同样符合各级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实际。
3.“叙事”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叙事”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教师通过研究改进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从而提高了专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工作中发生的各种教育现象,去发现其中不平常的问题,透过现象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当前,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方式正在广大中小学校得到迅速推广。其实,高校的英语教师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投身于自己的教学研究,通过教育教学中的“叙事”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同样,教师通过“教育叙事”能够开展相互之间的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五、结语
“叙事”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它关注的是来自教师的声音,是教师进行反思性实践的主要途径,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希望叙事研究能够提供一条倾听教师声音并从教师内部来理解其文化的途径。事实上,那种能够表达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对其收到的效果进行反思的叙事研究成为能够为教师所掌握的有效方法。本文的研究只是有关教育中“叙事”的简要论述,教育教学中的“叙事取向”研究是值得广大高校英语教师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Lyons N.& LaBokev .(ells).Narrative Inquiry in Practice:Advancing the Knowledge of Teaching.[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2.
[2]Phillion,J.&Connelly ,diversity,and teacher educa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0).
[3]丁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01).
[4]刘万海.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教育叙事研究回溯[J].中国教育学刊,2005,(03).
[5]邵光华,张振新.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三年级语文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第5篇
【摘要】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是写文章的基础中的基础。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掌握_文似看山不喜平_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呢?需要进行相应的写作技巧培训,设置悬念的技巧、_以小见大_挖掘深远的技巧、运用抑扬技巧、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运用情景的技巧等就是很好的技巧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记叙文写作; 技巧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是写文章的基础中的基础,可以说有了好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学习写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就会如鱼儿进了大海,如大鹏进了天空,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作为有二十九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和米易地方名作家头衔的我觉得,初中学生在小学接受过六年的作文能力培养,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作文功底,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就不能再局限于写作顺序、六要素、线索、主题的范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重深层次的教学生写记叙文的技巧,让学生把过去已学记叙文写作知识融会贯通,让个人写作能力更上一个档次,让学生成为自己作品的主宰,表情达意,反映时代脉搏。
世间,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记叙性的文章只有写出事物的复杂性、多变性、情节曲折有致、波澜起伏、色彩缤纷、才有好的文格,才能吸引读者眼球,才能一江春水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仅仅缠绕住读者的思想、读者的心。在记叙文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掌握_文似看山不喜平_的写作能力呢?我个人认为这是需要讲究技巧的,我就我领略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几点重要小技巧,写作技巧也是写作方法,作浅显表述,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设置悬念的技巧
悬念,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它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巧妙的运用可以抓住读者阅读作品的兴趣,课文中有许多生动范例。
《驿路梨花》,文章处处设疑,或隐或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文章中的_我_和老余行走深山投宿无门,此时恰好出现小茅屋。主人是谁?_我_和老余以为是瑶族老人,瑶族老人以为是哈尼小姑娘,哈尼小姑娘又说房子是盖的,一个叫梨花的小姑娘经常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她妹妹又来照料……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吗?瑶族老人吗?梨花姐妹吗?文章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也无需作答,读者随着文章情节的起伏和感情的波澜,分明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我的叔叔于勒》,菲力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第二次考试》,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艺校招生考试中,陈伊玲初试成绩非常优异,复试却令人大跌眼镜,连著名声乐专家苏林教授也感到吃惊。这一来,就把读者的心给_悬_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直到最后才把谜底揭开,使人恍然大悟。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_以小见大_挖掘深远的技巧。
罗丹说:_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_罗丹说的这种对_美_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_精_,有_深_。 我们的生活中,自己身边有许多小事,所生发出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_小_题材_大_作为,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这是非常实用且好用的方法,运用如鱼得水了,就能领略其中的甘甜,更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初中语文中,实例太多,略举一二。
《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_小_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运用抑扬技巧
三年级语文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第6篇
小学英语教学随笔
记得有一本书上这样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因为学生心理的发展很容易受周围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不一样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大多数老师都在有意无意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应对自我的学生,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倾诉,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不知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灵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我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终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师生之间心灵彩桥的建立,要求教师不仅仅应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更应如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而要成为这种多元主角,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的学习问题“问答”式的交流,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在工作中,我用看、聊的方法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聊就是透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内心世界、爱好和语言。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语言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透过这两种方法,让我对每个学生有了必须的了解,而我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也从不把自我当成老师,而是以一个大朋友、一个倾听者的身份去真诚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也拉近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没有距离感,愿意跟你说真心话,愿意让你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然后我将这种了解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就有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师生的配合也就十分地的默契,从而完成了教学目的。比如跳绳活动,当学生看到老师也参与到他们之中,他们的用心性也就极大的被调动起来了,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动地、创造性地活动起来,有的跳花样、有的双人跳、有的编成小组跳追人,而我这时候也下放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一齐活动,一齐探讨其它的花样,一节课的教学资料十分顺利地就完成了,而且常常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是由于我的这种真心相对,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既缩小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我从容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到达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三年级语文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第7篇
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已有一年,想想走过的历程,有苦闷,有彷徨,也有欣慰。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并不容易,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所做的一些教学工作:
一、关注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交流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其课堂气氛就会显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首先做的就是努力让学生喜欢自己。
首先我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等传递给学生信任,尊重的感情信息。例如:课堂上有学生做小动作。这时我就放慢讲话语速,或请他回答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后在找他与他交流沟通。而不是在课堂上用严厉的言语指责他。六年级的学生好_面子_如果你当面批评他,可能会让他产生厌恶感,跟你顶撞。这样即影响了学生和自己的情绪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然后主动与学生打招呼,让学生有亲切感。有时也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
二、面向全体学生,应材施教
由于每个人学习语言的能力的差异。通过几年的学习时间,这种差异已经很明显。所以不能按同一个模式去要求学生。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大胆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同时多花点时间去耐心的指导。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温暖和支持;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比如练习对话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练习。让。
2.适当的渗透语法教学。从五年级开始陆续出现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适当的语法讲解有助于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记忆。
三、正确的评价学生
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作为小学生的他们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的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冷淡,责怪,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鼓励学生获得自信。
1.评价语应富于变化,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_你真棒_右一个_你真棒_学生听多肯定感到腻烦。
2.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还应当做到情真意切。六年级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他们已经能名辩是非,分的清楚真诚和虚伪。不切实际的表扬反而会让学生反感。
3.适度的表扬。过多的表扬和一味的批评一样达不到效果。过多的夸奖不仅不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发现无论他们的问题回答的如何,都会得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变的浮躁,就不会在乎表扬了。
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想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才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年级语文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第8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
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各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潜力,务必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_,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个性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长春版四年语文上册的《甘罗》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课文要介绍罗甘德什么事?经过读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是写了甘罗替爷爷上朝的事。其实其理解与编者的享图大相经庭。但是我没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把学生四人为一组,要求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自编自演,透过几组演出比较,是学生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甘罗巧使妙计,让皇帝说出了男人不能生孩子这一事实,从而否定了自己逼使大臣为自己寻找公鸡蛋的错误命令。这正是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体验。最后学生最后认识课文的故事表现了甘罗善于动脑想办法、聪明机智。从而到达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动脑、想办法,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期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能够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用心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忙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如在让学生为长春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单元《关爱》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条小鱼在乎》读写课文时,全班同
学几乎都围绕小鱼得救后向小孩表示感谢来读写。但在我得引导下,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资料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能够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四是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心理学家透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