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申论范文(通用5篇)

时间:2023-12-09 10:09:30 作者:admin

教育类申论范文 第1篇

自从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人们越来越清楚认识到给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对整个社会的意义甚至超过对受教育者本人。但是,优质教育资源往往是稀缺的,不可能所有人都享有完全一样的教育,这就给社会出了一道考题:如何保证教育的合理公平?而这恰恰正是教育的生命所系。

2016年,英国发布了《教育全面卓越》白皮书,表明了让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通过良好教育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新愿景。针对目前存在的教育水平地区差异问题,白皮书阐释了追求卓越教育的多项要素,并且提出了相关措施。

综观《教育全面卓越》白皮书,英国教育部以追求教育公平的精神为轴心,为英国教育的进一步改革铺设了两条主线:一是提升学校自治水平,转变政府的角色,赋予学校领导和教师更多自由空间,激发学校的生机活力;二是对薄弱地区加大资助力度,促进学校之间的共创共生、协作发展,鼓励杰出领导和优质师资向落后地区流动。

今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2019年起法国强制接受义务教育的最低年龄将从6岁降至3岁。他说,这一措施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教育公平,让学校充分发挥修正社会不公的作用。

法国《重建共和国基础教育规划法》要求基础教育达到以下三个目标:第一,让所有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文化水平得到提高,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后所有学生能达到“共同基石”要求的能力标准,高中会考通过率达到80%以上。第二,缩小因地理位置和社会阶层不同而产生的不平等,打造让所有人成功的新教育。第三,减少肄业学生的数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功率,将未获得毕业证书的学生人数减少一半。

教育类申论范文 第2篇

中国自古就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强调卓越的教育是“有教无类、人人成才”,而不是选择优质生源,择生而教。时至今日,义务教育已是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的民生工程,更当强调育人本质,绝不能任由“掐尖”招生歪风,将基础教育推向生源竞争。为此,去年7月,_中央、_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

【结合孔子的教育理念,由古通今,引出“教育”这一当下热门话题,强调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运用政策文件,为文章提供了夯实的理论依据。】

教育类申论范文 第3篇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其中,社会对教育起点和教育结果关注比较多,但对教育过程公平关注不够。比如,对于教育结果,就用分数指标或升学指标评价,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已经享有平等的教育过程。而教育过程对寒门学子的成长来说更为重要。包括学校教师不得歧视寒门弟学子,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多年前,一项针对随迁子女的调查显示,随迁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求学的学业成绩,平均高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从浙江此次调查看,“抗逆学生”在完全本籍子女公办学校中分布也最密,比例达到。

【将教育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其中教育过程公平社会关注度不及其他两者,因此自然地引出了此段论述重点为教育过程不够公平的现状。同时通过列数据,更加客观精准的阐述社会事实。】

教育类申论范文 第4篇

韩国的政府投入主要投向了基础教育,而把高等教育的投资机会主要留给了社会。

韩国政府在经济落后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上也存在不均衡性,不过其方向与我国刚好相反。韩国优先把政府资金投入到落后地区。与我国准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率先实行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不同,韩国在推行初中以下义务教育时,免费的范围明确规定由偏僻的农村、岛屿开始,逐渐向小城市再向大城市分步推进。例如,韩国新推出的普及信息化教育方案中,明确提出,“将计算机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首先普及到农村、渔村、岛屿和偏僻地区以及城市中的低收入地区,提供必要的行政和财政支持,以提高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机会的均等性。”通过这种不均衡投资,韩国保证了青少年教育机会的均等。为了保证国民都能接受高中教育,韩国取消了初中升高中入学考试。现在,韩国小学升初中升学率达,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达,已经普及了12年制教育。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的中小学校分为一流、二流、三流,学校教育的应试倾向十分明显,学生间学业成绩的竞争十分激烈。为此,韩国果断推出了教育“平准化”政策,具体措施有3项:

(1)对“不利学校”增加教育拨款,大力改善其办学条件。

(2)实行教师4年流动1次,确保学校师资水平的均衡。

(3)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各学区内由计算机随机确定适龄孩子将要就读的学校。

韩国文教部1968年出台初中免试入学政策,接着就采取措施推进初中教育平准化,教师、设施、经费是平准化的重点。按照平准化的要求,凡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必须停止招生,甚至不惜关闭原来的名牌中学,同时新设立一批初中。一系列平准化的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韩国初中的入学竞争和择校难题。学生接受大致同等的教育,从不因是家庭高额出资,也不因低三下四求人找关系,也有效防止了教育领域的权力腐败。这样,学生们都能享受到国家的特殊关怀,当然也就会对国家产生强烈的报答回馈义务和认同的情感。

总体上看,教育平准化政策实施至今,促进了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弱化了学校应试教育倾向和学业竞争激烈程度,成为韩国教育界引以为荣的教育改革佳话。但是,“电脑派位”、“就近入学”政策不仅限制了家长选择学校的自由,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和形成办学特色,因此近年来这些政策引起一些争议。批评者认为,加强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出特色和提高质量,因此,应根据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开放办学,给予家长和学生在择校上更大的自由。赞成者则认为,择校自由化将导致一部分学校演变成富人学校,拉大教育差距,损害教育的公平性。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政府兼顾两方面的意见,决定逐渐给予少数有条件的私立高中在招生上更大的自主权,以满足社会上的择校需求,而对公立学校和大多数享受政府资助的私立学校仍按原来的办法操作。

教育类申论范文 第5篇

在人生的高光时刻,黄国平没有忘记,正因为一路上得到亲朋、师长、爱心人士的帮助,享受到减免学费等教育政策帮扶,自己最终才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想。黄国平走出“寒门”不忘感恩的真挚感情,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

不过,黄国平的奋斗故事并非一种俗套的悲情叙事,恰恰相反,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功回击了“寒门难出贵子”论调。可以说,通过求学走出大山、找到理想工作、拥抱美好未来的黄国平,正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案例。当下,“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沉渣泛起,而黄国平的故事充满了催人奋进的能量。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广大农村地区,确实不是所有贫寒学子都像黄国平一样幸运,能够有幸看到“山顶的风景”。他成功了,所以他的奋斗故事才被大家看见,这其实也算一种“幸存者偏差”。还有很多与他家境类似的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辍学失学,被困在并不如意的人生之中。他们的人生困境,不应该被忽略。

这也提醒有关部门,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依然任重道远。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有关部门要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更公平的教育环境,让寒门学子不至于“掉队”,让他们也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俗话说,“劝君莫欺少年穷”。千帆过尽,黄国平依旧温暖,他希望自己“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并相信自己还能做出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相信他可以持续用自己的精彩人生鼓舞、激励更多的人,成为照亮更多困顿中的青年人前行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