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病历范文(实用4篇)

时间:2023-12-22 09:37:41 作者:admin

拔牙病历范文 第1篇

病例讨论记录

主要用于疑难病例和临床教学为目的的临床病例讨论记录,可进行病区、科内、院内或院外等范围的病例讨论。

1.疑难病例的讨论由主管医师接续于病程记录之后记录,写出日期、时间、地点、参加人、主持者、报告病历者及各个参加者的发言内容(包括诊断、进一步检查项目及治疗意见等)。记录完毕后签名送上级医师审阅,审阅者也需签全名。

2.特殊病人会诊讨论因工作需要向新闻界(报社、电台、电视台)界发送消息时,必须经医务科批准方可撰稿,稿件完成后必须经科室负责人、医务科及主管院领导审阅后方可外投。

3.属重要特殊抢救或意外事故者,应指定2人以上同时记录,专人综合及审阅,除病历保留一份外,另外按需要复制若干份分别报送有关部门。每份均需有关负责人签名。

拔牙病历范文 第2篇

医学病例研究报告

目的:临床分析利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CHB且停止用药后的病情复发情况。方法 通过对某医院66例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且停药后的复发极其临床特征研究,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意义分析。结果 从统计学意义方面看,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构成对比差异有统学意义(P<);对比两组年龄分布、饮酒史、户籍分布与医保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t、ast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结论 在患者停药后应加强随访工作,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反复给予对应的治疗。

我国的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呈逐年上涨趋势,从目前统计数据来看,其中HBV感染人数有9300万人,而CHB(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人数已经达到2300万人[1]。国内每年投入大量资源用于CHB的治疗与HBV的预防,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2015年仅用于CHB的治疗费用就高达500亿元[2]。对于CHB的治疗方法关键是杀灭体内HBV,防止其他并发症的产生,常使用抗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是目前防止肝脏纤维化的有效方法[3]。但同时,由于核苷(酸)类似物并不能直接完全清除HBV的共价闭合环装DNA,因此一旦停止用药后,残留在体内的.HBV DNA会在适当的条件下重新启动HBV复制,造成肝炎反复发作,患者对这类药物的依赖性较强[4]。本文的研究通过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达到停药标准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从而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得指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决定研究对象前,首先对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大体的确定。在此将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的所登记的CHB患者资料。根据医院所提供的93例病例,从中筛选出符合研究情况的病例,并将非核苷(酸)类似药物治疗CHB和仅中药治疗CHB患者进行排除,最终得出符合条件的首次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总共66例。其中男性患者占据的比重,共有36例,剩余为女性患者。其平均年龄符合±( ),其病程大约为6年。在此,我们将主要对病例采取回顾,并得出分析方法,对CHB患者的病症进行分布分析[5]。

将66例病例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复发后仍保持不变的CHB患者,停药后出现HBV-DNA由阴转阳,或定量较停药时明显升高);对照组:没有服用过核苷(酸)类似物的初治患者[6]。

患者纳入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的诊断标准和停药标准。排除标准:合并HCV、HIV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患者以及血液系统相关疾病患者[7]。

研究方法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物化学与病毒学指标比较

停药复发危险因素 Logistic 分析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长期存在,因此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增加了病毒清除的困难,因此控制HBV是慢性乙型肝炎治愈的关键。抗HBV治疗中考虑患者的病情与经济情况等因素进行适当的治疗。现阶段采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核苷(酸)类似物能够使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降低,让患者肝功能得以恢复到正常,并对肝硬化进展起到控制作用。但临床实践发现,核苷(酸)类似物用于HBV感染相关肝病治疗并不能彻底的清除HBV共价闭合环装DNA,因此在停药后病情会出现复发,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肝衰竭。本组研究发现,停药复发组患者男女比例显著高于初治组患者;ALT、AST指标水平显著更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复发可能性增加,其中年龄超过60岁,长期饮酒为复发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提示,在患者停药后应加强随访工作,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反复给予对应的治疗,并对治疗长期疗效与耐药问题引起关注....

拔牙病历范文 第3篇

西安市莲湖区大兴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件

莲大社字筹〔20xx〕9号

20xx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为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结合本中心的实际情况,现制定20xx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一、目的

通过收集、利用居民死亡的相关基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居民与慢性病相关的死亡水平、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及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

二、主要指标

1、《居民死亡推断书》填写的准确率大于95%。

《居民死亡推断书》填写无缺项、漏项、无逻辑错误、字迹清楚,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有调查记录。

2、有专职技术人员依据《居民死亡推断书》确定根本死亡原因。

3、死亡病例无漏报,报告及时率100%.

4、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

5.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工作制度,确保死亡病例监测工作的质量。

⑴例会及人员培训制度;半年举办一次工作例会,分析、评价、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同事开展相关人员的常规业务及岗前培训。

⑵资料和档案管理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原始资料和卡片等的管理工作。

⑶资料的录入上报制度;按规定的时限完成《居民死亡推断书》的录入、上报工作。

6、人员培训情况

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死因监测工作接受培训率达100,培训内容主要为《居民死亡推断书》的正确填写及死因监测的相关知识。

网络直报人员应经过上级业务部门的培训并合格。

大兴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〇xx年一月十一日

拔牙病历范文 第4篇

二股流村某人从外地购进两汽车仔猪,以赊帐形式卖给村民。3天后,这批仔猪相继发病,死亡。以下痢、胸腹部皮肤呈暗紫红色和肠道坏死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经现场检疫和剖检变化观察,怀疑为仔猪副伤寒病。为了进一步确诊,我们做了病原分离鉴定,并对其培养特性做了观察,现分析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细菌鉴别。无菌采取病尸心血、肝、脾、肾、胆囊、肠系膜淋巴结等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还对分离的肉汤培养物做同样检验。

2.病料分别接种于xxx和SS琼脂平板上,置37度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再从有代表性的菌落上分别钩菌划线于EMB、血液琼脂平板上做同样的培养观察,将初分离出的细菌在室温放置2天后,再观察一次。

3.生化和血清学试验。各种生化培养基分别按常规要求配制,诊断血清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4.沙门氏菌增菌液的增菌效果比较。

5.动物试验。小白鼠3只,腹腔接种肉汤培养物,每只。对照小白鼠3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只。

二、结果

1.细菌形态。菌体为短而粗两端钝圆、有鞭毛、无芽孢和荚膜,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能运动。

2.出菌器官为肝、胆和肠淋巴,编为Ⅰ、Ⅱ、Ⅲ。细菌在xxx、EMB(xxx兰)和SS琼脂平板上培养,长出圆整、光滑、湿润、半透明的菌落;在血液脂平板上菌落呈淡绿色、β溶血;在普通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针头大,露珠样,略隆起,光滑,湿润,淡灰色半透明的菌落。初分离出的细菌经37度培养1天后,再于室温放置2天,菌落形成外围绕有一圈的粘液堤,表面见有细致的放射纹。

3.生化和血清学试验,结果见表1。

4.细菌在普通肉汤中37度培养18~24小时,可见均匀一致的中度混浊,48小时后,管底出现粉状沉淀,72小时摇振时,沉淀呈云雾上升,细菌在肉汤和平板琼脂培养基经正常培养24小时后,除少数在干燥琼脂培养基上的细菌失去活性外,其余的都有活力。

5.增菌液的增菌效果相互对比中,各增菌肉汤的3组同样菌数的管,经培养18小时,菌检定性结果一样,详见表2。

6.肉汤培养物接种小白鼠3只,分别经5、7、8天后死亡,剖鼠分离出与接种物相一致的细菌。对照小白鼠健活。

三、小结与讨论

1.从死猪尸体组织中分离的3株菌,经形态观察,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反应和小白鼠接种,结果符合猪霍乱沙门氏菌的特征,证明仔猪死亡的病原为猪霍乱沙门氏菌。

2.本菌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在常用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经过传代和不良环境影响容易发生变异,粘液堤试验就说明这一点。在多元培养基上生长需37度24小时以上的培养,才能使培养基全部转为绿色。

3.目前,我们对鱼粉肠导致病菌的检验,是用SBG作增菌培养分离细菌,假如鱼粉中污染有猪霍乱沙门氏菌就很难分离出来,而被检的鱼粉用作猪饲料的数量也不少,这就潜在着有可能引起仔猪副伤寒病的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