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开发商虚假宣传xxx 第1篇
如果相关行政机关对虚假宣传进行了认定和处罚,可以以此为证据,提起民事诉讼,进行索赔。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直接提民事诉讼,往往法院很难支持购房人索赔的要求。
因为在《商品房预售合同》的补充协议中往往都有这么一句话:“宣传材料和销售人员的承诺不是本合同组成部分,不对房屋的价格产生影响,一切以本合同为准……”如果有了行政机关的认定,对于民事诉讼也多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举报开发商虚假宣传xxx 第2篇
在商品房买卖领域中,开发商的广告宣传与销售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这是因为法律规定了,那些公交站、彩色宣传页上的标语、图片——仅供参考!
放在法律概念上,被称为“邀约要请”【具体含义自行百度即可】。
总之,这些内容,不构成合同的条款,既然都是不合同条款,就别有其他的想法了。
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如广告的内容对合同的订立以及房价的确定有重大影响,广告才能被视为有效的要约-作为合同内容。
举报开发商虚假宣传xxx 第3篇
南昌市新建区人民法院民商事法官表示,商品房虚假宣传是指为某种目的,以虚构事实或隐瞒重要事实的方法发布的含有不真实的内容,或对广告的主要事实表述不完整,欺骗和误导公众的广告。当前,由于房地产欺诈和虚假宣传的“套路”多,有的楼盘形象宣传与实际不相符,有的通过价格陷阱吸引购房者眼球,有的精装房严重缩水,还有的配套设施虚假承诺...。购房者在没有看到现房的情况下,特别是涉世未深、房屋刚需的年轻群体成了受骗“重灾区”。
为此,法官建议广大群众在购置房产时,一定要擦亮双眼,谨防房地产虚假宣传陷阱。
第一,保持理性积极核实。购房者在买房之前要持理性的态度,不要轻信开发商的广告宣传,就开发商承诺的相关配套设施,积极到规划部门、房管部门以及_门做资料查询。在核实相关情况之前切莫轻易交付定金,否则一旦改变主意,难以索还定金。
第二、审慎签署购房合同。购房者签署合同时应在仔细阅读合同内容的前提下审慎而为。涉及“精装房”的应查看合同中是否明确“精装房”的装修标准、所用材质、价格、质量标准、售后服务;涉及“学区房”或者对小区的配套设施有要求时,查看是否具有保证买房一定能让孩子就读名校,相应配套设施是否明确约定,以及是否载明违约赔偿等内容。
第三、收集证据依法维权。购房者在购房过程中注意收集开发商宣传册、视频、样板房照片以及小区的规划图等相关线上线下的宣传资料。如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购房者应及时与开发商进行交涉,或者向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建委、房产局等行政部门申诉,或者向各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标本兼治防范打击虚假宣传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关乎民情。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房地产虚假宣传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民法典》第五百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广告法》第五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广告主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然而,对资金体量巨大的开发商来说,即便依法按照百万元的顶格罚款来执行,虚假宣传的法律代价,可能还不够一套房款,开发商的综合收益远远大于风险。因此,要遏制房地产虚假宣传泛滥的态势,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外,还需采取健全机制,舆论引导,加强监管,落实责任等多种举措,形成标本兼治、内外兼修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机制。除了严格执法外,还得适当提高惩罚力度,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机制,通过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在融资、拿地、预售等各方面进行严格限制等举措,以及引入退房和索赔的双重惩罚等措施,提升其违法代价,确保“保交楼、稳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是舆论引导。通过典型案例、庭审公开、送法进社区等活动,加大对《广告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一方面,提醒开发商一定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广告宣传,增强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广告从业者的法律观念;另一方面,提升购房者证据意识和诉讼能力,引导其通过向市场监督局举报或诉讼途径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监管。要坚持集中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坚持规范管理和严格督查相结合,加大对含有夸大宣传、虚假违法内容、绝对化用语及引人误解的房地产广告的查处力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产中介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通过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
四是落实责任。对房地产虚假宣传行为要真查真打、严查严打、狠查狠打,要敢于碰钉子,敢于硬碰硬,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决不手软,真正形成专项整治的高压态势,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方的效果,营造健康稳定的房地产市场氛围,促进房地产行业稳步复苏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