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随笔篇1
书,是哺育灵魂的的最好食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们沟通的桥梁读书,处处充满了乐趣。读书,是我快乐的源泉!我捧起一本有趣的书,如《七彩娘》,《感恩的心》之类的书,是犹如春天一样的感觉。《七彩娘》中的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春天的气息,暖暖的涌上心头,柔柔的感觉缓缓流进我的心田。心里似乎百花争艳,嫩嫩的花,青青的叶开在我的心里,舒服极了!读书春天的感觉,真好!
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沙漠探险》,心里就紧紧地提了起来,猜想比鲁他们下面会遇到什么险情?沙漠的狂热,我随着书,也渐渐感受到了读书夏天的.感觉。全身似乎揣了一个火炉,躁动不安。读书夏天的感觉,真好!
津津有味的读着泰戈尔写的《收获》这篇文章,我又真正感受到读书秋天的感觉。《收获》似乎把我带到了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果园里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顿时有了食欲。迫切地往后翻页,非常想知道收获的滋味。果园、蓝天、白云,如秋风的凉爽拂去了我心中的燥热,像一股清泉渐渐流了进来。读书秋天的感觉,真好!
看着一则小故事,可怜的小可彼被妈妈抛弃了。冬天的感觉,来了。我心里顿时结了一层薄薄的霜,寒风呼呼的刮着,雪激烈的下着。但是继续往后看,小可比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一股暖风吹进了我的心里。犹如大雪纷飞,一枝腊梅开放在寒冷的冬天。读书冬天的感觉,真好!感谢上苍让我懂得了书中四季的感觉——读书,我快乐之源!读书的感觉,真好!
读书的随笔篇2
有人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有人说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还有人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人都在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苦读。爸爸妈妈也经常告诉我,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么怎样才能学习好呢?当然是多读书!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当然了,书除了可以消除愚昧以外,还可以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食粮,提高我们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我才开始“真正”地读书了。
小时候,我只会跳读,因为只要知道故事的大概情节就满足了。现在我会把每一本书读上两三遍,并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回顾一下,然后开始读下一章。有时候我会读得特别认真,甚至连妈妈叫我做事的时候都会随便地“嗯”一声应付了事,得等她第三次大喊大叫地催逼时,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去。有时候我会在睡梦中把读到的故事继续编下去。虽然这种读书方法肯定比不上徐特立的“积累式”读书法和侯宝林的“抄录式”读书法,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我觉得自己的也还不错!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觉得书是人类世界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书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在阅读一本书时,这本书此时就只属于自己。它不仅是精神食粮,更是医治愚昧的方法。这就是我眼中的书,那你呢?
读书的随笔篇3
就像是午后慵懒的阳光下,那随意被风吹散的书页。
在那些与梦想与书本为伍的日子里,单调乏味却懵懂和彷徨的成长。惆怅接受却掩盖不了年轻的热血。
有太多太多的来不及,我们甚至有时候来不及与一些人好好的道别,他们便在一些下雨天随风和雨消失在你的世界,无影无踪,于是你也变开始逃离。
你只能庆幸曾经拥有,那些不只是属于你的芬芳花香,终于走向命运为他安排的最好最适合最幸福的结局。
当你重新忆起那段过往,你突然发现,你从来没有真正得到,也从来没有真正失去。
所以你应该做一个幸福的人。
那些曾经有过欢笑,有过泪水,有过真心的地方,已经布满青苔,即使你再也拥抱不到,但时光已经在史册记录下了那些美好的一瞬瞬。
所以你不必再去黑夜感伤,不必再在过往里挣扎。刚下过雨的青草地散发出独特的青草香,深呼吸,似乎一切都已经随风飘走,你抓不住风,但风确实实实在在的拂过你的脸颊和心灵。
透明的颜色映射出人们内心的柔软和恐惧,但他不只是一种孤独的颜色,更像是一种纯洁的颜色,把回忆放透明,把过往锁紧。
有一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你无法永远挽留,但愿在失去后我们不必去在意,庆幸曾经拥有,不求地久天长,所以仍然能闻到微风吹过时夹杂着的淡淡的栀子花香。
(旧巷子里的小店仍然客来客往,汹涌的人潮中,我还是希望能一眼便望到他熟悉的背影)
读书的随笔篇4
最近一段时间,通过阅读,明白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在一本本书中学习到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名词。有时候一本书看完,你可能记不住很多内容,但合上书之后,如果能记得其中一两个关键词的话,就是你的一大收获了。
原来我对于这句话不太了解,渐渐地多翻了一些书,突然就明白这话的道理。毕竟我们都不是超人,也不是超强记忆者,所以很多人都说看过一本书就忘,感觉自己是白看了,其实不然。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归根结底,其实还是自己看的太少了。
拿自己最近看的书的数量来讲,其实不算多,但比起以前的阅读量那是有一定的提升,后来我发现,有些名词概念,我在这本书看过,隔一段时间可能在另一本书上也看到人家提起。也许在之前我对那个概念印象不深,觉得自己是看过就忘,可重新看到它的时候却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比陌生感来得熟悉,也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在那个时候,我就有一个很深地感受,那就是那些读书多的人,其实就是先有一个量的积攒,之后才渐渐地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杨绛老师曾说过,我们就是想的太多,书看的太少。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书看的多了,自然而然会在脑中把那一些学到的零星的知识碎片组合起来,变成自己的一个知识面。如果觉得自己看过之后,不太懂得思考,不知道怎么输出,或者写出来表达出来的东西质量差强人意,那除了有没有用心阅读之外,就是阅读量的问题。
了解了这个问题的本质,也就更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