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辈》读后感(通用3篇)

时间:2023-07-26 08:35:34 作者:admin

《我与父辈》读后感篇1

《我与父辈》这本书,只是我从很多本书中选出来的一本。每天,我都会看一会儿,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并不是那么有吸引力,一直到我看到“想念父亲”这一章。我放慢了速度,认真并且仔细的咀嚼了好几遍。

主人公写到:父亲生前想要看一场《少林寺》的电影,而他,当时身边有十七快钱,但却没有舍得花十块钱让父亲看那场电影。对于现在来说,十块钱,根本不算什么,花十块钱对谁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在那个时代,十块钱就和现在的一百元差不多,甚至更多。

那时,只要十块钱,就能让他父亲亲眼目睹一下他一生都有些津津乐道,飞檐走壁的那种神话和传说,他没有那么做,不是他小气,也或者是他从小就没养成那种对父亲的体贴与孝爱?但是,就只因为十块钱,主人公留下了他一生的遗憾……

主人公想到他小时候,父亲从山上或田里收工回来,总会捎一些他舍不得吃的东西给孩子吃。想到自己的自私与父亲的“慷慨”,他总会感到愧疚。还记得曾经在网页上浏览到的一件事情,内容大概是一个孩子,自小在车祸中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只好又当慈母又当严父的把孩子含辛茹苦的把养大,可孩子大了,却嫌弃起自己的老母亲了。

看到这边,我的脸不禁一热,何止是主人公呢,我们不是一样?当父母把好吃的、有营养的东西给我们吃的时候,我想,很少会有人说“爸爸,妈妈,你们也吃”这句话吧。我们从来都认为这是应该的。我们只会把父母对我们的疼爱无休止的拉长,去享受父母给我们的疼爱与温暖,却从未回报过一丁点东西给他们。

记得妈妈有一次告诉我,小时候,我还不会说话,有人给了我两个香梨,我把它们拿回家,冲着妈妈“呀!”“呀!呀!”的叫着,好半天,妈妈才明白,我要给她吃香梨呢,这么一件小事,却让妈妈感动了好久……小时候,我还会把东西与亲人分享,但是长大了以后,却不如小时候了……从未想到父母的辛苦,还经常在他们面前耍小孩子脾气,实在太不应该了。从现在开始,我就去学着回报,学着为父母做一些事情。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把善良做为人生的底色后,在这底色之上去涂着别的色彩颜料,人生会充满丰富、充满情谊、快乐与温暖。

善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和原本。

而家庭中所酝酿的亲情与温情,则是养育善良的土壤、阳光和细雨。

正如作者说的,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正如需要成长的草和树一样,缺光少雨当然不可以,可暴雨暴日的轮流与交替,似乎不缺水,不缺光,但最终迎来的却是不成材的疯生和疯长。而只有那种细雨无声的滋润和给养,只有那种光线充足却非暴晒暴烫的阳光和灼目的明亮,才可以让草成草,树成树,让人的心灵成为未来充满善与温情的一颗心。

我一定会再次去书中品味主人公的心境。

《我与父辈》读后感篇2

我们总是要把父母对我们的疼爱无休止地拉长,永远地去享受父母给我们的心怀和疼爱,因为这种疼爱河流样源远流长,我们便以为那疼爱是取之不竭的。因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我们也并不把那爱放到心上去。直到有一天,长辈老了、父母病倒了,我们才明白父母和长辈,都早已为了生活和儿女、日子和琐碎,精疲力竭,元气耗尽,读后感《读后感的感想》。

2前些日子在网络上看了《五星夜话》节目,林清玄和于丹的拆字带给我们许多关于心灵的指导。收到夏俊杰关于读林清玄《心的菩提》、《情的菩提》的`来稿,很是惊喜。《五星夜话》中,林清玄谈到曾经担任报社编辑时,由于报刊改版要求_连载小说栏目_暂停,于是便为_的连载小说设计结局:武林召开英雄大会,有奸人事先在地下埋了地雷。于是乎,武林大会召开当日各门派人物归西,从此武林再无纷争。这份幽默中,让我们看到的是更是一份洒脱,一份豁达,或许也就是作者在该文中提到了_菩提的种子开在了心间_了。

3不得不承认,是石库门三个字最初把我的眼球吸引了过去,然而细细读来,原来作者是从石库门背后的人文图景读出了一种与生俱来的人文归属感,简单来说或许就是一种对家的热爱。虽然作者不是在石库门中长大,但我觉得她懂得石库门的味道,正如我不是在嘉定老街旁成长,但在《读石库门风景画有感》中,我却能体会到嘉定老街的慈祥了。

《我与父辈》读后感篇3

作者从自己的童年写起,带我们回到了上世纪那个贫困与饥荒的年代,那片令作者忧思难忘的乡土——河南嵩县的一个小村庄,讲述了生活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父亲、大伯以及四叔,艰辛而坎坷、勤勉而隐忍、平淡而平凡的人生。

在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写作者父亲的那一章节。

“他们自做了父亲那一日、一时的开始,就刻骨铭心的懂得,他们最大、最庄严的职责,就是要给儿子盖几间房子,要给女儿准备一套陪嫁,要目睹着儿女们婚配成家,有志立业。”子女的出世带给父母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的责任,从那时起,父母就是为了子女而活的。为了让子女嫁娶顺利,父亲和母亲每天早出晚归,在深山老林内,在荒芜的田地里,无数次弯下腰,挥起锄头又放下,始终重复着这个动作,直到再也直不起腰,直到夜幕来临。

可怜天下父母心,就像文中所写的,“盖起房子的那一年春节,家里没有一粒小麦,没有半把面粉,是借了人家一碗污麦面粉让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每人吃了半碗饺子,而父亲和她则一个饺子都没吃。”为了儿女,活干得最多,吃得最少的永远是父母,他们总是不计任何回报地将自己最好的一切留给自己的'孩子。常言说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孝,可又有多少儿女懂得父母的苦与乐,懂得体谅父母。或许,只有当他们自己也成为父母的那一刻,才会明白这一切吧。作者在书中表达了对自己失孝的后悔,深深地流露出他的歉疚与自责。

而在“战争”一节中,因为作者去参了军,所以在中越战争的那一段时间,作者的家人每天都聚在一起,听广播里报道的消息,到邮局去查看信件,到庙里去许愿祈福或甚至彻夜不眠,在夜风中通宵散步。读到这儿我们是不是都有同感?当我们生病时,父母会不分昼夜地照料;当我们伤心时,父母会忍住内心的痛楚来安慰我们;当我们遇到麻烦时;父母会不辞辛劳替我们解决麻烦……

父母永远只会将微笑面对孩子,而将所有心酸的泪水藏于身后。读过了《我与父辈》,那些父母还健在的人,一定会为了被及时警醒而感到庆幸,而那些已经失去父母的人,只能暗自悔恨。

从开头到结尾,《我与父辈》这本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浓浓的亲情、辛酸、忏悔与苦涩,我相信它一定会是一本令父母和子女都为之心动的书,它一定会用最质朴的文字、最真挚的情感,打动最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