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1
你,唐宋八大家之一;你,宋四家之一;你,千古名人。别称“苏东坡”的你,一直都是我心中的偶像。
和当代那些“小鲜肉”“大咖”相比,我觉得你才是真正值得崇拜的人。他们只是凭借着光鲜的外表,搞怪的风格,名噪一时。而你,有着像《东坡七集》、《东坡易传》这样不朽的作品,还有平生写的几千首诗词,流传至今,又有谁会不知道你呢?你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敬佩、崇拜的人。
可是,我又为你的遭遇感到心痛。你多次被贬,贬到那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地方。就是因为你提出了不同的政见,又因当时朝廷有人嫉妒你的才华和地位,所以你屡遭排挤。最让人愤怒的是,在这些人当中,有对头也有朋友。可见,你有多么凄惨,不仅得不到皇帝重用,还惨遭诬陷。
但你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始终保持着坚韧和乐观的态度。在被贬的时候,你选择勇敢面对,面对这个世界,虽然你很痛苦,但是仍然表现出了一副无所畏惧的模样,仍有进取精神。你艰苦的一生,也换来了大家对你的敬佩。
最让我难忘的是,当时你居于常州,把最后一点积蓄用来买了一所房子,正当你要准备搬进去住的时候,碰到一位老妇人在痛哭。你询问老妇人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才得知,原来自己刚买的房子是老妇人家的祖屋,被她的不肖子孙卖掉了。谁能想到你当即把房契烧掉了,自己另觅住处。你的处境如此窘迫,却依然心系百姓,乐观诙谐。
我欣赏你在政治上不畏强权,敢说实话,坚持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我敬仰你在文学上不拘一格、豪迈开放,高洁孤傲的创作风格。你是诗坛上的一颗璀璨之星,你的千古名篇流传极广,你那脍炙人口的诗句,依然萦绕耳畔。你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在我心中,你从未远离。
苏轼,我想对你说:你,乐观、豁达、遇到困难不退缩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2
苏轼这位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用它短暂而又漫长的64年为后人留下无数名作。他虽然没有获得“诗仙”“师圣”这样的美称,但是他却是中国文学艺术上罕见的全才。
他一生的命运十分曲折,虽然拥有满肚子的才华却无处施展,朝廷对他的‘戏弄’,曾多次被召回朝,但又多次被贬他乡。他还遇到了更阴险的人,企图祸害他,可怜的苏轼因此在牢房中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差点就丢了性命,还好赵匡胤的国策保住了他的脑袋。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之中,现在想一想一家中有三位获得同一高等称呼,那我们一定十分兴奋,我想:能获此殊名一定不是简单人物,他们一定有着极高的文学成就,他们一定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他们一定是后人所崇敬所欣赏的诗人、词人。就说苏轼,他的《水调歌头》是众所周知的一首名词,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换个角度看,苏轼被贬杭州未尝不是件好事,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他在杭州所写的。
苏轼在散文、诗、词、书法上都有极高的声望,例如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更是出人头地,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我想:从这些评价上就可以看出苏轼这个“全才”可不是浪得虚名。因此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又拔高了一等。
在我看来苏轼是一个忠心报国的人,他在经历无数次朝廷对他的打击后还能一心向着朝廷,想要报效祖国、为国立功,他的这一愿望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雕狼。”表现出苏轼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心思。
虽然苏轼已经去逝很久很久了,但是我相信他永远是北宋时的一颗闪亮的明星,并且光芒从未减弱一直闪耀至今还会沿着历史的长河一直光辉下去。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3
神宗年间,宋朝的国力大不如仁宗在位时那样鼎盛了,在王安石的带领下,改革派与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大战,众多官员、文人牵连其中……
这 里边也有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大文学家苏轼。此时,苏轼坚定地站在了保守派一边。人们可能认为他是当时的“反动派”,孰对孰错,不妨让我们来看看改革派“动” 的结果:这次变革从决策层到执行层都做得不是很好。决策层不切实际,执行层各个心怀鬼胎。经过这场变法,宋朝国力再次大幅衰退,不但惹怒了王宫贵族,就连 老百姓也怨声载道。因此,有历史学家称“王安石变法”是脱离实际的“乱变”。所以现在看来,苏轼虽然是个“保守派”,但“保守”得有理。
然而,在改革之初,王安石一派也曾权倾一时,反对派则备受打压,连老臣司马光也不放过。同属一派的苏轼则更加悲惨,在“变法”的洪流中,他逆流而上,但却被洪水“冲”出了京城,外放至黄州。
苏 轼虽然官场失意,但其人生并不完全失意,这是他比柳宗元的伟大,也显示了他个人性情的豪迈。苏轼没有沉沦,反而从被贬的痛苦中、从让多少人不能自拔的“国 恨”中清醒过来。他把他的理想和激情寄托在一篇篇意气风发的诗词中。此外,他还悠然于耕田种地之中,每一次弯腰都显示出他的坚定和顽强。有些文人自恃清 高,宁可饿死也放不下架子,而苏轼却敢于从一个文质彬彬的士大夫变成一个“汗滴禾下土”的自耕农,实现了自给自足,这也证明了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样固执而缺 少变通。如果把他的那五十亩荒地比作种植人生的土地,苏轼这棵本不茁壮的苗却能在这贫瘠之地顽强的生存下去,这哪里还有一丝酸酸的文人、失意的犯官的痕 迹?
他的激流勇进我应该赞美,他的坚强不屈令我敬佩,他的豪迈诗句给我力量,他的壮志豪情催我奋进。
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4
漫步诗苑,手捧词卷,感受掌心略带炙热的温度,我,在与他对话;走进历史,翻阅史书,轻掂手中五千年文化的重量,我,在与他对话;端坐考场,紧握黑笔,思索如何下笔作答,我,在与他对话。
一杯酒,一曲词。
在北宋繁华的背后,是无尽的落寞。他空怀才华满腹,却一生劳碌奔波。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他,到头来却只能孤身一人,苦中作乐。但他在经历了大风大雨之后,也依然还能淡然地说出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拣尽寒枝不肯栖”是他对自身骄傲的坚守,他绝不将自己交付于尘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对前途的坚定。即使前路荆棘遍布,仍有着大无畏的勇气一路向前,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他,是苏轼,我在诗词中与他对话。
一只箫,一场雪。
在无尽的白雪里,天地间只余几只羊与他为伴。他咽下羊毛和鲜血,甚至草根,执着地望着东南的方向。他知道,那是长安,那是他心心念念,魂牵梦萦的故乡。他知道,所以他守望。手中的汉节早已褪尽了穗须,他的须发也早已被这塞外飞雪染得雪白,单于多次劝降,承诺封官以及厚赏,他不!
手中的汉节一握就是十九年,新的单于即位,汉匈关系有所改善,他终于结束了漫长的守望,他回到了他所久久守望的故乡。他开始加官,开始进爵,他得到了土地和金钱。可他临走前赠与诗的妻早已改嫁,故旧死死散散,余下的半生他注定只能孤独度过。但他并不后悔,他十九年的坚守,维护的是大汉王朝的尊严。大汉王朝的骄傲。
他,是苏武,我在历史间与他对话。
一支笔,一张卷。
在寂静无声的考场里,三十个人的心跳依稀可辨。她埋头思索着,似是思考着该如何下笔。对话?这个题目引人遐思: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与你之间的谈话,闲暇时,同学之间的闲谈……该写什么呢?回想心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大抵是突然有了灵感,他提笔开写,如行云流水般,洋洋洒洒。他似乎抱着坚定的信念,又有些必胜的决心,几乎没有停顿,十分流畅。走近一看,只见开头写道:漫步诗苑,手捧词卷……
他,是我,我在现在与自己对话。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5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咦,是谁在吟诵呢?我抬头一看:在不远的白堤上,有一个人低着头,垂头丧气的,和苏轼相遇。我小心翼翼的走近一看,是一个身着古装的人。我朝旁边一看,没有传说中的秃头导演在一旁指挥,也没有摄像大哥在扛着摄像机在拍啊。
我拍了拍那人的肩膀,说:“老兄,大热天的穿着古装,你不会是发烧了吧?”那位老兄抬起头,我看见他的胡须很长,简直就跟古代人一样。我拉拉他的胡子,说:“兄台,你装的好像啊!连胡子都那么逼真。你可真够风趣的,对了,你叫什么名字?”眼前的“古装怪人”终于发话了:“在下苏东坡。”我一听,愣了,接着又哈哈大笑,还摸了摸他的额头,还确实有点烫,我笑的一边捧着肚子,一边说:“哎……哎呀!老兄你可真逗,我知道你像苏轼,可你也不用说你就是他吧,我看你啊,真应该去一个地方。”他一听,马上来了精神,说:“快告诉我,我应该去哪里?”我擦了擦笑出来的眼泪,说:“去医院。”他一听完,就急了,说:“我就知道你不相信我,可是这是事实,我真的是苏轼啊。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我身上又没银子,到现在还是饿着肚子,这儿到处都是一个又一个大盒子,也没有轿子,只有这种四个轮子的大虫在地上爬,我好几次都差点被撞倒,我有一次想走进大盒子里去看看,有好几个穿的和你一样奇怪的人把握赶了出来,还一直骂我是疯子,你说,在昨天,我还是受大家敬仰的,可是到可今天怎么就成了疯子呢?我实在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所以就来到了这里,就连这白堤,也变得不一样了。”
听了他的话,我开始相信他的话了,便问他是怎么来的。他说:“我昨天正在家里和妻儿吃饭,突然出现了一道强烈的光芒,我便一阵晕眩,醒后就来到了这里。我也不知道这儿到底是哪里,也不知道我的娘子和孩子现在好不好。”听了他的话,我想起了多啦A梦的时光机器,我以前一直认为这是那些人胡乱编出来的,莫非真有此事?我便告诉他:“哎,你来到了21世纪,那个你说的大盒子是房子,我们在那里面工作、生活。至于大虫,那是现代的汽车,就相当于你们那时的轿子,我们出行都离不开它。”他听完后,恍然大悟的点点头,说:“哦,原来是这样啊!”
突然传来了“咕咕”的叫声,苏轼不好意思地说:“我肚子饿了。”我说:“好,那我请你吃你最喜欢吃的东坡肉。”他一听,立马来了精神,两眼闪闪发亮:“好好好,那我们走吧!”于是,我们就一起去吃饭了。
没想到,这就是我和苏轼的相遇。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6
当记忆的湿润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于频频过客疏离的神色,当纷杂褪去,是否有人会想起那夜、那歌、那笑和那个约定?
我始终是笑着的,恬淡而落寞,他说像一朵初绽的百合。他因我而目光闪烁,因我而戏改友人的词作,因我而流露芳韵。然而我不曾启唇,他也不曾停驻。因为我是西湖之畔的歌者,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太守。我不曾挽留,他不曾相守,因为我的卑微,也因为他的身不由己。于是他只留一个约定,我只抹一丝浅笑。
这笑来得简单而决绝,这笑来得心甘情愿,这笑来得义无反顾。也许于我已经足够,这本是一个人的收获,付出的本身就已是收获,哪怕只是一句来生再叙的约定。我不要他重金赐予,也不求长久相守,只惜取那初见时的澎湃、心的炽烈和别时约定的温存。
御史他用几百年前的诗句点化我,用那“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惨淡规劝我;我默笑不语,看他倚栏叹息着“来生再叙”。我知道他所能给我的,我能接受的,怕是只有这一句约定了。因为我是琴操,而他是苏轼。
我到底是带着一句约定落发了,常伴青灯、永陪佛影亦无怨无悔。
“细雨沾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也许于他来说我只是“细雨”,只是“闲花”,我的浅笑和孤芳自赏只是尘世中暗藏的一缕宁静。约定过后,终究换不来片言只语的提及。纵使这样,我仍记得我和苏轼有个约定。
呵,谁知道西湖之畔到底消逝了多少如我一般的决绝女子,到底封存了多少美丽的初次相见,到底深埋了多少寂寥的约定!
当西湖之畔的水不再氤氲着,当尘灰在歌者与行人间消散,再没有所谓的琴操和太守,只有那清冷山寺中的青灯尼姑,还会不会有人忆起那夜、那歌、那笑和那个与苏轼的约定?
至少,我始终不曾忘记我和苏轼有个约定。我想我一定不会过那阴冷的奈何桥,不会喝那碗忘记今生的孟婆汤,我会站在桥头等你来接我逃离这个充满世俗的地方,然后走得远远的,再也不回来……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7
雨下的很大,有雨具的人已匆匆离去,留下同行的人被雨淋得满身狼狈,只有他脚踏芒鞋,处变不惊,静静地站在那里。
他,就是苏轼。这个名字,我从小学听到高中,他的事迹也耳熟能详,似乎在他身上有着某些特殊的地方,几乎吸引了所有曾教授我的语文老师对他的偏爱,使得我怀着疑问之心也踏入了苏轼这张迷魂网,成了他忠实粉丝。
众所周知,苏轼极富才华。自科考欧阳修文章认错为曾巩所做,换为第二后,开榜后欧阳修说:“今天大家都读我的文章,十年后我的文章就无人读,都去读苏轼的了。”便可看出其才华之高。而此后苏轼的人生也仿佛开了挂,仕途顺利。
诗书画琴棋无不精通,优秀的人总会招人嫉妒,很快一桩乌台诗案将他打入谷底,接着贬谪黄州,又是他诗作创作巅峰的开始,《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生还酹江月。”彻底奠定苏轼并立于唐宋八大家的地位。
都说苏轼豁达,但他初到黄州时也有一段低迷期,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低迷时的自我调节。
我最喜爱《定风波》,你看,大雨滂沱,同行人皆一身狼狈,怨声载道,只有苏轼,他徐徐而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尤其喜爱老师对“顺其自然”的解释,那就是——竭尽全力后的不强求。他尽力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情,也无晴。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8
宋代可谓是词的王国,而将它推到文坛顶峰的宋代词人便是我最喜欢的词人——苏轼了。“轼”是古代车前扶手的横木,在行车过程中默默无闻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类似于汽车的方向盘。所以我和哥哥在家谈论到我们都喜欢的苏轼时,常常会开玩笑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苏方向盘”。苏轼之所以能官至一品,流芳百世,想必有许多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他文学成就极高。首先他第一个打破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本为一体,首次成功地把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他一生_写做三千四百五十九首作品,有诗、有词、有书法、甚至还有美术作品。在二十一岁时就令当时的科举主考官欧阳修感到震撼、并且赞叹不已。有了欧阳修的帮助,苏轼立刻成了进士及弟。俗话说“行行出状元”,他却在每一行都做成了状元。他的散文豪放自如,美誉人间,代代相传;他在诗作中体现关怀民生和爱国的特点,深受大家喜爱;除了词作不拘一格,书法和绘画也特别绝妙,笔画舒展、轻重错落。实在是才华横溢,让人赞叹不绝啊!
第二就是他的宽容大度。他在杭州上任知州时有人逃税,不上交丝绸。可当他从这名逃税犯口中知道他是为乡亲们着想,怕收税太多导致百姓没丝绸可用之后,不但没罚他,还特意为他写了一份文书,保证他一路上不会都被收税。从这件小事看出,这位知州大人也太宽容了吧!难怪当他被贬时,老百姓都依依不舍地前来送行呢!
还有一点便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了。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平凡,时而名震京师,时而被贬乡野甚至锒铛入狱,就像过山车的轨道一样,起落不定。可他即使多次被贬,也从不折腰屈服于权贵,一直坚持自己的主见,这真是可敬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啊!
这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代表宋词巅峰的伟人,其实也是很可爱的。他曾写了一首号称“八风吹不动,独坐紫金莲”的佳作,急忙派书童送给江对岸的佛印大师,就像我们眼巴巴期待老师表扬一样,自以为一定会等到盛赞,结果却等来一个“屁”字,气呼呼地急忙划船到对岸去找佛印评理去了。你也能想象出苏轼“一屁过江来”的可爱画面吧?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9
苏轼,我想对你说:你曾是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你的为人和作品深为世人倾倒。
你也曾是一个口出狂言的少年,颇为自负地在自己书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你可知,天下有多少书?至后,才将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你曾是满怀壮志的青年,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能够想象到你在巍峨的高峰上,大声喊出的样子。
你是一个出了名的美食家。东坡肉出自你的手,这道杭州的美食,在闲逛西湖的途中,也能依稀闻到它的香味。
你也是一位好官员,即使你贬官杭州城,还带领百姓筑起苏堤,让西湖成为人间天堂以上种种,不再枚举。
从小开始,我诵读你的作品。《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皎洁的月光下,读着你在此情此景下所做的词,我似乎真实地触摸到你的存在。
看看别人为你所作的传记,觉得你的人生也真坎坷。
元丰二年,李定等人将你的诗句故意扭曲,给了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倒霉的你,这是你生平第一个大祸。
在这以后,你的路越走越难,几乎就是在流放和贬职中度过的。
但我想不通,在这种精神备受打击的情况下,你同时期的诗文中竟读不出一点消极的句子。你很乐观,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和平世界,所有人都是好人。
你真傻!
你的词可以豪放;你的诗可以婉约;你的文可以旷达。
我想不懂,这三个词怎么可能会在一个人身上出现,或许你就是这样特殊吧。
诗文的内容有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当然,你曾经歇斯底里地狂吼,表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已将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
这就是你,一个真实的你,但这是一千年前的事了。如今,要再找一个像你这样的人很难了,因为你就是你,与众不同。
林语堂先生也曾这样评价你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是的!你直言不讳,才华横溢,不畏权势,乐观向上,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人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我们真挚地对你说苏轼,我们想念你!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10
穿越唐诗锦绣,唱叹;穿越五代,美丽迷人;到了北宋,突然闪现出一种别样的风景。是西方寒鸦吗?挑出所有冷枝却不肯活;是老人吗?竹竿和鞋子,尖叫;是英雄吗?试着比孙郎弓射虎;醉人吗?举杯邀明月想乘风
原来这风景的主角是苏轼。苏大学在北宋政坛上曲折跌宕,在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独具特色。
苏轼,字子瞻,梅州(今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善于决策,文笔武断,对苏轼影响明显。苏轼在散文、诗歌、绘画方面的杰出成就,一方面取决于他自己的勤奋,另一方面苏洵对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轼是一个绝对的天才,精通诗、文、画,尤其是词。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被尊为宋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词立法,被公认为豪放派的代表和先驱;他在绘画上与米芾、李龙眠相提并论,认为宋代四大家都擅长画朱墨。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到的造诣。
苏轼,苏轼,我不得不佩服你历经千年尘埃,不仅仅是佩服,更是佩服!好像我们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你的诗了。我记不清当时学的是哪几首诗了,但那时候我们只把你当普通诗人。直到初中,语文老师印了你的《赤壁赋》给我们学生背诵,这些优美而富有哲理的句子吸引了我。我对这里的状态印象深刻,也感到震惊,因为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独立的。从此我明白了:苏轼,这个才子不一般!
这就是我们的大作家苏东坡,他把大江东去唱到了浪尖,我发现他好高;有时候会哭十年,会生老病死。我不去想它,也永远不会忘记它。原来他也是个有激情的人;竹棍鞋轻打马。谁害怕?悲惨的一生,在逆境中是那么乐观豁达。
一笔两行诗,我也想为你写一首赞美诗,可惜我的烂笔难以表达!
总之,苏,你的诗和文采非同一般,你这辈子经常被人称赞!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1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词亦歌。一曲《水调歌头》成为千古绝唱。第一遍读它,只是匆匆的,像是完成任务一样。静下心来再读它,我渐渐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隐约感觉理解了苏轼。我像是明白了,他通过清寂的月亮,不光看到了离别的无奈,更悟到了一种很深刻的哲理,传递出了一份美好的祝福。
的确,亲人、知己固有别离之时,无论身在何方,即使遥隔千里,但只要心在一起,有明月相伴,彼此就有了寄托和祝福。
再遇苏轼,便是《记承天寺夜游》了。第一次读这篇短文时,磕磕绊绊,里边的意思似懂非懂。或许是因为公开课的缘由,或许是内心对于苏轼的崇敬,我便在网络上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的译文粗略地看了一遍。再读时,果然没有了第一次的磕磕绊绊,每一句话都感觉朗朗上口。《记承天寺夜游》短短几句,不足百字,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不必说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也不必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单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的寥寥数语,就有无穷味道。其中,“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则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位卑言轻的喟叹;而“遂”和“寻”二字显现出访友的急切心意,“亦”字又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月光倾泻,“相与步于中庭”,其恬适的心绪跃然纸上……
人生难免有大起大落,但是可以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吗?对待一些事情不妨换个角度,也不妨忙里偷闲做个“闲人”。所以,我特别喜欢文章的最后两句。苏轼用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淡泊名利的“闲人”作比较,突出“与月为伴”的悠闲自在、豁达乐观。因为“闲”才能“夜游”。此夜的月光,因为有了人的欣赏与爱慕,才会显得美;因为有了知己而越发多情,给了苏轼一个多情而美丽的旷达心灵,自然也成了他一个久违的知心朋友。
当我与苏轼再见时,我似乎更加明晰了:一轮明月,在古代文人骚客的心境中,经过情感的酝酿,它似乎变成了一杯浓浓的醇酒,只要你用心尝过,便醉在它的古意斑驳里。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12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个天才。否则,他的文章怎么会如此受欢迎?在我看来,苏东坡是一个爱无边的人。否则,他为什么能帮助皇帝和农民交谈呢?在我看来,苏东坡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否则,他的作品怎么能传播到国外?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作家欧阳修,当时担任东城中学会考的主审法官。在审批文件时,他被苏东坡朴素的风格和深奥的文章迷住了。为了防止偏袒,当时的试卷是匿名的。虽然欧阳修想选择这篇文章作为第一篇,但他觉得这篇文章与学生曾巩的文章非常相似。他害怕落入真实的人群,因此他最终将其评为第三名。直到出版时欧阳修才意识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东坡。欧阳修了解实情后后悔了,但苏东坡一点也不在乎。苏东坡慷慨的风度和杰出的才能给欧阳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_;30年后,没有人会理解欧阳修。人们只会理解苏自展“这反映了苏东坡的才华。
那年,苏东坡遇到了“五台诗案”“后来被降职到黄州。渐渐地,他摆脱了内心的困惑,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涯。有时苏东坡只是跑到田里、河岸、山里和市场去追赶农民、渔夫、伐木工人和商人。在他看来,世界上没有人不是一个好人。不管一个办公室有多小,他都会去尽管如此,苏东坡永远不会忘记他对人民的热爱。他从来没有错过过他在杀蝗、抗洪和拯救孤儿方面所能做的事情。这反映了苏东坡对平民的无限热爱和关怀。
开创豪放词的苏东坡,以其颓废的青春风靡北宋文坛。他与华娇、刘梅的风采相抗衡,成为豪放派的大师。这反映了苏东坡的伟大成就。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包括在庙里高居的荣耀和被贬谪的流亡岁月。然而,他从不气馁。相反,他在降职期间创作了许多流传广泛的诗歌。
在我看来,苏东坡才华横溢,充满爱心,不向命运屈服。就像一粒种子掉进石头的裂缝里,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无法阻止他旺盛的生长。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13
历史的洪流总是在轰然前进。多少人,多少事,都如同黑暗中划过的流星,即使纵然而逝,却留下了光辉的瞬间。仰头遥望着明月,不禁想起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境之美,想起了千年之前的你,苏轼。与你结缘不算太久,但我已深深地仰慕着你。请不要厌恶我的直白,我只想说:“苏轼,谢谢你。”
谢谢你什么呢?很多很多。初与你“相识”时,那句“总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已深深地吸引了我。你爱西湖,你爱美景,因为那时你是闲然自得的才子。“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遍足于天下,流连于美景,是你真性情的体现。不管是大景还是小景,总能引起你无限的感慨,于是有了名垂千古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惜呀可惜,现在多少人用这句词来抚慰爱情上的失意,真正懂得你豁达开阔的人又有几个呢?侍女朝云懂得!她懂得,所以每每唱到这,总是黯然泪下,不能自已;你悼念亡妻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怎样的哀叹与思念?十年时间,却无法忘记妻子“小轩窗,正梳妆”的景象,我们又看到一个多情的你。
但是,我所要感谢你的,绝不只是你的才情与你的文笔,更多的,是你的思索,你的个人魅力。我要谢的,是赤壁、是黄州、是“乌台诗案”。因为是它们,成就了一个全新的你,使你更加成熟,使你的文笔更加的丰盈,使中国的文学名坛上留下永垂不朽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朋友离你而去,舒适的环境离你而去,名誉也离你而去。一瞬间,你从最富有到最失落、最穷困潦倒。别人都以为你会倒下,从此一蹶不振,但你没有,你是在思考,你是在摸索,你是在为你的人生升起了另一个高度。你在转变,惊涛巨浪中你喊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名言,吟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人生哲理。浩浩乎,飘飘乎,你成了我心中的神,你最终明白了“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真理。
苏轼,谢谢你。谢谢你为我们留下无尽的宝藏和让我们深思的哲理,谢谢你为我们留下一个“改变”所带来的惊喜。是你让我明白,真正的勇者是无畏生活的汹涌的。
苏轼,谢谢你!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14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那场漫天的雨幕中,你欣然落下此句,竟概括了历史长流中你的身影。
小时候曾去过一次杭州,在某知名餐馆吃了一道名为“东坡肉”的佳肴,那时颇感熟悉,长大吟诵唐诗宋词时,才发现竟与苏轼有关。东坡肉的美味让我对苏轼有了更多好奇,对于这位“美食代言人”的经历更为了解。
久远的历史中你留下一壶酒一道美食一腔热血潇洒独行于那苍茫人世,官场沉浮竟是常态。我没有,也做不到如你一般豁达。望着《苏轼传》,我感概万千。“问汝平身何功名,黄州惠州儋州。”你苦笑着自嘲的神情仿佛穿过历史长流回放在我眼前。然而惆怅过后你依然将被贬,流放当做一次旅程,安之,乐之。
有人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如何躲避风雨,而是如何在风雨交加中翩翩起舞。你于是手持竹杖,脚踏草鞋,平生都付与一蓑烟雨之中,蓦然回首,风吹雨打零落处,早已无风无雨也未晴,太多挫折造就了你此刻的心境,无悲,亦无喜。你怎会不曾想过脱离红尘,奈何奸人没有心,你既已影落人间,他们便不肯让你轻易离去,尘埃,终是随风沾染了你。漠漠风尘路,你无奈,却也无力摆脱命运的枷锁。
于是你甘愿戴着命运的镣铐,以清为欢,四海为家。走过山穷水尽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历遍山河,淡然留下“人间有味是清欢”,流传千古。也许是你忽忆那场穿透竹林的滂沱大雨,也许是你想起那时在烟雨中踽踽独行的你的身影,也许你终于又吟“一簇烟雨任平生”那一句。
看淡,所以人间值得。你既然不能修齐治平,那便苦中作乐。被贬黄州,笑侃“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在潮湿多灾的惠州,你又寻好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你一生起起落落,却早已悟出真谛,朦胧江南细雨下,你的身影悠闲穿过竹林,再吟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