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美食的散文随笔(共6篇)

时间:2023-10-10 13:26:38 作者:admin

有关美食的散文随笔篇1

一、喝早茶

我在18岁的时候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把吃早餐叫喝早茶,而且那碗里的食物确实是以茶为主。这个地方就是锡林浩特和以锡林浩特为代表的畜牧业为主的地区。

那茶水是用青砖茶熬制的,再兑上适量牛奶,加少许盐就成了。兑牛奶的叫奶茶,蒙语叫“苏太且”,不加奶的称其为清茶,蒙语叫“哈日且”,但翻译的时候你可不能直译,否则就成了黑茶了,虽然从颜色上看叫黑茶也比较接近,但大家习惯的叫法还是清茶。熬制清茶或奶茶的过程说起来极其简单,但不同的人,不同的手法,熬出来的茶的味道是不同的。最地道最香醇的当属牧民熬制的奶茶了。通常都要把青砖茶砍成小块装到提前用白纱布缝制好的口袋里,待灶上锅里的水沸腾了就把茶口袋放到里面,然后用水瓢或勺子舀出来从高处再浇下去,循环往复,次数越多味道越好,不知是否有科学依据,但我觉得这样做至少可以除掉茶叶中生木的异味儿。茶水的浓度要依据自己的口味而定,一般红中透黑即可,然后加上适量的盐,清茶就熬好了;如果想喝奶茶,再加适量牛奶煮沸就行了。

奶茶或清茶是不能填饱肚皮的,即使把肚皮喝得发胀,那也是虚假“繁荣”,几泡尿出去,胃里便空空如也。事实上,无论过去贫困时期的还是今日,锡林浩特人早茶的餐桌上总会有更丰富的内容。最简单的,清茶或奶茶里会有少许小米,称之为米茶,还有的巧妇会提前把小米用黄油或牛羊油炒一下,然后放在茶里熬熟,喝起来既香醇又解饥饿。另外,桌子上常会有炒米、炸果子、黄油,奶豆腐之类的食物。如今锡林人的早茶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除了以上那些内容,还会有肥美的手把肉,新鲜的血肠肉肠以及蒙古包子、沙葱饺子之类。还有一种叫锅茶,就是把牛肉干,奶豆腐炒米黄油放在锅里,兑上熬制好的奶茶,下面点上酒精,就着热气,喝个全身透汗,爽极了。如果时间允许,还会有一两瓶老酒,那就叫喝硬茶了。不过这样的早茶一般人难得享受,只有在节假日才有时间品味。不是钱的问题,主要是缺少时间。

二、吃手把肉

手把肉又叫手抓肉,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抓着吃的肉。这种饮食的原料以牛羊肉为主,就是把按着骨骼大小大卸八块之后放进冷水锅里煮,纯草原的煮法是只放点盐和葱,其他调料一概不放,以保证肉质的原生态。而且煮手把肉的柴火也很讲究,煤气要比电好,木柴要比煤气好,而牛粪火是煮手把肉最佳的柴火。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时间都比较紧,所以很多城里人都选择用高压锅来煮,而且还加了花椒大料鲜姜陈皮酱油等一大堆佐料,这样做出来的手把肉少了原生态不说,味道也是大打折扣了。

吃手把肉的方法也比较讲究,一般是左手持肉,右手拿刀,刀刃向内,从外向内轧肉。据民俗学者说,这样的方法体现了蒙古族人对别人的尊敬,刀刃向里,宁可伤到自己也不能伤到别人。一般情况下,羊的胸部和后腿部位的速记雅思这两块肉要敬献给尊贵的客人或长辈;羊的前肩胛骨部有一块类似扇形板子的骨头,蒙语叫做大冷雅思,这一块手把肉是要大家共同分吃的,应该是由主人用刀子给每个人分一块。吃肉的时候一般应该肥瘦搭配,特别像羊肋骨,它们外表一层都是肥肉,靠近骨骼的才是瘦的,所以一般吃这块肉的时候不能一层层吃,而应该把刀子由表皮向骨骼纵向垂直切,这样切出来的肉块白红相间,肥瘦搭配,吃着才鲜嫩可口,不肥不腻。如果自己单独吃一块肉,一定要把骨头上的肉吃干净,否则会被人讥笑为狗都不如。不过这对于不常吃手把肉、不会用刀子的认真还有点难,特别是脊椎骨头,结构复杂,古风和柔纵横交错的'掺杂在一起,没有三两年吃手把肉、使刀子的经历是绝对收拾不干净的,所以奉劝这样的朋友最好别单独享用一块骨头或者尽量别选难啃的骨头。有些主人很讲究,会把煮好的肥羊尾一片一片的切下来分别敬献给客人,一般情况下客人都要入乡随俗,要十分友好地接受这份敬意,把这片肥羊尾全部吃掉,要是确实觉得有些肥腻,可以蘸点蒜蓉辣酱,主人会对此举示以宽容一笑,无伤大雅的。

如今,锡林郭勒草原的两大品牌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已经驰名中外,不但走出本埠,也已经漂洋过海,成为阿拉伯国家的最爱。人们戏说,这些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当然他们的肉质是无可比拟的了。当然要想吃到正宗地道的手把肉,最好深入到草原腹地,深入到牧民家中,这样才不会吃到育肥的或者外地冒充的羊肉。

蒙古族饮食文化是有肉必有酒,有酒必有歌舞相伴。吃了手把肉,平时你有半斤的酒量,这时喝上八两草原老酒也不会醉,不信你可以亲自一试啊。

三、涮羊肉

涮羊肉这种美食在中国不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也可以说是红遍多半个中国了。这种吃法是选品质上乘的羊肉切成薄片,放进正在沸腾的开水锅里涮,时间不可太久,否则肉片就被煮的梗硬难吃了。吃之前,在自己的碗里要把蘸料调好,一般是以芝麻酱为主,再辅以葱花、蒜泥、香菜、姜末、酱豆腐、韭菜花、酱油、香油、辣椒油、陈醋、精盐、味精等小料,依照自己喜好的口味调拌。据说这种美食是忽必烈发明的。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少许细盐,连吃几碗然后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于是忽必烈就给这种吃法命名为涮羊肉,后来有些地区把这种吃法又叫羊肉火锅。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涮羊肉又增添了新的元素,譬如麻辣火锅、鸳鸯火锅、药膳火锅等,并且涮的内容也由单一的羊肉发展到涮肥牛、涮鸡肉,以及豆腐、粉条、酸菜、白菜、油菜、海带、木耳、腐竹、土豆、红薯等等大概所有可以吃的蔬菜都可以涮着吃,这样吃法更有利于健康,减少单独涮肉产生三高的可能性。

记得2011年去云南旅游时,宣传单上打印着旅行社赠送鲜菇火锅,我们这些以肉食为主的草原人这些天早被素食素菜刮清了肠子,于是就盼望痛痛快快吃一顿羊肉火锅,以解思肉之馋,谁料想坐到餐桌前才知道,那火锅是鲜菇打底,涮的内容全是蔬菜,我们大家期盼了好久的肉食居然一片也没有。失望之余,我的同伴唤来老板,问之,有羊肉没?我们自己掏腰包。被告知,没有。又问,有牛肉没,又被告知,有。大家又转为窃喜,上!可是那牛肉一上来我就觉得颜色不对劲,难到云南的牛肉是粉红色?怕人讥笑自己孤陋寡闻,便不敢多问,待肉煮熟,放到嘴里,那股怪异的腥味差点让我呕吐,于是再也没敢下箸,只好就着老酒,吞了一碗米饭作罢。

有关美食的散文随笔篇2

我的好朋友“咕咕鸟”真是个美食主义者,她推荐我去吃****,就在那个有名的煲店旁边。说起那家煲店,开在市中心,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极佳,所以估计开在它旁边的*****一定也不错,就这样我期待着某一天能去品尝那里的美味。

在奥运开幕的前一天,总算来了个朋友小聚的机会,在我的强烈推荐下,他们才同意来到这家店的,进去的第一感觉有点拥挤,食客比较多,我们要求到二楼。来到二楼,有股油烟的味道,不过闻着还算亲切,特别幸运的是还有个空着的包厢,窃喜!我们坐定,有种好好吃一顿,好好放松一下的打算。

席间,不断赞叹“美味!真是美味!”,但不到20分钟,尴尬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突然停电了,“啊!怎么有这种事?”“没关系,可能空调开得太多,保险丝断了吧!”互相安慰,互相平静心情。吃了3分钟,又断了!“天哪!不会吧?!”凡事,有了第一次,便有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如果还有第三次,那就真有本质问题了。我们边吃,边在希望第三次不要来了。我惦记着那个第三次,吃起来有点心不在焉了,果然,第三次在我的预期中翩然而至。停电造成的直接后果不是把菜吃到鼻孔里,而是空调失去了作用。有人已经大汗淋漓,我打趣说“你呆在空调房一天了,到这里蒸桑拿来了,吃和蒸同时进行,你要付双倍的钱噢!”汗流浃背的她,连声说“从没有碰到这种事!我不会忘记这一天的!”说着,第四次来了,第五次来了,第六次,第七次!“是七次吧?”我问,“哈哈,真是太巧合了,今天是中国的情人节耶!想象一下我们几个之间是情人关系,那这顿饭肯定是最后的晚餐了!”有人翻给我一个不大不小的白眼,哭笑不得地说“情人才不到这样的环境来吃呢!”“那也不一定,我放眼望去,好多象情人的!”话题从这家店的味道好吃转移到这家店的硬件设施落后 再转移到七夕情人节。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臊味,真的,那是刷羊肉的味道!不是,是我们身上的汗臭!不是,是情人节的味道,诗情画意的“七夕”变了味道之后的味道!大家哈哈大笑!

最后我们都忍不住了,从包厢挪到大厅。这样一折腾,吃饭的心情基本荡然无存!吃已经不是重点了,这样的经历,真难忘!在奥运的前一天,在美好的七夕晚,我们吃了一顿涮肉,停了七次电,出了一身汗,笑了一大堆!

咕咕鸟,这次的推荐,我还是给你打100分!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了!

有关美食的散文随笔篇3

年糕是江南人家寻常的美食。记得小辰光过了冬至,趁着天好,家里就要去镇上的机房去辗米粉,辗好的.糯米粉有点湿,需要摊在竹簸里放太阳下晒干。那时也放寒假了,喜欢做的事是玩糯米粉,洁白的糯米粉已经干爽了,细闻闻有一股清香,一双小手沾满白白的粉儿,堆粉包,堆起来塌下去,塌下去再堆起来,乐此不疲。

过了腊月十七十八掸好檐尘,家里会请蒸糕师傅来蒸年糕。师傅自带大炉子蒸笼等诸多工具,主人家只要准备好糯米粉就行了。一般人家也不是年年蒸,但盖了新房子或是家中儿女结婚喜事,就一定会蒸糕了,蒸糕---真高,是喜庆的意思。记得那年家里盖新房,年底就蒸了好多年糕,分发给亲戚朋友。

印象里蒸年糕的师傅都是大块头,力气很大的。糯米粉中加入白糖或红糖,再加点糖桂花,拌匀倒入蒸笼里,大炉子早已烧得旺旺的,炉子上架着大铁锅,师傅双手端着蒸笼小心放炉子上,开始蒸粉。锅里发出咕都咕都的声音,热气慢慢的弥漫开来,渐渐的整个屋子里的有了浓郁的香味。。。过了一会儿,糯米粉蒸好了,成了俗称的“涨粉”,师傅一声吆喝:闪开闪开,涨粉来啦,然后一发力,从炉灶上端起大蒸笼,嘿的一声,将蒸笼倒在早已涂好食油光洁的案板了。

师傅高喊:屋里的老小呢?快点来吃涨粉!江南叫孩子为老小,于是一群馋涎欲滴的老小一起挤到案板前,师傅大手一挥,从一大团涨粉上揪下一个个粉团子,分发给老小,涨,长的意思,大人说谁涨粉吃得多谁就长得快。

记忆中涨粉很好吃,有点象松糕,又香又甜又糯。。。

分完涨粉,师傅就开始揉涨粉,正式做年糕了。这是个力气活,有点类似于北方的和面,难怪蒸糕师傅大块头的多,没一把力气还真做不好年糕呢。反复的揉,搓,掼,案板震荡得朴朴作响,团形,圆形,到最后是长条形,用木铲子压平,变成象扁担那样长。再用绵线一条条的割开,一条条的摊开,最后的程序是师傅用一只木章给年糕盖上一朵朵红花儿。

蒸好的年糕要放在翁头里,除夕祭祖时要放上数条,大年初一要吃圆子糕丝汤,都是团圆吉祥的意思。印象里年糕一直要吃到正月半才吃得完。

后来吃的东西日渐丰富,家家都搬了新房子,蒸糕师傅也绝迹了,街上开满了克里斯汀,85度等面包坊,提拉米苏,椰奶面包取代了类似年糕这样的老式点心,本地的数家有名的糕团店有的关门,有点也改良,做些花里胡俏的花式糕团,不知是人的味蕾麻木了还是糕团变味了,反正好多年也不吃了。。。

好象是前年了,一位朋友送来一只礼盒,里面是三十条年糕:桂花十条,赤豆十条,红糖十条,有点奇怪怎么会送这样的礼物?下班时送到母亲处,嘱她送点给众乡邻,因为据以往经验,这样的食品最后都是吃不脱划脱的。

本来把这事忘记了,没想到几天后母亲急急地打来电话,说那个年糕非常好吃,和旧时自家蒸的一样,邻居们托梅再去带点来,每户十条。

嘿!真的那么好吃吗?有点后悔自已没留几条尝尝,于是打朋友电话,请他告知路线,一路赶去采买-----原来就在一个镇子上,去时年糕店的师傅正在往案板上倒热气腾腾的涨粉,童年的记忆突然涌上心头,想起那寒冷的时节,温暖的灯光下梅和弟弟牵手一起吃涨粉的回忆,心头一梗,眼泪盈眶.....

以前听人说:如果你开始怀旧了,就证明你开始老了。是老了,常在不经意间回想起儿时的情景,许多人许多事就象昨天发生的那样亲切;而后来的合作伙伴同事却很少想及。食物也是如此,渐渐厌倦了那些精致精美的点心,好色相原来全是添加剂调出来的,只有吻合儿时美食的那碗豆腐花呀,一小条年糕啊和舌尖喜相逢时,才胜却人间美味无数。。。

有关美食的散文随笔篇4

无意间在网上看见一组关于美食的图片,其中就有我们东北主食粘豆包,明天就是腊八让我想起一句谚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于是,每进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发上几盆黄米面,蒸上一大缸粘豆包,一蒸豆包就有了年味儿,因为“粘”与“年”同音,意味着吉祥。

做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我对粘豆包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吃着粘豆包长大的。粘豆包的做法虽说简单,但也有讲究。主要材料是大黄米(糜子也叫黍去皮),加小米(谷子去皮,也叫粟),掺在一起。比例要适当,大黄米多了会变粘,不成个,小米多了会笨,没口感。把这两种米碾成面,用温水和了,用大盆装上放在炕上发酵,过一两宿,发大了,会有酸味,发小了,不筋道,这个只能是凭经验。

将粘面做成小窝窝包进红小豆馅,(豆馅主要用爬豆或小豆制作,也就是现在人们用来制作豆沙的东西)。用苏子叶做底,一呢,防止豆包粘连,二呢,苏子叶的味道清香,然后放在大锅里蒸,这时候如果你去串门你会看见每家每户的地下或炕上长长的桌子上晶莹透剔的小豆包排得整整齐齐,等凉透的时候就会拿到外面冻上,放到下屋的缸里里想吃的时候再拿回来用锅蒸一下。或者干脆把豆包埋在火里烧,烤熟的时候就会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甜味,用拨火棍搅拌几下火,立刻露出了外焦里黄熟透的豆包。冬季的夜晚和小伙伴玩捉迷藏的时候手里还经常拿着冻的梆梆的粘豆包啃,外面的皮啃没了只剩里面的豆馅还舍不得一口吃掉,那时候的胃肠咋嫩好呢?对了,为了粘豆包我还当了一次小偷呢,邻居的王大爷家人口少,他的豆包每年都吃的很长远,有一次到底没禁得住诱惑,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我和堂姐从他的小竹筐里拿了豆包就跑。以至于大爷去世的时候我吓的三天没敢出门,怕他找我还豆包。

如今人们关注的再也不是豆包能吃到什么时候,更多的是怎样把豆包做精做细、做出特色,让它更有年味,更具地域风格和时代内涵。

有关美食的散文随笔篇5

读初中时离家有十几公里,就在那儿寄读,吃的是粗粮,陪伴的是自家做的咸菜,偶尔从家中带点黄豆,四五个同学齐动手,做一洗脸盆懒豆腐,虽然里面只有几朵油花,可大家还是吃的津津有味。我天天盼望放假,回家了可吃点好的,其实也没什么好东西,就是鸡蛋、面条,猪肉有点,也是半月才一次机会,每当闻到肉香,口水就直流。有一年夏天,民兵在学校集训,结束时会餐,老乡接我参加,吃的是猪肉炖粉条,那是家乡当时最好的美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赶上了恢复高考,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那时国家有些补贴,生活也有改善,但年轻长身体,还没到吃饭时就饿了,到了下课的最后几分钟就准备了百米冲刺,以便能买点好吃的饭菜。学校每周加餐一到两次,如蒸肉、肉包子、鱼等等。记得有一名男同学一餐吃二两重的肉包子五个,可能是吃多了,站着不舒服,坐也不舒服,竟成了多年后同学相逢时必讲的笑料。还有一次晚自习后,同室同学都感到饿了,就到街面上小店里一人吃了每一碗一角钱的小面,感觉就是爽。大学毕业后三年,我再到那儿吃小面,可就是吃不出当年的味道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越来越讲究,已不再满足于吃饱,还要求色、香、味具全,以及安全性和营养价值。食物也随之改称为美食。其实味道好的食品不一定营养好,像过去的那些充饥的野菜,现在也成了美食,主要是它有保健作用。最近有人到长寿村参观,发现那些百岁老人平时吃的是粗粮、很少吃肉,可那些老人们说,宁愿少活几岁,还是希望多吃点肉。

有人常吃路边的烧烤,认为那就是美食。可这种所谓的美食,一是不卫生;二是烧烤中含有亚硝酸盐、樱树油等,有致癌物质。也有人把膨化食品作为美食,可膨化食品通常含铅量比较高。吃多了使人注意力低下、记忆力差、容易冲动、爱发脾气等等。

我对美食没有研究,但还是认为自然食物好,必竟它们经过几千年考验。如自然中的鱼、野鸡,不仅味美,就连获取食物的过程,也能给人十足的美感,而大多数食物的获取还是得依靠辛勤的劳动。当然真正的耕种劳作就没了文字般的诗情画意。

大自然是我们的宝库,人们为了生活不惜性命的劳作,劳动成果运往我们的餐桌,他们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纽带,从自然中为人类寻找食物,又用自己的方式巧妙地保护着自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如果只知道〝食〞却显得浮躁、肤浅。美食传递的不仅是五味,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启发人们创造相似却又各具特色的美食,有因地制宜,也有迁移中的坚持,不知是人类改变了自然,还是自然改变了人类。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团结协作的收获与快乐,都在食物中留下了足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消失,有的被修改,有的保留下来,而保留下来的蕴含的不仅有时间的味道,还有转化的灵魂。在现代化的今天,再好的机械,也制造不出手工的味道,再先进的养殖技术,也不能磨灭人们对野生的追求。

有关美食的散文随笔篇6

说起面条,自然以为北方面条稍有名气,品类繁多,杂样百出,这也只是惯性思维,不能一概论之,南方也有很多好吃的面。我一个星期总会吃上几回面,每到一处总会打听哪里有好吃的面条。想要吃到正宗好吃的面,得有耐心去找,或在一条深巷,或某个社区腹中,或在学校门口,看似很不起眼,却真正的地道正宗。花上十几块钱就能美美的吃上一顿。

面条能够看出一个地方上的文化。就如山东打卤面,山东人膀大腰圆,威武豪迈。宽宽的面条,打点卤子,又快又好吃,关键是挡饱,对于粗狂的山东人来说,这无疑是上佳之选。北京炸酱面就不同了,公子王孙,大商富贾,没事净琢磨点吃的。面条在水里汆好之后,炸上点不同的酱,研究点不同的菜码,大碗少盛,调起来是一种讲究,吃起来更是一种享受了。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做面过程,品着味道,聊着心得,俨然成了一种皇城根底下的符号。上海的阳春面又是另一番滋味,细细的面条,清澈的面汤,热滚滚的出了锅,搭配上老板吴侬软语的叫卖声,顿时就柔到骨子里去了。

在我说吃过的面中最有故事的当属陕西的biangbiang面,一般字典找不到这个字。倒是有一顺口溜是关于它的,“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中间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一个小勾挂麻糖,坐个车子回咸阳”。说的是一个穷苦书生流落咸阳,身无分文,衣不遮体,食不充饥,走投无路之时,来到一家面馆,点了碗面吃,吃完后无钱付账,便假问老板叫什么面,老板常年只顾经营面馆,却忘了给这面取个名字,于是说不上来。想起进门时老板在案板做面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书生手蘸面汤边写边说下了这个顺口溜,并起名biangbiang面,老板大喜,免了书生的饭钱。

这或许是店老板为自己的品牌杜撰的一个故事,当然也许并非无中生有,说不定正是这位书生屡试不第开了这家面馆,为了显示出自己特色,跟大家玩了一个文字游戏,所谓的顺口溜和故事也只是调侃自己。不管怎么说biangbiang面口味还是不错的,面条宽大,斗笠大的碗盛起来,加上各种材料,几缕青菜,滚烫的油浇到上面,长长的筷子一拌,香气扑鼻。端起大碗,恍然有一种大秦勇士的感觉。面固然好吃,故事更是好听,关中一带历经几千年华夏文明的洗礼和沉淀,关于这一个小小的面又何足道哉。

产醋的地方一般都会有好吃的面,大概是人们习惯在吃面的时候加上点醋,显着更香醇可口,就像山西刀削面和镇江锅盖面,也是名扬四海。山西面继承了北方传统面食的宽大厚。在面的制作上讲究便捷,把面和好,用铜板唰唰唰往锅里涮,那是一门技术。吃刀削面得守着锅吃,一早起来,找一家山西面馆,老板早就扎着围裙站在门口的大锅前面招呼客人了,一开口就一股酸味。找个地方坐下来,看着老板一边聊天,一边半举着面团往热气腾腾的汤里削面,不一会一碗刀削面摆在面前,老陈醋点一点,热乎乎热乎乎的吃上一碗,面好,老板也好,热乎。

镇江面就不同了,面条制作稍微考究,必须是手擀面,面条做好之后还要团成团放在搭布底下醒醒,高汤是用秘方熬制而成。关键是煮面的锅里永远是放着一块木锅盖,就连捞面的工具也得木质工具,面条煮好后就显着清爽,略放点菜头,秘制高汤浇上,吃的时候可以根据喜好再加上特质材料,如肴肉、肥肠、熏鱼等各式,自然美味无穷。要是不怕酸,你就尽管点上点镇江醋,真可谓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