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的研究背景范文 第1篇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_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药学的研究背景范文 第2篇
1.1手参属植物的生药学特征:
手参属植物为陆生兰科植物,具掌状分裂的块茎;茎直立,在中部或近基部具3~5叶,基部具数叶鞘;叶数枚,长而尖,茎生;夏天开花,密集总状花序顶生,呈柱状,长5~30cm,淡紫、粉红及白色不等;中萼片与花瓣分离;唇瓣前部3裂,基部具细长的距;蕊柱短;柱头2,较大,近楔形;花粉块2,由许多小块疏松粘合而成,有花粉块柄与粘盘,子房无柄。
1.2地理分布特征:
手参属植物多生于高海拔地区,除手参分布范围(265~4700m)广外,其余4种均需生长在海拔2800m以上。手参又名手掌参、佛手参、阴阳草,蒙药名额日和藤乃一嘎日,藏药名旺拉,始载于藏医药书《四部医典》,有生精壮阳,增生体力,润肺安神解毒的功效,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和陕西;西南手参分布于青海、陕西、湖北等,角距手参产于,是特有品种,短距手参产于、亚东、四川、云南,为中国特有种,藏医常将它们的块茎当手参混用;峨眉手参主产四川峨眉山,生于灌丛草地,其药效同于手参。
1.3栽培技术:
手参属植物由于生长范围狭窄,本身繁殖能力的低下,加上人为的滥采滥挖,野生类药材已非常稀少,现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定为近危种。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临床需要,宋晓明等对手参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杨爽等从微观角度对手参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为手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化学成分的研究
2.1基本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国内外对于手参属化学成分的研究颇多,但主要还是集中于手参。根据文献多方面的报道综合得出手参中主要含有机酸苄酯苷类、二苯乙稀(芪)类和菲类成分,另外还有简单的芳香性成分,包括酚、酚醛和酚酸类化合物等。我国学者李帅等经95%的乙醇回流提取手参,得乙醚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得到十八烷、丁香酚和β-谷甾醇,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5-羟甲基糠醛、正丁基-吡喃果糖苷、薯蓣皂苷和果糖。李敏等采用柱色谱法从手参块茎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苄基二硫醚、4,4''''-对羟基苄基亚砜、腺嘌呤核苷、militarine、loroglossin、dactylorhinB、dactylo-rhinA,又于第二年首次分离出了十六烷酸甘油三酯、丁二酸、胡萝卜苷、coelovirinsB、dactylorhinE、coelovirinsF、coelovi-rinsG。_等采用反相柱色谱等手段从手参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了对羟基苯甲醇、香草酸、对甲基苯基β-D-葡萄糖苷、腺嘌呤核苷、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基苄基β-D-葡萄糖苷、对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蔗糖。岳正刚等通过大孔树脂、反相闪式快速分离等手段从手参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了34种化合物,如凹舌兰素、天麻素和各种氨基酸类等。除国内研究外,日本学者也从手参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27种化合物,其中包括12种二氢类化合物和10种菲类化合物。
2.2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手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近几年才渐渐兴起,有杨蓓蓓等利用HPLC测定藏药手参旺拉中dactylorhinB,loroglossin,dactylorhinA,militarin四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并测定了24个不同产地样品的含量,该方法可快速高效的检测出样品中4个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全面控制藏药旺拉的质量提供了依据。薛楠等通过HPLC法测定了青藏高原不同地区藏药手参中天麻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天麻素可以作为手参质量控制的指标。张海先等采用HPLC法对不同产地手参药材中的天麻素、腺苷、对羟基苯甲醛和对羟基苯甲醇4种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并考察了气候因子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和准确性都比较良好,可为科学评价手参药材的品质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张晓红等从手参干燥块茎的热水提取物中醇析分离得到纯的手掌参多糖(GCP),GCP的数均分子量为:Mn=3.21×104;糖组分分析显示GCP葡萄糖和甘露糖摩尔比为1:1.5;结构分析表明GCP是以13位和部分14位键合的糖苷键,GCP糖苷键为β-吡喃型糖。
3药理活性的研究
目前对于手参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的研究比较少,更多的是关于手参的报道,综合近几年已有的文献,我们得出手参在药理方面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3.1促进祖细胞增殖及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卢卫红等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红系祖细胞(CFU-E)的影响实验中,对于辐射性贫血模型,观察各组培养皿的细胞灶数,实验组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可见手参有促进祖细胞增殖的作用;在抑制HBsAg活性检测中,通过不同剂量手参液和病毒抗原体的相互作用表明手参有中度的抑制HBsAg的作用,起且效时间较快,一般2h左右即能有抑制作用,作用时间长且稳定。
3.2抗过敏及抗氧化作用:
手参块茎的甲醇提取物,在用于鼠耳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中显示抗过敏活性,用反相硅胶柱色谱对该提取物进行纯化,发现甲醇洗脱流份的效用接近抗过敏药Tranilast,更能抑制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BL-2H3)抗原诱导的B-胺基己糖苷酶释放,经分析得知该甲醇洗脱流份含有菲类和二氢芪类化合物。李红兵等利用手参不同的溶剂提取物(pH3水,水,60%乙醇,95%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饱和正丁醇)测试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结果表明95%乙醇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强。
3.3其他药理作用:
手参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具有一定降脂作用,并能保护脂质代谢紊乱造成的肝损伤;蒋灵芝等通过比较不同剂量单味药手参散剂对急性胃溃疡模型的治疗作用,表明手参对急性胃溃疡疗效显著;手掌参醇提物能够明显抑制矽尘诱导的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的过度表达,明显抑制SiO2粉尘致大鼠的肺纤维化,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肺组织脂质的过氧化损伤;手参可减少小鼠双前肢的抬举次数,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能够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的入睡个数和延长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持续时间,实验表明手参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3.4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周建平等成功构建了手掌参的全长cDNA文库,容量达到8×105个/μgcDNA,全长cDNA比例达到68%,重组率超过96%,为手掌参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功能基因发掘等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通过筛选手掌参cDNA文库获得γ-硫素基因,它是植物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菌、抑制昆虫α-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在转基因、植物病虫害防治、粮食增产等方面有应用,并在原核系统中获得了高效表达和纯化。
4临床应用研究
手参属药用植物作为我国传统药材在藏医和蒙医方面较为常用,具有补肾益精、理气止痛、补脾益肺的功效,主治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止血、疗伤、通淋、慢性肝炎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藏药中,手参和盘龙参皆为药用正品,而短距手参、角距手参、西南手参等常被当作手参使用,代用、混用现象很多,除此之外还有凹舌兰、红门兰、绶草、角盘兰等属的多种植物;在蒙药中,手参为药用正品;中医用作手掌参正品的的还有粗脉手参和长苞凹舌兰。现在市场中也出现了很多含有手参的成药,如复方红芪颗粒剂,治疗因体虚所致的反复发作性疾病以及抗癌辅助药;手参肾宝胶囊能够补肾强体;洛布桑胶囊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蒙药苏格木勒-7调经养血、暖宫止带,蒙医用于治疗心、肾脏“赫依”病,气滞腰痛等病症;手掌参三十七味丸用于治疗肾寒肾虚、腰酸腿疼、消化不良等;复方手参丸治疗失眠,改善睡眠状况;手参用羊奶和牛奶炮制能增强一定的滋补强壮作用。
5小结与展望
药学的研究背景范文 第3篇
关键词:药学教育;实习;流程;药房
随着药学服务理念的提出,负责药品使用的药学工作模式,即医院和社会药房的药师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药师们不再只是发挥简单的调剂职能,实际上药师在监测药物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尤其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报告上发挥作用。这一变革对药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模式产生了新的需求。特别是毕业前实习阶段的教学关系到药学教育改革的成效。
药学本科毕业生面向药品的政府管理、生产、流通、使用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及药学相关行业如健康、保健、康复、咨询、保险业等岗位也成为药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1998年全国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有10%的留校或者继续深造,8%的在科研院所和药品检验所,有高达36%的毕业生到医院药房工作,19%的在制药企业,10%在医药流通企业。1999年和2000年到医院药房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为24%左右,制药企业上升至28%,医药流通企业14%,留校或者继续深造仍占11%。可见本科毕业生在医院药房工作的比例较大。如何规范新形势下药学本科生在医院药房的实习流程,培养出能胜任药品使用岗位工作的合格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全面了解工作流程
在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体系中,本科生毕业后工作1年即可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后可获药师资格。因此,本科生在实习阶段应该对医院药材科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熟悉工作流程。在工作1年后才能达到药师的要求和能力。按医疗机构的药师应具备的能力的要求,实习期间应该达到的目的有以下几点:熟悉门诊、急诊病区药房、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部门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各岗位职责。初步掌握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等程序和技术要求;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了解肠道外营养液和危害药物静脉用药调配室岗位职责;常用药品的通用名称、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常用有效期药品的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原理与相关政策规定;医院一般常用制剂的配制,主要设备;合理用药原理和安全性监测方法,初步懂得用药失误的预防;初步了解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评价的能力;个体化给药方案;临床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具有对药物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的知识。
二、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三、建立规范的实习流程
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第1天进行职业、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接触较少,没有专门的讲解。在带教实习中发现,学生对于今后的工作去向,工作涵盖的内容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对于自己的爱好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非常模糊,没有真正地理解药房的工作性质,看不起药房工作等。因此,我们安排4个学时进行工作方向的讲解。
职业道德在实习阶段应该涉及,这些东西不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警戒线,在日后的工作中在人事关系以及医患关系的处理上会出现偏差。我院的药学部规模较大,药学专业的大部分内容都有涉及。我们编制了包括药学科研,药品生产、供应,药房工作四个部分的职业道德规范文件,给学生进行集中讲解4个学时。[]
全面了解实习内容。
第1~5周,5周时间主要是了解整个药材科的工作情况。分别到门诊、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制剂室各个部门进行轮转,每个部门约1周。在各个部门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等。了解日常工作情况,流程。在带教老师的安排下进行一些杂务工作,以帮助熟悉部门的工作内容。
加强深度实习。
第6~13周,经过上一阶段的实习,学生对药物制剂、检验、供应以及药品使用的过程有了了解。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今后的工作方向,学生自己选择本阶段的实习部门。门诊、病房药房实习进度:第6周,了解处方、医嘱管理程序,继续熟悉药品名称及阅读药品说明书。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调配处方、摆药。第9周,跟随急诊窗口带教老师学习处理日常事务以及毒麻的管理第10周,跟随药师进行处方分析,学习审核处方。第11周,跟随药师窗口发药,学习对患者的用药指导。第12、13周,收集药房日常工作以及对出现问题的记录和相关数据,为下阶段的总结做准备。药房相关的选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药品不良反应如何收集、分析;药品库存管理;退药分析及对策;处方常见错误分析等。
制剂室实习进度:第6周,熟悉药品GMP管理程序及要求。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外用制剂。第9、10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口服制剂。第11、12周,跟随带教老师制备中药制剂。第13周,熟悉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填写各种登记表格,了解医院制剂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与养护。药检室实习进度:第6周,熟悉药典中各种制剂通则要求。第7周,跟随带教老师按制剂通则检测制剂、原料。
第8、9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中药材薄层鉴别方法。第10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紫外测定方法。第11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第12、13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的建立。
实验室实习进度:在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部门,一般是有科研课题的带教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部分研究。带教老师应该选择课题中的基础部分,带学生一起从实验设计开始,实验材料的准备,开始实验,实验记录的书写,数据的整理,数据统计,总结,撰写论文。实验内容应尽量简单,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以便学生对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有系统了解。
实结。
第14~15周,总结实习内容,写出相应的论文。
四、小结
实习中灌输本科生从事基础工作的思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本科毕业生也越来越多,80、90年代一些本应由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基础工作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员而不能满足需求。虽然未经过学历教育的人员培训后也能上岗从事这部分工作,但是在基础工作中发现问题,具有研究问题的思路和采取行动上有所欠缺,而且在遵守规范上,如果不能理解规范的意义,依从性相对会差一些,这些能力只能在实习中培养,从基层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自我发展。
带教的方法应多样化。
实习的带教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否则实习生变成了打杂工,学习阶段的基础知识没有在实习中使用,实习中又没有学到新的知识。实习的学习形式可以多样,如: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法,设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小组情景讨论方式,模拟进行病例的药物治疗,设计病例,选择使用的药品。
按照上述流程我科培养了3届毕业生,在培养过程中对流程进行了不断的修订。由于社会的发展,行业的规范,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的需求不断改变,本科教育也要随之转变,特别是实习阶段是对所从事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规范化。
参考文献:
黄佳,赵志刚,王孝荣。2003年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医院药学监护全国调查:监测和患者教育[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9):1298.
胡晋红,石力夫,蔡溱,全山丛,孙华君。适应药学模式的发展,探索本科生实习改革[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1):16-19.
药学的研究背景范文 第4篇
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疾病和自然做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对中医药文化进行的阐释,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中包含的追求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以及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道德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立德树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对立德这样描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由此可以看出立德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医院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自觉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当中,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利用中医药文化促进立德树人工作在中医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文化育人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形,传统中医药文化包罗万象,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运用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代对医德的论述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充分发挥丰富的中医经典医籍对于培养中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坚定学习中医信念、巩固其专业思想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甘肃中医学院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中医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甘肃中医学院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将中医药文化纳入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之中,发挥文化陶冶人、感染人、培育人的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1.以系列中医药文化课程为核心,构建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
通过梳理学校开设课程,笔者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构建中医药文化课程群为核心,构筑了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主要从学习中医必备的3个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中医专业背景,以中医文化课程群为核心,培养深厚的中医药人才文化素养。通过不断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药文化3门课程为核心,由20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它们分设中国医学史系列课程、专业能力拓展系列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等,见表1~表3。中医药文化系列课程突出了中医特色,加强了对于经典医籍的学习,不断加深学生的中医文化积淀,丰富学养和人文精神,筑牢文化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夯基础、着长远的作用,成为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人文基础。
2.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为重点,打造立德树人的新领地。
学校建有敦煌医学馆,馆中陈列有敦煌遗书中的医药文献、敦煌壁画中的医学内容以及敦煌医学的近现代研究成果,突出了古丝绸之路地域特色,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学校将敦煌医学研究的学术优势和特色转化为教学优势和“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对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养,树立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三板块”分方案项目成立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已经开展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相关性研究、中医文化传播研究、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相关法律研究等。学校坚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科研成果进课堂,把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融入到立德树人工作中来,这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视野,有效提升了立德树人的层次,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新的文化高地。
3.以学校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治学思想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
药学的研究背景范文 第5篇
【关键词】鸡骨香提取分离化学成分
鸡骨香Crotoncrassifolius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别名千人打、土沉香、黄牛香、鸡角香、透地龙等,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我国南部地区,越南、老挝、泰国也有分布。其根可作药用,性苦、辛、温;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消肿、燥湿等功效[1],国内主要用于治疗胃痛和风湿骨痛。泰国学者LaddawanBoonyarathanakornkit等[2]报道,该植物有抗癌活性。关于鸡骨香的化学成分,在20世纪80年代,LaddawanBoonyarathanakornkit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该植物种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即cyperenoicacid,,β-amyrin和chettaphanin-Ⅰ,在国内尚未有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为了补充和丰富该植物的研究内容,为该植物的药用提供理论基础,本实验进一步对鸡骨香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中有6个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仪器与材料
柱层析材料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100-200,200-300目硅胶;薄层层析材料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硅胶G,60H,GF254型硅;凝胶SephadexLH-20为瑞典AmershamBiosciences生产。所用试剂均为工业纯,经过重蒸后使用。
质谱由VGAutoSpec-3000质谱仪测定,电离条件为70ev;核磁共振谱由型核磁共振仪测定(TMS为内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在下测定,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在下测定。
鸡骨香干燥根,2005²12由海口市中药材公司提供,经海南大学海洋学院邓世明博士鉴定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鸡骨香CrotoncrassifoliusGeisel。凭证标本存放于海南大学海洋学院。
2方法与结果
提取和分离鸡骨香干燥根()粉碎后用70%的乙醇浸提3次,48h/次,乙醇提取液减压浓缩后加水使成悬浮液,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萃取。
石油醚部分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100~200目),石油醚-醋酸乙酯(10∶1)洗脱,每份收集200ml,经TLC检测合并相同的流份,得到J1~J88个组分。其中J2()组分经硅胶柱层析,石油醚-氯仿(1∶2)洗脱,每份收集50ml,合并11~15流份,析出晶体,得化合物Ⅱ(84mg)。J3()浓缩液有方晶析出,溶解后过柱,分别用石油醚-氯仿(1∶15)、氯仿-醋酸乙酯(10∶1)洗脱,每份收集约20ml,3~8流份再过柱,经氯仿-石油醚(10∶1)洗脱,得化合物Ⅳ(18mg)。J5经柱层析,用氯仿洗脱,每份收集15ml,收集6~8流份,得化合物Ⅲ(45mg),该化合物硫酸显红色;11~16流份过柱,用氯仿-石油醚(10∶1)洗脱,每份收集20ml,5~8流分经石油醚-丙酮(15∶1)洗脱,得化合物Ⅵ和Ⅶ;17~22流份过柱,用石油醚-丙酮(20∶1)洗脱,得2~6流份,过凝胶SephadexLH-20,甲醇洗脱得化合物Ⅴ();
醋酸乙酯部分提取物用氯仿-醋酸乙酯(20∶1~4∶1)梯度洗脱,每份收集50ml,经TLC检测,合并成分相同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经过氯仿-丙酮(30∶1)洗脱,每份收集约30ml,4~18流份经石油醚-丙酮(2∶1)洗脱,得化合物Ⅰ。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无色晶体,易溶于醋酸乙酯,mp:~℃;分子式C24H28O9;质谱EI-MS:470,417,324,292,264,94,81;核磁共振13C-NMR()δ:(C-1),),(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21),,(-OCH3),(-CH3);核磁共振1HNMR()δ:(2H,m,H-1),(1H,m,H-2a),(1H,m,H-2b),(2H,m,H-3),(2H,t,J=),(1H,s,H-7a),(1H,m,H-7b),(1H,m,H-8),(1H,s,H-11a),(1H,d,J=),(1H,s,H-14),(1H,s,H-15),(H,s,H-16),(3H,d,J=),(3H,s,CH3CO-),(6H,s,-OCH3)。核磁共振13C-NMR和核磁共振1HNMR数据与文献[3]中化合物MallotucinB一致,确定化合物Ⅰ为MallotucinB。其结构式见图1。
化合物Ⅱ晶体,易溶于氯仿和石油醚,分子式C15H22O2;质谱EI-MS:234,191,178,163,133,91;核磁共振13C-NMR()δ:(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核磁共振1HNMR()δ:(1H,m,H-2a),(1H,ddd,H-2b),(2H,m,H-3a,H-3b,H-6b),(1H,m,,H-6a),(1H,m,H-7),(1H,ddd,H-8a),(1H,dddd,H-8b),(1H,dddd,H-9a),(1H,m,H-9b),(1H,m,H-10),(3H,s,H-12),(3H,s,H-13),(3H,d,H-14)。核磁共振13C-NMR和核磁共振1HNMR数据与文献[2]化合物Cyperenoicacid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Ⅱ为Cyperenoicacid。其结构式见图1。
化合物Ⅲ无色油状物,分子式为C15H24O;EI-MS(m/z):220(M+),217,189,147,124,109,81,55;核磁共振13C-NMR(),δ:(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核磁共振1HNMR()δ:(1H,d,J=),(1H,m,H-7),(3H,s,H-13),(3H,s,H-12),(3H,s,H-14),(each1H,brs,H-15)。核磁共振13C-NMR和核磁共振1HNMR数据与文献[4]中化合物Ent-spathulenol一致,确定化合物Ⅲ为Ent-spathulenol。其结构式见图1。
化合物Ⅳ晶体,mp:94℃,分子式C15H24O,质谱EI-MS(m/z):219[M-1]+,203,189,175,133;核磁共振13C-NMR(100MHz,CDCl3),δ:(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核磁共振1HNMR()δ:(1H,m,H-2a),(1H,d,J=),(1H,m,H-3a),(1H,d,J=),(1H,m,H-6a),(1H,m,H-6b),(1H,m,H-7),(1H,m,H-8a),(1H,m,H-8b),(1H,m,H-9a),(1H,m,H-9b),(1H,m,H-10),(3H,s,H-12),(3H,s,H-13),(3H,s,H-14),(2H,q,H-15)。核磁共振13C-NMR和核磁共振1HNMR数据与文献[2]化合物Cyperenol一致,确定化合物Ⅳ为Cyperenol。其结构式见图1。
化合物Ⅴ无色晶体mp:223~224℃,分子式C30H50O;核磁共振13C-NMR()δ:(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C-21),(C-22),(C-23),(C-24),(C-25),(C-26),(q,C-27),(C-28),(C-29),(C-30);核磁共振1HNMR()δ:(1H,dd,H-3),(1H,ddd,H-19),(1H,bs,H-29a),(1H,bs,H-29b),(s,-CH3);碳谱和氢谱数据与文献[5]中化合物Lupeol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Ⅴ为Lupeol。其结构式见图1。
图1化合物Ⅰ~Ⅴ结构(略)
化合物Ⅵ白色针状晶体mp:135~136℃,10%硫酸显红色,分子式为C29H50O;质谱EI-MS(m/z):414(M+),396,381,329,303,255,213,145,107,85。碳谱数据(13C-NMR,CDCl3,)δ:(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C-21),(C-22),(C-23),(C-24),(C-25),(C-26),(C-27),(C-28),(C-29);核磁共振1HNMR()δ:(t,1H,J=),(m,1H,3-H),为甾核骨架和侧链氢,(s,3H,19-CH3),(d,3H,J=),(d,3H,J=),(t,3H,J=),(d,3H,J=)。碳谱和氢谱数据与文献[6]中化合物β-谷甾醇一致,确定化合物Ⅵ为β-谷甾醇。
化合物Ⅶ白色针状晶体mp:168~169℃,10%硫酸显红色,碳谱数据(13C-NMR,CDCl3,)δ:(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C-21),(C-22),(C-23),(C-24),(C-25),(C-26),(C-27),(C-28),(C-29);核磁共振1HNMR()δ:(t,1H,J=),、(dd,JI=,23-H),(m,1H,3-H),为甾核骨架和侧链氢,(s,3H,19-CH3),(d,3H,J=),(t,3H,J=),(d,3H,J=),(d,3H,J=)。碳谱和氢谱数据与文献[7]中化合物豆甾醇一致,确定化合物Ⅶ为豆甾醇。
3讨论
大戟科Euphorbiaceae巴豆属CrotonL.植物多为乔木或灌木,稀亚灌木。全世界有八百余种,广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1种,4变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地区。该属多数品种能入药,少数品种有毒。该属植物主要含有萜类、生物碱、肌醇类、多酚等化合物。其中,萜类化合物最常见,二萜类化合物为该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8]。
本实验从大戟科巴豆属植物鸡骨香的干燥根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5个萜类化合物,2个甾体。从化合物的类型看,与报道的该属其他植物的化合物类型是相似的,主要是萜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1]邓世明.海南常用中草药名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9.
[2]LaddawanBoonyarathanakornkit,Chun-taoChe,,[J].Plantamedica,1988:61.
[3]TakeshiKawashima,TokyoTetsuoNakatsu,YoshimasaFukazawa,[J].Heterocycles,1976,5:227.
[4]张文,郭跃伟,MolloErnesto,等.中国南海豆荚软珊瑚中倍半萜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17(6):470.
[5]MochammadSholichin,KazuoYamasaki,RyojiMochammadKasai,[J].(3):1006.
[6]杨波,计莹,殷学治,等.宽叶苔草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202.
药学的研究背景范文 第6篇
中药学教材中名称相似的药物较多,如二活(独活、羌活),二地(生地、熟地),二苓(茯苓、猪苓),二术(白术、苍术),二冬(麦冬、天冬),二芍(白芍、赤芍),二贝(川贝母、浙贝母),二枳(枳实、枳壳),二皮(陈皮、青皮)等,可对其功效进行比较学习。如独活、羌活均能祛风湿解表,独活偏治下半身风湿,羌活偏治上半身风湿;生地、熟地均可滋阴生津,生地偏于滋阴清热凉血,熟地偏于滋阴补肾补血。该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2药源异同教学法
教材中具有同一植物来源、不同入药部位的药物很多。如姜、桑树、橘果、茯苓、瓜萎、莲、竹、紫苏、乌头等,其入药部位不同,功效也有区别,可列表比较。另外,蚕砂与僵蚕,何首乌与夜交藤,冬瓜皮与冬瓜仁,侧柏叶与柏子仁,槐花与槐角,仙鹤草与鹤草芽,车前草与车前子,芦根与苇茎,枸杞与地骨皮,金银花与忍冬藤,大青叶与板蓝根,马兜铃与天仙藤、青木香,槟榔与大腹皮,肉桂与桂枝等也属此类。教材中具同一药名、不同来源的药物也有很多,其功效各异。如,黄偏入肺疏风,白偏入肝明目;贝母,川贝母清肺润肺化痰,浙贝母清肺化痰散结;防己,木防己偏祛风,汉防己偏利水;五加,南五加偏祛风,北五加偏利水,刺五加偏补益;牛膝,怀牛膝偏补肝肾,川牛膝偏活血利尿;旱莲,墨旱莲偏补肝肾,红旱莲偏凉血止血;红花,红花偏温经活血,西红花偏凉血活血透疹。
3类药分组教学法
即先讲授每一类药的具体药物,然后按功效特点分组,再将功效相近的2~3味药物进行对比教学。以辛温解表药为例,此类药共有15味,可按功效特点分为四大组。第一组,功偏散寒,有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羌活、蒿本、葱白;第二组,功偏祛风,有防风、荆芥、白芷;第三组,功偏通鼻窍,有辛夷、苍耳子;第四组,功偏透疹,有胡荽、柽柳。教材第二章清热药中清热解毒药按所治病症不同将药物分为4类也属此法[4]。
4脏腑系统(归经)教学法
该教学法以中药归经理论为基础,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脏腑辨证用药、临床疗效观察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使学生理解药物对人体各部位的病变有选择性治疗作用,而体表病变可通过经络影响到内在脏腑,反之亦然。如用朱砂、远志治疗心悸失眠的心经病变,说明其归心经;用桔梗、苏子能治疗喘咳胸闷的肺经病变,说明其归肺经;而用白芍、钩藤能治疗胁痛抽搐,说明其归肝经;能治疗阳痿、_等肾系疾病的药物归入肾经,如仙茅、淫羊藿。另外,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也各有不同。如人参黄芪、百合玉竹、黄芩石膏、干姜细辛、苏子杏仁、五味乌梅、麻黄葶苈、车前石韦、厚朴桔梗等都入肺,但人参黄芪甘温补肺气,百合玉竹甘寒滋肺阴,黄芩石膏寒凉清肺热,干姜细辛辛温散肺寒,苏子杏仁降肺气,五味乌梅敛肺气,麻黄葶苈宣肺利膀胱,车前石韦清肺利膀胱,厚朴桔梗降肺气以通腑气等。
5效近比较教学法
即将功效相近、主治相似的药物予以比较,找出其异同。中药学教材中功用类似的药物特别多,该方法适宜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功用比较学习。其优点是简便易行,掌握准确、牢固,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打下基础。如三棱与莪术,乳香与没药,龙骨与牡蛎,附子与干姜,黄芩、黄连与黄柏,玉竹与黄精,龟板与鳖甲,肉苁蓉与锁阳,桃仁与红花,荆芥与防风,麻黄与桂枝,金银花与连翘等。
6功效推理教学法
即根据性味、颜色、质地等推导出药物功效。从性味上,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而苦寒药多有清热燥湿之效;再如辛味药的麻黄、细辛一般都能治疗肺部病变;麝香芳香开窍入心经,佩兰芳香醒脾入脾经。从颜色上,色白入肺,色青入肝,可推出青黛、青箱子、茵陈、柴胡等能治疗肝经疾病。从质地上,桑叶、蝉蜕质地疏松而轻,故有生浮疏散之功;赭石、朱砂质地细密重浊,故有沉降之性。
7取类比象教学法
即利用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的形态特征来比喻其性能功效,该教学法形象直观,利于指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如人参,其形似人,而人以元气为本,故人参大补元气;钩藤形似抽搐的四肢,善平肝息风;血竭色紫红,能生肌止血、化瘀定痛,治跌打损伤瘀血疼痛;栀子、连翘形圆中空有瓣似心脏而归心清心;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幼虫的菌座,因夏天在越冬蛰土的虫体上生出子座形的草菌而得名,为平补肺肾、止血化痰,治诸痨虚损调补之要药;沙苑子似肾形,因而补肾固精;橘核、荔枝核形似,因而治疝气肿痛等。另外,中医注重以脏治脏,如以肝治肝,以心治心,以皮治皮,以藤治藤、以核治核,此等药例不胜枚举。
8顾名思义教学法
即根据中药药名来分析其性能的教学方法。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名称各异。部分中药系根据其突出功效而得名。如防风祛风熄风,防风邪侵袭;升麻升脾胃清阳,其力较柴胡为强;续断续筋接骨,治筋伤骨折;番泻叶通泄大便,清导实热;木通苦寒通经,利尿清火;肉苁蓉为肉质植物,药性从容和缓,补而不峻;决明子长于清肝明目,为明目之佳品;益母草功擅活血调经,为妇科经产要药;千年健能祛风湿,强筋骨,治风寒湿痹兼肝肾亏虚。名中寓以主要功用,言其名则知其用。
9炮制功效教学法
药学的研究背景范文 第7篇
选题有几种来源,要么来自于指导老师的专业经验,要么来自文献阅读或是已有选题的延伸和扩大。医院药学所能提供的选题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药学方面
治疗药物监测
指导老师可以选择日常监测病例较多的品种之一,指导学生回顾性分析血药浓度与某一临床治疗效果或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通过整理血药浓度数据并查阅相应病历,了解药效观察指标或药品不良反应的具体临床表现,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药物治疗浓度范围的临床意义及治疗药物监测在指导个体化给药中的作用。
处方分析
关注药品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在开展静脉药物集中配置(PIVAS)的医院能给这类课题提供良好的数据平台。收集本单位临床上使用药物常见的药物配伍情况,特别注意中药注射剂,通过文献检索和实际工作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些药物配伍后的稳定性实验,逐步累积药物配伍的知识,为临床用药提供数据参考。
生物等效性实验研究
在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运用HPLC等方法进行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利用度研究,并可延伸到上市药品的药剂质量评价研究,为医院药品遴选控制质量提供科学根据。
2.医院制剂
优化制剂处方
这类选题多由指导老师常年工作经验所提出或新技术的应用所激发,可对于一些质量不够稳定的制剂处方进行改进,通过稳定性试验评价制剂原料、制剂工艺及制剂成品外观,优选最优处方。
摸索含量测定的方法
医院制剂药检室的主要工作是根据质量标准对药品质量进行检验,所以制定控制药品内在质量的质量标准可作为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摸索出优于原有测定方法的测定手段。特别是需要预处理的样品,通过中间环节的改进,摸索出更方便、准确的检测方法。
在实际生产中摸索高效低耗的节能方法
对设备、制备工艺或生产环节进行改进,不断实践验证,摸索出高效低耗的节能方法。
为中药制剂的开发做前期的实验工作
药学的研究背景范文 第8篇
关键词:新医院财务背景;公立医院;收入;支出;核算;变化
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是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依据,是医院综合效益提升的保障。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医院对收入、支出分类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增加了科教收支项目,调整了收支核算结构,并改进了医院管理费用的核算方法,完善了医院财务报表,提高了医院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收入支出分类调整分析
在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医院收入与支出的含义,其中医院的收入指的是基于医疗服务活动收取的合法资金;支出指的是在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活动中,造成的资金、资源以及资产的损耗。在新医院财务背景下,明确了对收支的管理制度,同时将医院收支划分到医院预算管理工作范畴,并根据收入来源以及支出范围等,收入与支出进行了科学的划分,推动医院医疗卫生改革。另外,医院药品收支管理在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实行统一核算,并根据药品用途的区别,对药品管理的教学项目、科研项目等作用实施分类。对医院收入与支出的详细划分,体现出公立医院的特殊性,为我国公立医院加强财务活动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增加了科教项目收支
公立医院不仅承担着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以及科研任务。在传统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科教收支并没有划分到医院收支管理项目中,而是作为一项专项资金,导致医院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医院整体财务信息的质量。在新的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明确地将科教收支纳入整体的收支管理系统,同时增加了科教项目收支核算,加强了对医院科研、教学等活动造成收支的管理。这一改变有效地缓解了医院科教项目收支管理混乱局面,将科教项目收支纳入整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保证了医院财务信息的完整性,提高了医院财务信息的整体质量。
三、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调整了医药收支核算
在现行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医院收入主要包括药品收入、医疗服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然而根据国际惯例,往往将药品收入归入医疗服务收入中,因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对药品的使用也属于医疗活动,同时药品管理也是医疗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药品收支需要归入医疗收支范畴中。新医院财务背景下,会借鉴国家惯例,并结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实际的发展状态,将医院药品收支管理作为医疗服务收支管理的一部分,同时调整医院药品收支核算,细化医院药品收支科目,避免出现药品支出与医疗活动不匹配等现象的发生,提高医院药品收支核算与医院实际运营状态的适应性,增强我国公立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效果。
四、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管理费用核算得到了改进
医院管理费用也是医院支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医院后勤单位、行政单位在进行相关工作中带来的支出费用。对于医院整体的支出费用来说,管理费用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管理费用涉及医院的各个科室,在管理费用核算过程中工作量较大,工作复杂性也相对较高。现行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管理费用重要是按照科室人员比例实施分摊,即将医院的管理费用按照药剂人员、医务人员所占有比例,划分到医院药品支出以及医疗服务支出中,但是由于药品数量、医疗人员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化为药品支出的管理费用很少,而医疗服务支出中管理费用却占有很高的比重,从而影响医院总体成本费用。另外,按人员比例分摊管理费用的方式,其本身就缺乏公平公正性。在新的医院财务背景下,改进了这一分摊管理费用的方式,将医院管理费用作用独立的支出费用,并在医院财务报表中直接反映出来,提高了医院管理费用核算的公平性,保证了管理费用的真实有效性,提高了医院管理费用核算的科学性,并促进了我国公立医院相关财务制度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五、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会计报表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财务核算工作要求也逐渐提升,对医院成本构成、现金流等情况也越来越重视。在新的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财务会计报表中会增加成本构成表、现金流量表等具体内容,同时也改进了医院财务会计报表的排列方式,使我国公立医院财务报表排列顺序与国际惯例相适应,同时保证新的财务会计报表与我国公立医院实际运营情况相符。基于对医院财务会计报表的完善,有效地提升了财务报表的通用性,保证我国公立医院财务报表信息能够适用于更多使用用户。
在医院收支总分析表、医院收支明细报表等方面,新医院财务背景下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医院医疗成本从功能、性质两个方面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析,提高了医院运营管理中对医疗服务成本核算管理的重要性。从功能层面上,将医院医疗服务成本细分为医疗技术成本、临床服务成本、辅助医疗成本、管理成本等;从性质层面上,将医院医疗服务成本划分为卫生材料成本、人员成本、药品成本、医院资产折旧成本等等。医院管理者以及国家相关医疗卫生管理部门,都能够通过这些详细的成本报表,了解医院实际的运营情况,为医院发展重大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可以说,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对医院财务会计报表的完善,对医院资源优化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医院运营的成本,增加了医院运营的经济利益,帮助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提高其社会效益,对我国整体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都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六、总结
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收入支出核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逐渐与国际接轨,同时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以往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收支管理混乱、收支失衡等问题,在新的财务制度下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健全了医院收支核算管理体系,提高了医院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相信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会得到不断地完善,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进程,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艺.新医院财会制度关于收入和支出核算的变化探析[J].财会研究,2012,32(4):124-125.
[2] 石梅.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收入和支出核算变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31(6):99-100.
[3] 孙亚玲.解读新医院财会制度关于收入和支出核算的变化[J].中国卫生经济,2012,27(5):35-36.
[4] 刘正中.新旧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核算的差异[J].中国卫生经济,2013,35(7):1114-1115.
药学的研究背景范文 第9篇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或曰是钻故纸堆的一门学问。这样的研究也能创新吗?当然能,“温故而知新”。本草研究中的创新,其成果与临床、实验研究有所不同,但判断创新的标准大抵相同。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角度的变换、研究深度的掘进、研究层次的提高、新史料的发掘、新理论新观点的提出,等等,只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发前人之未发,都可以称得上创新。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 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 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难芯糠矫娉晒?橙弧U夥矫孀钪匾?慕?故潜静莸哪柯佳а芯俊A??帷断执姹静菔槁肌贰⑸兄揪?取独??幸┪南拙??罚?约白罱?霭娴摹度??幸酵际榱?夏柯肌返仁椋??旧贤瓿闪酥泄?诘乇静葑_?哪柯佳У鞑椤?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 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 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 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 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 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 究平庸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草文献的研究已经到头。事实上百年之间,我们还只不过是围着中国内地所存的汉文本草专著打转转。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们的研究还 很肤浅(如《滇南本草》多种本子究竟那一种能算是兰茂所处时代的作品?传世的《绍兴本草》抄本有没有一个祖本?等等),国内不有可能出现或出上新的本草专 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为我们所知者。最近从日本接引回归的《药性会元》、《药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国内学者过去就从不知其底里。原以为失传已久的 墨西哥传教士石铎碌(石振锋)所著的《本草补》,最近笔者才从国外获得了它的影印件。这说明本草书志的研究尚未完结。马继兴先生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中医药 联合目录研究课题将把本草文献的调查推向深入,这就是一件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此外,非本草专者的医书,乃至非医书中蕴藏着大量未被本草专著收录的药物资 料,这些资料的调查、汇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献研究者未来的用武之地。 厚古薄今是过去医药历史研究的普遍现象,近现代本草文献还有待整理研究。少数民族药学文献至今罕有报道。和中国本草一脉相承的日本、朝鲜本草也很少有中国 学者问津。因此,未来本草文献研究不应该故步自封,开拓新领域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
本文用较多的笔墨介绍谢宗万先生在药物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的业绩,井无忽视其他专家成就的意思,只是想借用此成功之例,说明要想在本草研究中不断创新,必须注意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注 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将实践上升到理论,为下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开辟天地。同时也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创新就不能安于老套路,必须根据各人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应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可是近些年来,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已经发表的 文章中就可以发现许多品种中早已有人考证过的,结论雷同。有些混淆品种中的常识性问题,也有人再次重复前人的劳动。至于平时审稿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更 多了。再者,选题基本上集中在植物,而动物、矿物方面的考证文章少而又少,这和本草记载的各类药物比例是不相称的。以矿物药为例,至今专门的论著只有王嘉 荫195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的矿物史料》。
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与本草文献研究有所不同,前者需要有与药物基原考订相关的专业知识 (如动、植、矿物分类,药材鉴别知识等)。也正为如此,散布全国的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员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地利之便,补习一些本草文献查找方面的基础 知识,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药物品种混淆的实际问题,开展本草考证。至于信息来源,有志于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的同道,应遵循一般搞科研的基本方法,追踪本学 科最新进展。同时,在选题之前,应该检索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工具书和专著。如果《中药大词典》、《中药材品种论述》等书都不看,怎么能保证不做无用功呢?
药学的研究背景范文 第10篇
>> 推动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 创新中医药产业发展 中医药文化研究发展简述 亳州中医药文化发展探析 山东省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与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中医药发展纲要背景下陕西省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文化营销与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 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福建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对中医药教育影响述评 山东省编办、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书记工作实录(八) 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基础及策略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浅析 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路径创新研究 中医药规划出炉政策护航产业发展 中医药产业发展状态分析 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董君.山东省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5]韩娜.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2015,(8):49-50.
[6]张文珍.创意山东建设的实践价值与思路对策[J].理论学习,2012,(10):30-34.
[7]中国产业信息.2014年我国中成药行业产量数据深度分析[EB/OL].(2014-02-19)[2016-5-13].
[8]2014年全国中成药产量情况.[EB/OL].(2015-03-18)[2016-5-13]..
[10]山东加快发挥技术改造对中药产业转型升级.[EB/OL].(2015-01-29)[2016-5-13] .
药学的研究背景范文 第11篇
学科是指专门的知识体系,学科建设是围绕着学科学术的发展与知识的创新所做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学科交叉应是指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专家伍德沃思,便开始使用跨学科一词,起初对跨学科的解读类似于“合作研究”[1]。即研究中需要具备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的共同参与。1972年,在经合组织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组织的跨学科研讨会中,将跨学科界定为,对2个或多个不同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既是学科间互动的过程,包括从简单的学科认识交流到材料、概念群、方法论和认识论、学科话语的互通有无,乃至研究路径、科研组织方式和学科人才培养的整合[2]。学科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概念———知识体系与实体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的灵魂,实体学科则包含学科队伍、学科平台等,具有承载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学科学术、创新学科知识、培养学科人才等功能。纵观人类各学科知识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无一不是汲取了同时代相关领域新的知识和技术成果,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包容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本学科学术的发展和知识的创新。学科建设工作是为促进学科学术的发展和知识的创新,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是产生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正如学者所说,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催生重大科学成就;学科交叉融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和特征[3]。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积极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于学科学术发展、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2中医药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中医药学科是以中医药知识为主体的学科,中医药知识或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医学和哲学的融合,或者说是借助哲学为说理工具的医学,其理论具有显著的哲学特征,即比较宏观,在临床上对很多疾病都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其优点。但中医药理论相对抽象,思辨性较强,很难统一标准,具体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中医药学科固有的理论正是阻碍中医药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使其理论现代化才能真正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但在实践当中,中医药理论如何现代化的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很多项目的研究也仅停留在中医药理论的现代阐释上,而这种阐释充其量只是以管窥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反映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目前,学科建设在学科(知识体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为高校所共识,中医药学科在重点学科建设格局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校级重点学科到地方或省级重点学科,再到部级重点学科,都有中医药学科的身影,重点学科建设已对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但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科方向的局限、人才队伍的局限和基地平台的局限三个方面。(1)学科方向规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过于局限将会限制学科的发展。而目前中医药学科的研究方向大多数都局限在本学科有限的领域之内,且并没有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内涵。这种基于自身狭窄领域的研究视野很难实现学科学术发展的突破。(2)人才队伍也是目前制约中医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我们培养了大批的硕士和博士,很多中医药学科现在高学历者所占比重已经很大,但其专业知识相对单一,学科基本上仍是相同专业者的俱乐部。这种知识的结构的单一性也造就了学术研究思维的同一性。(3)基地平台的相似性问题很突出。中医药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相关学科的研究仪器和设备来开展自身学术的研究工作,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建设什么样的平台要从自身学科的性质出发,一定要遵从自身学科内涵的发展规律。兼收并蓄是任何学科发展的共有特点和规律,中医药在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也一定要遵从这种特点和规律。在中医药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方向的狭窄性、学科队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及学科基地平台的相似性等这些问题必须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中才能真正解决。
3在学科建设中促进中医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这三个根本任务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1以方向凝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方向既要保持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又要在不偏离其内涵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其外延,这是学科学术不断发展、创新和保持学科活力的保证。而支撑学科方向的是具体的研究项目,学科方向规定着研究项目的范围,研究项目又促使学科方向不断凝练。学科研究项目的申报一般要符合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受国家或地方政策导向的影响。因此,学科方向的凝练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分工也愈来愈细,作为服务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项目,其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涉及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学科所能完全具备的。尤其对于中医药学科来说,其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相去甚远,而目前开展中医药研究工作基本离不开现代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相关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支持。这就使学科交叉成为学科开展项目研究和方向凝练的必经之路。胡瑞等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分析,发现跨学科研究组织是科研项目得以实施完成的重要载体,而灵活机动的跨学科组织是麻省理工学院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设有许多临时性的、以主要研究方向命名的跨学科研究组织,这些组织以研究任务为导向,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集结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课题组随着研究任务的完成而解散[3]。目前该校大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已超过60个[4]。这一通过研究项目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措施是麻省理工学院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有力保障。这一举措也是国家多年来一直所大力倡导的,如973研究项目、协同创新项目等项目的立项研究工作,必须由多个学科组建成大团队联合攻关。以项目研究带动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很自然的一种方式。
3.2以队伍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人是学科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科建设的一切活动是由人来具体实施的,因此,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学科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善于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学科往往走在科学的前列。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更需要借助现代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虽然中医药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但中医药知识理论的发展从来也都不排斥外来的学科,那种故步自封,以为单一的中医药学科知识可以独自存在于学科知识大洋中的想法是固执和危险的。而相当多的中医药学科队伍学缘结构不甚合理,近亲繁殖情况较为严重,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强,这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我国中医药学科学术水平长期以来难以有较大或实质性发展的原因之一。由于相当多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学科学术队伍都是本校甚至本院系培养的,其知识的面和量、知识的结构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对学科队伍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这种现象亟待改变[5]。因此,中医药学科要根据需要在建设中善于吸纳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当然这些人员要基于共同的志趣,为了共同的学术目标。这些知识背景不同的人员围绕着学科共同的研究方向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极有可能激发出创新的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科学术的创新,并产生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3.3以基地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基地是学科从事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载体,基地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开展学术研究的层次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医药学科要与时俱进,跟上现代科学的步伐,科学研究是其必经之路。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趋势是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知识、方法和技术均不可能独立完成本学科的研究工作。学科在基地建设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开展本学科学术研究工作需要,以本学科研究方法为主体,涉及相关学科的方法技术为辅助,实现在基地建设上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当然,每个学科的基地建设基础不同,有条件的可在完善自身基地的建设中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基础较弱的学科则应充分利用学校、院部或其他学科的基地、实验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等,为我所用,在开展具体研究工作中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4结语
药学的研究背景范文 第12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2-1878-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的意义
当前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医药执业人员参与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并能够协助这些决策过程,使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达到最合理的利用。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多点,随机长时间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其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差别的学科。药物经济学不仅关注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成本、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药,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服务的供方、医药服务的供方、医生以及病人、医疗保险公司,并以最大限度合理利用现有医药卫生资源为目的。
2 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
成本-效果分析法(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成之一,主要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效果比值法:是成本与效果的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在于平衡成本和效果。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点,采用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所产生的效果来表示(C/E),对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比较。(2)增量成本效果比值法:当有的方案可能花的成本很高且产生的效果也很好,这时就应考虑每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所花费的成本,即增加的成本-效果比(C/E),它代表了一个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个方案比较而得到的结果比。比值越低表明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所需追回费用越低,该方案实施意义越大。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特点要求终点是成本、效果。结果单位是临床效果指标,结果是成本效果比例,不能进行疾病间比较,不能与非医疗开支比较。
成本-效益分析法(Cost-Benifit Analysis,CBA):成本效益分析是比较单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之间,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之间,或其他干预所消耗费用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结果值(效益)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成本和效益均用货币来表示。效益可是多方面的,比如,如果效益是挽救了生命、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或降低了发病率,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开发研究生物工程制剂如疾苗、菌苗等有治愈性疾病功效的药物产品或根除疾病的某些药物产品,那么那些生存者的货币金额值、改善的生活质量或避免因发病所消耗的全部卫生资源的货币价值就是效益。成本效益分析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他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特点要求:成本、效益、结果单位用货币值单位表达。结果表示成本投资的净效益,与不同疾病间能够比较,疾病与非医疗间开支能够比较。
成本效用分析法:(Cost UtinIity Analysis,CUA)分析法:它是在结合考虑用药者意愿,恰好和生存质量的基础上比较供选治疗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分析的发展,与成本效果分析有相似之处。在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经济合理性,从某种程序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性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症状改善、体重增加)。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都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比较时兴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特点分析、成本、效用、结果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结果表示成本效用比值,能够进行疾病间比较,不能与非医疗开支间进行比较。
最小成本分析法(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CMA):又称为成本分析法,成本效果分析的一种特例,它要求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他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它要求药物的质量、厂家、产地完全相同,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不良反应,持续时间完全相同,选择成本最低的治疗认为成本最小是最理想的方案,所以应用范围较局限。特点:分析药物效果相同,结果是货币单位。结果表示成本差别,不能进行疾病间比较,不能与非医疗开支比较。
3 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出发点,哪些成本应包括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和如何进行成本测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关键,因为它将直接影响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分析的观点应站在病人和社会的观点立场上,分析要素成本。成本项目的评价问题应注意:非市场项目和社会间接成本的估价问题;成本分摊问题;投资性成本如何计算;隐性成本的测算都应注意合理性。样本的选择:样本大小合适,要适合给定的统计学差异需要的最小观察数。减少偏倚问题:注意选择偏倚,与混杂偏倚依从性问题:在一项药物经济研究中,如果不依从性的比例很大,如在10%~20%甚至更高,则应仔细分析原因,对研究的质量也应该进行评价。在单中心与多中心研究中应注意综合考虑,注意其真实性与合理性,确保分析结果的研究质量[2]。
参考文献:
药学的研究背景范文 第13篇
1、黄酮类
益母草总黄酮的含量为0.28%。肖谷清等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总黄酮,得出微波功率处于解冻、微波时间5min、固液比为1∶40、益母草粒度为细粉、浸泡时间60min时,提取效率最佳。蔡晓菡等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LH-20柱等从益母草分离得到5,7,3',4',5°-五甲氧基黄酮、汉黄芩素、大豆素、洋芹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等5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前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益母草属中分离得到,后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丛悦等从益母草分离得到槲皮素-3-0-洋槐双糖苷、异槲皮苷、金丝桃苷、苯甲酸、槲皮素、芹菜素、芫花素和芦丁等8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前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后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邓屾等采用硅胶等柱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从益母草体积分数50%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黄酮类成分,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槲皮素-3-O-刺槐糖苷、山柰酚-3-O-β-刺槐双糖苷;首次从益母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和kaempferol3-neohes-peridoside。
2、二萜类
主要有益母草素、前益母草素、前益母草乙素。1982年Giuseppe等从L.sibiricus中分离得到3个新的二萜类成分后,PoMing、Deniz、Georgi等先后从益母草属植物分离鉴定出30余种二萜类成分,按成分分为枞烷型和半日花烷型双环二萜。从白花益母草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的Ls_1、Ls_2、leonotinin、leonotin、dubiin和nepetac-furan等6个化合物在组织培养中显示中度的抗白血病细胞(L1210)的细胞毒活性。另有研究,前益母草素是一种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拮抗剂,能竞争性的抑制血小板上的PAF受体产生抗凝作用。
3、益母草多糖
多糖是一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生理活性广泛。益母草多糖对正常小鼠机体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蔡文燕等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益母草多糖,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在温度90℃条件下提取2h,液料比为1∶35,乙醇浓度为70%,提取率可达4.86%。
4、微量元素
益母草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Fe、Mn、Zn、Rb含量较高,主要存在于益母草的叶和花中。蒋品等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野生益母草和人工种植品中Fe、Cu、Zn、Mn、Li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发现,二者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异不大。
5、阿魏酸
阿魏酸具有抗氧化、降血脂和血管调节等多种生理活性的成分。罗毅等从益母草中分离鉴定出阿魏酸。
6、环形多肽
主要有环形多肽益母草宁、环益母草多肽A、B和C,后两种互为异构体;研究显示,从益母草果实中分离得到的环九肽CycloleonuripeptidesE和Cycloleonuripep-tideF对大鼠动脉有中等强度的血管舒张作用。
7、其他
从益母草中分离得到的其他成分还有挥发油、脂肪酸、丙醇苷、环烯醚萜苷、胡萝卜苷、益母草酰胺及β-谷甾醇等。
二、药理研究
1、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益母草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SOD活性,提高心肌抗氧化能力,稳定心肌细胞膜,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减轻细胞内钙超负荷,从而阻止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永凤等采用Iso致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研究益母草碱及水苏碱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结果表明,益母草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自由基的过氧反应有关。另有研究表明,益母草碱可对抗垂体后叶性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可浓度依赖性地拮抗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的肥大反应;水苏碱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肥大,抑制活性氧含量增加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2、对肾脏的作用
晁志等采用生理盐水、益母草碱溶液、水苏碱溶液以25ml/100g的剂量给大鼠灌胃,结果表明,两种生物碱均能显著增加大鼠尿量,其作用在2h内均能达到高峰,尿液中的Na+及Cl的排出量增加,K+的排出量减少,故可作为作用和缓的保钾利尿药。蔡浙毅等实验研究证明,益母草可增加肾血流量、改善外髓层血液瘀滞状态、降低血液黏度,从而调整了肾内血流动力学,防治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作用。夏晓红等研究结果也显示,益母草对GM所致的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AFR)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3、降低血液黏度和抗血液凝固作用
益母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血黏的作用。黎就明等将高血黏症患者的血标本分成两份,分别加入生理盐水和益母草注射液,测定对照和试验血标本的高低切速下的全血黏度及比较加药前后血黏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试验组血黏度有显著性差异,益母草具有可靠的降血黏的作用。袁忠治等将20只白兔随机分为益母草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作双侧膝内侧动脉切断后吻合术,制作微小血管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术后做扫描电镜观察和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表明,益母草注射液能减少红细胞、血小板、纤维素和白细胞在受伤的小血管内壁中聚集,使红细胞压积、全血比黏度低切部分、全血还原比黏度低切部分和黏度指数显著降低,具有预防和抑制微小血管血栓形成的作用。
4、血液流变学作用
丁伯平等用皮下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素加冰浴制作大鼠大鼠血瘀模型,静脉注射益母草,结果表明益母草通过降低全血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了大鼠的血瘀状态。微循环障碍是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直至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500)在导致大鼠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同时,可引起大鼠肝、肾、肺等器官组织形态的损伤,可见红细胞瘀滞、血栓形成和坏死;研究表明,益母草注射液对Dextran500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大鼠的血液微循环及淋巴微循环障碍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可减少心肌一氧化氮的合成与释放及提升Dextran500致DIC大鼠的平均动脉血压(MAP)。
5、免疫调节作用
徐庆乐等研究发现,益母草水煎剂各浓度组均可显著提高小鼠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及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徐杭民等研究证实,前益母草素对由刀豆素A(ConA)活化的T细胞有较强的促进增殖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其作用是单独使用ConA的5~8倍。李发胜用卵清蛋白为抗原给小鼠注射后分别给予小鼠灌服低、中、高剂量的益母草多糖,结果表明益母草多糖可促使细胞分泌干扰素γ,进而通过干扰素发挥免疫增强作用。此外,益母草在体内可诱生白细胞介素2,提高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
6、抗炎、镇痛作用
王丽娟等以阿司匹林为对照,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及急性炎症模型对益母草的镇痛抗炎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60g/kg、90g/kg益母草水煎液及阿司匹林均能延长小鼠对热刺激疼痛反应潜伏期,小鼠在10、20min内扭体次数减少,并明显减轻二甲苯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致大鼠足跖肿胀,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镇痛及抗炎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近或稍弱,表明益母草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其抑制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有关,抗炎作用可能与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渗出、加速吸收有关。
7、对失血性休克的干预作用
益母草可明显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液流变性、减轻血液及淋巴微循环障碍,同时降低重要器官肝、肾、心、肺的自由基损伤、一氧化氮合成与释放,从而对失血性休克发挥良好的干预作用。
8、对子宫的作用
益母草具有子宫兴奋作用,能使子宫收缩及张力明显增强,促使子宫恢复。李霞等研究表明,益母草碱能明显抑制药物流产后大鼠子宫出血,减少子宫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宫内滞留物,加强子宫收缩和复旧,血清E2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作用与血清E2水平的显著提高及子宫收缩活动的增强有关。此外,刘金海通过研究益母草对子宫微循环的影响,发现益母草有明显改善大鼠子宫韧带微循环作用,可对抗PGE2引起的大鼠子宫韧带微循环障碍。王永宏等用不同浓度益母草水提取液和LPS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正常人子宫平滑肌细胞,测定细胞增殖状况及凋亡率,结果显示益母草组细胞活性(A值)均低于LPS模型组,而细胞凋亡率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表明益母草具有抑制炎性增生的作用,可以改善子宫的炎症状况。益母草对子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赵丁等研究发现,益母草可对抗缩宫素诱发多种条件下子宫平滑肌的痉挛,发挥治疗痛经的临床功效。
9、降脂作用
董仁寿等用益母草注射液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结果:除了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外,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也明显下降,说明益母草具有降血脂的作用,有利于减缓冠状动脉硬化过程,阻止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此外,钱海兵等研究发现,益母草碱10mg•kg-1、5mg•kg-1均能调节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代谢紊乱,使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降低,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各项异常指标,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
10、抗肿瘤作用
肿瘤的多药耐药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直接导致肿瘤化疗的失败。胡耀昌等采用SRB法及中效方程式测定益母草提取物对药物敏感KB-3-1细胞及耐药性KB-V1细胞的多药耐药逆转率,用合并指数方程式分析与阿奇霉素合用的协同作用,该研究首次发现,益母草提取物可逆转KB-V1细胞多药耐药性,并且与阿奇霉素合用对多药耐药细胞及药物敏感细胞均表现出生长抑制协同作用,而且在多药耐药细胞上的协同作用更好。宋霏采用MTT法观察益母草水提物及醇提物对人子宫颈癌以及小鼠体内肉瘤的抑制作用,结果:108、180和300μg/mL的益母草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对子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此外,水苏碱对小鼠乳腺癌也有抑制作用。
11、抗诱变作用
朱玉琢等研究益母草对小鼠遗传物质损伤的影响,发现其对醋酸铅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和畸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邢沈阳等研究证实,益母草提取液2.0g•kg-1、4.0g•kg-1和8.0g•kg-1等剂量组对环磷酸胺(CP)所致的微核率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说明益母草对小鼠遗传物质具有保护作用,即具有抗诱变作用。
12、抗菌作用
益母草黄酮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着黄酮液浓度的增加,细菌的生长速率常数呈线性降低,最佳用药浓度分别为1.743mg/ml、1.653mg/mL,益母草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稍高于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13、对脑中风的治疗作用
朱依谆等从益母草中提取得到的有效单体化合物-益母草碱(SCM-198),对治疗脑中风具有明显疗效,能明显减少脑缺血造成的大脑皮质的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脑细胞耗氧量,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反应造成的细胞死亡,并激发三磷酸腺苷的活性,阻止细胞的进一步坏死、凋亡,以达到减少脑组织坏死的目的。
14、抗衰老作用
邓琳等研究表明,益母草可抑制中波紫外线照射后细胞因子TNF-α的分泌和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对角质形成细胞具有光保护作用。此外,徐蓉等采取高剂量中波和长波紫外线短期联合照射的方法,建立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探讨益母草对紫外线所致皮肤光老化的防护作用,结果:各组小鼠皮肤组织中CAT、MDA、SOD、HyP、GSH-Px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益母草对紫外线照射所致皮肤光老化的损害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三、临床毒理研究
长期的应用实践表明益母草安全有效,历代本草均未见其“有毒”的记载,表明其毒性较低,正常范围内使用不会产生毒副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使用剂量过大或长时间应用,也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四肢麻木、多汗、腰痛、血尿或流产、宫血、血压下降、甚至发生休克及全身皮肤发红、胸闷心慌、呼吸加快等急性过敏反应,所以临床应用应严格控制其剂量,尤其本品能直接兴奋子宫,可导致腰痛、流产等,孕妇应慎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