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部总体教学计划,结合本年级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105人,都是从小学升上初中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方面看,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水平与小学生差别不大,在适应新的初中生活方面还要有一定的磨合期;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不少学生来自非课改地区,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起始年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世界大洲大洋的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展示,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国土的组成—邻国—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村落城镇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
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着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素养,注意知识的有机整合,大胆处理和创新教材,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第
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
五、预期目标:
1、所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亲近自然、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力争使本学科成为优质学科,学生成绩优秀,不出现低分现象,培养高分层。
六、实施措施:
1、掌握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精神,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2、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3、以学案教学为主,本期学案力争超过教案的三分之一,少讲多读,精讲多练;
4、加强教学研究,进行内容整合,减轻学生负担;
5、辅差帮困坚持不懈,确保无人掉队。
6、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7、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会议、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生率,把学科成绩跃上新台阶。
七、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学生能力是否提高;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价方法:活动法、观察法、项目评价法、自评法
3、评价过程:要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按期积极参与的程度和能力的体现作出评价。
八、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xxx活在社区里6课时
预备课1课时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2课时
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2课时
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课时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7课时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二课自然环境2课时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2课时
探究课从地球以上看世界1课时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10课时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3课时
第二课山川秀美3课时
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课时
探究课游历华夏1课时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13课时
第一课家住平原2课时
第二课与山为邻2课时
第三课傍水而居2课时
第四课草原人家2课时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2课时
第六课文明中心——城市2课时
探究课来自家乡的报道1课时
以上总计课时为36节,其余为机动课时,可以用于复习、考试和其他安排,但总体上不与学部教学处的安排相冲突。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2篇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黄河的发源、历史,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全面深入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xxx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重点,筛选、整理、加工所收集的资料,形成文稿,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活动结束时,评出一个优胜组,评出一个活动小明星。 【教学手段】多媒体 【活动时数】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走进黄河,领略黄河文明,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反思黄河忧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首先让我们随着同学的脚步走进黄河。 (展示目标,学生明确目标)
一、第一篇章 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历史 1.了解黄河的概况。
(1)学法指导:把听到的有效信息记下来,丰富知识储备,这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2)微课展示黄河地理概貌及沿途风光,学生欣赏。 (3)课堂大练兵:
考考你: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 黄河发源于哪座山? xxx入什么海? 黄河全长多少公里?
黄河的形状和哪个汉字相似?
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流域的哪一个省? (1)它是黄河下游的一个省;
(2)它有着悠久的文化,xxx在这里诞生;
(3)高高的泰山就耸立在这里,黄河也在这里入海。 2.走近黄河的文明。 黄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
旧石器文化:陕西的大荔沙苑遗址、山西的沁水下川遗址。 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 青铜器文化:商城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 历代xxx朝在黄河流域建了都城
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殷(今河南安阳)、xxx都镐京(今陕西西安)、xxx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今西安市)东汉定都洛阳、xxx定都洛阳、隋唐均定都长安、xxx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3.教师小结过渡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雄浑跌宕,悠悠历史中,她以其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势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无数文人墨客歌颂她,赞美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黄河文明吧。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3篇
1、在地图上描绘出黄河的干流。
2、唐代大诗人xxx:“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她流到了哪个海?
3、黄河干流流经了哪些省区?
4、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和xxx;两条重要支流:汾河和渭河。
5、对照课本P50中国地形图,找找黄河主要流经了哪些地形区? 生结合探究单,自主学习有关黄河的概况。 师生互动,反馈探究结果。
师:关于黄河的诗句还有很多,其中xxx有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结合书本和图册找出黄河的源头和入海口。 生: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入渤海。
师:黄河的干流自西向东流,和我们中国汉字中的哪个字形状比较接近呢? 生:几字
师:对,黄河呈现了一个大大的几字型。请同学们用笔描出黄河的干流。 师:那黄河全长多少?是我国的第几长河? 生:5400多千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师:黄河依次流经的省区有哪些? 生:
师:黄河可分为三个河段,请同学们找出黄河的分段点。以及支流。 生:内蒙古的河口,河南的xxx。黄河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 师:黄河流经的地形分别是什么?
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四)开发与治理黄河
展示PPT:第三篇章:开发与治理黄河 生完成P56页练习。
(此处有两种方案供xxx老师参考)
方案一:问:结合课文P56,谈谈如何合理开发黄河。 生:发电
PPT超链接:想一想:大型水电站集中分布在哪些地段?为什么? 生:上中游交界。
师总结:地势的三级阶梯„„ 生:灌溉 生:旅游
问:观察景观图,你发现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什么变化?
生答:地上悬河
出示《地上河示意图》
师讲解:我国最高的地上河,在河南开封附近一段。此处的河床已高出开封市区地平面
7、8米,最高处有10米以上,而且,河床每年不断在增高。
师:黄河下游为什么会出现”地上河”现象? 生:泥沙沉积。
师:泥沙从哪里来的?
生1:从上游来。
生2:从中游来。
师:同学们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呢?
生3:我认为从中游来,那里有黄土高原,这种土土质松,河水一冲,都冲到下游去了。
生4:我也认为从中游黄土高原上来。因为上游的泥沙大多已沉积成宁夏平原、还有河套平原。
师:你分析的有道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从中游每年输往下游的泥沙有16亿吨,其中有4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中。河床高出两岸河堤之外的平原。 出示动态图片,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师:每年,国家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固、加高大堤。但依然存在高度的隐患。 展示PPT: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到新中国成立前多年中,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每3年就达2次;下游改道26次,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个入海口。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师:所以治理黄河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治理xxx键在于什么?对此,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
生1:中游植树造林。
生2:不乱砍树,砍了也要及时种上。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4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唯物史观;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1)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6―00012―03
历史唯物主义,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即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并以“无产阶级解放”为初始动机或出发点,直接聚焦各个国家“现实中的共产主义”或“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如果人们忽视“唯物史观”那些“场外”的“动机”,无视唯物史观在具体形式上的民族化趋向,就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自觉地让它落入历史独断论窠臼或xxx式的“历史哲学”命运。而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坚持了“历史”的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逻辑,大大推进了唯物史观的深化,在其具体形式方面“收获”了很多。
――对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新思路
深层次地看,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可归结为研究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只是旧唯物主义把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动力视为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动力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问题上不仅坚持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的“动力的动力”,而且结合本国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作了“深入的具体的研究”。
尽管唯物史观当年在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分析了“蛋糕不够大”的问题,但主要着眼于“蛋糕分割不公”即生产关系“变成生产力的桎梏”: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因此,马恩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基本范式是“阶级斗争”。“将近40年来,我们一贯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世界在和平建设时期由于固守这个“经典”出现了“动力”长期严重不足的尴尬。_理论超越这一“经典”,有针对性地提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主张通过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就在于采用现代市场经济形式为企业营造“把蛋糕做大”的活力与市场环境),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通过教育(包括国民教育与非国民教育形式)培育富有潜力的、新的生产力,着眼于“把蛋糕做大”或者说扫清制约“做大蛋糕”的一切包括“蛋糕分割不公”在内的体制性与非体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基本途径,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社会主义世界“动力”长期不足的痼疾。这些对那个处理社会基本矛盾的“经典”作了力度不小的“调整”,是在基础理论层面对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新推进。若没有这种“调整”,让“动力”不足的痼疾继续蔓延下去,必将招致社会主义事业如西方政治家所断言的结局――“大失败”。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能否有效率,正是决定一种生产方式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而且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经济的高效率,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价值观,也会由于缺乏物质基础而成为镜花水月、空中楼阁”。
――对社会主义领导力量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必须作“归根到底”的理解,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所有的具体动力形式或可以替代社会主义社会其他动力形式。否则,就把这个天大的真理“抽象化”或“公式化”,徒有社会历史规律的“形式”而无社会历史规律的“内容”。实际上,这一“根本动力”真正发挥作用往往离不开具体的动力形式或具体的历史主体。因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那么,由什么样的“人”去“活动”呢?当然不是一般人,而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_人”或者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这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表现为:“在实践方面,_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深化了这个具体的“主体”问题或“动力”问题,用政治学语言说,即所谓“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比如说,揭明了和平建设条件下“_”的角色转换问题(如从“革命”党转变为全国执政党、中国_是“两个先锋队”);紧扣党与人民或官与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强调“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从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逻辑”出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影响全民族的“先富”政策予以深刻“解读”:党提出这项政策首先是面对广大劳动群众的,应该鼓励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作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则不能看到群众和基层党员中有人先富起来就坐不住了,就想自己也先富起来。
如此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与“人心向背”问题联为一体,打通“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党的先进性”之间的“通衢”,进而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这就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力量”问题的认识,用_的话说,即“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科学新判断
关于(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建成的时间长短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历史观中的一个“棘手”问题。《_宣言》提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哥xxx批判》具体地做出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要经过“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判断。xxx针对经济文化落后东方国家的特点具体指出这种“过渡时期”具有“漫长而复杂”性,认为“由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而不得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它由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系就愈困难。”他在《国家与革命》一书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问题”(详见《xxx选集》中文第3版第3卷,第199―200页),在《论合作社》一文强调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没有从理论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 在20世纪60年代初意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然而,对像中国这类欠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究竟要创造哪些条件、经历多长时间的认识,我们长期处于“不完全清醒”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追问”,一是提出了一个富有智慧又有分寸的理性词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历史”涵义给出了一个定性又定量的系统规定。相反,历史上的“新经济政策”、“新民主主义”论之所以未完成其理论“功能”而过早被废弃,就历史维度而言在于缺失这样一个“定性又定量”的系统规定。二是基于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起点与世界现代文明发展史的特点列出了建设、发展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表”: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几乎给出了这个问题的“谜底”,为当代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过程中避免“欲速不达”或“揠苗助长”奠定了历史理性之基。
然而,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是没有冒现“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急于求快”的现象或情绪。科学发展观郑重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智慧的坚执,而且是对某些忤逆或有意无意模糊这一历史智慧的“返祖”现象的一种郑重警告。
――对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的新发现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姓“资”姓“社”问题的尖锐争端,其显性指向是要不要继续“改革开放”的政治问题,而潜在的思维“背景”是持什么样的历史观标准,对我们确立、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作怎样的性质定位、价值评判。以往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结论是:搞社会主义就是实行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无产阶级、_领导等。这的确是当年“显现”新型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重要机制或“骨架”,反映了社会主义初创时期本质性特征,但并非社会主义之至“善”境界或终极目标,社会主义并非仅仅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竞争者”,而是它的“超越物”、“优胜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层次上的创新在于突破了原有历史观标准的“边界”,把人们从以往专注于社会主义的“理想”性、“纯洁”性拉向其现实性、实践性或价值性,达到了对社会主义历史趋势或本质的系统认识。比如说,_理论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与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普遍成就,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从以往关于社会主义诸多特征、属性中明确地提炼出一个带“终极”性的层次即“社会主义的本质”。世纪之交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上升到居于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政治文明”层面;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的视野,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置于整个宇宙物质系统内,把基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身心之间的“社会和谐”境界纳人“社会主义本质”范畴,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简约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使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更加挨近“共产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为理性。因为xxx便把共产主义社会视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5篇
(学生展示搜集成果) 2.说黄河俗语
(学生展示搜集成果) 3.谈黄河成语
(学生展示搜集成果)
实战演练:课件出示成语河清海晏(yàn)、泾渭分明、望洋兴叹、中流砥柱的注释,学生理解应用:
考考你: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填空。 4.赏xxx文。
考考你:你知道哪些有关黄河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考一考。 教师学法指导:积累优美诗句,进行专题梳理记忆,加深印象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5. xxx歌
(1)诗歌朗诵:《黄河赞歌》 (2)xxx独奏《龙的传人》 6.教师小结过渡
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令人震撼,发人沉思,养育着华夏儿女的母亲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她的乳汁变成了黑色的,湖泊干涸,草原沙化,鼠害猖獗;黄河母亲她在流血,在呻吟,在呼唤。让我们去探访一下母亲河。
三、第三篇章 忧患篇:拯救母亲河 ——黄河的未来。 1.黄河现状
(1)展示搜集图片成果。
1995年下旬,断流40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古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既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
(2)面对黄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2.公益广告牌展示,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呼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3.保护母亲河宣言:
风雨沧桑,母亲河孕育了流芳千古的华夏文明;岁月流觞,母亲河仍将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人类与自然相辅和谐,才会有万物睦邻繁荣昌盛。保护母亲河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美好未来。今天六(2)中队全体同学庄严宣誓:
从我做起,积极践行;植绿护绿,珍爱生灵;治理水土,优化环境;抵制污染,倡树文明;奉献青春,不辱任命!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老师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
2.谈谈你的收获。 3.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锻炼了同学们主题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同学们分工协作的意识以及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以展现;语言表达能力值得赞赏。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能够学会如何专题的掌握知识方法。
五、布置作业
以“我心目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6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并且初步学会了运用地图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社区功能的学习。所以在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和表格,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社区的分类。
2. 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认识社区的功能和分类。
能力目标
1. 通过教材地图的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使用地图的能力。
2.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学生感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2.通过比较北京四社区,学生结合生活,感知自己生活的社区属于哪一类型的社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区的分类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属类。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五、新课讲授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时间
导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地图,也了解了社区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运用地图来学习社区的分类。 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1分钟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请大家按照小组形式,比较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区别。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的地图,比较xxx村平面图和明阳小区平面图有哪些不同;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15分钟
城市社区内不同特色的社区 根据课本知识,比较北京是四个社区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材分析北京市ABCD四区主要有哪一类建筑物,请你模仿课本,给上述四个社区命名。 10分钟
说说你家属于哪中特色的社区 请你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7分钟
社区之间的联系 社区之间是不孤立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请你根据生活实际找到一些证据证明。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到证据证明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分钟
小结 你来说说今天学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上交今天的讨论报告。 1分钟
课外调查 请你选择你了解的社区,并说明该社区属于哪一种特色的社区。 1分钟
综合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通过一个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学会地图的选择。然后分别设计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土地利用图四幅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判读和使用,从而使学生了解获取地图信息的基本要领。
二、学习目标
1. 通过对图1-11A和图1-11B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选择地图
2.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运用不同类型的地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使学生能将有关地图的知识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图的种类。
难点;地图的运用。
四、探究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出示各类地图(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土地利用图)
出示图1—11A和图1—11B提问:
1.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
2.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从两幅图中你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A,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B,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同学们知道那么多的地图,那么同学们会使用这些地图吗?这节课就让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使用地图的能力吧!看看谁用的好,用的妙。 学生说出他们分别是什么图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历史建筑 案例研究 建筑保护 建筑策划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历史街巷被拆迁。当人们幡然醒悟的时候,历史建筑已经所剩无几。历史建筑是一部生动的建筑史教科书,然而面对真实而丰富的现实案例,传统的建筑史教学却视而不见,仍专注于抽象的建筑历史知识的讲解。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重要事件、风土民情、经济活动、技术革新被抽象成几幅图片和几段文字,建筑与生活之间生动的联系被人为割裂。某种建筑形式的产生与消亡似乎只是一个逻辑推演,而不是社会生活与文化形态的体现。这样的建筑史教学很难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经济、文化与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很难帮助学生建立处理复杂建筑问题的历史观与真实感。
城市的历史建筑不仅包括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还有大量的一般性历史建筑,它们具有过去某一时代的典型特征。这些一般性历史建筑虽然接近或者超过使用年限,但建筑质量良好、结构坚固、形式美观,改造后仍然能够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将城市的历史建筑作为案例引入建筑史教学,通过挖掘过去、分析现状、思考未来,帮助学生进入建筑历史的语境,建立社会生活与建筑型制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科学的建筑历史观。
一、全球化与城市化背景下的历史建筑与建筑历史
全球化城市化是当代中国发展最鲜明的主题。当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时,当国家大剧院和奥运场馆出自国外建筑师之手时,我国建筑师该如何面对全球化与城市化对国内建筑市场的影响?建筑学高等教育该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教育市场冲击以及如何实现与全球化的建筑教育的接轨?当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时,发现我们真正亟需理解和面对的并不是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在建筑学的教学体系中,建筑史最符合这样的知识架构和研究视角,能够帮助学生从历史和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理解建筑设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常规的建筑史教学着重于世界几大文明体系中建筑范例的讲解,并已经形成对该建筑同时期的社会背景知识的理论梳理。然而仅从理论上阐述建筑设计思想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如何实现,难以使缺少历史知识积累、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学生将授课内容转化成自身的经验,难以使他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建筑语言。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建筑史的教学内容,需要将现实案例研究引入理论教学,通过现实案例与历史案例之间的对比学习,产生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效果,使学生能够以历史案例的研究方法分析现实案例,并带着现实案例的问题到历史案例中寻求经验。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资源,唐宋时期有少量遗存,明清时期留有的建筑数量很大且保存较好,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和早期的现代建筑分布于上海、南京、天津等城市。一般省会及大型城市都有历史建筑遗存,而这些城市也是建筑学院集中分布的地方,因此借助周边的历史建筑资源进行建筑史教学是现实可行的。同时,在房地产经济的刺激下,拆除城市历史建筑让地于新的房地产项目的事件层出不穷,城市特色也因为历史建筑的消亡而日益丧失。出于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产生与消亡,和围绕其发生的人情世故,这有助于学生鲜活地理解建筑、理解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二、历史建筑案例教学的程序
历史建筑案例教学首先需要选择易于开展研究活动的案例,然后制定研究计划,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活动,经过讨论和反复论证的过程,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一)确定研究对象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所在城市的历史建筑中选择便于开展研究活动的案例,这些案例可能包含文物保护建筑和一般性历史建筑。这些建筑类型不同、残破程度不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保护的紧迫性、社会影响力、相关项目的支撑情况确定研究对象。为便于学生了解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需讲解相似案例的研究方法,通过讲解范例帮助学生建立案例研究的框架体系。
(二)文献搜集与现场测绘
历史建筑的过去隐迹于历史文献中,这些文献包罗广泛且内容繁杂,既包括地xxx和建筑档案,也包括记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史书、民间传说、小说、戏剧、报纸杂志等。在文献搜集阶段需要进行仔细的甄别与梳理,带着问题搜集文献资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文献搜集同步进行的是现场测绘,现场测绘过程中需要秉持怀疑和追问的态度,多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现场测绘还需要分辨历史建筑哪些部分做了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对原来的形式、功能、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利益相关者调查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8篇
纪念性学术活动频繁举办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举行了相关学术研讨活动。以此为契机,长征研究新作迭出。学术界不仅对长征胜利的意义、经验与启示有不同角度的阐发,而且对红军转进黔北、遵义会议、俄界会议等重要事件也有进一步研究,有力推动了长征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2016年是_诞辰150周年。11月1317日,世界视野下的_与中华民族复兴纪念_先生诞辰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澳门理工学报》2016年第2期开辟_研究笔谈专题,邀请学者分别就_研究的资料整理及走向发表各自看法。新星出版社出版尚明轩著《_xxx传》一书,以_的思想和生平活动为主线,吸纳最新研究成果,生动再现了_一生的活动轨迹。
2016年又是西安事变80周年。12月34日,由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西安事变与民族命运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弘扬了西安事变的抗日爱国精神,有利于开创西安事变研究的新局面。多个生长点织就学术新图景2016年,_史研究领域依旧活跃。4月1617日,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国共双方_举措、战争各方军队建设与作战,以及战时社会文化、经济、外交、日军暴行、战后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为_史领域注入新鲜血液,进一步推动了中国_史研究。
政治史和思想史研究得到深化与扩展,对历史人物政治思想的研究依然受到重视,在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方面也取得进展。受社会史、新文化史的影响,地方社会的权力运作、地方仪式与政治等问题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11月1113日,第六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岳麓书院创建104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围绕近代中国的家族制度与家庭观念展开讨论。
新文化史研究广受青睐。形象研究、记忆研究、心态史、阅读史、概念史等课题,对深化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并日益成为近代史研究中新的学术生长点。经济史研究内容多元、细化,既有对银行、牙行、企业、商会等经济组织的深入研究,也有对国地税、遗产税、xxx征收机制、财政监理等经济制度的缜密分析;既有对乡村借贷、土地交易、价格管控等具体经济行为的剖析,也有对商业化、货币市场、苦力贸易等问题的客观考察。以上研究共同织就了本年度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学术图景。
社会史因其强烈的社会关怀成为学术研究热点。8月2728日,明清以来江南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10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武汉大学、三峡大学承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史学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宜昌举行,展现了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新成果。在具体研究实践中,社会生活、社会群体、慈善组织等议题均有推进,环境史、医疗史、交通史等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构建中国史学话语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9篇
关键词:历史人类学;日常生活史 ;社会文化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should be from Alltagsgeschichte
CHANG Jian-hua
Abstract: Anthropology studies historical changes of folk customs to show social culture embodied by human behaviors during exact historical periods . The social culture roots in daily life,so Alltagsgeschichte is the important point from which Anthropology develops,because it is not an unique researching object but a kind of researching view and method. Many European major schools stressed the researching of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n the basic of daily life to some extend. Anthropology researching of china,especiall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was on the base of region and field practice,had involved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daily life and anthropology. As there is scarcely no study specialized in anthropology from the approach of daily life,it is necessary to stress that the research should be started from the daily life.
Key words: Historical Anthropology;Alltagsgeschichte;Social Culture
历史人类学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广为传播,不乏论述者。然而专门从日常生活的视角理解历史人类学的专门论述似乎罕见,笔者试为之,以就教于时贤。
一、历史人类学主张以日常生活xxx基础
何谓历史人类学?1978年法国学者xxx·比尔吉埃尔《历史人类学》一文指出:“历史人类学并不具有特殊的领域,它相当于一种研究方式,这就是始终将作为考察对象的演进和对这种演进的反应联系起来,和由这种演进产生或改变的人类行为联系起来。”“为了让过去称作‘道德习俗史’的这一领域重新焕发青春,我们可以将历史人类学叫做一门研究各种习惯的历史学,这些习惯包括xxx理习惯、行为习惯、饮食习惯、感情习惯、心态习惯。……人类学的特性在于研究那些能用来确定一个社会和一种文化的现象;用一句眼下时兴的术语来说,这些现象无关宏旨,而是被社会所说明,也就是说通过社会来理解和心领神会的。”“人类学在这里也从文化生活的底层征服了史学,这些底层也就是最无关紧要的、最松散的表达:如群众信仰、浸润于日常生活之中或联结于宗教生活的仪式、少数人的或私下的文化等,xxx之即民俗”[3]。他认为历史人类学研究民俗习惯的历史变迁,以揭示人的行为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根植于生活。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战争记述分析
一个时期以来,有关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问题激起了各国各界人士的强烈关注。中学教育是一个国家公民教育的最重要阶段,在教科书中向学生传授怎样的历史知识,不仅是日本社会如何认识过去的问题,更是日本如何面对未来的关键。在此,就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史的记述问题及其背景作一评析,以供同仁参考。
战争历史记述问题事态
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按惯例是每隔4年修订一次。上次日本中学(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是在2001年,今年重新审定,教科书将于2006年四月起采用(新学年于四月份开学).
目前,日本共有日本书籍,东京书籍,帝国书院,清水书院,大阪书籍,教育出版,xxx教及扶桑社等8家出版社拥有初中教科书发行权。2005年4月5日xxx部科学省再次审定通过准备发行的8种初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虽然良莠不齐,但总的倾向仍然是把日本对中国,韩国等的侵略战争历史简略化。其中最引起关注的还是扶桑社出版的由日本右翼_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_编写的初中《新历史教科书》.
_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_属于日本专事美化侵略战争的右翼文人_自由主义史观派_.这个组织近年来十分活跃,不仅大量著书立,而且还专门编写_新历史教科书_,其目的是把日本社会右翼的历史观,通过教科书传授给日本的青少年学生。尤为突出的是这种教科书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战争责任的记述,集中体现了其右翼史观和特征:
在xxx18年(2006)版《新历史教科书》的第五章_世界大战的时代与日本_中,在记述日本全面进攻中国的历史时,该书在_中国的排日运动与协调外交的挫折_标题下称:_随著中国国内统一的进行,排外运动也跟著高涨。中国人对于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优惠的列强十分排斥,除了民族的反感之外,受到以武装革命成功的xxx思想的影响,运动有急进的倾向。对势力日益扩大的日本,除了拒买日本商品之外,也时常出现攻击日本人的的排日运动。……然而,中国的排日运动却仍然无法有效地控制。因此以xxx部为首,开始有人认为对中内政的不干涉政策不足以解决问题,批评币原外交为软弱外交的声音逐渐高涨。_这样的表述,似乎是日本的进攻是由于中国的_排外_,为其开脱随后的帝国主义侵略做好了铺垫。
接着这本历史教科书在_从卢沟桥事件到日中战争_标题下称:_在外国人权益集中的上海发生的二名日本人将兵被射杀事件,成为中日之间的冲突一发不可收拾的导火线。xxx原来以为只要攻陷政府的首都南京,便会降伏,于是于12月占领南京。然而却迁都到后方的重庆,持续_。_其荒谬逻辑是如果中国不抵抗,就没有战争了。
关于南京大屠杀,该书在第199页图片说明中称_xxx造成了中_民多数的伤亡(南京事件).此外,此事件的牺牲人数资料受到质疑,并且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至今仍在争论中。_
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记述上,这本_新历史教科书_刻意美化侵略,甚至反复强调日本的进攻有助于亚洲各国的独立。该书在第五章第二节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_下,以__会议与亚洲各国_为标题宣称:_扩展到亚洲的独立希望日本首战的胜利,带给了东南亚及印度人民独立的梦想与希望。如果没有当地人民的协助,xxx在东南亚不可能有势如破竹的进展。更有被xxx俘虏的英国印度人士兵结成印度国民兵,协助xxx进攻印度。不论是印尼或缅甸的军队都是在xxx的指导下组织而成的。_并称1943年11月的__会议_历史地位在于_会议中发表了和同盟国大西洋对抗的_共同宣言,宣扬各国的自主独立,相互提携相互发展,撤消人种的差别。会议之后,日本以排除欧美势力,建立亚洲人的__作为战争更明确的目的。_
该种历史教科书进而更在_亚洲各国与日本_标题下强调_日本败战撤退之后,这些殖民地在十数年间相继以自己的力量完成独立,当中也有留在当地参与独立战争的日本士兵。日本往南方的进出,原先是为了获得资源,却成为加速亚洲各国独立的楔机之一。_按照该历史教科书中的逻辑,几乎等于说xxx侵略波兰是为了帮助其独立于苏联。
这样一种宣扬皇国史观,美化侵略战争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被xxx部省宣布审检_合格_,并将于2006年面向中学生,实际上是日本社会近年来右翼史观膨胀的体现。更令人不安的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其他各家出版社虽然没有完全采用右翼史观,却也明显_自律_.从2002年度以来的各种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看,相对于1997年以前的版本,各家出版社均大幅削减或淡化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xxx队的战争暴行的史实,尤其是大幅度减少甚至删除了历史教科书中关于_,_三光政策_及南京大屠杀等问题的记述。
二,日本教科书问题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日本出现篡改历史的教科书问题决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第二次大战结束后,占领日本的美国对日本教育曾经进行了改造,采取了包括修改教育内容,禁止传播_思想;实行政教分离,禁止教育单位参预祭祀和参拜活动等措施。这些有力地限制了日本_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着冷战的开始,和美国实施利用日本牵制前苏联和中国的战略,其对日本的控制改造政策发生逆转,右翼史观在战后日本教育领域内又重新滋长。
朝鲜战争时期,在日本右翼势力影响下,xxx部省在1951年将历史教科书审定标准《学习指导纲要》中的_日本对中国的侵略_改成了_日本对中国的进出_,直至2002年4月。1956年,日本政府废除了原来的《教育委员会法》,实施《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和管理法》,把教育委员民选制改为任命制,又向战前的教育制度靠拢,至使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右翼思潮在日本教育界进一步抬头。
1982年xxx部省在对历史教科书的审定中,要求删改对亚洲邻国的侵略史实,南京大屠杀,731部队,_等也被淡化成战争时期由于混乱而发生的行为。这激起亚洲邻国和日本国内的强烈批评。中国和韩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正式交涉。日本政府在当时的形势下表示愿意倾听意见,改善与亚洲邻国关系,并随后在相关的教科书审定条例中增加了_邻国条款_.但这并不能解决教科书中的历史观问题,.
此外,日本政界也不断出现为侵略历史翻案的言论。一些高级阁僚如藤尾正行,xxx亮,永野茂门,xxx,岛村宜伸,xxx美等人纷纷因就历史问题_失言_受到谴责而离职。1993年8月,日本细川内阁成立后,才公开承认以前的战争是侵略战争。1995年再度审定中学历史教科书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反_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期间,也是社民党委员长村山富士出任首相期间,对侵略战争的历史有反省表示。但随后日本社会和政界便出现了声称反对_自虐_史观的_国民运动_,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陆续组建了_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_等团体,正式编写贯彻右翼史观的中学历史教科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的崛起,日本社会,特别是日本政界,右翼势力上升。日本执政者刻意以历史问题来刺激因多年经济不振而消沉的国民情绪,并达到修宪,强兵,走向国际事务的目的。日本决策层内,小泉及其未来的继任者,在历史问题上会更强硬。日本很可能会因历史观问题与亚洲邻国陷入新的政治冷战和对立。日本国内的历史教育中,也会在有关战争历史的内容上,更加右倾。xxx相应,中,韩两国的反日情绪可能增长。针锋相对的历史观,可能会成为东亚和平,和谐格局的死结。
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有关战争历史的记述及其所反映的各种观念是战后日本社会变化发展的产物,这些内容和观念既受日本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直接影响,产生了许多扭曲的历史记述和教育方式,又同时反过来影响了日本社会对历史的集体记忆。日本历史教学中有关战争历史内容所形成的各种历史观念和政治意图,会融入到日本的社会意识和理论思维,并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日本意识形态和战略思考中的要素,进而会影响未来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和历史进程。联系到当今日本在对华战略乃至国际政治上日趋强硬政策的思想背景和渊源,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使人们愈益关切。
三。日本战争历史观问题产生的思想原因
第一,日本在政治上并没有与旧时代完全割裂。将日本与德国比较可见,德国旧国家机器完全被粉碎,其战后的政治与_时代完全划清了界线,德国人可以超脱于旧时代之外而对其战争历史加以无保留的反省和批判。而在日本,旧时代的一些成分在战后仍在一定程度上维续了下来,战时的_在战后虽然失去了权利,但对其战争责任并没有追究。日本人不可能像德国人将战争责任归咎于xxx那样将罪责归于_,不能与旧时代完全分清界线,旧历史仍是日本人现在所生活时代的一部分,这样日本人就一直背负着历史的重压和罪责。德国人批判过去的历史不等于批评现在的国家,而日本人批判历史则意味着批评国家本身。与旧时代无法割断的联系使日本人难以对仍然与他们现在生活相联的历史加以彻底的批判。
第二,在对战争历史的认识上,日本右翼史观的理念是认为日本不是加害者而是受害者,不是侵略者而是解放者,这样的观念必然导致对战争历史的歪曲。与德国对战争历史的反省相比,诚然,并非每个德国人都感到对战争有罪,但作为一个民族它感到有责任。日本右翼人物的史观则表明他们既不觉得有罪,也不觉得有责任。而没有责任感便不可能对历史进行深刻反省。
第三,在历史观念上,由于欧洲一体化思想的影响,欧洲国家更倾向于将本民族的历史看作是欧洲历史的一部分。而亚洲一些国家,尤其如中国和日本,有时则倾向于将亚洲历史看作是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如同中国对于古代亚洲历史的一些观念,日本对于亚洲近现代历史的观念也倾向于以本国为中心,强调日本本位文化的确立。以这样从本民族角度而不是从整个地区大历史角度出发的观念去回顾和看待历史,便自然会导致民族主义倾向等偏差和错误认识。
第四,在对亚洲大陆的观念上,自近代以来,日本社会就一直存在着_脱亚论_的潜意识,认为就像欧洲历史发展有脱离_文明影响的_脱亚_过程一样,日本历史发展也有脱离中国文明影响的_脱亚_过程,认为日本应追求欧洲文明而脱离亚洲文明。_脱亚入欧_的意识使日本思想界摇摆于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之间。而事实上日本既不可能融入西方文明,也不可能割断与亚洲传统的联系。现代日本科学很发达,文学也发达,而哲学却不发达,原因可能就在于其文化没有明确的定位,彷徨于东方文明于西文明之间。更为重要的是,_脱亚论_的思想导致了日本的岛国思维和对亚洲大陆的对立意识,导致了日本对亚洲邻国的蔑视,敌视,和敌对。这样的潜意识过去是引发日本侵略亚洲国家的思想因素之一,现在也是日本保守势力歪曲侵略亚洲历史的重要原因。
四,我们如何面对
首先,面对历史教科书问题,我们应该超越民族的仇恨,而从整个东亚未来的和平与发展大业的高度来看待问题。应坚持理性的原则,如果只是以一种极端去取代另一种极端,那么,东亚只会在思想上变成另一个中东。对战争历史的认识,需要在观念上要冲破民族的限制和人性的狭隘,现在东亚各国在历史问题上的相互态度,除了政治和社会因素,更需要面对很多人性的弱点,这无论对于中国,日本都是一个挑战。如果能勇敢面对这一挑战,而不是继续在人性的漩涡中怨天尤人,那么通过这一问题在理智上胜利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文明的民族。历史问题应该也能够促进两国走向更加文明之路。
其次,应将少数日本右翼势力与日本主流学术界区别开来,增强交流和合作。应深入了解和理解日本学术界的真实状况和理念,理清问题的根源,并构筑亚洲学术界相互支持和信赖的关系。在这方面,日本也确有责任努力去取得邻国的信任,日本对于自己的战争历史,必须通过自己的诚意向亚洲各国和世界人民展现自己的道义感和责任心,这是最首要的。对过去的历史作深刻的反思,不会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只会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11篇
xxx的史学实践,主要集中于四十年代之前。_期间,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xxx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倾注于历史研究的时间较少。但是,与同时代的史学大师相比,xxx的史学成就毫不逊色。在xxx所涉及的史学领域中,尤其是经济史等方面,其贡献卓著,在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纵观xxx的史学实践,其成就首先表现于对中国救荒史的研究中。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各种自然及社会因素的作用,时常有灾荒发生。历代的统治阶级和学者们往往对灾荒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对灾荒的形成及救荒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但是,以往的书籍大多简略、偏颇,缺少对灾荒、救荒系统而科学的考察。xxx的《中国救荒史》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独辟蹊径、卓识毕具,通过丰富的史料和透彻的分析,详细论述了中国历史上形成灾荒的自然和社会原因,并且阐明了历代救荒赈灾的措施、效果及存在的弊端,以作为现实社会的借鉴,为中国救荒史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是该领域的_扛鼎_之作。通览该书,可以发现其书的显著特点。
第一,写作目的、指导思想明确,认识深刻、科学。xxx指出:_所谓'救荒'就是人们为防止或挽救因灾害而招致社会物质生活破坏的一切防护性的活动。把历代的人对自然控制的具体关系和防止或挽救因为这种关系被破坏而产生的灾害所采取的一切政策思想记述下来,找出经验教训,这就是救荒史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它不仅要记述历代灾荒的实况和救济政策,而且要记述和分析历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态和性质的演变以及它们和灾荒的关系。因此,救荒史不仅应该揭示灾荒这一社会病态和它的病源,而且必须揭发历史上各阶段灾荒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它的具体原因,借以探求防治的途径。_(注:《中国救荒史·绪言》,见《xxx文集》第二卷,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另参见商务印书馆1937 年版,1993年7月影印本。下同。)遵从揭示灾荒的社会病态和病源、探求防治途径的宗旨,正文各部分将历代灾荒的史实、救荒思想的发展、救荒政策的实施等内容逐次展开。由于对灾荒、救荒的认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xxx将救荒史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其中的许多考证、论析,不仅极大地超越了前人,而且启迪来者,成为后学者的典范。
如在论及历史上灾荒的成因时,xxx指出:_所谓'灾荒'乃是由于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的打击超过了人类的抵抗力而引起的损害;而在阶级社会里,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而引起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质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_(注:《中国救荒史·绪言》, 见《xxx文集》第二卷, 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另参见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1993年7月影印本。 下同。 )他认为,xxx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条件即_居于人类生活主体之外,并给与人类生活以某种程度的阻碍或便利的各种固有的地形、地质、温度、雨量等自然力_(注:《中国救荒史》第一编第二章《灾荒的成因》。)的作用,又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是首要的和根本的原因。他认为,以往的_学者对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力,往往作过高的估计_,是很不妥当的。因为自然环境属于外部条件,它以_人类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条件为依据_,即只有_通过社会的内在条件,才能对社会发生影响_,所以,纯粹拿自然条件来解释灾荒发生的原因,是肤浅之举,将难以看到历史的真实情形,_xxx成的最后原因,或促发严重灾荒的基本因素_,是_最根本的人为的社会条件_。(注:《中国救荒史》第一编第二章《灾荒的成因》。)总言之,_从来灾荒的发生,带根本性的原因无不在于统治阶级的剥削苛政_。(注:《中国救荒史》第一编第二章《灾荒的成因》。)在具体研究过程中,xxx将各种社会因素综合考察、深入分析,这样,xxx对灾荒史的研究就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因而也就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了历史问题中带有实质性的内容。
第二,史料丰富,论述全面,分析深刻,体系完备。在写作《中国救荒史》之前,xxx广泛阅读了各种史料,摘抄了大量的资料卡片,仔细地理解、斟酌,于零碎的历史记载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中国救荒史》里,xxx使用了所能见到的各类史料,经史子集无不包容其中。如第一编第三章《灾荒的实际影响》在述及由于灾荒所造成的人口流移和死亡时,就引用了《汉书》、《后汉书》、《晋书》、《魏书》、《周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文献通考》、《通鉴纲目》、《宋稗类抄》、《石林避暑录》、《康济录》、《昭代典则》、《名山藏》、《东华续录》等多种史料,以及近人的数种报刊。因此,该书资料翔实,视野极为广阔,为考析的全面展开和结论的最终获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救荒史》中,既有科学的理论前提作为统领,又有扎实的史料功底和全面的条分缕析;既阐明了灾荒和救荒的涵义、论述了历代灾荒的实际情形,又探究了救荒思想的发展和救荒政策的实施;既关注灾荒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辛酸,又揭示了灾荒产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特别是对于造成灾荒的根本原因--社会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既肯定了历代统治者积极救荒的成效,又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由于政治腐败而致的消极救荒和救荒成效的有限,处处展示了xxx历史学家的卓越史识。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立场鲜明。本世纪30年代,由于_政府的腐败,社会凋敝,民不聊生。面对社会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身为热血青年的xxx,不愿坐视国家的沉沦,大声疾呼,为祖国的崛起而呐喊。他说:_目前困难当头,我们应该做一件扛鼎的工作,鄙视在战场上和敌人进行生死搏斗,就应该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写一、二部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发扬祖国的文化。_(注:xxx:《青年时代的xxx》,见《忆xxx》,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转引自xxx必胜《xxx评传》,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写作《中国救荒史》,正是基于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的出发点。确如xxx在该书《绪言》中所说,救荒史的研究,不仅要记述历代灾荒的实况和救济政策、揭示灾荒之社会病态及其病源,还要分析历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态和性质的演变以及它们和灾荒的关系,揭发历史上各阶段灾荒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则是找出历史经验教训,_借以探求防治的途径_。xxx明鉴,学术研究贴近社会现实,为社会现实服务,使得xxx的史学实践充满了时代感、责任感。在《中国救荒史》里,xxx坚持真理、坚持学术良知,不畏权贵、不避时政,对_政府的腐朽统治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中国救荒史》是xxx的第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研究救荒史的第一部专著。虽然xxx当时只是一名年仅25岁的青年学生,但是由于他解决了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因此,商务印书馆在刊印《中国救荒史》时,已经将它列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名著,纳入_中国文化史丛书_加以推出。可以认为,《中国救荒史》是xxx史学成就的典型体现,奠定了其历史学家的坚实地位。
xxx的史学成就还集中体现于其《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一书中。该书由8篇论文结集而成, _前头六篇是抗日战争以前在《新世纪》、《_》、《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上发表过的;只有后头两篇是全国解放以后在《_》和《历史研究》上发表过的。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年月里,没有时间研究历史,不可能写历史论文。全国解放以后,重新接触到历史问题,才又写了两篇_(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卷前小语》,三联书店1959年初版,1979年再版。后收入《xxx文集》第二卷。)。1959年,xxx将发表于1935-1936年的6篇论文略加整理,或补充材料,或修订观点,有些还改动了文章标题,连同发表于1955-1956年的2篇论文一起,以《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为名由三联书店出版。
《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集结的文章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所论涉及中国历史分期、封建社会长期停滞及古代经济史的多个方面。从收入该书的8篇论文来看,不仅在发表的当时独树一帜,引起较大反响, 在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今天仍然富有启迪意义。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_统治区内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大论战,这实际上就是革命与xxx在文化领域的较量。表现在史学界,则是围绕着中国社会史展开的激烈论战。xxx就是在这场论战中成长起来的。1935-1936年,就读于河南大学的xxx以_xxx_的笔名陆续发表了7 篇历史论文:《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停滞的考察》(《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年第2卷第4期)、《中国历史上手工业发展的特质》(同前,1936年第3卷第2期)、《再论中国封建制的_停滞问题_》(《_》1936年第1卷第2期)、《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中的奴隶制度问题》(《新世纪》1936年第1卷第3期)、《中国封建制停滞的历史根源》(《_》1936年第1卷第11号)、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及其特征》(《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年第4卷第1号)、《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同前,1936年第4卷第3期),_对于中国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从古代奴隶制度的问题一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的问题_(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卷前小语》,三联书店1959年初版,1979年再版。后收入《xxx文集》第二卷。),集中地进行探讨,积极投入到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中。
xxx指出,发生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_实际上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在当时的思想战线和政治战线上的激烈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_(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卷前小语》,三联书店1959年初版,1979年再版。后收入《xxx文集》第二卷。),因为_从xxx到xxx原、任曙以至于xxx宜昌等人,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作了使人头昏的一系列颠倒是非的歪曲。他们虽然各执一说,没有统一的主张,然而在阉割历史这一点上,他们的作用却是相同的_(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论中国封建社会_长期停滞_的问题》。)。为了回击反动文人们对中国历史的歪曲和阉割,xxx依据xxx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对中国经济史进行了悉心的探讨,从经济史研究的角度对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中国历史有着自己特殊的发展规律,同时又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沿着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共同道路前进。中国的历史,_从西周到_战争以前,在这一个长时期中,都是封建制度的历史_(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论中国封建社会_长期停滞_的问题》。)。这是xxx关于中国历史分期的明确表述。在文章中,xxx详细探讨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存在及分期、封建社会长期停滞、古代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辨别、批驳了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说、前资本主义社会说、亚细亚生产方式说、专制社会说、佃佣制社会说及_反复论_等形形色色的观点。其中见解新颖、多所发覆,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许多错误认识,受到史学界的瞩目。如他在考察中国历代手工业的经济形态时,仔细地研究了官营手工业、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认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呈现出畸形状态,而官营手工业箝制了其它手工业形式的发展,进而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封建社会显示了_历史的龟步_,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之一。(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历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在论及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时,着力驳斥了那种认为中国社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已经变成资本主义社会的_资本主义说_和_外铄说_,解决了_中国封建闭关的局面被打破以后,为什么不能迅速采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使中国经济走向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偏偏会被国际资本主义紧紧地支配着,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_(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这一中国近代历史的难题。他认为,_战争之前,中国社会内部已经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若干条件,但是还很xxx熟。_正是由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没有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前提,十九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内部生长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工厂手工业的完成阶段_,所以国际资本主义的侵入,使得中国的经济_遭遇了完全被奴役的命运_,因此,在中国将要发生的_产业革命,绝对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而必然是社会主义的。因为旧中国的命运,已经昭示了资本主义的'此路不通'_。(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这些论文与其后出版的《中国救荒史》一起,为xxx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使xxx跻身于xxx主义史学家的行列。
建国以后,xxx行政事务缠身,但他仍然十分关注史学研究工作,并积极地投身于史学实践中。1955-1956年,xxx先后发表了《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_》1955年1月9日)和《从万历到乾隆--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论证》(《历史研究》1956年第10期)两篇文章,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进行了集中思考。这两篇文章从崭新的研究角度,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对长期以来争执不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xxx认为,《红楼梦》鲜明地反映了清代xxx、xxx、乾隆三朝(主要是18世纪上半期)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_当时的中国是处在封建社会开始分解、从封建经济体系内部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正在萌芽的时期_,其标志是_在封建经济内部生长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萌芽,代表着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有了发展;同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相对立的市民思想明显地抬头了_(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同时,通过认真的考察,xxx认为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乾隆年间(约16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90年代),是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时期。_其中,从万历到明末和从清初到乾隆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的阶段;后一阶段是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阶段。_(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从万历到乾隆——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论证》。)在当时的学术氛围中,xxx能够摈弃外界的许多干扰,扎实地做一些史学研究工作,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学家的良知和勇气,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转贴于
xxx不懈追求,奋力拓荒,不仅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史学方法论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审视他的史学成就,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不可忽视的学术特征及风格。
1.坚持xxx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历史研究中。与同时代其他xxx主义史学大师一样,xxx的史学研究始终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的原则,在其研究领域里居功xxx。参加社会史论战和写作《中国救荒史》时,xxx只是二十几岁的青年学生,但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痛,将史学研究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为xxx主义新史学在中国的确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经常强调,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对于所掌握的各种资料,必须用xxx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分析和综合,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立场,把握历史的真实。在史学研究中,xxx身体力行,将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历史的许多难解之谜。
2.广泛涉猎,多方收集,扩大使用史料的范围。在xxx的史学研究中,_五经皆史_,不仅详采存世的各种史籍,而且重视调查研究,将史籍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有效地弥补了史料的不足。xxx的历史著作和论文,除正史之外,通鉴政书、诸子百家、甲骨金石、笔记杂抄、传记文集、野史小说、xxx文、年谱家谱、契约帐簿、报纸杂志、诗词传说等等,尽为所用(注:参见xxx《略论xxx的史料观》,载《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并且经常化腐朽为神奇,妙用迭现。如在《从万历到乾隆--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论证》一文中,xxx曾对北京附近门头沟的煤矿业和其它地区的几种手工业进行了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契约、文书等珍贵资料,与史籍相印证,补充了史籍记载的不足。这种史学研究的方法,独特新颖,影响极广极大,为我们拓宽历史研究的视野提供了足资效法的范式。
3.注重证据,强调_通识_。xxx的史学研究,承继了清代朴学的合理成分,穷究史实,注重证据;同时又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全面考察,综合分析,以求得出科学的认识。他认为,_离开了对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量材料的研究,孤立地观察某一个别的现象,一定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_(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从万历到乾隆--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论证》。),所以从事历史研究时,必须统揽历史的全局,善于将各种零碎、杂乱的资料悉心整理,于蛛丝马迹中寻出掩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实际情形。xxx的史学论著,处处可见此种方法的自如运用。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12篇
一、活动目标:
1. 了解黄河的发源、历史,感受黄河文明。
3. 增强合作意识,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4. xxx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二、课前准备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重点,筛选、整理、加工所收集的资料,形成文稿或者制作成幻灯片,准备参加讨论在小组或全班交流。
三、活动过程
(一)导课 这节课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
二、展示活动目标
学生读活动目标。
三、各小组依次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13篇
这学期我担任七年1班、七年2班两个班的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工作,其总结内容如下:
一、在教学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成绩方面:
首先在思想我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的教育法规,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的对自己和学生都提出高要求,依法从教,一丝不苟。
其次,在教学上,每节课我都做到认真的备课,精益求精,力求做到自己感到满意。在备课上我坚持备详案,认真的检讨自己在教学中失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厌其烦的写出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在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上,我坚持及时的批改,注意从一些细节上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学校每次作业教案评比基本上为A等。
第三,在对学生的管理上,我坚持严格要求和说服教育想结合,特别是在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讲话的或者捣乱的,还有同学平时布置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的,这时候我都非常的有耐心进行教育,同时在态度上非常的严厉,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不容许的,是错误的。在课后还坚持找这些同学谈心,目的是是使这些同学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在平时的一些作业中我一直坚持这种方法,抓反复、反复抓,直到学生改正为止。
最后,在教学之余,我注重加强对自身素养的提高。认真阅读各种教育教学书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教科研活动,坚持上了一节学校公开课《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还做的不够:
第一,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在对新课程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上还存在着许多欠缺。
第二,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在态度上还不怎么重视,经常的拖拉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上课还做其他的事情。学生对社会课程的学习还缺乏足够的兴趣。
第三,教师自身的素质比较,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机会很少,特别是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机会更少,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今后的努力的方向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自己今后的努力的方向是:
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社会的课堂教学。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社会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的积极性。
2、要有认真老老实实的态度教学,自己本身要对社会足够的重视,这样学生才会有所重视起来。
3、认真反复的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在教学上要用两条腿走路。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14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并且初步学会了运用地图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社区功能的学习。所以在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和表格,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社区的分类。
2、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认识社区的功能和分类。
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地图的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使用地图的'能力。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学生感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3、通过比较北京四社区,学生结合生活,感知自己生活的社区属于哪一类型的社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区的分类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属类。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五、新课讲授: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地图,也了解了社区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运用地图来学习社区的分类。
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1分钟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请大家按照小组形式,比较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区别。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的地图,比较xxx村平面图和明阳小区平面图有哪些不同;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15分钟
城市社区内不同特色的社区
根据课本知识,比较北京是四个社区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材分析北京市ABCD四区主要有哪一类建筑物,请你模仿课本,给上述四个社区命名。
10分钟
说说你家属于哪中特色的社区
请你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7分钟
社区之间的联系
社区之间是不孤立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请你根据生活实际找到一些证据证明。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到证据证明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分钟
你来说说今天学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上缴今天的讨论报告。
1分钟
课外调查
请你选择你了解的社区,并说明该社区属于哪一种特色的社区。
1分钟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15篇
由于医学社会史是社会史的分支学科,所以其对象应当包括在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之中。但在目前史学界关于社会史研究对象的诸多的看法中,⑦绝大多数学者并没有明确提及医学社会史(或者类似学科)所应涉及的对象。而只有少数学者的研究涉及到,如台湾学者xxx等人认为“生命的体认”(身体、医疗、命运、生命限度的突破)和“生命的追求”(人格风范、职业追求、人生意义、人与天地万物、今生与来世)属于身体史研究的范畴。虽然“身体史”并不等于“医学社会史”,但其对身体进行历史诠释时是以健康、疾病为切入点的。由于健康、疾病是医学的核心内容,所以xxx等人的观点已涉及医学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不管医学社会史研究的对象是否受到社会史学界的关注,那些与人的“生老病死”有关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应当成为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它们是社会史研究对象当中较特殊的一个部分。
又由于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特征,所以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医学社会史研究对象也应如此。_曾在1920年发表文章《xxxxxx主义的历史哲学》中指出:“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所以可以把历史和历史学与社会和社会学相对而比论。”[10](p159)在这里,_虽然是在探讨历史和历史学与社会和社会学的区别,前者强调历时性,后者强调共时性,但是作为历史与社会、历史学与社会学相融会贯通的社会史就应当同时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也就是说,社会史一方面要横向xxx一历史时期社会的共时性结构,另一方面要纵向考察社会结构的历时性变迁。因此,医学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也应包括这两个维度:共时性的状态,即静态存在;历时性的变迁,即动态存在。
其一,共时性的对象。共时性的存在又被理解为空间状态,指某个历史时期医学活动及医学社会关系的结构。在不考虑历时性因素的前提下,医学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几乎等同于医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关于医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中国与西方国家有所区别。1957年美国xxx劳斯在《医学社会学的性质和状态》中认为医学社会学有两个领域:“医学中的社会学”和“医学的社会学”。[7](p3)医学中的社会学,是研究影响人的“生老病死”这一生命过程的各种社会因素,如探讨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状态、种族和部落、教育水平、职业等因素与某些特定的健康障碍(或疾病)的产生和流行之间的关系。医学的社会学,则主要是研究医学认识和医学实践过程中的组织、角色关系、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以及信念等群体行为因素。在中国,前者被认为是社会医学研究的范畴,后者被认为是医学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中国对医学社会学和社会医学研究对象的区别是按空间划分的,如果从历史角度看,这种空间划分就失去了意义。无论是医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还是社会医学研究的对象,都是与医学有关的社会活动及社会关系,即都应当属于医学社会史研究的范畴。这些研究对象从类别上看,包括与人的生产、成长(健康与疾病)、死亡相关的医学社会活动及医学社会关系;从层次上看,包括物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观念(精神)层面的医学社会活动及医学社会关系。其结构可用下图表示:
上图中的每个黑点都代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医学社会活动或医学社会现象。其中A、B、C、是物质(技术)层面的医学活动或医学现象。A包括行房受孕、妊娠安胎、难产处理、产后调理等,这些活动属于妇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范畴;B包括卫生保健、疾病防疫、疾病诊疗、药物研制与使用、病人护理等,这些活动属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药学的范畴;C包括生命抢救、临终关怀、死尸处置等,这些活动属于临终医学的范畴。A′、B′、C′是制度层面的医学活动或医学现象。由于制度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因此在人们的健康、疾病、生死观念与医学实践活动之间必然还存在着一系列的规范人们言行以及明确各种关系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与身体及生命过程有关的各种规定、法律、伦理、道德等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其中A′包括对助产者的技能要求、生产及产后仪式及相关规定等;B′包括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疾病治疗规程、预防保健制度、公共卫生政策、社会保障立法等;C′包括丧葬仪式、以及如今关于安乐死的立法等。A″、B″、C″表示人们对生命过程的认识,常通过观念(心态)表现出来,包括生命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医学教育活动,以及对身体、生死、健康、疾病、治疗、生命价值的认识等。
在物质(技术)、制度、观念三个层面中,制度和观念的形态及变迁是医学社会史研究的重点,至于物质层面的医学活动或医学现象是传统医学史关注的重点。当然,这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即使是纯技术层面的医学活动也都完全融入到了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事实上,在传统社会中纯技术层面的医学活动或现象并不占主要地位,人们对身体及生命过程的认识和干预主要是通过技术以外的方式来实现的。正如xxx群所言:“在传统社会中,出生与死亡都是发生在特定时空的仪式行为”,“(收生)姥姥的社会功能大于医疗功能”,“接生的生理过程在整个出生典礼中只处于次要地位”[11](p133-140)。隋代的巢元方在《妇人杂病诸候》的“无子候”中也认为:妇人无子,或因坟墓不祀,或xxx妇年命相克,或xxx病妇疾。[12](p419)他推断妇人无子时,最先考虑到的是“祖坟”、“年命”等非生理病理因素。德国学者xxx在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无子女是命运”,“生孩子和孩子的成活首先取决于时间和具体的时辰”,“均受星相监督”;“无子女是不幸福,是由恶势力引起”;“无子女或子孙满堂也决定性地取决于已去逝的家庭成员的欢心” [13](p8-13)等,因此求子的主要手段则是利用星相的力量、忏悔或祈福等。所以,在医学社会史的研究中,上述三个层次的内容虽然可以有年侧重,但都不能被忽视。
其二,历时性的对象。历时性的存在又被理解为时间状态,指医学社会史研究对象随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变迁。万事万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医疗技术在不断提高,医药卫生制度在不断完善,人们的生命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其结果是人的健康状况在不断改善,平均寿命在逐步延长,人种也在不断进化。这一变化过程就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的过程。医学社会史的任务就在于探究导致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叙述这些变化发展的过程,并分析这些变化导致的后果。因此,医学社会史的历时性研究对象就包括这三个方面:医学社会活动和医学社会关系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原因、变化的过程、变化的结果。例如,xxx群通过对上个世纪20年代北京卫生实验区的建立对人们空间观念的改变的论述,提示了传统社会中“稳婆”和“阴阳先生”的公共形象和专业认同发生改变的过程及原因。[11](p134)xxx通过对汉唐医药典籍的考察得出结论:自汉至唐,求子之责由男性(房中书的读者和房中术的施术者)逐步转向女性(经方所列各种汤药的服用者)。[12](p419)这些都是研究历时性医学活动和医学社会关系的范例。
四、医学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医学社会史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要求有新的研究方法与之相适应。但这并不是说要创造出一套与各传统学科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或范式,因为医学社会史是在传统学科(如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它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对传统学科方法基础上通过“改造”而产生。这一改造主要包括:传统史学方法的现代化,西方史学方法的本土化,其他学科方法的史学化。
其一,传统史学方法现代化。医学社会史属于社会史的分支学科,社会史又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因此医学社会史相对于传统的史学需要经历两次超越,即作为“新史学”的社会史对传统“精英政治史”的超越;作为专门社会史的医学社会史对一般社会史的超越。
中国社会史是在上个世纪初以传统旧史学的反叛形象“新史学”而出现的,同时也借鉴了法国年鉴学派的研究理路,从而形成了以“自下而上看历史”、“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总体史的追求”为特征的理论和方法。[14](p95)这是社会史对传统史学的超越,作为社会史的医学社会史也必须经历这一超越。即在研究取向上必须改变传统旧史学只关注皇亲国戚等少数人的贵恙的倾向,转而关注人民大众的康乐与疾苦;在研究方法上必须改变传统史学埋首钩沉、简单叙事的倾向,转而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全方位地诠释医学的历史;在史料运用方面,也必须转变只利用宫廷实录或档案的倾向,转而利用xxx、家谱等地方史料。
就医学社会史而言,对传统史学的超越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医学史的超越。我国传统医学史研究多是停留于技术层面,且多属于“精英史”、“成就史”范畴。对此,施义慧曾指出 “伟大医生的传记、医学知识的进步、疾病的诊断和医疗技术的突破成了医学史书写的基本模式。这种过于简单的研究模式和编撰方式,忽视了医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医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医学观念变化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历史演变。”[15](p110)即使到了今天,“我国医学史研究仍然以传统的文献研究、典籍评述,人物考证等为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尚缺乏新的突破”[3](p39)。要实现作为科学技术史的医学史向作为社会史的医学史转变,必须在理论与方法上全面超越传统医学史。即研究取向不应只是少数医药界少数精英,还应包括推动医药事业发展的广大民众;研究的内容也不应只是医药科技的进步,还应当包括医事制度的完善、人们健康疾病观念的更新及健康状况的改善等;书写的不应只是成功的典范,还应包括失败的事例;史料运用也不应只局限于医药典籍或医案,还应当包括宫廷和地方史料以及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
又由于医学社会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故其研究方法也有别于一般社会史。对研究者而言,除了要有扎实的史学功力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在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方面,一般社会史多借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而医学社会史除了借鉴这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处还必须借鉴相关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如医学、生理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在史料运用方面,一般社会史以宫廷史料、地xxx、族谱等为重点,而医学社会史还必须xxxxxx的医药典籍和医案。
其二,西方史学方法的本土化。中国社会史的勃兴,与西方新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传入不无关系。同样,中国医学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也深受西方影响。
由于西方学者较早涉足医学社会史领域,不仅积累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形成了较成熟的医学社会史理论和方法。如西格里斯、xxxxxx、xxx、Edwin Clarke、Annales、xxx、波特等曾对医学社会史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做过较早的探讨。[3](p36-39)随着诸多医学社会史中译本的出版,⑧西方医学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也不断传入中国。西方医学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还通过台湾学者的“中转”传入中国。⑨此外,近年来中西学者的交流与互访,也加速了医学社会史理论与方法的交流。西方医学社会史研究有一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历史叙事揭示医学背后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即医学的进展只是其叙事的工具,真正要表达的却是与医学有关的社会文化内涵。与之相对照,中国传统医学史却与西方20世纪以前的医学史一样,以记述性医学xxx主,且多围绕医学人物、医药典籍、医学事件展开,没有深入地探究这些历史叙事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因此,借鉴西方医学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是中国医学社会xxx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与一般历史学一样,医学社会史的研究也应当摆脱西方术语(概念)及研究范式的束缚,中国是一个传统史学和传统医学都很发达的国度,关于中国医学的历史解释自然应当有自己的方法和体系。也就是说,中国史学界在借鉴西方医学社会史理论与方法时,要实现对它的超越,即西方理论的本土化。关于西方史学理论的本土化,xxx曾指出“对于一种域外的史学理论,即使在输出国被证明是正确的和行之有效的,但它若不与输入国的历史学实际相结合,并且在这种结合的过程中显示其生命力,其最终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与教训启示我们,对外来史学理论,中国西方史学理论研究者应确立中国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总之要为我所用”[16](p62)。他的这段话表明,对待外域史学理论首先要辨别真伪并有选择性的吸收,其次要求在吸收外域史学理论时还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即不仅应结合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而且要结合当前的史学实践。这不仅是针对西史学理论研究者而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为运用西方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历史者而提出的要求。中国医学社会史的研究当然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
具体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中国传统医学自身的特点是中国医学社会史研究在借鉴西方理论和方法时务必“中国化”的原因。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的国度,传统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化而日臻完善,而西方古代文明却因战乱几经中断,其传统文明虽然于现代文明中有所体现但已不是其主体了。这就决定了站在今天的地平线上看历史,东西方有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方式。西方常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历史遗物的分析来证实历史,中国却是透过现实来反观历史、通过文献来解读历史。即科学实证的方法在西方史学界运用较多,而中国仍以考据、解读文献为主。也说是说,中国史学在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不能弃置中国传统史学于不顾。就医学而言,虽然东西方医学的产生都源于共同的目的也呈现出许多共同的特点,但是其发展却经历着不同的轨迹。“在亚洲医学基本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它的古老传统,尊重古代的经典文献之时,今天的西方医学在某种程度上已背离了自己的传统,走向了新的方向”[17](p3)。当中国传统医学还保持着归纳综合的宏观传统时,西医学在分析还原论指引下已不断走向微观;当中国传统医学关注的还是病人时,西方医学已把重心转移到疾病;当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的对象还是整体的人时,西方医学对生命的认识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层面;当中国传统医学仍奉古代文献为经典时,西方医学却抛弃传统典籍。虽然今天的人类医学已相互渗透导致东西方医学的界限已不那么明显,但历史视野下的东西方医学之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差异也就决定了东西方医学社会史理论和方法的不同。例如,中国医药典籍浩xxx,这是西方所无法比拟的,即使西方学者以中国医学xxx研究对象,也会因为文字障碍而不能得其要领。因此,以考据、文献解读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史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医学社会史研究中的角色是无法被西方的理论与方法所取代的。这就要求中国医学社会史研究者在广泛吸纳西方医学社会史理论与方法时,不能忽视中国社会、中国医学、中国史学的特点,要尽可能地使二者结合从而实现西方理论与方法的中国化。
其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史学化。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是新社会史的典型特征,也是学科交叉发展的要求。医学社会史是新社会史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因此多学科方法的运用是其本质要求。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史的兴起以及8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复兴,都与广泛吸纳西方新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密切的关联。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不仅拓宽了社会史的研究领域,而且丰富了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从而使中国社会史的兴衰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百年变革与发展的主旋律。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只能是对原有历史理论与方法的补充,绝对不能完全取代历史学固有的理论与方法。因为历史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与众不同之处。关于社会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中论述十分详细,本文不再赘述。实践证明,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推动了社会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然而,社会史要保持其应有的特色以及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还必须守住其“史学的边界”。[18]在运用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时,一方面不要抛弃史学的传统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必须使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史学服务,即“史学化”。
医学社会史作为专门的社会史,其兴起与一般社会史一样,也得益于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当然其发展也应与一般社会史一样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史学化”。此外,又由于医学社会史是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所以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也是其本质特性。要弄清历史上人们的医药活动,除了借助上述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外,还必须借助医学、生理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对历史上某次瘟疫的研究为例,要对瘟疫发生的原因进行追究就需要考察当时的制度、生态环境、人们的行为方式等;要对瘟疫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就需要考察政府措施、民众的心态、医药防治手段等;要对瘟疫的影响进行研究就需要考察死亡人数、医药手段的改进、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等。事实上,无论用什么方法研究上述问题,其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一个,那就是弄清历史的真实,揭示历史的规律,为现实提供历史的经验等。这一共同的“史学目的”也就决定了医学社会史研究在运用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时也必须“史学化”。
五、医学社会史的价值判断
医学社会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是社会史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表现,也是医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医学社会史的价值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16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中学生 历史教学 历史xxx
Simple analysis of exploratory learning used in history teaching
Liu Gang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has expatiated an exploratory learning way that can make students learn independently------writing the history paper and also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history paper teaching, hop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history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Exploratory learning Student History teaching History paper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历史教育的要求,如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作为历史教师,寻找符合研究式学习模式的、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本人认为适当地让学生撰写历史xxx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历史xxx教学,对学生来讲既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认识,也锻炼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其他能力(如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对教师来说既可以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也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善学、好学、乐学。下面就谈一谈历史xxx教学的有关方法、注意问题和意义。
1.历史xxx的教学方法。
1.1 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前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就是问题,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使学生深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识“庐山真面目”。从新课程的学习目标来看,问题的设计应体现新课程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课堂学习过程看,问题是使课堂学习过程由教师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的桥梁,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发展。因此,定题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在此环节设计问题主要应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一般指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或者xxx相关的当前形势、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题目要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举例如下:有人认为xxx是有名的一代暴君,他罪恶滔天所作所为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对他应该全盘否定。你的看法如何?请自拟标题试论自己的观点。
1.3 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历史xxx这种形式,高中学生开始难于把握,所以给予一定的指导非常有必要。一要指导阅读,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二要指导分析讨论,教会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三要指导撰写xxx,教会学生如何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
1.4 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对于教材中材料丰富的、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论题,可要求学生课堂内完成。而对于涉及范围大的、需要较高程度的理解和分析的论题,就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到图书馆去读书查阅资料,思考分析,拓展思维空间。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研究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和协调工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研究论题和材料,开阔其眼界活跃其思维,同时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1.5 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评价。有学习,就有对学习的评价。学习评价是对课堂学习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必不可少。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强调在学习评价中要使学生成为评价的受益者和参与者,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历史xxx是学生研究学习的成果,教师要认真负责地批阅每一篇文章,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可以划出表达准确而生动的语句,在旁边批语表扬;也可在最后写上总批语,表扬肯定其突出之处,婉言指出其不足之处。
1.6 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对于学生写作的情况,要做好统计工作,以及时反馈给学生。建议最好是开一堂总结课,采取分析加总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总结的过程中,要肯定表扬立意新颖的xxx;指出并质疑观点论据分析有误的文章,也可以再放给学生讨论辨析这些问题;对于观点出现对立的情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
以上是教学历史xxx的一般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灵活把握教学方法,以最好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撰写历史xxx的兴趣。
2.历史xxx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2.1 要注意历史xxx与专业论文的区别,不能把历史xxx等同于历史专业论文。历史专业论文的撰写者主要是历史研究者、史学专家、大学生等,他们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基本功底,对论文的专业性要求很强。而历史xxx所面对的是中学生,他们知识面狭窄,对历史材料和论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较差,所以我们不能用专业论文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只要能以历史事实为依托,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论述清楚即可”,我们不必求全责备,要求过高、过严,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
2.2 设计问题情境应注意几个原则。①设计的情境应有一定的复杂性,问题的复杂更具有挑战性,才能促使学生调动各种资源和能力、综合各种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②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只有从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解决,才会有兴趣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③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现实性,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如:通过伊拉克战争让学生谈谈对美国霸权思想的认识。这使学生不仅关注了历史也关注了现实,把他们的眼光从教科书引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达到了“开眼看世界”的目的。④要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如:人类历史中你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谁?结合历史谈谈你对他的认识,标题自拟。此题能让学生自由选择心中的偶像,发挥想象力,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认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认识,其实这也是创新学习的过程。
2.3 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撰写xxx的过程就是学生搜集、整理与表达历史资料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在撰写xxx的各个阶段,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相关活动,不能过分约束他们的行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既要适时组织学生的搜集、分析讨论、写作等学习活动,又要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参加活动,不断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2.4 对xxx的评价,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以肯定为主,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不管采取什么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学生实现更高学习层次的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
2.5 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分析指导时,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活动,更不能嫌麻烦减少学生的活动,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努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3.学生撰写历史xxx的意义。撰写历史xxx对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3.1 撰写历史xxx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学习历史知识,结果是“背完就忘,考完就扔(书)”。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不仅所学的知识质量不高,而且记忆的牢固程度也很低,消磨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这与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而撰写xxx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方式:①它是主动学习的方式,论题的挑战性激发了学生不断地探索研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安排学习活动。②它是体验的方式,撰写xxx也是体验历史的过程,在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就会取得更多的收获。③它是综合学习的方式,xxx的撰写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各学科知识,而不局限于历史学科,这也体现了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④它是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论争答辩,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可以说,撰写xxx是研究式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在满足好奇心的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记忆知识、提高认识和锻炼能力。这是学习的革命,现代中学生理应掌握这种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3.2 撰写xxx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当学习者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他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进行情感意志的体验,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感认识水平和修正人生目标。学习者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的形成。如在评价xxx的xxx中,学生既能看到xxx暴政的一面,又能肯定他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这使学生感受“秦xxx扫六合,xxx雄哉”的英雄气概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了用历史的眼光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撰写历史xxx还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扩大和加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并为探索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3.3 xxx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历史课的灵魂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历史论文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对文章所使用的论据,必然要经过一番深入地分析加工,才能提取有效信息为己所用。这些活动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行为,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些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4 xxx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xxx的写作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又要求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地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这种强调知识应用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之,撰写历史xxx的教学设计在于激发、鼓励、支持学生养成独立观察、判断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尤其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撰写历史xxx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时间和空间的矛盾问题。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及撰写论文等阶段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而课堂时间是有限制的,往往满足不了需要,这是时间的矛盾。搜集资料仅仅在教室是完成不了的,学生必须走出教室接触更多的信息形式,才能获得较充足的信息资料,而现实的课程安排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学校的图书资料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这是空间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教师必须精心地设计活动内容和巧妙地安排时间,尽量不和课程发生冲突。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同样,撰写历史xxx的教学设计也不尽完美,但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它占有一席之地,也衷心希望各位同仁实践研究,不断发展完善这种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总之,万事开头难,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实践新课程的浪潮之中,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xxx。谈历史课程标准较之历史教学大纲的发展。历史教学。2003.第3期
2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95.第二版
3 xxx骖。考试要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历史教学。2002. 第3期
4 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5 xxx主编。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 xxx。《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7 xxx。《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17篇
关键词:文化诗学;非物质文化研究;文艺形式;民间经验;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2?0179?04
文化诗学批评全面崛起于欧美后现代语境的新历史主义思潮,它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勃兴却是伴随着国内文坛逐渐兴起的历史和文化研究热潮[1](142)。 当代文艺研究的历史、文化和诗学转向,不断激发中外学界对文艺经典与历史意识的研究兴趣。xxx呼应,非物质文化研究在中国学界的高调兴起,理论方面是回应从文艺形式到文化活动的研究转向,实践方面却是源自从城市空间到民间经验的趣味嬗变。如果说“今天的历史,是身体处在消费主义中的历史,是身体被纳入到消费计划和消费目的中的历史,是权力让身体成为消费对象的历史,是身体受到赞美、欣赏和把玩的历史”[2](21?22), 那么非物质文化研究,就是要将身陷城市空间的主体视界从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性思想梦呓当中解脱出来,以历史意识和文化传统积极应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异化城市”,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化幻象的“自我迷失”。诚然,非物质文化研究能够改善和提升不同城市空间话语的历史形象、文化品质和认同意识。因此,从文化诗学视角来看,有必要在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对象、理论范式和社会价值三个层面,总结和反思其对文艺批评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利弊,从文艺形式、历史情境和民间经验等方面深入探讨非物质形态的学术空间。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非物质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话语经过后现
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推波助澜,业已成为当下使用频率最高、最负有争议的理论话语。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本身也发展成为形式上无所不包、实质上内容宽滥的混沌概念。如果说物质化的文化概念已经漫无边际、无法界定,那么当下学界何必又多此一举? 再次推出“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对象,意欲何为?又有何作为?
二、作为理论范式的非物质文化
针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论范式,高小康先生主张以“非文本诗学”作为文艺研究活动的“文化生态视野”。具体来说,就是要转向以文艺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还原“文学文本发生和传播的活态过程”;以民间文化的生态意识作为研究视野,考察“经典的文学与民间文化之间的影响与共生关系”;以文化生产和社会传播作为理论范式,致力发现“活态的多样性特征”;以xxx践作为研究方法,“以参与、同情、体验和对话为方式的研究文化差异”[8](13)。作为文化生产和历史传播的两种不同批评视角,文学艺术的文化概念与非物质文化的历史意识之间相互影响并且彼此渗透:文学的文化批评对非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影响主要在于社会建构层面的文化生产实践,非物质文化对文学批评的理论价值则在于文化遗产层面的历史传播结构。从文化诗学的批评视角来看,非物质文化与文艺研究的泛文化观念实际上是并行不悖的,它们的理论重心或许有物质和非物质,或者是文本和非文本之间的形式差异,但是最终指向的都是文艺作品的文化生产实践以及文化活动的历史传播结构。
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对象是各种集体性的社会建构物和群体性的文化遗产,它关注的是文艺形式的文化生产过程和文化形态的历史传播结构。从文化诗学的理论角度来看,文本诗学与非文本诗学或许只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两种批评范式,并非是其转向社会、回避文本的理论借口。实际上,从后现代文化的学术语境来看,文本和非文本之间的文类区别,或者说是诗学距离,确实有可能扭转当代学界自语言转向以来日益走向极端的文本化和平面化倾向,也有利于促进文艺研究积极转向历史情境、传播过程和文化生态的理论范式。然而,从符号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非文本概念并没有真正解决非物质文化的批评范式问题,它突出和放大社会语境的文化活动和生态价值,反而被视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文本”或“口传文本”。对此,康奈尔大学拉xxx教授认为,“这种语境主义范式鼓励的通常是片面和狭隘的档案阅读”,在此之中“语境只不过是时间符号或现象表述,不加分析的阅读阐释方法常常成为绕过文本自身的途径,最终成为忽视文本阅读的某种借口”[9](147)。
xxx描述和批判“语境修辞”和“情境阅读”的话语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从侧面却强调了文本阅读的理论范式:语境阅读同样离不开文本层面的文化符号,文本结构已经蕴含时间符号的历史语境。蒙特洛斯用“历史的文本性”概念进一步阐明文本性对历史语境的两种批评范式:① 从社会文本到历史语境的阐发范式,文本形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不依靠社会现存文本踪迹的中介作用而存在的活态物质形态”,“它们至少部分是源自那种保存和抹杀的那些复杂而细致的社会过程”;② 从历史语境到社会文本的传播范式,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说到底也就是一种对于社会文本的重新搜集和整理工作,“这些文本自身一方面是作为历史学家阐释历史文化的‘文献’平台,同样也是作为后续、甚至后世学者阐释和研究历史文化的传播媒介”[10](15)。无论是历史文化的阐发范式,还是社会文本的传播范式,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工作在理论视角上采用的是非文本诗学的生态批评观念,然而在研究范式上却仍然延续着人类学和符号学意义上的社会文本模式。
非物质文化的研究重点就在于“考察艺术话语与社会环境话语之间关系”:在群体性的社会建构层面,它必须关注历史情境和社会机制的阐释和生产过程,“将多种社会、机制和政治实践,连同其它比如文学或非文学文本这样显著的话语现象一样,被放置于同样的阐释过程”;在集体性的历史传播层面,它又必须重视社会文本和文化活动的传播和消费方式,“将社会重写成‘社会文本’,将历史、机制和社会实践视为‘文化脚本’”[11](257)。从文化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高小康先生指出这种“作品链和活动史”理论范式表明当代文艺研究的非物质文化导向,他认为文艺研究话语应该关注文艺作品之后的“叙述――接受”活动演变历史,并且延伸到“作品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演变的活动过程及其文化环境中去”,从而“从作品价值与关系的研究扩展到作品背后的活动方式与形态研 究”[12](63)。 由此可见,当代文艺研究逐渐重视文艺作品和文化文本的社会属性和传播结构,更加突出非物质文化在社会建构和历史传播两个层面的理论观念,文化诗学的理论视角为非物质文化研究则提供出从文化符号的历史传统转向社会活动的文化传播的研究范式。
三、作为价值体系的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的理论对象表现为文化符号或叙事文本,它的研究路线大致是首先从文本和符号来解读出符号制品和文化仪式的历史情境,其次从文化符号的历史情境来探讨和重现相关文化生产过程的社会活动,最后从群体性的社会活动来考察各种文化符号的历史传播结构。从文化诗学的批评视角来说,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工作同样要“研究各种独特文化实践的集体性建构过程,以及探讨这些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它首先要针对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播结构,“探讨这些集体信仰和经验如何得以成型,如何在媒介之间实现传播,如何专注那些可以控的美学形式,以及如何被提供给消费活动”;其次要针对文化符号的社会建构过程,“考察如何标识在各种文化实践艺术(通常被理解为形式和相近表述方式)之间的各种边界,也可以厘定这些特别划界的区域如何被给予权力去赋予愉悦、激发兴趣或是产生焦虑”[13](5)。从文本和符号的社会建构过程来考察历史情境的文化活动,从它们的历史传播过程来考察当代社会的群体文化意识,文化诗学的批评观念在社会建构和文化传播两个层面丰富和提升了非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非物质文化的深入研究促进文化诗学批评对文化符号与群体意识的不断关注。这两种批评话语的理论对话和渗透过程,不仅融合文本和非文本形态的诗学空间,而且呈现出活态历史与生态文化的价值体系。
从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体系来看,它必须厘定至少三种理论关系,即文学文本与文学活动的关系、经典文本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学形式与文化空间的关系。具体而言,研究对象从文学文本转向文化活动表明它更加关注非文本形态的文化经验和非典型特征的艺术价值,理论范式从经典文本转向民间文化体现它更多采用去精英化的批评视角和社会介入式的研究方法,理论旨趣从文学形式转到文化空间突出它更加重视历史性的文化生产过程和结构性的历史传播体制。然而,从文化诗学的批评观念来看,非物质文化的活态历史观念首先应该确立三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即关注对知识与意义的研究立场,穿梭在文本与历史之间的研究方法,审视中西文化对话的研究视角[14](46)。
实际上,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体系不仅呈现为客观知识形态的史学考据和文化考古,而且还表现为主观意识形式的历史阐释和审美经验。它的理论范式不但包括对文本结构层面上的文化符号的厚度阐释,而且蕴含在历史情境层面上的文化生态的活态阐释;它的理论旨趣不但在于反思西方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研究、文化诗学视角下的本土文化形态分析,而且在于西方理论与本土经验在理论空间和诗学层面的交相呼应和彼此融通。文化诗学视域中非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虽然呈现出“厚度描写”历史和“深度阐释”文化的不同形态,但是两者在本质上强调的都是文艺活动的社会属性和文化符号的传播属性,彼此关注的也都是社会文本的整个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最终呈现的也都是历史情境的集体生产过程,以及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播结构。就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体系来说,文化意义的传播结构实际上是同时存在于文化符号的社会生产、 历史情境的文化再现,以及当下群体的认同意识,它所承担的研究任务不仅是对历史文化语境的逆向研究,而且也包括对现实社会文化问题的正面研究。
针对文化诗学的价值体系问题,xxx先生曾经强调:“文化诗学有三个维度:语言之维度、审美之维和文化之维度;有三种品格:现实品格、跨学科品格和诗意品格;有一种追求:人性的完善和复归。”[15](9) 对文化诗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研究来说,它的价值体系同样可以拥有文化符号、传播结构和群体意识的三个分析维度,具有社会文本的文化生产、文化传播的跨学科意识,以及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这三种批评观念,而其最终目的就是在民间经验层面上建构自愿的群体意识和自觉的文化认同。具体而言,它在文化符号维度上考察文艺活动作为文化生产的活态历史,在传播结构维度呈现社会文本维系文化传承的审美空间,在群体意识维度探讨文化遗产作为认同方式的民间经验。然而,非物质文化研究对文化诗学的理论借鉴,不是要以后者的诗学体系规化收编前者的非物质形态,更不是要以原本作为理论视角的诗学话语越俎取应作为研究内容的文艺经验,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补充强化文艺活动的活态历史意识和民间经验的群体传播结构。由此,非物质文化研究致力呈现的不仅是活态历史和生态文化相互交织的理论阐释视角,而且是文艺形式、历史情境和民间经验彼此对话的文化诗学空间。
参考文献:
[1] xxx. “文化诗学”流变考论[J]. 《天府新论》2012(5): 142?149.
[2] xxx.《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http:///new/zh/unesco/resources/publications/unesdoc-database/, 2003年, 巴黎.
[4] Stephen Greenblatt, The Power of Forms in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M],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 1982.
[5] Stephen Greenblatt. Shakespearean Negotiations [M]. Oxford: Clarendon, 1990.
[6] xxx(主编). 《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7] xxx.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J]. 《天津社会科学》, 2005(3): 86?88.
[8] 高小康. 非文本诗学: 文学的文化生态视野[J]. 《文学评论》, 2008(6): 13?17.
[9] Dominick LaCapra. Rethinking Intellectual History [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10] Harold Abram Veeser (ed.). The New Historicism [C]. New York: Routledge, _.
[11] Murray Krieger (ed.). The Aims of Representation [C]. N .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12] 高小康. 作品链与活动史-对文学史观的重新审视[J].《文学评论》, 2005(6): 57?63.
[13] Stephen Greenblatt. Shakespearean Negotiation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18篇
人类交往的世界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
个人解放的世界历史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本视界
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还是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都是基于对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但是,xxx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人本主义的根本差别不在于是否关心人,而在于如何看待人,如何切实实现人的全面解放,表现出历史唯物主义基于世界历史进程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特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区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宽广人本视界。在xxx_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xxx•泽米希以十分高调的人道主义论调来消解当时的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认为只有他的人道主义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他写道:“为什么要分什么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呢?我们都是人。”瑏瑤“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归根到底都消融在人道主义中了。”瑏瑥怎样才是他所谓的人道主义、如何才能实现他所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呢?他甚至天真地以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所产生的自然的、必然的结果已经是真正人类的生活了。”瑏瑦爱是人的本质,于是他宣布:“两性的结合只是爱的最高阶段并且应当是爱的最高阶段,因为只有自然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东西,而真正的东西才是道德的东西。”瑏瑧“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也关注社会,但是,他们除了抽象的两性之爱的宏论,就是在分与合、全体与集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中抽象地议论所谓的“福利”和“类的平等化”。另一位“真正的社会主义者”xxx•马特伊提出:“我促进总合的福利,也就是促进自身的福利;我促进自身的福利,也就是促进总合的福利。”“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单个生命和总合生命的有意识的统一,是和谐。”瑏瑨“有机社会的基础是普遍的平等,它通过个人和普遍之间的对立发展为自由的和谐,发展为单个幸福和普遍幸福的统一,发展为社会的〈!〉公共的〈!!〉和谐,发展为普遍和谐的镜像。”瑏瑩他们据此攻击共产主义,认为“人在共产主义中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共产主义把人的依赖性引导到极端的、最粗暴的关系,引导到对粗暴的物质的依赖,即引导到劳动和享乐之间的分裂。人不能达到自由的道德活动”瑐瑠。xxx指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者理论体系中所谓“标准人”,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从这样的人出发,他们根本弄不清“单个生命和普遍生命之间”为什么会表现为“有时互相斗争,互相敌对,而有时又互相制约,互为基础”的深层原因,也解决不了人的任何现实问题,所有美好动听的主张都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xxx在《关于xxx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社会关系就是现实的人与人之间基于物质生产的交往关系。随着交往的扩大,特定民族的经济关系必然要“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瑐瑣,个人的劳动成果成了“世界市场”的要素,个人活动也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瑐瑤。世界市场虽然对于个人来说是“异己的、统治的”力量,但是,无论对于单个个人还是对于单个民族,正是在普遍交往中才能扬弃自己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普遍交往中,个人之间以及“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因此,“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瑐瑥在《_宣言》中,xxx_从另一角度看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xxx主义世界历史进程视野中的人的解放,绝不是老子视野中让人民“甘其食,美其服,xxx,乐其俗”(《老子•八章》的小国寡民式的封闭性自我满足,而是人人平等、各民族平等的世界历史性的人的全面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发展壮大于改革,同样发展壮大于开放。我们的开放,从最初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发展我国落后生产力的单一目的、局部开放,到今天全面走向世界、引领世界的全方位开放,使中国彻底告别了闭关锁国的历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国家。“世界”、“外国”对中国人来说不再是个陌生的、神秘的字眼,相当多的普通中国人开始走出传统的村落、社区、国家,活跃在世界各地,或经商,或留学,或探亲,或旅游,或考察,今天的世界,几乎所到之处都有中国人的身影,各种建设都有中国人的汗水,各种大事、难事的解决都离不开中国人的智慧。当代英国社会学家xxx认为,全球化本身具有一种“普遍的自律”和“内在的逻辑”瑐瑦。中国人三十多年开放过程的自律和逻辑证明,中国人通过世界化实现了现代化,又通过现代化推进了世界化,从而在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上开启了中国人发展进步的世界历史性的新阶段、新高度。这是中国人发展解放的历史性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展示出的价值魅力。
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
承接人类历史由地域性历史向世界性历史的转变,既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结果,也是资本扩张的结果。这种结果既是生产力发展使然,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历史证明,“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瑐瑧。资本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瑐瑨当资本主义处于经济强势的时候,“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瑐瑩。在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平等,都根源于世界市场中的资本关系的强制,这种客观的国际社会关系,使得共产主义不能作为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无论是它的社会主体,还是社会制度本身,都是如此。xxx_写道:“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瑑瑠共产主义一方面要创造发达的生产力,同时要“占有”人类创造的“现有的生产力总和”,因此,“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正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xxx有关的世界普遍交往为前提的。在这种意义上,xxx_指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瑑瑡。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家们一直津津乐道于xxx把xxx的社会主义“多国胜利论”发展为“一国胜利论”,而没有认真区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胜利”的根本差别。其实,xxx心里很清楚,他领导苏联人民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链条上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国家_并最终建成社会主义那是一件极为艰辛的事业。于是,十月革命后,xxx(布)立即宣布《和平法令》,废除沙俄时代与中国等国家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与德国签订了《不列斯特和约》,一方面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改善国家关系,防止新生的xxx_受到攻击,同时帮助中国等亚洲、欧洲国家的_,以扩大共产主义力量。经过xxx和各国_的努力,无产阶级革命节节胜利,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形成了两个市场、两大阵营,而且几乎平分秋色、势均力敌。由于传统的思维,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上的差别视作政治上的水火不容,把国家关系意识形态化。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战胜德、意、日_曾经生死与共的美、英、法、苏、中同盟国,在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时,以英国首相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就挑起了扼杀“共产主义新生婴儿”的冷战,继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资本主义国家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社会主义国家集团的长期对峙和无休止的对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全面开放的视野与世界互动,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活动与外续动力的承接,彻底改变了人们两极对立的“零和”思维方式,形成了全新的世界历史性的实践哲学。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致力于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断扬弃着“地域性共产主义”,也以新的向度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表明,当人类交往由地域性历史进入世界性历史时代,任何国家和民族,只有顺应普遍交往的社会趋势,学会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共处,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长处,才能发展和完善自己;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吸收人类创造的先进文明,建立起真正富有包容活力、发展动力和价值魅力的理论、道路、制度,才能扬弃“地域性共产主义”,走出民族、国家、地区的限定而成为“世界性存在”。
民族性—世界性相互促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导效力
一个民族在长期相对封闭的生存生活环境中,会形成鲜明的民族个性,正是这种个性或特有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维持着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使民族及其文化囿固于“地域性存在”方式。然而,当民族与民族之间有了交往,以至交往普遍化时,民族个性中有部分成为适应普遍交往的亲和性因素,它既有利于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这些成分会因为民族交往而逐渐融合为世界性元素;也有部分则成为阻碍民族交往、抑制民族发展的排他性因素,这些内容就成了xxx_所说的“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一个民族也只有在民族交往中自觉地抛弃自身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才能融入世界,成为现代民族。一方面,任何经济和科技落后的民族,如果不融入世界市场并遵守其规则,就将被世界所排斥、所抛弃,正如xxx_所说,在资本的世界市场中,“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不仅物质产品成了公共产品,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也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瑑瑢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个性,一个民族就只能被资本主义世界所吞没,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特地位和独特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以全方位开放不断扬弃自己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同时,又以鲜明的文明个性迎接世界各民族文化,学习并借鉴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始终以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过程张力延绵于当代世界,以独特优势影响世界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中国_人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开始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与现时代特征相互作用而熔铸的结果,它“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瑑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经验在于“结合”———把xxx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把中国经验与世界经验结合进来,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的文化品格是“包容”———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国家交往建立互信,从而包容不同文明的特殊性,借鉴其他文明的优越性;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共赢”———拒斥我富你贫、我安你乱甚至我活你死的思维方式,通过全面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追求的结果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下,社会主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模式”瑑瑤,那么,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为世人提供了一种学会世界性共处共赢的思维方式,健全全球处世哲学,确立当代中国的“新天下观”瑑瑥。它告诫每一个立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国家,如何学会xxx尊人,扬长补短,使自己与世界一同进步,共同美好。这就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独特的文明发展道路”瑑瑦深深蕴含的“中国品格”。
最新xxx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19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xxx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xxx《将进酒》
xxx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xxx之涣《凉州词》
千里xxx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 ——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 明……)
bxxx: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xxx: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xxx。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20篇
关键词:宪法学;历史分析;方法
当今中国各类法学教科书对于历史分析方法的说明,基本上都运用xxx在《论国家》一文中的一段话来阐述,xxx写道:“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它是xxx成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被淹没在一大堆细节或大量争执意见之中所必需的,对于用科学眼光分析这个问题来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1]由于xxx主义哲学强调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因此这里所谓的历史分析方法也就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法学研究中的全面贯彻。从法学方法论体系的结构层次出发,它更多的属于法学方法论体系中作为根本方法的xxx主义哲学方法,因此也有人将之概括为法学研究的历史主义原则[2],当然历史分析方法还可以细分为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或技术手段,如文献资料的搜集和考证。不仅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有历史分析的方法,事实上历史分析可以为不同的哲学立场服务,这是因为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关注的是特定的历史事实,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而言,这些事实只是可以直接拿过来的工具性资料,至于服务于什么样的目的和运用何种原则,则由使用者决定。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类似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历史学提供资料,其他社会科学提供分析的结构和原则。[3]
从历史分析可以为不同的哲学立场服务来说,历史分析方法几乎是“中立”的弥漫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我们可以在一般意义上把为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向后寻找根据的方法,称为历史分析方法,至于这个根据是“民族精神”、“社会习俗”还是“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影响历史分析方法的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的这种中立性和普适性,使得法学家确信这一方法尽管十分重要,但并非法学(当然也包括宪法学)所“专有”,在谋求学科独特性的学术努力中,历史分析方法不论是在整个法学领域还是在作为其分支的宪法学领域,都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整个法学方法论体系中所占有的比重也日益缩小。如果从方法论的结构层次出发,这一方法一般被归入到法学的一般方法或基本方法中,如果从同一方法序列的不同类型的角度出发,这一方法往往又被归入实证分析方法特别是社会实证分析方法之中。人们有时泛泛地谈法学研究中要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有时又将历史分析方法仅仅归结为“文献分析方法”[4]。在将法的方法论体系分为法学研究的方法和法律方法的情况下,法律方法基本上忽略了对历史分析方法的说明,历史解释基本上是唯一的存在形态。
在宪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历史分析方法的境遇也基本如此,如有宪法学者指出包括历史分析方法在内的“传统社会科学的老方法”“只能算是宪法学在蒙昧时期所采用的‘青铜铁石器’”,是“宪法学方法的无特定性状况”的表现[5],在人们看来只有发掘和强调宪法学“特有的”研究方法,才能在研究对象多有竟合的不同社会科学领域中保持宪法学独立的学科地位。近来关于宪法解释和宪法规范研究的升温,说明了人们在认识上的转变。
本文认为,历史分析方法尽管缺乏个性,却与阶级分析方法一样,在当今中国宪法学的主流知识体系中起着根本的决定作用,仅仅将其在方法论结构中边缘化或弱化,而不对其进行全面的反思,对宪法学的发展有害无益。此其一。其二,历史分析方法在宪法学领域的运用存在许多缺陷,其中有一部分缺陷并非由历史分析方法本身引起,而是由具体的技术性手段使用不足引起的,因此,历史分析方法不应泛泛的为“宪法学缺乏自己的学科特色”负方法论上的责任。其三,宪法学的知识体系庞杂,既有面向理论的又有面向实践的,在理论上的哲学立场不同就会导致实践上不同的利益取舍和衡量,因此,历史分析方法在不同的领域面相不同。有必要深入分析历史分析方法在理论宪法学和实用宪法学中不同的特征和作用,以达致对于这一方法的深入而客观地认识。其四,历史分析方法具有恒久的价值,在当今中国的宪法学研究中更有其独特的理论功能,全面揭示这一点,是宪法理论研究深化的需要。
一、历史分析方法的面相
探寻历史是学术研究深化的表现,制度的现实或冲突的解决如果具有“历史根据”并表现出来“历史的合理性”,也就具有了巨大的说服力。对于宪法学来讲,不论是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制度操作层面,人们都不拒绝“向后看”的办法,但表现形式不同。
人们通常会在如下情况下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一)对宪法学的概念、范畴或原则作语源学的分析。要理解和阐明宪法学中特定的概念、范畴和原则的内涵,人们往往需要到历史中寻找它们的思想来源。除了专门意义上的学术史的探究之外,人们经常采用的是语源的分析,特别有代表性的就是人们对于“宪法”这一概念的语源分析,[6]语源是对具体词语的来源、本义、引申义的考证和研究,是一种历史流变的分析,自然可以归结为历史分析。其他的如“国家”、“人权”、“民族”、“自由”、“人民主权”等等,都可见语源学的分析。
(二)宪法制度形成的历史基础分析。制度的形成与变革是各种社会变量长期累积的结果,既不会骤然发生也不会骤然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管人们的认识能力和主观目的如何,制度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轨道。我们往往会在制度的“断裂”中看到“自然成长”的因素,后者的“自然”要比前者的“建构”更有生命力。这促使人们对制度的结构和制度的事实作全面的历史分析。法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xxx尔在反思法国大革命史时,就已经表现出了这种洞察力,他说,“我始终认为,在这项独特的事业中,他们的成就远较外人所想象的和他们自己最初所想象的要小。我深信,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暂时忘记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国,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7]“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在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入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8]中国比法国的历史更悠久、更复杂,因此现代性制度的建构就有着更明显的历史重负。
对宪法制度作历史分析有三种基本形态,其一,中国近现代的宪政制度具有明显的移植色彩,因此对某一宪政制度在西方的代表性形态作历史的梳理,成为历史分析的一个重要视角;其二,有许多宪政制度的具体形式是“本土化”的,此时人们所作的分析就基本表现为对制度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较短时段的梳理;其三,有一些制度问题与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有关,这时对制度的历史分析就可能追溯到中国自身长期的历史发展。由于制度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所采用的历史分析有时只有一种形态,有时则三种形态并存。
中国的_制度、人权保障制度、地方制度、司法制度等重要宪法制度的形成与现状都有人积极地进行历史的探究。[9]
(三)宪法的观念与文化分析。与对制度的历史分析不同,观念与文化的分析,是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出发的。近现代的历史学研究有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语言学的转向。历史学家借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一般通则,以便顺利完成他们的任务。不仅有历史学家指出:“历史学只能在社会学的浸润中进展,反之亦然。”[10]而且,人类学取向则促使历史学更关注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事物,即历史学家开始“从传统上关注特定政治权力人物的思想和行动的政治史,转而关心那些不具赫赫事功之人的态度和信仰。”[11]人们希望反映历史的整体面貌。史学的转向也影响到了人们对于宪法的历史探究,人们几乎是毫不怀疑的认为人的观念与文化传统,是潜在的决定宪政状况的根本因素之一。因此不仅应该研究制度的发展史、制宪者的思想史,而且也应该探究普通人的观念史,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史
(四)宪法条文的历史解释。
在宪法的操作层面,永远无法回避条文的解释问题,解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基本法律活动。不论是立法解释还是司法解释,不论解释体制如何,宪法适用者在实践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把宪法规范与个案事实合理结合起来问题,宪法规范总是抽象的,个案则具体而实在,解释因此成为规范与事实之间的桥梁。解释的方法多种多样,xxx·安修在《美国宪法解释与判例》一书中列举了多达48条的宪法解释的准则,[12]对于其中可能涉及到历史问题的,xxx·安修分析到:“在宪法解释中,美国最高法院经常受到历史教训的极大影响,尤其是英国和美国的历史事实”[13],就历史资料来看,“最高法院利用的历史大致有两类:(1)宪法产生前的,颁布宪法和修正时的历史,借以理解制宪者的意图。(2)能说明在宪法判决中值得考虑的社会利益的历史和能对这些利益的冲突作出公众所接受的调节的历史。”[14]从我们的视角来分析的话,前者主要指的是发现反映立法原意的“历史资料”,后者主要指的是协调社会冲突的历史惯例。
尽管人们对追究立法原意的解释方法有各种批评与责难,[15]但对制宪者的制宪原意作历史的分析,显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正像主张追究历史原意的学者所认为的,探寻立法原意不能局限于法律语词本身,而必须借助各种立法史资料,尤其是立法准备资料。通过对立法史材料的研究,解释者就能了解法律制定时的一般舆论情况,了解释法律得以通过的一般社会状况(如不同社会利益的冲突与权衡),以及立法者意图通过法律予以救济的对象和解决的问题,从而把握存在于法律背后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目的。因此,立法史材料对于确定立法原意具有重要意义。[16]
上述历史分析方法的四种面相,可以概括为语源学的面相、制度史学的面相、观念史学的面相以及解释学的面相。前三种基本上属于理论宪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形而上的学术研究方法,最后一种则是属于实用宪法学的操作方法,主要是形而下的宪法推理与宪法解释技术。由于人们在方法论的研究中正在努力区分“法学方法论”与“法律方法论”,并将后者视为方法论的核心,[17]历史分析方法的不同面向,从不同的法学领域来看,意义自然也会不同。
二、材料的取舍:“历史”的不同内容与意义
历史分析方法的不同面相使我们发现,人们几乎是轻率的把为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向后寻找根据的方法,称为历史分析方法,至于“向后”的限度以及所搜寻的资料的取舍,大多因具体问题需要而定。这里面隐含着对于“历史”的具体内容和价值的不同理解,如果不对“历史”本身做细致分析的话,就可能使本来具有经验性与客观性的历史事实,因为人的取舍而模糊了主观与客观的界限。这就出现了人们表面上是在做“历史分析”,而实际上不过是在为某种既定的目标寻找片面的资料,因此也就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由“发现”历史事实的经验研究变为“解释”历史事实的价值探寻了。
德国的历史法学派有两位著名的代表人物,xxx和xxx,他们在1815年创立了《历史的法学杂志》,成为历史法学派的喉舌。但是人们却发现,所谓“历史的”研究,“对xxx而言,其内容与对象不言自明地指涉罗马法;对xxx而言,毋宁是指涉古代日耳曼人的法律。这种差异,也是导致日后历史法学派分裂成罗马法学派与日耳曼法学派的原因之一。”[18]引用这一事例是想说明,在不同的语境下、基于不同的目的,“历史”一词指涉的实体内容可以有巨大的差异。历史法学派的发展本身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历史分析方法在不同理论层面地运用也表现出来这样的特点。如果不对“历史”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作细致分析,历史分析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就有可能被“偷梁换柱”,从而降低了这一方法在法学方法论体系中的地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古代史与不到两百年的近现代史,两相对比使得当代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中的“历史”问题和“历史”方法,有着更复杂的含义。历史分析不仅仅是向后看的问题,还有一个看得远与近的问题。
(一)有年轻的宪法学者在他的关于宪法哲学的理论体系建构中,在“宪法哲学的研究方法”部分毫不犹豫的列举了“历史方法”,“既然宪法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积淀和蒸馏的结晶,而人类文化是连续不断的,那么,要了解当前的宪法制度,就必须寻本溯源,探索其产生和成长的过程,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后对于宪法制度的含义,方可以有较清澈的认识,这是把握宪法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进一步审省宪法得失和促进宪法发展的基础性条件。”[19]这里的历史显然是“大历史”,中西古今囊括无遗,他所使用的“历史”与广义的“文化”几乎是同义词。“文化有广狭义,广义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的器物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乃文化的狭义,专指人类实践重大精神创造活动长期积淀而成的社会心理、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人伦观念、审美情趣等。”[20]这样的“历史分析”事实上只是强调宪法学研究中应该坚持历史主义原则,这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没有什么不同。这个层面的历史分析体现出来的是宪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共性而非特殊性。
对宪法问题作宏大叙事的历史分析,是当前我国理论宪法学领域“历史分析方法”的一般性特点。[21]不仅宪法观念与宪法文化的研究如此,即使是表面上具有实证主义法学特征的对宪法学基本范畴的语源学探讨,也往往会陷入到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以对“宪法”的语义分析为例,[22]首先人们指出:“尽管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曾有‘宪法’这一词语,但他们的涵义却与现代的‘宪法’迥然不同”,接着人们就分别介绍宪法在中国和西方的词义演变,最后作为结论人们会指出“古代西方的宪法往往侧重于组织方面的意义,而古代中国的宪法却没有此意。”如果仅仅是为了说明近代以前“constitution”或“宪法”都没有现代的根本法的含义,人们就没有必要作这种包含古今与中西的对比。结合教课书知识体系中接下来必不可少的“宪法的历史发展部分”,这样的知识内容显然是为“宪法产生的条件”这样的问题,提供历史的铺垫。“xxx以产生于西方?”“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宪法?”“为什么在19世纪末宪法被引进到了中国?”“宪法在中国遭遇到了什么样的历史境遇?”等问题是这一分析进路所隐含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意识。
这是一种宏观的、可以依研究者的兴趣无限向后追述的、跨文化的历史观。就历史资料而言,人们关注的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一般背景性资料[23],这部分资料并非宪法学的专业性资料,宪法学者只需要借用历史学的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了,具有明显的“拿来主义”色彩。这部分资料使用的越多,宪法学独立的学科地位的表现就越差。
(二)当今中国宪法对于制度的历史分析,可以算是一种“中观的”的历史观。追溯年限西方基本以18世纪为限,中国基本以19世纪中后期为限,由于涉及到制度的性质转变问题,当代中国的许多重要的宪法制度,都只能追溯到20世纪30或40年代。所使用的资料也基本上是与特定制度形式直接相关的,较少的涉及到观念与文化问题。对于制度作历史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理清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寻求现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而不是为了发现用于处理宪法纠纷的制度惯例,即是以理论为指向的,而不是以实践为指向的。
认真分析当今主流宪法学对于宪法制度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制度的研究在逻辑结构上基本上由四部分组成,即制度概念、历史发展、制度内容、制度完善,这主要是教科书的制度分析模式,因为教科书与学术专著的目的不同,教科书主要致力于教给学生系统和完整的知识,致力于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因此教科书的制度论证模式可以看作是通用的具有共识性的制度论证模式。我们以教科书对于_制度的研究为例。xxx教授主编的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宪法》就对_制度基本上分成四部分来介绍,即“一、_制度的概念”(概念);“二、_制度的历史发展”(历史发展);“三、_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内容);“四、加强和完善_制”(完善)。[24]这四部分的内容分别承担了制度性质、历史合理性、政治合理性(其中包括规范性)、实效性的论证。其他如选举制度、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也基本上按照这一逻辑顺序论述。对历史合理性的论证紧随制度的性质界定之后,表明历史合理性的论证具有统帅作用。宪法教科书之所以热衷于对制度的历史合理性的探究,是受到xxx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xxx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5]这是xxx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xxx认为:“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深处时才取得的。”(《xxx_全集》第12卷,第450页)在宪政制度的研究中,人们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确信:一个制度如果在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产生并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展至今,这个制度也就具有了最根本的合理性,因此,追究观念与制度的历史基础和历史合理性成为了一种基本的思维定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对制度本身的规范结构和逻辑结构的合理性探究。宪法学目前的知识体系对制度的规范和逻辑分析不足已证明了这一点。唯物史观虽然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作为一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显然不能取代对制度本身的规范和逻辑分析。
对宪政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发展脉络的分析,对于制度本身而言是一种外在的分析,这种外在的分析所使用的材料对于其他社会科学和法学其他领域是开放的,宪法学既可以从其他领域中“拿来”,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可以简单的“拿去”。理论宪法学领域的历史分析尽管也可以是建立在严格的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基础之上的,但资料的取舍往往依研究者及其目的而定。各种形态的历史资料都有可能使用,观念的历史、制度的历史;古代史与近代史;整体的历史与专门的历史都可能交织在一起。历史的确定性有时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传统的流变与文化的抽象。这样的历史分析正越来越转向历史社会学的分析。历史分析方法在这一层面的使用,仍然无功于宪法学独立的学科地位的形成。
对制度的历史分析还可以围绕特定制度的规范结构和内在运行方式来进行,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相比较而言无法直接向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开放,因而有利于宪法学独立学科地位的形成,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以国家结构形式的研究为例,对于我国为什么要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基本的原因有三个,即“长期实行单一制的历史传统”、“民族分布和民族成份状况”、“融洽的民族关系”[26],这三个方面其实都是外在于单一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但对于国家结构形式所实质涉及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问题,却没有真正的研究。
可见,对于制度的历史分析既有无法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非特定性的方面,也有具体的历史分析方法使用不足的方面。
(三)在应用宪法学领域,“历史”的含义是基本上确切而明白的,主要指的是客观的历史事实、惯例、习惯性解释、确实可循的立法资料等。
宪法与其他法律不同,宪法中任何一个条文的解释都可能涉及重大的社会利益,任何能够称之为宪法冲突的事件都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宪法与其他普通法律相比应该具有更大的确定性、普遍性和稳定性。宪法的适用机关在运用宪法解决社会冲突时,应该以具有确定性的客观资料为基础。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原意”基本上只能通过立法准备资料来加以分析,这里面的“历史”便是立法准备资料。有时它也指的是惯例或习惯性解释。[27]
在一般意义上,宪法的适用主要指的是宪法的司法适用,这一层面的历史分析方法乃是一种司法方法,在成熟的宪政国家,这一方法的运用尽管还有争议,但已相当成熟。在美国有法官极力主张根据历史来理解宪法条文。宣称“其含义如此依赖于历史,以至定义反而成了累赘。法官适用宪法必须受制于这些历史。”[28]我国宪法缺乏司法适用性,宪法操作技术的发展缺乏强大的实践动力。历史分析目前所能见到的实践,基本上局限于立法机关对于制宪原意的分析,人们通常认为宪法草案或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应该是被参照的立法准备材料。
宪法操作层面的历史分析所奉行的是一种“微观”的历史观,强调资料本身的客观性。
以宪法规范的解释为目的的历史分析方法被视为宪法学的特定方法,这时历史分析方法的使用,有助于保持宪法学独立的学科地位。但与其他宪法解释方法相比,历史解释所占有的比重并不大,因此也有人指出对于法官们来说,“虽然在宪法解释中参考的历史资料很丰富,但只要他有碍于法院保护现实的价值和利益,就几乎会被忽略或轻视。”[29]
三、历史分析方法的缺陷
xxx·庞德在全面批判历史法学派的《法律史解释》一书中写道:“要理解19世纪历史学派的法理学教义,我们就必须牢记:就研究法律论题而言,历史法学派实际上是一种消极且压抑性的思想模式,它完全背离了哲学时代那种积极且创造性的法理思想。当然,这还不是全部。从更为直接的角度看,历史法学派在两个方面背离了晚期的自然法思想:一是背离了自然法关于制定成文宪法的观念以及狂妄无视传统政治制度和法国大革命时代特定时空下的条件的做法;二是背离了自然法相信理性的力量可以在立法中创造奇迹的思想。”[30]
他还转述了法官xxx对历史法学派痼疾的揭露:“第一,它不能自觉地去考虑法律规则的正当性论证必须xxx基础的各种社会利益因素;第二,它对法律的改进总是持否定态度;第三,它还根深蒂固地认为,一项业已确立的法律规则,只要法律年鉴能够表明它早已存在或已然成为历史原则的一部分,在今天也必定是一项适当的甚或是必要的行为规则。”[31]
由于历史法学派认为法律是发现而不是制定的,把历史作为“支撑法律律令的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法律发展中的终极动因。”[32]也就是将历史分析方法作了极端化的运用,因此,历史法学派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也就包含了不可避免的缺陷,最终被其他学派所取代。
唯物史观与历史法学派的历史观在哲学立场上根本不同,但即使是唯物史观指导之下的历史分析方法在宪法学研究中被过度使用也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缺陷。
其一,对于制度合理性的论证过分地依赖历史合理性,客观上减低了人们对于制度的价值目标的关注,帮助人们绕过了一些价值难题,但也因此使宪法学在价值问题上较为模糊。
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等价值目标是近现代各国的宪政制度共同关注的,但显而易见,人们对上述价值的理解不同,为实现上述价值而设计的各类制度的具体细节也不同。宪法规范内在地包含人们的价值选择,宪政制度的发展应该以这些价值目标为标准并服务于这些价值目标的实现。对于中国的宪政建设而言,由于具有长期的借鉴与移植的历史,如何进行价值选择和如何面对价值冲突,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价值难题。
历史分析方法强调资料的真实可靠,客观上是一种实证分析的方法,而实证分析的方法在价值问题上基本上是中立或主张价值多元的。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制度进行研究是为了弄清楚制度是什么,而不是制度应当是什么。正如我们在上文所提到的,历史分析方法着重对制度的历史合理性的论证,从有关制度研究的客观结果上来看,就是通过对制度的外部条件的实证分析,取代对制度本身的价值判断。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关于_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符合中国的国情和适应国家性质的简单判断上,至于这一制度内的国家权力分配和运行原则、主权与人权的关系、代表与选民的关系等具有较多价值内涵的问题的研究不是含混其辞便是根本没有。历史分析使人们摆脱了价值上的困扰,但也因此降低了宪法学的理论价值。
有学者在批判中国宪法学方法论的总体取向时指出:“在新中国的宪法学时期,自然法思想也好、法律实证主义也好,虽然均受到我国xxx主义法学的严厉批判,然而在反对自然法、坚信规范可以创设权利这一点上,我国(宪)法学其实恰恰与西方传统的法律实证主义一脉相通。”不仅如此“西方传统的法律实证主义早已经再h·凯尔森的纯粹法学上得到极其重要的发展,而中国的宪法学迄今还不可能真正成为一套‘纯粹’的规范科学,精微缜密的宪法解释学也尚未成就。”[33]
历史分析方法既是实证的,同时又是“非规范”的,无疑对上述缺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二,历史分析方法的过度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其他的宪法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特别是在有关宪法制度的研究中阻碍了对规范分析与解释方法的运用。
宪法的方法论体系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人们除了有可能在哲学立场上根本对立之外,各种研究方法之间是可以共存和相通的,这是就总的情况而言。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由于目的不同则普遍存在以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为主导以其他方法为辅助的情况。如果在宪法学的整个研究领域都受一种普遍的思维定势的影响,xxx一种或某几种研究方法成为具有压倒优势的研究方法是可能存在的。阶级分析方法在新中国早期的宪法学研究中就占有压倒的优势,并在客观上阻碍了其他方法的使用和发展。历史分析方法是否也造成了这样的后果,有必要认真地分析。
在宪法学几乎所有问题的研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历史分析方法的身影。以宪法学对特别行政区问题的研究为例——问题被分成四部分:特别行政区是“_”构想的产物;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与特点;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34]抛开上述内容中对制度的规范性解说不谈,这一制度研究本身至少涉及到三个合理性问题:首先,在出现了特别行政区这样的地方_之后,“我国是单一制国家”这一国家结构形式的界定的合理性;其次,为什么设立特别行政区而不是其他样式的地方_,即特别行政区设立的合理性;再次,特别行政区为什么可以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即特别行政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合理性。
对于第一个合理性问题,宪法学教科书并没有基于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新变化,重新考量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而是将其近乎武断地作为特例,认为特别行政区所带来的变化可以被单一制吸收,即“特别行政区的建立构成了我国单一制的一大特色,是xxx主义国家学说在我国具体情况下的创造性运用。”[35]因此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合理性论证还是基于历史合理性的论证;对于第二个合理性问题,宪法教科书主要是通过对“_”理论的合理性论证来进行的。“‘_’的伟大构想,是_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集中全党的集体智慧提出来的。”“两部基本法的指导思想就是‘_’的方针”。[36]就论证的实质而言,使用对“_”这一政治理论的历史合理性的论证取代了对特别行政区这一地方性制度的合理性的论证;对于第三个合理性问题,教科书中的论证一个是基于“_”的政治原则,一个便是“从香港和澳门的法律地位和实际情况出发”。[37]所谓实际情况其实就是香港和澳门一百年来已经形成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仍然主要是一种历史合理性的论证。
除了围绕着宪法第31条和基本法对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作了简要的解说之外,即没有明显运用作为法学基本方法的价值分析方法,分析制度的价值目标;也没有运用精微缜密的法律解释方法,分析宪法与基本法的关系以及在特别行政区运行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法律冲突。与其说历史分析方法阻碍了规范分析与解释方法的运用,毋宁说对历史合理性的重视减轻了人们对制度自身合理性的关注,因此,xxx所批判的历史法学派“不能自觉地去考虑法律规则的正当性论证必须xxx基础的各种社会利益因素”,在历史分析方法的过度使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定的踪迹。但与阶级分析方法全面贯彻从而使得阶级性范畴成为宪法学的核心范畴不同,历史分析方法并不具有如此的特性,他对其他研究方法的限制是有限的。
其三,历史分析方法的过度使用,既有可能使人们忽视制度变革的实践,客观上也容易使人们忽视制度建构中的人的理性创造力。
历史分析方法强调对问题的研究“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这一研究方法的过度使用,将使人们主要关注制度在“过去”的发展历程,而不是制度在“现在”的展开。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全面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利益的竞争空前激烈,现有制度如何完善才能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这是历史分析所无法做到的。制度的发展不仅有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作用,也有人的理性创造作用。历史分析方法使人们忽视对制度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从而不仅会忽视法律职业群体的研究也会忽视对人的权利实现的研究。
四、历史分析方法的价值
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视角看,特别是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历史分析方法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就宪法学研究中应该坚持历史主义原则而言,历史分析方法的价值也不必特别的考量,因为它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应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没有什么不同。历史分析方法在当今中国宪法学的研究中,是否有其独特的价值,是本部分研究的重点。
当今中国的宪法学发展面临着两种深刻的危机:其一是面向实践的危机,宪法学现有的知识体系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所出现的问题往往缺乏解决能力,无法快速应对社会新的发展需要,宪法学知识的社会价值相对其它部门法学较低;其二是面向理论领域的其他学科“攻城掠地”的危机,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法理学、国际法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竟合关系,一方面,这些学科不仅广泛地进行着“宪法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宪法学在同类问题的研究中又缺乏自己的学科特色,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被这些学科所取代,也并非耸人听闻。
上述两种危机的形成,根本上都与宪法学在方法论方面的缺陷相关。其中第一类危机意味着宪法学在面向实践方面的研究方法不足,第二类危机则意味着宪法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没有挖掘出来。如果要克服危机,实现方法论上的转换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在这些方面历史分析方法有独到的价值。
(一)从历史分析到社会分析
对于宪政的实际运行而言,历史并不如人们所认为的那么重要。实际上,不论是远的或近的历史,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都是间接的。通过历史是否能够找到确定的规则,也被许多人怀疑[38]。但确定无疑的是历史的分析能使人们更好的关注制度的社会环境问题,从而将社会学分析引入并进一步深化。历史分析也可以弥补社会学分析的某些缺陷。有历史学家就分析了社会学家的缺陷,并提出了二者互动的可能性。他指出:“他们(社会学家)认为那些根据19及20时社会所建构出的理论模式,适用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任何地方。社会学理论提供史家一个采用或舍弃的基础,然而如果这些理论无法符合历史学家发展理论叙述的需求,问题就相当麻烦。”“理论史家若想发展,就必须修正现存的理论,而不能只是把他们套用在史学主题上:同时必须以一种更具互动性的观念来替代社会学与历史学//生产者与消费者这个模式。”[39]从学术源流来看,历史法学派与社会法学派也有极深的渊源。[40]
当今在宪法学主流知识体系中被过度使用的历史分析方法,可以被利用来分析社会多元的利益格局和复杂的利益冲突,从而将研究的重心从关注制度的历史合理性转移到制度的现实基础和内在冲突,由此,可以使宪法学的研究更紧密地围绕制度本身并具有更明显的现实指向。
(二)合理界定宪法学的研究重心
社会利益越来越具有多元性,无论是法官还是立法者都无法简单的处理利益冲突问题,在利益衡量过程中,宪法以及宪法学都应该对利益的平衡发挥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推动了利益的多元化,特别是出现了新的经济利益群体,原有利益群体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所谓“共同利益”已经不存在。这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历史状态,并不是人为安排的结果,当然也就不能人为的加以改变。如何认识不同群体的利益需要,特别是在两种合法的利益需要之间进行协调,需要参考利益格局的发展流变。
宪法与其他法律的不同之处在于,宪法要以根本法的形式为国家设计一套根本性的制度安排,从而实现“有限政府”,以最终保障人权的实现。对于以宪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宪法学来说,要始终围绕着宪法规范,以社会发展为背景,对宪政制度进行充分的逻辑分析。宪法学并不关心一种新的社会利益的出现是否合理以及是否会打破原有的利益平衡,宪法学将全部的研究重心放在现有的制度安排是否可以为各种已出现的、未出现的利益冲突提供一种制度性的解决框架,特别是当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提供一套科学的权利救济机制。就这一研究重心而言,宪法学是不开放的,其他学科无法“攻城掠地”。历史分析方法的使用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研究重心的存在[41],并通过对社会利益冲突的宪法性解决机制的历时性研究,对现有的相关制度提出更客观的评价。对于其间所包含的价值评价因素,历史分析也有可能为某种价值目标提供经验性的客观标准。
(三)为宪法解释提供资料与素材
目前宪法解释学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作为应用宪法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其地位也正逐渐得到客观的定位。[42]有人诙谐地将宪法解释的方法称为宪法学的“独门暗器”[43],这种认识在某种意义上是学者的共识,“在宪政实践不发达的国家里,宪法学通常就是某种道德理论或政治学说——某种意识形态。然而,一旦宪法形成了一部完备的文件,并在实际诉讼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素材,宪法学的研究重点就转移到宪法条款的意义本身以及对实际案例的因此,宪法学主要就变成了案例研究。他更注重宪法规则在现实生活中的解释和澄清,而不是分析与评价规则的合理性。”[44]
历史分析方法在宪法学中的长期运用,已在宪法性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客观的知识和成熟的技术,在为宪法解释提供资料与素材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宪法学研究的实践和规范转向,历史分析方法以其所奉行的实证主义精神能够提供更好的支撑。
historical analysis approach in the study ofconstitution
abstract: historical analysis approach is obviously marginalized in methodology system of constitution. contrary to this trend, this approach is overused in the mainstream knowledge system of constitution.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reflect this approach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actices and norms of constitution. there are four main representations of historical analysis approach in constitution, namely, historical analysis approach of etymology, historical analysis approach of institution, historical analysis approach of conception,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approach of hermeneutic. the choice of historical data in different research field affects whether constitution keep its independent status as a discipline. defec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approach not only hampers other approaches in some degree, but also overly depends on historical rationality for proving institutional rationality, and hence lessens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paid on inherent logic and value goal of institution; make the scholars ignore hominine creativity of rationality in constructing institution. however, historical analysis approach still has its unique value. it can help scholars import social analysis approach into constitutional studies, reasonably set keynote of constitutional studies, and supply data for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constitution, historical analysis, approach
-------------------------------------------------------------------------------
[1] 《xxx选集》第4卷,第2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具体如xxx教授主编的《宪法学》、xxx教授主编的《法理学》,都采用了这一界定。
[2]如有法理教科书指出:“必须坚持法理学研究的历史主义原则。即是说,法的现象世界是无限复杂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决不存在什么孤立自在的法的现象,而历史的联系是基本的联系形式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用历史的态度和眼光考察一切法的现象,把它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加以分析,要有深厚的历史感,深入研究法的现象借以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进而作出符合历史真实面貌的合理性评断。”xxx:《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3] 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情况,历史学家并不满足于此,历史社会学的出现就反映了历史学家的主动性。
[4]文献分析方法——“是从档案、报刊、杂志、官方文件历史记录等文字材料中收集情报和信息的方法,属于间接观察法。在法学的社会实证研究中,文献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方法,有些情况下甚至是惟一可行的实证研究方法。”xxx主编:《xxx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5]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6] 我们可以在各类宪法学教科书中轻易得找到这方面的内容,有代表性的如xxx中主编:《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章。
[7] [法]xxx尔:《旧制度与大革命》,xxx,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9页。
[8] [法]xxx尔:《旧制度与大革命》,xxx,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1-32页。
[9] xxx人博的《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xxx的《法治秩序的建构》、xxx剑的《历史与变革》《中国的_制度》等等,都可见相关内容的论述。
[10] s·肯德里克 p·xxx xxx克龙 编:《解释过去 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 xxx辛慧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11] s·肯德里克 p·xxx xxx克龙 编:《解释过去 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 xxx辛慧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12]xxx·安修:《美国宪法解释与判例》,xxx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46页。
[13]xxx·安修:《美国宪法解释与判例》,xxx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5页。
[14]xxx·安修:《美国宪法解释与判例》,xxx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15] xxx:《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2页。
[16]xxx:《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17] xxx来梵、xxx:《法律学方法论辩说》,《法学》2004年第2期;xxx主编:《xxx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将“法学方法论”与“法律方法论”分列第一和第二章
[18] xxx:《由xxx的历史法学派到xxx的法律社会学》,《xxx论中国传统法律》附录一,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版。
[19] xxx:《宪法的形而上之学》,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20]萧箑父:《中国传统哲学概观(一个论纲)》,《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37页。
[21] 笔者曾经写作《中国宪政的多元文化背景》、《宪法发展研究的文化取向》、《宪法典的文化意义》等文,现在想来,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几篇文章中对于历史的分析,无疑采用的都是大历史的观念。
[22] xxx中:《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4页。
[23] 如关于近代宪法产生条件的研究、宪法观念与文化的研究等。
[24] xxx主编:《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118页。xxx教授在1983年的国家统编教材《宪法学》中也基本上分成这样四部分来介绍,即“一、_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概念);“二、_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发展);“三、_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四、_制的优越性”(内容);“五、坚持和完善_制”(完善)。(xxx:《宪法学》,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116页。)这说明长期以来对于宪法制度问题的研究,除了在内容上稍有变更外,在研究模式上并没有突破性的改变。
[25] 《xxx_全集》第13卷,第8页。
[26] xxx中:《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230页。
[27] 参阅xxx·安修:《美国宪法解释与判例》,xxx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五章 历史对宪法解释的影响”部分。
[28]xxx·安修:《美国宪法解释与判例》,xxx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29]xxx·安修:《美国宪法解释与判例》,xxx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30] 【美】xxx·庞德著,xxx来译:《法律史解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9页。
[31] 【美】xxx·庞德著,xxx来译:《法律史解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32] 【美】xxx·庞德著,xxx来译:《法律史解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33]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34]xxx中:《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244页
[35]xxx中:《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页。
[36]xxx中:《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237页。
[37]xxx中:《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38] 一度在西方流行的相对主义理论认为,客观历史事实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的事实仅仅是作为一种按这些“事实”阐述得先验的概念,我们所研究的历史仅仅是我们思想的产物而已。否认历史可以被人是与理解曾经成为一种时尚。([英]xxx·霍布斯xxx,xxx、xxx译:《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文版序。)
[39]s·肯德里克 p·xxx xxx克龙 编:《解释过去 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 xxx辛慧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40] xxx端:《xxx论中国传统法律》附录一《从xxx的历史法学派到xxx的法律社会学》,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10月版。
[41] xxx在《宪政疏议》一文中对宪法与宪政内涵的梳理就极具代表性。参阅xxx《宪政疏议》,载于_宁等遍:《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21篇
关键词:xxx主义;xxx世界历史理论
xxx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次使用世界历史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_宣言》中xxx的历史理论得到较为系统地展开。在上述三个历史文本中,xxx的世界历史理论主张得到集中和完整的阐述,对世界历史的推动力量、发展趋势和涉及广度有了较为深刻的探讨。
xxx的世界历史理论科学地预测了在社会生产的世界化背景下,人类社会的世界一体化的总体发展趋势。xxx的历史理论是xxx主义唯物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物主义在世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有效运用,为各民族国家的全球化实践提供了认识论指导。从本质上而言,xxx的世界历史理论指认了基于生产交往的全球范围内展开所引发的主体生活实践的世界化趋势,核心是社会生产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有效力量。从有效经验来看,xxx的世界历史理论逻辑为既有的人类历史发展所经验。故而,xxx世界历xxx我们有效预测人类未来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一、早期“世界历史”的局限
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概念在很早就出现了,而且在西方和东方都出现过。因为当时的世界历史理论或者观念尚且处在萌芽阶段,缺乏有效的探索;同时也缺乏科学的现实依据,就连世界历史的空间认识也尚且残缺不全。因此,从实践意义和认识意义来看,那些世界历史无论在空间或者在实践中远远还不可以称之为世界历史理论。
古希腊xxx德的《历史》和中国古代xxx的《史记》都使用过“世界历史”,其他文化也或存在这种世界探索。只不过,现在看来,他们所谓世界历史中的“世界”只是他们各自所认知的客观“世界”或者“天下”。在xxx看来,世界只是地中海周围,他的世界历史也就是地中海国家和人群的相互交往的历史。在xxx看来“天下”也就是世界,只是这个“天下”大致就是以汉朝为中心围绕着的几个诸侯国直接的生产、社会交往。因为没有更多的实践支持,所以他们的世界历史认识的局限是明显的。
同时,xxx德和xxx的世界历史局限还在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只是若干个国家的空间的简单罗织,没有进行有效地联系和广泛的生产交往。国家之间存在与不存在没有任何实践意义,他们也未能发现他们的世界中实践主体之间和国家间的生产交往。当然现在看来,这多少有些求全责备的意味。但是他们的世界探索在于他们在探索自身以及以各自为中心的简单外部空间。说到底,这个时期的世界历史观念是个别的和偶然的,基于认识者个体局限的,缺乏国家间的内在本质观察,是各国家之间缺乏普遍联系的民族独立空间排列。
二、xxx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探索
认知和实践是相互伴随的过程。人类对世界历史的认识是随着人的实践得到普遍发展的,并且随着世界的交往的发展,逐渐完善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为探索世界历史提供绝好的观察样本,xxx为探索世界历史做出了卓越贡献。在xxx的世界历史理论中,xxx将美洲和大洋洲的发现作为世界历史形成的基点,这一点到现在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仍然认为是成立的。同时xxx认为世界历史不是与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之所以他把地理大发现当作是世界历史的分界线,就是因为他看到了在地理大发现背景下主体世界化交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总体改塑意义,从而将其世界历史理论基点至于其上。正是由于普遍交往,普遍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世界才得以形成。笔者认为就这点而言,xxx的世界历史理论突破了既有的世界历史研究中的空间简单拓展的初步理论阶段,使得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深入到人类社会发展本身。
但是,xxx的世界历史理论探索也止步于此。在发现世界历史的现实基点之后,他将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带入到了唯心主义世界。xxx在正确的发现世界历史分界线之后,进一步认为世界历史是精神的体现,认为是精神实体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从而为他的世界历史研究烙上唯心论的封印。与xxx的其他哲学范畴一样,在他把它们托付给精神观念的时候,也意味着同时把它们都断送了。xxx指出:因此,我们要研究的,只是“精神”的观念,而且在世界历史中,我们把任何一切完全都看做是“精神观念”的表现。[1]
xxx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缺陷。xxx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开创意义在于,他认识到了世界历史的始于主体世界普遍交往。缺陷是xxx未能给予世界历史理论一个科学可以经验的实践基础。
三、xxx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和特质
给世界历史研究奠定科学基础的是xxx。正如xxx重新确立xxx的其他很多范畴的研究一样,xxx为世界历史理论重新确立了研究坐标,并赋予了世界历史研究科学基础。对世界历史理论谱系的分析中不难看出,xxx提出了世界历史形成于主体普遍交往的世界化的真理性认识。但是,xxx缺乏对世界历史研究继续追问,特别是搬出“精神观念”考察主体普遍交往的世界化如何形成,从而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断送。
xxx在xxx的研究基础上推进了世界历史研究,形成了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导致主体普遍交往的世界化的科学认识,并且得到历史实践的检验。实践主体正因为社会生产的世界化得以确立普遍而且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促使人类发展的普遍联系的态势形成,进而“世界历史”得以确立。
xxx认为世界历史形成的关键在于主体生产世界化发展的推动。xxx这一颠覆性观点为世界历史奠定了科学研究的基础,从而确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基础。xxx认为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商品化发展,使得生产向世界化发展,生产世界化的过程实质是生产要素的世界化流动。社会化的生产试图建立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生产链条。世界化的生产推动人类生活的整体化过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世界历史阶段。现实中,资本家为了追逐剩余价值,广泛推动社会生产的世界化,从而建立世界市场。同时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为这种生产方式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可行的路径。
xxx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若干特质。
首先,xxx给予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科学基础。相对xxx的世界历史理论而言,xxx给予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一个科学的、可以经验的现实基础。xxx认为生产世界化过程起初资本追逐剩余价值,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拓展。xxx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资本家主观上为追逐剩余价值,而客观推动了生产的世界化发展,这是世界历史发展中原初的推动力量。通过组织世界化生产,资本家主观上获得了剩余价值,客观上推动了实践主体交往的世界化普遍交往。由于俄国和美国“都向欧洲提供原料,同时又都充当欧洲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所以,这两个国家不管怎样当时都是欧洲社会秩序的支柱。”[3]正是基于这种相互依赖的紧密生产关系的建立,使得人类在世界范围内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历史得以形成。同时xxx还指出,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4]这是实践主体生活完全与世界构成一种交织的场景,也是xxx德和xxx所未能预见的也未能体验的。世界历史的形成不是仅仅在于世界空间的简单拓展,而是世界实践主体的形成,实践主体生活的全面世界化拓展。
其次,xxx的世界历史理论正确地指出人类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体化趋势。在确认世界历史的实践基础之后,xxx指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他认为经由世界历史的充分发展,世界整体发展是趋同化的。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世界历史形成,世界历史形成意味着实践主体生活的趋同化,进而世界总体趋势是同质化。“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5]这是xxx认为人类世界历史的发展会形成人类生活的一体化,也就是指出人类整体生活的趋同化。
最后,世界历史是一种主体生活的整体化趋势。xxx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整体化趋势是指世界化背景下主体生活全部会纳入到世界化过程当中,而不局限于某种生活,或者某类主体。“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6]xxx在此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在世界历史拓展后的一种结果就是文化的世界化。从而xxx认为人类的世界历史并不仅仅是局限于经济领域也包括文化、政治等。同时必须关注的是,xxx所指出的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生活生产两个纬度,而生活生产意味着主体生活的拓展和同化。经由历史实践主体的实践世界化发展,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世界进入实践主体整体发展阶段。xxx指出: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7]
xxx意识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拓展,必然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各民族因此都被卷入到世界化生产过程中来。从而生产变为世界化行为,各民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世界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各民族在世界化生产链条中获取不同的生产地位,但是联系紧密却是一致的,逐渐地实践主体的生活也就实现了一体化。
四、xxx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意义
xxx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是在xxx的世界历史理论基础上展开的。xxx通过否定xxx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精神观念核心,并代之以主体社会化生产,从而为世界历史理论提出了科学基础。之所以说是科学的基础,是此种社会生产核心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世界历史的形成是实践主体可以经验的,并现实中为人类实践所检验。现实中世界历史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化,是因为资本家在追逐剩余价值目的推动下导致生产要素的世界流动,从而形成世界化的生产方式,以及世界化的实践主体生活本身,也即世界历史本身。
参考文献:
[1]xxx.历史哲学.xxx造时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80.
[2]xxx_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3]xxx_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0.
[4]xxx_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5.
[5]xxx_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22篇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思想教育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传授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法的最大优点是:讲授法具有通俗化与直接性两个特点。教师深入浅出的讲授使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浅显易懂;同时,它要借助于语言媒介将知识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接受性的学习,避免了学生认识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曲折,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由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教学进程容易控制,教学主题不易偏离,课堂效率比较高。因而差不多在所有课堂教学中,都离不开教师的言语讲授,只不过,不同的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时间不尽相同。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师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在教学中运用广泛,并且历史十分悠久的方法。相传古代教育家xxx就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古希腊哲学家xxx底把这种方法称为“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便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易于唤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进行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全员参与,培养合作精神;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书和课外读物获得知识,并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扩大学生的知识来源,提高学生归纳知识、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时应注意:
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教师的语言有较高的要求;善于设问解疑;控制“量”和“度”。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指教师通过实物或教具的演示或组织教学性参观活动,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具体、真实。包括:演示法(教具、实物、多媒体、动作示范)、观察法和参观法。
采用直接感知法教学的基本要求:
事前充分准备;活动有目的、有重点;注意及时总结;在多数时候作为辅助方法,需要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向高层次发展,使所学的知识能和现实紧密联系。
运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时应注意:
对学生的实际训练要精心设计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实践后的总结和反馈。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或利用教材或课外书或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欣赏来体验和感受客观事物的真善美,或协调知识、能力、情感的方法。
采用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潜移默化,寓教学目标达成于活动过程中。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的要求:
引起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认同感)注意及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基本过程是(1)创设情景,提出要求;(2)指导学生搜寻、利用材料、检验假设的方法;(3)对结论进行修改、补充、总结。
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在探索解决认知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展,进而改善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的教学时应注意: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选题和过程;严密组织,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注意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实践中选用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有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可能性原则。
二、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设计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回顾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带给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源动力是人们对学习的认识。
信奉行为主义的人们认为,学习是建立一种S(刺激)和R(反应)之间的联结,并予以强化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S(刺激),以便通过S(刺激)形成、维护或强化期望的R(反应)。
坚持信息加工观念的人们认为,学习的含义决非建立一个简单的S-R联结。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感知觉、记忆、提取、鉴别、比较、分析、综合等等心理操作。持信息加工观点的教学设计者认为,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个体信息加工的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被放在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以及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呈现才会有利于信息加工等方面。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的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由于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认知心理学学习观”特别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足之处是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自己建构的;不是xxx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教学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目前这类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分析和构造方面。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因此,被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虽然,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蕴含着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但并不是说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无是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问题了。下面我们来简要地比较一下二者的差异并剖析二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共6页,当前第2页123456
表1: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比较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者所持的知识观知识是客观的,可以从有知识的人那里传递给学生。知识不是纯客观的,是学生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学设计者所持的学生观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对知识的积极加工者,每个学生都会对知识有独特的理解。教学设计者眼中的师生关系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的活动要配合教师的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者,教师的活动要配合学生的活动。规定性理论支持有比较丰富的规定性理论支持,比如加涅关于教学事件与学习结果匹配的规定性理论。缺少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分析工具和教学处方方面的规定性理论支持。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模仿、记忆。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去解决问题。教学结果获得的知识很系统,但往往是机械的,不灵活。获得的经验可能深刻但却不全面。
从上表1可以看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可能会面对的风险是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教师作为学生的辅导者的角色也具有相当的实施难度。
2.以教学内容为主的教学设计与以教学技术为主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都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学内容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掌握,但不够形象、生动,难以保证教学效果。以教学技术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教学过程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不利于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掌握。
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的关系,即,既坚持教学内容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学技术的载体作用。从目前中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教学设计比较强调“以教学内容为主、以教学技术为辅”的设计思路。
(二)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设计的模式
从目前国内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看,大致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一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受上述两种理论的影响也形成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但无论何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必须很好地回答以下问题:
(1)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学到什么?
(2)学生在课堂上渴望学到什么?可以学到什么?能够学到什么?(分析学习任务、确定起点学习能力)
(3)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选择教学策略)
(4)如何检查和评定预期的学习效果?(进行学习评价)
实际上,以上四个问题中包含了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
确定教学目标
分析学习任务
选择教学策略
进行学习评价
以近年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较为流行的“突出学生学习,教与学并举”的地理教学设计为例:这一模式是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探究──协作”的学习情境。它的具体特点是:
(1)强调学生地理学习任务的分析以取地理学习起点能力的确立;
(2)倡导开放、民主、协作的地理教学过程、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3)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
(4)重视课内、课外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整合;
(5)突出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反复的过程,需要地理教学设计者不断地进行分析、评估和修正。
(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1.教师具备先进的理论素养是开展教学设计的前提
教学设计者的理论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决定着教学设计的面貌和结构。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学科知识及多媒体技术,形成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学设计方案才能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合理的设计结构,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2.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是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主旨
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条件。
3.拟定合理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关键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一般比较概括。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分析总的教学目标,找出为实现总目标所需实现的子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和各个知识点,以及对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明确描述),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基础。因此,子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合理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测量性。规范的教学目标阐述包括主体、行为动词、实现目标的条件、标准等。
4.进入深入透彻的教学任务分析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
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任务分析包括具体学习内容的分析和学生情况分析,决定着整个教学设计的教学起点。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从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确定学生的原有地理认知结构;同时设计者也要分析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期望形成的地理认知结构,找到“原有学科认知结构”与“期望学科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共6页,当前第3页123456
5.选择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设计的核心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实现既定学科教学目标的核心。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点、线、面之间的联系,考虑学科知识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拓宽设计思路、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学科思维的过程。
6.开展健全可行的学习评价是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保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评价的弹性空间很大,如何把握评价的“度”这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难点。因为学习评价不仅能够用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反映教学设计的方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有继续完善和修改的必要。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评价则是修改和完善的前提,也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因此,在进行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的评价机制。实现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
三、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
(一)行为理论的基本思想
行为理论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理论,是研究在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行为理论是在前苏联心理和教育理论家xxx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在基础上,在20世纪40年代由Leont’ev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在前苏联,这一理论最早被应用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设备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Bonnie Nardi和Kari Kuutti等人将行为理论引入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并广泛流行。
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xxx、恩格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辩证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行为是辩证统一的。
具体来说,行为理论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行为和行为系统
行为理论中分析的基本单位是行为,行为系统包含有三个核心成分(主体、团体和客体)和三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次要成分又构成了核心成分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主体)
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要素。
客体(object)
客体是主体想影响或改变的东西。任何行为都是要改变或创造某种客体,这被称为行为的面向客体性。行为由于客体的不同而相互区分。客体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客体的变化带来的是某种结果。也就是说,客体的变化蕴含着某种动机或目标。
团体是指行为发生时,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行为主体是这个团体的一个成员。很多情况下,行为是在团体意义发生的,行为的动机是属于团体而不是个体的。对于学生来说,团体可能是学习小组或班集体等等。
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这里工具具有广义的含义,包括具体的工具和抽象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具体的工具可以是语言、笔、纸、教材和认知工具等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种思考方法、某种解题规则等等。
工具将行为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客体与工具也可以相互转化。在一个行为系统中,某个东西可能是工具,但在另一个行为系统中它可能会成为行为的客体了。
规则是社会水平和团体水平的法律、标准、规范、政策、策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以及个体水平的价值观、信仰等等。规则是行为主体与团体之间的联系纽带。行为主体如果不遵守团体的规则就可以被排斥在团体之外,但主体的行为又可能会改变团体中的规则。
劳动分工
在将行为客体转换为某种结果的过程中,需要界定团体中的不同成员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这就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将行为的团体与行为的客体联系起来,实际上体现了团体内部为完成某种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
从行为系统图(见右)可以看出,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指向客体的`,并且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工具作为媒介来完成的。并且,仅具有个体意义的行为是极少见的,人类的行为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即,行为都具有群体意义。而个体行为发生的环境成分包括:工具、团体及其规则、劳动分工、行为客体等等。环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因素,它影响着人们对具体行为的理解。离开了行为发生的环境,人们将无法正确解释行为。
2.行为具有层次结构
行为理论认为,行为受动机支配,它由一系列活动组成。每个活动都受目标控制。活动是有意识的,并且不同的活动可能会达到相同的目标。活动是通过具体操作来完成的。操作本身并没有自己的目标,它只是被用来调整活动以适应环境。操作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3.行为的内化和外化体现了行为发展与心理发展的辩证统一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23篇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学内部逐渐出现了一股“历史化”(historicization)的思潮,即:人类学日渐注重历史研究的视角,开始关注“他者”的历史,由此产生了新的理论洞见和新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揭示了“他者”是有历史的,并在历史建构中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文化界定历史”的创新性理论架构,冲击了传统的“客观历史”说,根本性地突破了人类学中长期存在的“文化”与“历史”、“结构”与“历史”、“结构”与“事件”等基本矛盾的对立。另一方面,传统民族志也得到了更新改造,人类学研究方法从单一的田野调查中解脱出来,走进了历史的“田野”之中,融文献史料、田野调查于一体,人类学文化撰写方式日渐呈现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同时,这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发展与更新还相应带来了认识论上的深刻变革,凸显了“他者”与世界共享着同一时间和空间的历史,对隐藏于人类学知识生产过程中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论思想进行了解构。总之,人类学的“历史化”,正xxx(James )所言,“已经成为一种多变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它并不仅仅代表一种纯知识体系上的更新变革,也标志着伦理、道德和政治上的转型”。除了上述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笔者认为,有利的学术环境是促动西方人类学“历史化”的不容忽视的深层次因素。本文将对西方人类学“历史化”的学术环境进行系统梳理,以期能对全面、深入理解西方人类学的“历史化”有所裨益。
一、西方新史学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关注
德国兰克史学作为西方传统史学(政治史阶段)的代表,在进入20世纪尤其是在二战后,遭到了法国年鉴学派、英国xxx主义史学和美国社会科学史学的批判。这些后起学派主张跨学科,提倡总体史,注重底层的历史(history from below),关注经济社会史,由此引发了战后以经济社会xxx主要标志的西方新史学(社会史阶段)的到来。在稍后的70-8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历史叙述主义和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源泉,新文化史应运而生,即西方史学又出现了由经济社会史向文化史过渡的新趋势。在实现这两次转型的过程中,西方史学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表现出极大关注,或者说人类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第一次转型过程中(社会史阶段),西方史学开始对人类学传统主题和方法产生兴趣。法国年鉴学派主要开创者马克・xxx(Marc Bloch)的《创造奇迹的国xxx》(1923年),从那时的宗教礼仪、风俗习惯、医疗状况等为传统史学家所忽视的史料人手,研究了法国民众的风俗与信仰,揭示了当时的普遍社会心态;另一位开创者xxx・费弗尔(Lucien Febvre)的《xxx的宗教》(1942年),没有像传统史学那样以xxx的书为史料去探讨xxx的思想,而是着力考察xxx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和风俗,剖析该时代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心态结构。法国年鉴学派的第二代领军人物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在《地中海和腓力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1949年)中,强调了长时段中的结构,认为传统史学所关注的事件并不是重要的。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勒华拉杜里(Emmanuel Le Roy Ladurie)的《蒙塔尤》(1975年),利用宗教法庭的审讯记录,吸收了民族志撰写中的一些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蒙塔尤这个14世纪法国小村庄普通村民的家庭生活状况。英国xxx主义史学家xxx・xxx(Edward Palmer Thompson)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年)中,把19世纪英国工人阶级的态度和意识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文化的构成,认为工人阶级身份的真正形成不仅仅是社会经济意义上的,还包括工人阶级对自身地位的文化认同。
在第二次转型过程中(文化史阶段),人类学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和新方法被借鉴到史学领域中来,对史学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强烈。被视为“宏观意义上”的历史学家的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将文化比喻为寻找解释意义的文本(text),倡导深描(thick description)的写作方法。这些见解和方法受到了许多新文化史家的青睐。xxx(Natalie )的《马丁・盖赫返乡记》(1984年),以16世纪法国农村中的一个冒充农妇丈夫的陌生人如何被接受和被拒绝为题材,指出通过深入研究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两性关系的史料,史学家可以重构该农妇的思想历程,即历史学家可以通过一个朝着史料定向但又超越于它以外的想象力来填补史料中的漏缺。在xxx看来,事实与虚构之间并元明显的界线,但首先要承认来源于解释学的、存在一个诸如农民文化之类的更大的整体性联系,这样的重构才能成为可能。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的《屠猫记》(1999年),从解释18世纪的一群印刷工人集体屠猫这样一个事件出发,用人类学家研究异文化的方式来处理自身的文明,用民族志观察入微的方式来洞察历史,揭示了当时法国人心态中对猫的种种象征意义以及屠猫行为所具有的仪式性和文化解释,深入探讨了18世纪法国人的思考方式。
自结构功能学派产生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人类学在整体上多是拒斥历史的,这使得人类学“主动疏远”了历史学,它们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泾渭分明。而西方史学在二战后的两次转型,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关注和借重,使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重新密切起来,达到了更高层次上的“合流”(convergence)和“复交”(reapprochement),从而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学的“历史化”倾向营造了良好的学科外部环境。
二、xxx主义在西方人类学中的兴起和影响
20世纪70年代的人类学是xxx主义人类学的时代,孕育了法国结构xxx主义和英、美政治经济学等新的人类学理论流派。这些新流派试图对xxx主义的某些方面加以应用、修正和新的诠释,从不同角度体现人类学对“历史”的“关怀”,为70年代以来西方人类学“历史化”潮流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学科内部氛围。
西方xxx主义人类学发端于法国,英、美等国的人类学界也受到影响。二战后,法国人类学界出现了xxxxxx斯(Levi-Strauss)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xxx斯相信支 配历史进程的是一种无意识的潜在因素,这种潜在因素只有通过理论上的分析才能揭示出来,而xxx主义的“唯物史观”(historical materialism)相信历史是由寓于生产方式运动之中的内在矛盾决定的,矛盾又是人们经过精心的研究之后才发现的。因此,在列维-xxx斯看来,他的“结构”概念和xxx的“唯物史观”是内在一致的。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以xxx尔(Maurice Godelier)为代表、试图对xxx的生产模式(mode of production)理论进行修正的法国结构xxx主义学派应运而生。1966年,xxx尔出版了代表作《经济上的理性与非理性》。该书强调文化中非经济性制度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组织中所发挥的经济,并以功能性的阶序观来取代生产模式观。xxx尔主张把生产模式看成一个系统,而内部各个结构分别为小的系统,xxx在整体中发挥不同功能,若超越了相互之间的约束力即功能相容性的范围时,则发生社会组成和历史的变迁。这与xxx主义把系统内部的矛盾尤其是阶级斗争视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xxx尔对历史发生兴趣的目的在于修改xxx的历史唯物论,使之在xxx主义的基本构架下适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研究,所以他所研究的历史其实是在“静态”的结构理论的架构上建立起的社会进化史,尽管其材料来自人类学家的实地研究,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早期进化论者的臆测。“历史在xxx尔那里,既不是年代学的重拟,也不是人类学合作主体借以建构他们的世界的过程,正确地说,历史是把社会现象的起源看作从社会制度的逻辑中推演出来的派生物。”因此,虽然xxx尔声称xxx主义人类学是人类学与历史学差别消失的地方,但真正的历史研究却被他忽略了。尽管法国结构xxx主义学派受到了种种批评,但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关注了历史分析,为发展出一种具有“批判性”的解释理论做出了贡献。
二战后,美国人类学界出现了怀特(Leslie Alvin White)的新进化论和xxx德(Juliar Haynes Steward)的多线进化论。与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的早期进化论相比,怀特的进化论体现的是一种更为系统化的技术决定论,强调进化过程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性;xxx德则更注重进化路线的复合性和多样性。他们都企图对xxx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理论进行修正。xxx(Marvin Harris)把xxx德和怀特的理论统合起来,提出了文化生态学和文化唯物论的观点,寻求环境需求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寻求支配历史发展的新法则。xxx(Marshall Sahlins)在抨击xxx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文化决定生产过程的新观点――因为文化既决定人们要生产什么,又决定人们怎样去生产。此外,xxx还对xxx的历史决定认识性质的观点做了新的诠释。在xxx看来,人类创造了自身的历史,但人类只能根据自身的意识来创造历史,因为认识总要受制于文化。xxx德的学生沃尔夫(Eric )和敏兹(Sidney )则着重应用世界体系理论以及xxx主义中资本主义制度下有关农民社会的有关理论,研究了农民社区内外的阶级关系,研究了地方性、小规模农民社区与其所处的广阔政治经济过程之间的关系,将地方史置于世界史的范畴和视野之中。
三、西方人类学的反思
西方社会科学的整体反思(reflexivity)或解构(deconstmction),建立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蓬勃开展的各种社会反省运动的基础之上。这种反思,来自对“殖民情境”的检讨,源自对西方政治权威、学术霸权的解构。当知识创新的批评精神在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后现代主义思潮渗入实地调查的经验研究以后,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催生了人类学的反思意识。以往的“无历史”的田园诗般的“现实主义”民族志描述方式成为反思和批判的对象,历史人文主义成为新的实验民族志的主要追寻目标之一。
由后现代主义等新思潮武装起来的新一代人类学家,试图使人类学带有敏锐的政治和历史感,力求使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方式有新的洞察。他们在对传统的文化撰写方式进行反思、对写作的文本本身进行解构的同时,开始尝试和实验新的表述方式:一是涉及对描述困境的新感受性,即在文化全球均质化观念下表述文化差异所存在困难的感受;二是涉及对历史和政治经济现实的再认识。在后一种实验策略中,又有两个不同的走向:其一,受到xxx主义政治经济学、世界体系理论的强烈影响,试图克服以往人类学将自己局限于地方社会、相对缺少历史观点的局面,将大规模政治经济体系与地方文化状况联系起来。这种走向还对民族志美学化、诗学化提出了批评,认为要把民族志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去理解,结合社会、政治和物质去理解。其二,受到解释学的影响,探讨民族志叙述中历史时间与场合的恰当的表述方式,对传统民族志或者将叙述置于历时背景之下或者将历史一并放弃的种种做法提出批评。这种新的实验策略就是要使民族志富有历史感,在民族志叙述框架中展示时间和历史的视野。
美国人类学家xxx认为,后现代主义在人类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体现之一就是后过程主义(postproeessualism),即:不存在客观的过去,我们对过去的呈现只是源自个人社会文化视角所制造的文本,是我们自己的一种“创造”。他指出,考古学等研究进化的科学忽视了社会行动的意义建构以及人类文化的历史特殊性,科学思想根深蒂固的早期人类学家试图客观地描 述现在,但实际上与写小说无异。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对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批判,对被科学扭曲的人性的关注和推崇,使20世纪70年代的人类学逐渐从“科学”人类学的影子中走出来,“人文历史主义”成为新一代人类学家深切关注和反思的时代主题。有学者认为,这会从整体上对人类学造成危机;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人类学激动人心的新时代的开始。
人类学自身的反思,既是时代整体反思的产物,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学在自身反思与实验过程中所体现的对人文历史主义的推崇、对民族志描述历史化的诉求,加速了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转换、更新,促进了人类学“历史化”思潮的酝酿与形成。
四、美国民族历史学的特殊贡献
民族历史学(ethnohistory)的概念,最初可能是由博xxx(Franz Boas)的学生威斯勒(Clark Wissler)于1909年率先提出来的。在他看来,民族历史学就是依靠结合民族史和考古学的数据来重建史前文化,就是纪实档案(documentary)的同义语。当然,这种档案并不是由当地土著来提供的。1915年,博xxx的另一个弟子xxx()对民族史研究中口述史的真实性做出了负面评价,进一步扩大了民族史研究的影响。当时的民族史方法论,无论对人类学家还是对史学家而言,都是一样的,即主要利用档案资源来讨论“他者”的过去。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民族历史学基本上以北美、非洲、大洋洲等地的小规模族群社会为研究对象。这一时期,无论是人类学家还是历史学家,对此都不太关注,因为小规模族群社会并不是当时史学研究所关注的重点,而人类学的研究目光也主要聚焦于尚与历史有严重隔阂的现在时民族志上。因此,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民族历史学作品数量不多、影响有限,其主要作用在于最初填补了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的空白领域。
20世纪30-40年代,以博xxx的学生克鲁伯()、米德(Margaret Mead)、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等形成的所谓心理结构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几乎背离了博xxx所开创的历史主义传统。随着心理结构学派的兴起,美国民族历史学在二战前的作用和影响更为微弱。二战后尤其是50年代,历史主义重新在美国民族学、人类学界抬头,1954年创刊的Ethnohistory则突出体现了这种情绪。这一时期,美国民族历史学主要有两大方面的特征:利用文字档案材料探讨印第安各部落的传统边疆问题,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土地所有权;出现了所谓的“经济人类学”,即从历史主义的观点、用现代的经济概念去研究原始社会。其方法论依然如故,以有文化的非土著所提供的档案等为主,而不是本土的口述资源。自此,美国民族历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思潮和新的研究范式,才登上了西方学术舞台,并日渐繁盛。
20世纪上半叶,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划分是明确的,但从70年代以来,这两个学科明显汇合了。人类学家使用历史材料和历史学方法,史学家也使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由此,原初作为在人类学与历史学问起联系和沟通作用的民族历史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的界定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有学者犹豫地仍称之为民族历史学;有学者简单地将之视为历史学;有学者认为,民族历史学不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方法;有学者认为民族历史学是重建无文字民族的历史;有学者则将之界定为历史意识(historical consciousness)的研究;还有学者则戏称民族历史学为“历史学与人类学的杂种儿子”。
在xxx(Shepard Krech Ⅲ)看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对民族历史学本身的界定持有怀疑态度,很难对“ethnohistory”、“historical anthropology”抑或“anthropological history”进行明确区分。有些学者拒绝使用“ethnohistory”这个名称,而代之以“anthrohistory”或者其他术语。民族历史学已经逐渐失去了“民族”(ethnos,ethnicity,ethnic)的味道,不再像原来那样带有某些歧视色彩地用来专指部落少数民族的民族史(ethnohistory),而变为历史人类学(historical anthropology)或者人类学史学(anthropological history),成为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史学理论方法互换、混合的产物,成为人类学“历史化”的产物。“Ethnohistory”这个名称,也逐渐为“historical anthropology”或者“anthropological history”所取代。无论哪种取代,都合乎逻辑,都不会辱其名,因为人类学学者应该关注“anthropological history”,正如历史学者应该关注“historical anthropology”一样。xxx认为,使用“anthropological history”更为合适,“anthropologieal history”能表征时下“ethnohistory”所代表的真正内涵,能大致消除用语上的混乱局面。
席xxx(Edward Schiefflin)和xxx(Deborah Gewertz)的讨论主要在于揭示民族历史学的本质特征。在他们看来,“在过去,民族历史学指的是利用文献或考古材料建构民族史。对历史学家(及许多人类学家)来说,传统上民族历史学指的是替没有文字历史的民族重建历史,……对我们来说,这种民族史的观念即使不能说不对,也是不适当的……民族历史学……最根本的是要考虑到当地人自己对事件是怎么构成的看法,以及他们从文化角度建构过去的方式”。这种见解,与之后以xxx为代表的西方人类学“历史化”思想的主旨是一脉相承的。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24篇
[关键词]史学论文写作 改革 创新 模式
在高等教育中,历史学科是基础之一,必须坚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同时,要紧密结合改革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丰富、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小学师资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相关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改革和创新史学论文写作的理论教学和写作实践,必将对我们实现目标、培养人才起到突出的作用。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写好论文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论文的写作,将所学的专业基本知识运用于实践,掌握论文撰写的步骤、方法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整体优化构建
(一)改革理论教学
改革以往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增加研读、探求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有必要逐步改革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两门历史专业核心课的内容和体例,使之更好地反映时代变化和学术的最新发展。三年级将较多地开设专业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xxx),地方高校尤其要注重开设部分区域历史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加有关生态、拓殖、人口、社会思潮、大众心态、社会生活等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内容,将历史学习与现代社会问题诸如区域稳定、边疆经济、生态变迁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趋势,凸显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要增开反映本学科前沿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功训练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选修课,特别是文化史、社会史、宗教史、外交史等领域的专门课程以及断代史研究的专题,拓宽学生的认知面。
(二)创新实践方式
要结合理论教学的改革,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历史学教化与教养的功能,凸显历史学科功能和价值,培育经典名师,讲传经典文献,开设精品课程,打造精彩讲堂;培养学术人才,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质,建设文化名校;培养社会人才,满足社会对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应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结合高校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创办校园历史文化节、“历史与文化”学生论文大赛、学生学术论坛等学术实践活动,以演讲、辩论、沙龙、历史剧、考古调查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能力,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历史专业独特的魅力。
(三)增强教师指导
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及其知识结构的完善,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绝大多数教授、副教授都承担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不仅对学生在知识结构、思辨能力、认知水平、学科体系、考研素质等方面着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打造。四年级学生除了继续进行少量课程的学习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积极参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项目活动开展。尤其是结合论文写作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历史文化研究竞赛等活动,提高能力。
二、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一)具体分工与集体攻关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配合、协调统一来展开。在总项目之下,设置若干子项目,充分了解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学术研究倾向;调查历史学专业学生读书情况;理清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与创新改革的关系等等。对每一个子项目进行具体分工,展开工作,不定期进行集中讨论。最终在子项目完成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和集体修订,形成最终方案。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之下,紧紧把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结合国家、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规、政策,认真学习,融会贯通,将核心内容渗透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同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展开,如对相关现状的调查,就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而初步研究形成的方案,也必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进行检验和不断完善。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三)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要立足于具体高校,但又不能仅局限在一所院校,必须与历史学专业改革发展的趋势目标相统一,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相统一,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相统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史学论文写作,但又不能仅局限在写作上,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对各学科知识的需求,对各种能力的需求,以及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四)专业课程与知识拓展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还包括在历史学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外,有效地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以师资特色开设专门史、断代史专题选修课来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像、音响、图片于一体,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开展专业考察、地方遗址遗迹参观了解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主要特色和创新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提出,创新史学论文写作教学和实践活动,具有特色的“123模式”是有效的途径。
“123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两个“123”,即教学中的“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实践中的“一结合、两展示、三监控”。
在史学论文写作教学活动中,创新“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一堂理论课程,对历史学本科学生继续开设史学论文写作理论课程,要通过调整使学年论文能够和毕业论文更好地衔接,学年论文总结和毕业论文启动同时进行,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两论文,即两个写作实践,包括历史学本科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科学合理地安排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环节指理论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具体环节,包括研读式环节、探求式环节、思辨式环节。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在理论学习中,首先结合理论学习,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术论文进行研读;其次,结合理论学习进行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以探求本质;第三,指导学生对具体选题进行思辨,然后再进行写作实践。
在史学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进行“一结合、两展示、三监控”。一结合指将学生学年论文写作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学生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与历史论文写作大赛相结合,积累经验,适时地将写作大赛范围逐渐推广到全体历史学专业学生,并进一步推广到全校范围内,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研究旨趣。两展示是指论文大赛获奖学生的学术论坛展示和毕业论文答辩展示。在每年的论文大赛结束后,举办由获奖论文学生为主的“学术论坛”,同时邀请部分教师参加,面向全校学生展示历史文化研究的魅力。通过对学年论文的高标准、严要求,进行规范、严格的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向全校学生展示历史学专业学生精益求精的学术风气。三监控是指从目标监控、过程监控和评价监控三个方面构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充分达到原创性、学术性、科学性的统一,使学生论文选题能够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能够公开发表,能够有新观点、新视角、新史料。通过培养,使历史专业的学生能够广受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好评,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25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史学理论;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史观
史学理论的培养已然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能力以及知识整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了其历史学习的成效与在高考中历史成绩的高低,因此史学理论的加强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进行的教学任务与责任。而高中历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惯性思维,不能够将史学理论运用在教学过程与实践中,进而影响课堂的有效性与质量。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对现代史学观点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充分的掌握,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史观应用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具备整合掌握知识的能力,充分掌握高三复习知识,切实做到加强学生的史学理论修养,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品位的提升。
一、运用全球史观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质量
历史教学中的全球史观即为以全球为视角而非国家与地区进行世界各国人类文明的产生以及发展的考察,研究与考察的重点为对全人类的发展、进程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具体的活动以及这些重大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从而反映局部对整体的对抗以及相互影响关系。全球史观研究与解释的主线为全球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散到整合的全过程,并以此为依据解释全球的历史运动发展轨迹。新航路的开辟直接导致了全球的快速融合与共同发展,欧洲、亚洲、美洲的全球流快速的推动了全球的一体化进程,这也是人类由分散到融合的分界性标志。数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现代化交通与交流工具的发展和普及,全球化发展更呈现突飞猛进的趋势。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全球史观的历史学习与思考方式教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以整体的角度研究和学习历史,以开阔的视野和广泛的思考进行历史知识的整合,加强其整合历史知识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一与必修二的中国近代史专题分类的重要依据是全球史观与近代史观。全球史观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全球化视野的形成,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独特的历史发展特点都有深刻的了解。并且同时能够做到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与精神营养,明确不同的国家在不断地交流与影响中是如何对历史的进程发展起到作用的。促进学生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明确进步的意义与曲折的作用,将中国史置于全球史中进行研究与分析,认识到中国历史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全球史观的理论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历史分析能力,避免由于思想存在片面性而导致的偏见与盲目,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利用文明史观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史论修养
新型的史观理论强调了文明史观在历史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性,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合理的运用文明史观进行教学内容的变化与教学要求的进步。文明史观对于许多的具体历史问题都进行了阐述和说明,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中日本的明治xxx教学时,这一历史事件常常被置于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加以认识和理解,美国、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常常从国家的民主政治角度进行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按照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文明史观角度的评价与认识。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当以文明xxx依据构建历史体系进而体现历史的发展进程。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合与高三复习时,应当根据高考考纲的具体要求,以文明史观为划分依据,进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知识重新整合,构建体现文明史发展顺序与时间顺序的新型通史体系。
同时,教师务必关注文明史观的学习对学生高考能力的指导作用。文明史观对于高考的指导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作用也较为明确。近年来的高考发展与研究性进步都使得这一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高考命题专家明确提出了以文明史观进行学科知识整合与学科体系构建的观点,文明史观有利于整合新课程标准的历史专题,而高考应当以这一体系进行知识的考察与命题的思路确定。文明史观已然成为高考中历史课目试题的设计依据与标准,而以此进行高考重点与考点的原则教育部也有明文规定。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还应当将中国历史xxx于世界文明中进行研究与考察探究。这样一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就可以以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为背景研究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与特点。以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中国文明发展的角度进行世界文明发展的研究。此外,在进行历史发展线索的探寻以及具体发展阶段的划分时,还应当改变并且摒弃由低入高的方式和传统做法,将中国文化文明的演变过程为主要线索,以中国文明发展中最具时代特色的时期为历史阶段的划分标准。
三、运用近代史观教学,促进课堂品质提升
近代史观史观是新的历史理论范式中又一重要的观点,其主要关注现代化的发展历史与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与改变,分析的主要形式也是现代化理论的应用。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发生在16世纪开始,新型的工业文明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即工业文明社会有着民主与法制化的社会政治,其经济形态具有市场化与专业化的特点。此外,工业文明的社会思想具备科学并且理性的特点,而在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社会的城市化发展脚步不断的加快,社会福利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每一个生活在社会集体中的个体都能够实现开放与平等参与的权利拥有。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理论进行近现代史的研究,可以得出西方的国家在各个层面与领域中都实现了快速的现代化发展的结论。西方国家的民主化与法制化发展得益于其国家现代化政治体制的推进与演变,其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等行为都直接促进了工业化社会的产生。这些现代化理论分析近代史观的引入与运用,有利于学生进行历史的横向与纵向研究和剖析,使高中历史教学开展与设计都能够梳理出清晰明确的发展时间轴。近代史观的运用与分析,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西方社会国家发展的清晰脉络及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社会变迁与思想文明等。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明确地向学生指出西方国家近代民主化的发展过程得益于其资产阶级新制度的产生,运用近代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此有充分地认识。又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的讲解时,教师要明确运用近代史观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模块的划分归类,让学生能够明确地了解西方近代史发展的依据及其与现代化的密切关系。同时,教师可以将西方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比,充分地利用现代化分析理论明确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形态与现代化发展程度对其近代史演变的重要影响作用。运用现代化理论分析近代史,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充分的认识近代史的发展规律与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史学理论素养,具备缜密的历史分析思维并掌握历史评价能力。
四、结 语
新型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考的要求使得当代的史学理论体系得到了快速的改革与进步,将史学理论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新型历史思维的养成。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品味及质量为目标,对现代史学理论进行科学的界定与其作用的明确,综合运用多种史论观点进行教学策略的规划并付诸实践,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与近代史观应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促进学生整合知识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的史论修养,以科学的角度和方法进行历史事件的评析与历史人物的评价,充分地进行高三复习知识的整体整合,提升历史学习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xxx劲松.现代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适度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12):55-56.
[2] xxx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现代史学理论运用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3,(8):2.
[3] xxx.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12):39-40.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26篇
关键词:唯物史观;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当下所处的自媒体时代各种信息泛滥、舆论混杂,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复杂局面,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需要以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阵地,用xxx主义的唯物史观来帮助大学生群体形成独立的思维辨别能力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xxx主义理论体系以及xxx主义中国化的丰富成果,积极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一、xxx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于已知社会历史进程的根本见解。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起初以神学为基础去解释历史、说明历史,致使人类史长期被忽略甚至被曲解。后来资产阶级逐渐形成用“人”的观点来解释历史,对比中世纪的神学来说是一个重大进步。但资产阶级历史观范畴里的“人”是抽象的人,即脱离具体历史背景、物质发展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孤立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一种脱离客观存在的空虚的“自我意识”。从这个抽象范畴出发,必然会曲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过程,最终走向唯心史观。而唯物史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包含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论,是哲学体系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是xxx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把历史的聚焦点拉回人本身,提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是人类思想进步的重要成就。xxx、_在各个时期著作里对唯物史观都有诸多阐述,从时间上来梳理,xxx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过了如下的过程:(一)唯物史观的初步形成:1842年,xxx任职于《莱茵报》主编时围绕林木盗窃案进行论战之后,研究重心逐渐转向经济问题。当时年轻的xxx对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产生了深刻的怜悯和同情,“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1844年xxx在巴黎流亡时写下了《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次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初步阐述了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理想。这篇文章从劳动对象化与劳动异化这一问题入手,将“市民社会”作为研究和论述唯物史观的重要切入点,明确概述了“市民社会作为生产关系是构成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并不像xxx理论体系中“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作为经济基础的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等上层建筑。同期,_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这一著作中,_研究了英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英国为例揭示了资产阶级的寄生性剥削性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指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逐渐走向成熟。(二)唯物史观的创立:1844年,xxx在《神圣家族》中阐述了无产阶级的重要历史作用,彻底脱离了xxx派并对其唯心史观及其称群众为“精神的敌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1845年《关于xxx哈的提纲》批判了xxx哈唯物主义的重大缺陷,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明确了社会生活中“实践”的重要性。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提纲》解决了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随后,xxx、_在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证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揭示了国家机器的阶级本质,完成了对xxx哈为代表的唯心史观的科学批判,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对此,xxx曾高度评价《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xxx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2(三)唯物史观进一步发展:1857年,xxx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孤立的个人出发研究物质生产和借研究“生产一般”把资产阶级生产说成是永恒的错误观点,提出了要社会地、历史地考察物质生产。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回顾了xxx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和经过,并对1859年以前的研究作了总结。《序言》从宗教的批判到哲学的批判,到国家和法的批判,最终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以资产阶级社会关系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一最深层结构的批判。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xxx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丰富发展。xxx去世后,_在1884年发表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一文,科学探讨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极大丰富了xxx主义的政治学说。
二、xxx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3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联系我国具体国情来看,改革开放41年来我们已经取得经济建设的瞩目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但是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不充分、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决定了我国当前生产关系实现的多样性。(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辩证关系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社会存在是第一性,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到影响作用。xxx科学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从而使自己的社会历史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了科学的理论。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会影响社会存在”这一观点,在xxx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思想。例如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等,都充分体现了xxx主义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xxx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4(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实现了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体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有效促进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局部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四)人民群众创造和推动了历史。作为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回顾过去,人民群众以海纳百川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国_的领导下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了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这一观点,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贯穿于xxx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紧密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
三、以xxx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27篇
一、xxx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 一) 主要内容。一是关于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xxx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形态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类与社会及自然界的发展共存。同时,xxx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人化发展是相互统一的,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和谐共存的,离开了自然,人类社会将不会存在,离开了人类社会自然界的改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二是世界历史的形成。xxx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前提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交往,15 世纪科学家的地理发展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前提。同时,世界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关键。但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 三是东方社会发展。东方社会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而近代东方社会的发展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例如,中国就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而被迫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
( 二) 基本特征。一是实践视野。xxx世界历史理论采取实践的视野,要求理论知识要受到实践的检验。无论是经济生产理论还是历史发展理论都要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二是人文关怀。xxx世界历史理论将人以及人的活动作为世界理论历史的中心,围绕人以及人的社会活动来探究世界历史的发展,并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
二、xxx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 一) xxx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通融。xxx世界历史理论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开展时间持此相同态度,都认为世界历史的来使是从15 世界的探险家发现新大陆开始的。15 世纪的探险家环球探险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使不同制度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国家开始相互交流,打破了各国的孤立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展。同时,xxx世界历史理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都认为各国之间的交往和相处需要一定的交往机制。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大多起源于经济交往,然后涉及到政治领域,进而引起文化领域的国际交往。另外,xxx世界历史理论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结构观念具有一致性,都认为世界历史的结构是由世界的中心向延伸的。由此可见,xxx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在部分领域具有共通性。
( 二) xxx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批判。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要求,因此,很多西方xxx主义者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批判。例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工具性进行了批判,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工具性以强制性技术来支配人们,使人们陷入了资本主义世俗社会中,失去了自身自由。同时,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西方资本主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而采用理性管理方式使资本主义制度向全球扩散,进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如,生态社会主义者对经济全球化中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批判。部分资本家为了一己之利而毁坏人们共同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导致全球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三、xxx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指导
( 一) 辨证对待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xxx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下,辩证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是应加强重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注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反对全盘西化,保证自己的发展特色; 二是应积极反对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错误理论,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指导下走正确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追求共同发展。
( 二)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注重维护国家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坚持xxx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注重维护国家安全。虽然,现阶段,世界和平是全世界的共同追求,但是世界上仍有很多不和平因素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我国应积极面对全球化的进程,坚持xxx主义思想指导,积极运用xxx世界历史理论来解决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中国的国际化发展。
( 三)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也是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重点发展的项目。xxx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进行了描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占据着突出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地位。同时,国家的教育事业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的人才培养,决定着人才的质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因此,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 四)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深化改革。xxx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要求,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占据世界市场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积极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坚持自己的发展特色,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加活力,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五)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文化。xxx世界历史理论认为文化交流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使中国文化走向国际,促进中国的国际化发展。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28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简要介绍母亲河黄河的基本概况,阐述黄河作为母亲河的缘由(即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及黄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母亲河的现状及如何让母亲河奔腾不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课时主要介绍我国“母亲河”——黄河的概况,主要介绍了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地位、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对我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开发治理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二、学习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知道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黄河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了解xxx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了解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运用地图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及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黄河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养成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诵、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感受“母亲河”的情怀,增进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利用地图建立起黄河流域的整体感;感受和理解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以及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重要价值;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在对黄河流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的探究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掌握黄河概况和开发利用。
教学难点:对黄河的现状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树立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引导、积极拓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xxx视频、黄河流域的相关地图。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PPT:四大文明古国地图
问: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吗? 生: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印度。
师:这些国家从她们产生的地域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河流域)
师: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哪几条大河流域?(自然过渡到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话题。)
承转:黄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宜人的气候,孕育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是我们祖国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也用智慧与最真挚的情感甚至生命,谱写了赞美与保卫母亲河的诗篇和乐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xxx》。
(二)赞美黄河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29篇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社会文化思潮;对比分析
新历史主义的问世,是伴随着当代西方学术界的“文化转向”而出现的“历史转向”。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社会文化思潮,对传统的历史观和历史题材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进行宏观辩证的综合分析。
一、一次重要的学术思想转向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特征显示出对所谓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新历史主义到现在还是一个没有共同理论纲领的学术流派,是一个还没有得到公认的尚不确定的概念。正因为这样,对新历史主义的解释很不相同。从国别来说,美国学派与英国学派存在着差异。英国学派宣扬的“文化唯物论”虽然处于边缘,但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政治文化色彩。美国学派注重对社会文化领域的重建,新历史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式微之后的新理论和新批评,表现出强劲的势头。由于不同学者所持历史观念的多样,对新历史主义的解读更是人言人殊。有人认为,“历史”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权力关系和权力斗争的叙述。有人主张“历史”是由各种声音讲述的包括处于边缘的势力和人物的权力故事。有人把历史理解为文学文本与社会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复杂关系。还有人对新历史主义表示非议和反感,讥讽那些倾心“文化批评垃圾”的“追新族”们妄图通过颠覆伟大的文学经典,借助文学来改造社会,只能是一种“文明的野蛮人”的幻想。
新历史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是_·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1982年,他在《文类》杂志的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新历史主义”的旗号。_·格林布拉特的学术伙伴,还有xxx·蒙特洛斯、xxx·多利xxx、海登·怀特及查理·勒翰与卡瑞·利伯特等人,他们的理论既有自身的独特性,又具有共同性。海登·怀特通过赋予历史一种想像的诗性结构,从而把历史事实和对历史事实的语言表述混为一谈。他的著作《元历史》、《话语转喻学》、《形式之内容》都越来越明显地把历史诗学化,认为历史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是一种“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是一种具有文学性的历史文本,是一种“叙事”的“话语”文本,从而把“史学”变成了“诗学”。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学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诗学,是一种“语言的虚构”,从根本上否定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规律性和科学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解构批评”向各种解释学的转移,各种解释学的阐释模式,特别是对文学与历史的接受反应理论和阐释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融进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思潮之中。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转折。西方文论的主流不再把文学限定在文本自律的狭小圈子里,而是一反过去对政治的厌恶,向历史、政治、种族、性别和意识形态倾斜。形式主义掩盖了理论的社会功能与政治功能,忽略了民族权力和妇女权力问题,遮盖了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新历史主义文学研究的兴趣开始从对文学的“内部”研究转向对文学的“外部”研究,恢复和重新确立文学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较之于形式主义而言,新历史主义表现出很强的学理优势。文学学科的森严壁垒开始被突破,走向开阔的跨学科研究。原先那种只局限于封闭的文本研究的文学观念开始向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精神分析学开放,拓展出多维的研究空间。文学理论的各种跨学科联系互渗、互融、互释、互动,形成阐释的通约性和连贯性。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和特殊规律的研究受到冷落,甚至表现出用文化研究排斥文学研究的倾向。文学理论发展的整体趋势走向广义的文化研究和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文学理论转向和侧重文化研究,更加关注意识形态、权力斗争、民族问题、文化特性,从政治视角对被视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及其政治思想体系和原则进行批判。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运动带有正负两面性,既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诞和异化现象,同时又抹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只强调被压抑形成的“单面人”的痛苦,不承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双重性。
新历史主义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形态性。新历史主义通过批评运动激发、调动和利用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消解性和颠覆性,向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抗争和挑战,从语言层面达到重写历史、文化史和文学史的目的。但这种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往往不尊重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和客观规律性,从语言文字层面对历史文本的改写同样带有明显的正负两面性,有的把被误读和漏读了的历史正过来和补上去,有的则把本来是正读和正写了的历史随意加以歪曲和颠倒。
新历史主义通过建立文本与历史的整体联系,从文化研究的视域对历史进行整体审视。新历史主义打破语言符号和形式结构的牢笼,克服文本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非历史化的倾向,重新探讨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但是这种整体透视往往流于表层化和平面化,忽略、遮蔽或消解了主要的社会历史结构中的基本的、首要的和主导的方面和过程。新历史主义面对历史语境,重新解读文学作品的意义,作为对文本中心主义文论学理系统的反拨和矫正,成为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主义,也不同于形式主义的新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正因为如此,新历史主义往往遭到来自各式各样的历史主义文论学理系统和各式各样的形式主义文论学理系统的双向夹击。
二、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
怎样理解历史,怎样理解历史与当代的关系?研究历史不是最终目的。人们多半不是为了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总是想通过研究历史而有助于当代历史的正常的健康的发展。历史只不过是今天的过去时,而今天只不过是历史的现在时。当代只不过是历史的延续、活化和不断生成。xxx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xxx指出,一切历史都具有当代性。久远而厚重的历史积淀着丰富而宝贵的人类的族群经验和集体智慧。人们为了求得现实的诗意的生存和祈盼美好的未来,总会以xxx师,向历史老人请教,或以古鉴今,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人们往往发掘历史资源,利用古人的思想、服装和语言,演出当代历史的新活剧。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历来是带有双重性的,或者说成是历史事实,或者说成是历史故事。被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古希腊的xxx德认为,历史是指真实发生的故事,从追求历史真实出发,形成历史科学;从叙述历史故事出发,可以诉诸文学的虚构和想像。从根源上说,靠文学的虚构、想像和叙述的历史故事,实质上是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中派生和演绎出来的,不应当随心所欲地用文学的虚构、想像和叙述遮盖、改变和取代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这里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即历史的思性和诗性、历史的科学性与文学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xxx 第30篇
一、教材的主题、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即第五单元“走进社会”、第六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第七单元“精神生活的追求”和第八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四个单元实施的主题、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第五单元:走进社会
1. 单元内容分析:
单元内容共分三部分:意识社会中成长,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人们的生存,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人们的生存、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在社会的舞台上,我们一出生就在家庭中成长,扮演着家庭成员的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走进了学校,学生成为我们扮演的新角色,同时,我们又生活在特定的社区中,是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二是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随着角色不断变化,人们的想法和行为也会有所改变。在这个舞台上,不同角色之间相互理解,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学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我们融入社会的关键一环。三是没有规矩 xxx方圆,生活中的规则无出不再,社会生活离不开公平、公正的规则,规则既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学习目标要求:
(1)理解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社会是个大舞台。
(2)掌握并分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对我们的不同影响。
(3)扮演好人生舞台上的各种角色,学会与家长、老师、同学的沟通,互相理解。
(4)没有规矩,xxx方圆,做任何事都要守规则。
第六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
1.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消费”为主线,以“选择”为主题,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教给学生既有用又实用的知识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懂得在消费中既要珍惜财富,又要选择时尚;既要注意质量,也要选择文明;既要珍重今天,更要选择未来。
第一课“永远面对的选择”从我们都是消费者说起,说明了我们的生活消费品是生产出来的,并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如何购买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商品,需要一些技巧;影响人们购物的因素是什么,怎样购物才算合理。消费方式提倡选择文明、选择时尚(更新换代)和选择未来。
第二课“创业有方,信用无价”说明了增加收入的办法,追求效益的策略,规避风险的策略;根据市场变化的的经营之道是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信用是创业成功之本,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生活的灵魂。 第三课“为国当家,人人有责”从家庭收入、支出的种类和内容说起,谈到如何合理安排家庭收入和支出;什么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有什么用;什么是税收,税收有什么用,人人都同税收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探究八“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感受消费内容的变
化,消费观念的变化,体验家庭理财的要领。
2.学校目标要求:
(1)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初步了解消费和商品,掌握并分析影响消费的多种因素。
(2)体会信用对个人成功创业的重要意义,懂得信用是金。
(3)学会根据家庭收入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合理安排支出。
(4)初步学会合理的购物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5)懂得把握住机会,创业才会成功,学会规避风险。
第七单元:精神生活的追求
1.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含了三棵内容:知识就是力量;大众传媒;追求真善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说了知识推动着社会前进,大众传媒日益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明的社会同样也是提倡真、善、美的社会。
2. 学习目标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意识。
(2)了解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3)学会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对真、善、美不懈追求。
第八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
1.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字和书籍的出现及发展过程。通过讲述文献资料,口述资料,实物资料,要求我们树立资料保护意识,保护了资料,也就保护了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成果。
2.学习目标要求
(1)学会通过自己身边的事物的演变过程,感受历史。
(2)了解我国文字和书籍的演变过程。
(3)认识中华文明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历史画卷。
(4)学会用公元、世纪、年代表述历史。
(5)学会利用历史资料来考察历史。
(6)分辨史料的价值,充分利用那些有用的资料。
二、教学实施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
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教学时间为21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设置为3课时/周,全学期共5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