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读后感(必备9篇)

时间:2024-01-02 09:52:22 作者:admin

圣经读后感 第1篇

我现在除了礼拜天去教会以外,还有两个晚上去学圣经。一个人读比较不容易懂,毕竟离我xxx活太远。有人讲给你听就容易一些。因为英文不行,所以只好参加中国教会的活动。还有免费餐。台湾xxx先生家是一个活动中心。每周五晚上,去的都是些年轻的大学生。这些二十岁左右的孩子,刚到异国,会遇到各种各样xxx活上,思想上,感情上的问题,有这样一个地方,他们可以释放情绪,互相帮助,有一个精神寄托。*教教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反省自己,以仁爱之心待人。现代人太浮躁了,尤其是没有信仰的人。每周有那么一个时刻,去一个安静,神圣的地方,让心沉静下来。听讲道的史先生说现在中国大陆有一亿多人信*教,我纳闷,那么多人信,可中国哪有那么多教堂啊。

是我在成人学校的同学介绍我去xxx先生家的,xxx是他的房东。昨天还去了一个来自秘鲁的同学。他来了我们就唱英文歌,用英文祈祷。讲汉语的时候还让一个小伙给他翻译。秘鲁讲西班牙语。据说南美洲信_的多。现在学校放春假,xxx先生正筹划他们的春游。上周他们组织去旧金山玩,去硅谷,斯坦福大学,我挺想去的,可是最近身体不太好,血压高,每天早上起来血往脸上涌,头昏脑胀。所以想想就放弃了,挺可惜的。这次他们要驱车二十几个小时去印第安人地区看真正的本土美国人。但这次春游不带女生,说不方便。我们教会也组织去圣地亚哥春游,每人只需交十块钱。

圣经读后感 第2篇

当我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我陷入了思考……还记得,高二那一年的圣诞节前夕,我跟朋友去到教堂,看到许许多多虔诚的,听他们唱诗班唱诗,教导们要博爱,要信奉上帝,要向善。在他们身上,似乎感觉到一股与众不同的气息。

《圣经》被描述为“最伟大的书”。这是因为它对历代人们的无尽的价值与影响,虽然《圣经》是20多年前写成的,但是它仍然影响着今天的人们。我一直对《圣经》充满好奇,觉得他充满了神秘的气息而且这方面东西一直是我以前不曾涉及的。古往今来,人们都给宗教披上一种神秘的色彩,让人感到好奇。今天,也让我有那么一种冲动,去读《圣经》,去粗略领悟个中的`缘由,试图去了解的这种信仰文化。

这本书分新约和旧约两个部分。新约讲的是上帝创世,挑选xxx,xxx一次次的堕落以及上帝对他们一次次的拯救;旧约讲的是xxx和他的门徒在世间布道的故事。圣经总体来说就是上帝教导人们要行善的故事。其中写了许多勇敢、忠诚信徒,同时也写了一些背叛者。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知道宗教是一相信并超自然神灵为共同特征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世界观,读完《圣经故事》给我的感受是:死亡和矛盾无处不在。上帝爱人类,那为什么又一次次只因为背叛他或者拜了别的神而摧毁人类?在同一个“博爱”的上帝名义之下,善和恶都进行着,并且是假以相同的借口。所以我感到这是很矛盾的故事。

读完《圣经故事》我看到我们有时候缺少那么一样东西——爱。xxx在常人眼里早已幻化为万能的上帝,在眼里他似乎又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是,在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xxx。现在的教育偶时候缺少了爱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和媒体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干扰下,学生更自私和没有同情心了。许多同学对身边人的感情不深,反而更爱那些不可触及的明星,成为追求偶像一族。他们失去了爱和被爱的能力。他们所预期的那么容易。显而易见,激怒xxx是不可能的,他从不对仇恨他的那些人表示反感,他从容地走出每一个陷阱,当他被逼到一个角落的时候,他就讲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使所听故事的人转到他这边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他希望人们爱自己的友邻,他恳求人们停止战争。眼看着人们互相残杀,冤冤相报,xxx痛心疾首。他本来是个快乐风趣的人,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快乐的,而不是负担。他爱父母,爱家庭,爱朋友,村子里的活动,他没有不参加的。他自己不是隐士,也不赞成别人靠逃避生活拯救自己的灵魂。可是这个世界却似乎到处都是荒凉,暴力和混乱。xxx以他那淳朴而伟大的胸怀贡献出一剂医治这些创伤的良药。他把这剂良药称作为“爱”。有这个字眼就是他所教导的核心内容,而这,也是我在这本书中学到的最大精华所在。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年轻的大卫》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少年,名叫大卫。他很勇敢,他曾经把巨人歌利亚都打死了。而且他只用了五颗石子。扫xxx很妒忌他,因为他没有大卫厉害,他便想把大卫杀死。幸亏扫xxx的儿子约拿单保护了大卫,xxx没被杀死。还有一个原因,神永远与xxx在。

我读了这个故事,感想很深刻。我知道了,一个人必须遵守应该遵守的规矩,否则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谁从困难中解救了我们,我们就应该相信他,赞美他。不能忘恩负义,应该知恩图报。

这位神以仁慈、耐心、宽容、博大、善良的精神来对待每一个人。不管那个人是善良,还是邪恶,神都会宽容他。

当然,在这里读《圣经故事》,并不是说我要去信奉上帝,只是让我觉得,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某些宗教的某些精神也是值得提倡的。只是,我们必须学会审视,批判接受。

我知道,信仰是一种精神控制……似乎每个国家都在试图用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来束缚自己的臣民。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中国古时候的汉朝主张的儒家思想,宋朝时候主张的理学思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遵循在弘扬主旋律基础上发展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无产阶级是无神论者,然而我们也应有博爱的精神。并不是说要去信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应当汲取宗教中适合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圣经读后感 第3篇

对于人,什么是最重要的?有人说:我要有所作为,要创业,要挣很多的钱。老师教育我们:人活一口气,要证明自己。

去年7月,我写了一篇日志《我的自白书》,那是我过去对于人生的看法:人xxx命不过只有百年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此的渺小,出生而后死,最终等于0。所以那时,我便一直认为只有那些死后流芳千古,让人们记住,才可以真正得到永生。

今天当我读了《圣经》,我有了新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与命运有关的。命运是人无法改变的,人的命运不同,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不公平的因素。今天我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衣食无忧,都是大自然、造物主、命运的赏赐。可那些非洲的孩子,中国大山里的孩子,残疾人,孤儿,或许有些人吃饭都吃不饱,要比我多付出多少才可以成功,或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这是命运的不公平。

因此,纵使未来我取得多么大的成功,似乎都不值得骄傲,因为我的成功建立在比别人优越的命运上。就像1000米赛跑,我站在200米的起跑线上向前冲刺,和那些站在0点起跑线的人相比,我的成功对于他们是多么的不公平???

因此,这个世界本身是不合理的,若真正的英雄就都应该去非洲,和那些穷苦的孩子一起努力。

所以,人生最大的目标不是像世俗人所说的要有多大本事,而是如何做一个好人!就像《圣经》里提到的,如何做一个义人,这是我们人生的目标。

我今天的人生观:把我的这种基于比非洲孩子更好地命运上的成功,返还给命运本身。也就是说一个人获得成功后,应该把这种成功所带来的价值去帮助更多的人,把财富给那些需要的人,返还给命运、自然,返还给造物主。就像《圣经》里所讲的:将荣耀归于神。

正如我高中作文里所写的一句话:我愿用我挚热的双手,写下壮美的诗篇不管有多么疲倦;我愿用我跳动的心房,震荡出永恒的火焰,让世界感受我永恒的温暖。不,那不是我的温暖,而是神的温暖。

成功的人生不应该是死后流芳千古,而是彰显神的荣耀,最终将荣耀归于神。

正如xxx所说的: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关于《圣经》的个人观后感xxx文

圣经读后感 第4篇

两百多年前的威尔士乡村,小女孩xxx·琼斯从小听着别人朗诵《圣经》里优美的文字和动人的故事而对《圣经》充满了向往。在她十岁那年,渴望读书识字的她立志拥有一部自己的《圣经》。在当时,对于她这样的穷苦家庭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但就是这样一个十岁女孩为了得到一本当时极为昂贵的《圣经》,通过六年的艰辛劳动,养蜜蜂、养鸡、为别人照看孩子、缝补衣服、拾柴火……整整六年的时间,在历经了超乎常人的艰辛和努力后,xxx终于攒够了买一本圣经的钱。但当她兴奋地不知疲倦地走了25哩的路程来到卖圣经的xxx先生家里时,却被惋惜地告知没有多余的圣经可以给她了。“我这儿没有了,”xxx先生说,“书橱那儿还有几本,但我已经答应了人家,一本多余的都没有了。”xxx先生的话给了xxx当头一棒,她低声地呜咽起来,伸开双臂,像是要倒下去的样子。一阵沉沉的绝望乌云一般地笼罩了她。所有这些年的劳作,等待,希望全如一阵巨浪卷起,又要落下来将她砸得粉碎。全都是白费劲儿!前一天的她还多么高兴、满怀希望!现在一切都完了。想到这里她的感情崩溃了,忍不住放声痛哭起来。她把脸埋在手心里,眼泪顺着手指缝淌了下来,她的身体抖得很厉害,以至于她再也站立不住,跌坐在一张椅子上。她实在太伤心了,甚至全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和默默地坐着的'两位牧师:她买不到《圣经》,只得空手回去!

这时xxx先生突然从椅子里站了起来,拍了拍xxx的头,“孩子,你应该有你自己的《圣经》。不管谁拿不到,我都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冷静一点,好孩子。”

他走到书橱前,打开一扇门,拿出一本《圣经》,回到xxx的身边,把它放在xxx的手里:“拿着,xxx。”xxx捧着它,眼泪汪汪地仰头看着他,一缕希望的光在她的小脸上亮起来。xxx终于得到了属于她的圣经。

她的故事后来感动了许多人,很多热心侍奉神的人也看到了全世界_对圣经的同样需要,不久后他们便成立了致力于在全世界印刷和发行圣经的《世界联合圣经公会》。

非常感人的一个故事,面对这样一个勤快、懂事、勇敢、聪颖、有信心、对神话语如此渴慕的孩子让我很受触动。想想今天不在为没有圣经发愁,甚至每个人家里都有好多本不同版本的圣经,手机里也装有圣经,但我们拥有太多太多的资源,却唯独没有对神至深的渴慕,求神怜悯,愿我们的心更多渴慕神,不浪费神所给我们的宝贵资源!

一个孩子为了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圣经这样一个梦想,她能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对神坚定的信靠,6年的时间不曾放弃,最终她的梦想成真了。即将结束旧的一年跨入新的一年,想想每一年的开始都会给自己在新的一年立下很多新的目标,对未来的人生也有很多美好的期待。但此刻当我回想时,很多时候遇到艰难挑战时心里会有很多的软弱,也会有放弃的的念头,感恩神一路保守,纵然有软弱,但神不丢弃,祂慈爱的手一直的搀扶着我。面对新的一年愿神帮助我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也愿我们每个神的儿女都有为着神国的梦想,并要尽上我们所当尽的本份、满有信心的抓住神的应许,愿神在你我xxx命中成就祂美好的计划!

圣经读后感 第5篇

我拿到《圣经故事》这本书以后,以为这本书是讲一些经文,让我们信宗教。原来是讲神和他的xxx发生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年轻的大卫》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少年,名叫大卫。他很勇敢,他曾经把巨人歌利亚都打死了。而且他只用了五颗石子。扫xxx很妒忌他,因为他没有大卫厉害,他便想把大卫杀死。幸亏扫xxx的儿子——约拿单保护了大卫,xxx没有被杀死。还有一个原因,神永远与xxx在。

我读了这个故事,感想很深刻。我知道了,一个人必须遵守应该遵守的规矩,否则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谁从困难中解救了我们,我们就应该相信他的实力,赞美他。不能忘恩负义,应该知恩图报。世界没有神,却全都是神。因为人人都是神,人人都有权力来主管自己。

这位神以仁慈、耐心、宽容、博大、善良的精神来对待每一个人。不管那个人是善良,还是邪恶,神都会宽容他。这使我想起一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神非常信守诺言。一旦神说的话,神都会信守。一诺千金。扫xxx的嫉妒心会使他输给大卫,所以嫉妒心很可怕,我们应该没有嫉妒心。神是由光明和爱组成的。神仁爱慈善,心里不急躁,不厌烦,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宽广,丰富,心地纯洁,没有恶意。

我们也要做像神这样的人。

圣经读后感 第6篇

《圣经》是一部人生通俗xxx命教科书,凡人生遇到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它都给人们欣慰的答案,让人们性情通达感悟,激发生存的活力,照亮前进的到道路,给人们战胜困难的智慧。

唯独智慧能庇护人遇到享通的日子,你当喜乐,造到患难的日子你思想,因为神使这俩者并列,为得是让人不知烦劳。贪爱银子不知足,贪爱享受不知足,这是虚空;我见日光之下劳碌之人吃多吃少睡得香甜,富足之人的丰满却让他睡不着觉。我所见到的为善为美者,神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快乐,它能够吃用,因为这是他的份。

手懒必受穷手勤必富足,明哲人静默不言,心理诚实的遮隐事情,往来传舌的泄漉密事,无智无谋人败落,仁慈得人善待自己,残忍得人必扰害自己,通达人明白自己的道,心无知识仍是不善,脚步急快的难免犯罪。远离纷争是人的尊严,愚昧得人都爱纷争。宁肯住在房顶的角上,也不住在宽广的房子渔妇人争吵。谨守口舌就保守自己免受灾难,心骄气傲得人行事狂妄,人在患难的日子若胆怯就会失掉力量。不要为明天自夸,因为明日要生何事你不知道,要别人夸奖你不要自夸,等别人称赞你不要自称。人吃饱了就厌恶峰房的密,忍饥饿一切苦物都是甜的。遥想急速发财必要受罚。

圣经读后感 第7篇

在上帝的信徒眼中,上帝是完美无缺的,他是一切福祉、美好、生命乃至天地的源头,他的神圣、权威、仁慈、超能、大爱都是不容置疑的,《圣经》开篇的“创世记”就定下了这样的基调:“没有他,就没有世界的一切”。

其一,“亚当与xxx的子孙后代越来越多,逐渐遍布了整个大地---人们无休止地相互厮杀、争斗,世风日益败坏。上帝看到这一切后,非常后悔创造了人,对人类犯下的罪孽十分愤怒,说‘我要将所造的人、走兽、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消灭’---海洋的泉源都裂开了,巨大的水柱从地下喷薄而出,天上大雨如注,大水迅速上涨,甚至漫过最高山峰七尺。世界一片汪洋,地上的一切生物都被淹死,只剩下xxx的人和动物安然无恙”。这难道不是残暴恐怖之极的行径吗?虎毒尚且不食子,哪个父母在生出小孩后如果看到他顽劣不堪就会活生生地毁灭他?上帝连动物、凡人的恻隐之心都不如,谈xxx大爱?难道在他眼中,所有xxx灵都不过是他捏陶土的试验品、不合格就推倒重来吗?他这样不是为了惩罚人类较少的罪孽而犯下重大得多的罪孽吗?难道因为他是上帝就不适用这种伦理判断与评价吗?

其二,“人们发明了造砖的方法,---因为语言相通、同心协力,阶梯式的通天塔很快就高耸入云了。---上帝看了后,说‘他们同一民族使用同一语言,今天能建成城市和通天塔,那么今后就没有他们做不成的事了’。---于是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他们彼此不通,并且还使他们从此分散到世界各地”。这不是担心甚至忌惮人类的团结与发展吗?人类做得不好要毁灭、做好了又担心失去他们的崇拜,如果人类真的是他创造的,那么难道是他的宠物吗?

其三,“以撒出生后,---上帝决定考验一下亚伯拉罕,对他说‘你带着你的爱子以撒至摩利亚去,在我指定的山上,把他们作为燔祭(类似于烤全羊)献给我’。”用这么残忍的方式来考验信徒的忠诚程度不是让人不寒而栗吗?这与黑社会要先杀人才能加入的规定或者大义灭亲以向组织表忠心的纪律有何差别?

这样的事例还仅是我在《旧约篇》1/10篇幅中找到的,在其他篇幅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上帝还能说是完美神圣的吗?在我看来,它其实是残忍、自私、丑陋的,远不如人类自身,我们为什么要找一个这样的东西来崇拜呢?

圣经读后感 第8篇

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圣经的故事》,看了书名你们一定觉得没什么好看的,只是西方的一种文化。可是你们错了,西方文化的是叫《圣经》,这本书只是记述了上帝的恩赐。就让我来请你和我一起遨游在这本书中吧!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旧约的故事。上帝_创天地;亚当和xxx的著名故事;诺亚方舟的传奇故事;其中邻国王后拜访所xxx门,因为王后的夸赞,所以xxx门的国力强盛和权力伟大,造成了所xxx门制定的奴隶制,以色列腐败。虽然以色列有以列亚,以列沙,xxx甲尼撒国王十分恶毒,把以色列人分到各个国家,阻止以色列人民繁殖。

第二部分是新约故事。在这一部分中xxx虽然去了天国,但他的神灵经常在爱他的人身边出现。圣殿的祭司和法利赛人虽然采取各种方法阻止人们崇拜xxx基督,但都无法扼杀人们对xxx的信仰。彼得和约翰等门徒牢记xxx曾经的祝福,到处旅行,广收门徒,他们把xxx的新教义叫做新福音,让每一个信仰住的人都执行它。这一举动使世界的爱更多。公元64年,xxx马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尼禄皇帝认为是犹太人纵的火,就大肆屠杀犹太人及基督_。公元70年,犹太人和xxx马人的关系到达白热化程度,最终爆发了一场战争。犹太人寡不敌众,彻底失败。耶路撒冷遭到彻底毁灭,圣殿也夷为平地。基督徒被迫分散到各地,并建立教堂,始终没改变对xxx基督的信仰。

基督_约翰写了一部启示录:我看见一个新天地,因为旧的世界已经沉沦。我见到圣城耶路撒冷,上帝降在那儿,像新娘一样打扮的美丽动人。他高声对我们说:“看,我与你们同在,你们都是我的xxx。没有死亡,没有哭泣,没有悲哀,没有痛苦,以为一切都已过去,你们将不再拥有泪痕。”我听见上帝在宝座上说:“我将更新一切,让光明照亮世界,让我的爱成为永恒!”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上帝的眼中,无论什么事都有它的结果,而上帝决定的结果在于平时公德的积累,品德高尚的人,上帝一定会眷顾他。

圣经读后感 第9篇

很早就有把《圣经》读一遍的想法,毕竟这是世界上20多亿人共同信奉的经典。好几次拿起又放下,因为它实在是太长了,这次终于逮到机会过了一遍(其实也有很多内容跳过去了)。

《圣经》分两部分,《旧约》和《新约》,《旧约》是犹太人的经典(不承认新约),《新约》是_的经典(也承认旧约)。从篇幅上来说,旧约占大部分,新约大约只占旧约1/4的篇幅,而且新约的四大福音书内容还有很多重复。旧约新约的信仰其实有很大差异,老实说这是两个不同的信仰。犹太人信仰的是上帝_,旧约从头到尾都以_为主线。_信仰的是救世主xxx,新约是以xxx的事迹和教诲为主线,上帝则成为一个隐形的存在。

《旧约》中的_,与我们印象中那个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形象相差甚远,分别心极重、暴戾爱杀戮,仅仅是犹太一个民族的战神。对于不信奉他的,不遵他旨意的,一概降祸。觉得人类行为败坏,一场大洪水就将人类灭绝,仅留下挪亚一家;为保摩西和犹太人出埃及,在埃及降下十大灾难,在红海将法老军队全部吞没;帮助约书亚攻城略地,xxx南地区的其他民族。对于信奉他的、尊他旨意的,则赐予胜利、财货、权力。从字面上看去,就是咬牙切齿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似乎反映了犹太人早期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民族性格的残忍(其他民族如果看到犹太人的旧约书,确实不太可能待见他们)。犹太民族多年的历史中,有1800多年到处流浪,残酷的现实逼迫他们必须把趋利避害的本能发挥到极致。没有这样一位直击人性弱点的上帝存在,犹太人或许早就已经四分五裂,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有了这种信仰,犹太12部落才能团结一致,在周围层出不穷的强大帝国夹缝中生存下来。有了这种信仰,犹太人才能在xxx一千多年后,不可思议地重建以色列这个犹太国。

如果你信仰上帝,《旧约》中所记载的事迹虽然精彩,却不过只是上帝的注脚,所有xxx、死、祸、福,都是为了证明上帝的至高无上、无所不能,以及上帝律法的神圣。如果你不信上帝,则可以把《旧约》看作犹太民族的历史。这个苦难的民族,通过一代代拉比的口口相传,传承了自己的历史和民族精神。那些历代积累下来xxx存智慧、伦理规范、生活律令,也一并融入这本旧约中,滋养和支撑着一代一代的犹太人。

与《旧约》相比,《新约》则少了很多暴戾之气,更多的强调信与爱。篇幅中充溢着xxx的奉献精神,以及对民众的谆谆教诲。xxx并未想到开创一个新的宗教,他只是根据自己对旧约的理解(或许还有神秘宗教的体验),传播有别于当时主流的思想,强调因信称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教会则被撇在一边,当然就会受到犹太教会的忌恨。这似乎和后来xxx路德对教会的改革类似。因此可以把xxx看作一位宗教改革家。

把xxx当作救世主传播的是他的门徒,而奠定新的教会基础的则是使徒保xxx。从使徒行传可以看出,保xxx对早期教会的传播居功至伟。《新约》的书信部分,记载的大部分也是保xxx的书信,我甚至怀疑新约就是保xxx的弟子所编撰的。从这一点,你甚至可以把保xxx看作教会第一任教主。

抛开宗教的因素,《圣经》中闪烁着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一些箴言和警句流传久远。你可以把它们当成上帝的启示,承认只有那些超越的存在才能为我们指点迷津。也可以认为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人类的飞速进化,靠的就是一代一代人的积累与传承。不过,只要你能从中获益,谁说的是不是就不太重要了呢?

《圣经》中也记载了许多神迹,还有一些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地方。信仰的人会说,这正是上帝存在的证明,由此只会更加坚定信仰。不信的人会说,这怎么可能,过时的伎俩只能骗骗那些没有理性的人嘛。当然,我们要认识到,理性有它的边界,人类的认知也是明显受到自身条件约束的,因而也是有限的。理性认知不到的领域,又该怎么办呢?或许,这也是在当今科学xxx明的情况下,宗教信徒不减反增的一种解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