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读后感(推荐8篇)

时间:2024-01-03 12:07:19 作者:admin

文心读后感 第1篇

去年多个简书大神安利的这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畅销书,好奇了这么久,我终于读了!

它用小说的形式讲阅读与写作的入门与进阶,读起来生动有趣,也让我了解1930年代的学校生活是什么样儿的。这本书的主角是两个初中生,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家长、老师又是如何引导他们自己去给出答案的?

和很多优秀的现代文学一样,这本书给我震撼最大之处在于,从字里行间读出的自强不息,和对真理的不断追求。以前读xxx、xxx,在那个动荡的局势下,西南联大在一次次搬迁下坚持开课,老师没有工资,学生也习惯了敌军轰炸……虽读得如临其境,但始终隔着一层,似乎伟人所为是顺理成章的。而《文心》中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第一次从学生这种小人物的视角去审视,去思考,我应该怎样去面对残酷的现实。

一个中学生没钱读书被迫去工厂当学徒工,他一开始也很抗拒,他父亲找来俄国诗人写工厂劳动的现代诗给他读,让他明白生活就是艺术的来源。并开导他,学习不是一定要在学校里。他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全班同学给他开欢送会,他的老师也说:在哪里都可以学习,只要你有一颗向上的心,何况你已经学会了自学。他后来也真的不负众望,把自己在工厂里的所见和思考写下来给同学传阅,时常找机会和老师同学交流。

阅读目的:承前启后的年代,他们对于古文和白话文学习的看法,他们对于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的训练方法。

阅读姿势:快速阅读。内有一些名家文章讲解时,可翻看原文学习。遇到一些和自己学习方法有区别之处,停下来思考,做笔记。推荐度五星

文心读后感 第2篇

洗漱完毕安静地读一会书,不知不觉竟陶醉其中。《文心》为夏丏尊和叶圣陶所做,一本讲述国文写作的书,原以为又是空洞无用理论,越看越发觉它的趣味了。

印象中作文是一种呆板的东西,为了拿高分,人们为它设定了各种条条框框。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不一样的理解,醍醐灌顶一般,又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它说“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说话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而不是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

从前上学的时候,每次写作文都是一个令人苦恼的事情,以为作文就是完全靠想象无中生有的文字表述。我们通常把它当成一个定期任务,不得已而为之,也许是年龄小,观察不仔细,也许是阅历太少,不理解生活中的诸多事情。总之对小孩子来说,很难就对了。

如今才明白,作文不过是将看到的事情,心里的感受表达出来罢了。这样一想似乎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啦,哈哈。

最后一点感触是,终于理解了老师曾说的文章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这句话的意思。词语,句子包装的无论多华丽,都是空洞无用的,对别人来说没什么感染力。只有将真实的感受,比如怎样美丽,怎样欢喜,怎样悲伤描写出来,才有真实的感受。

最新范文

文心读后感 第3篇

1、端正态度、有感而写

随着自媒体日益发展,越来越多人把写作当做赚取外快的新途径。靠写作变现无可厚非,但越来越多人急于求成,靠套路写出粗制滥造的内容、为了写而写。

《文心》提出想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先端正态度,有感而发。写作应当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玩意”。文章也应是现有内容、后出题目。那些模仿爆款题目下的花言巧语、随意应付,不仅不会吸引读者,更阻碍了日后的写作道路。

2、作文章法

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说话,都要在承接、转折的地方留心。有时用错一个连接词会把一整段的意思搅糊涂。

这点我在《一本小小红色写作书》也读到过:正确使用连接词,避免文章内容的错误引导.

我们在使用字词时,要知晓其准确意思,绝不可以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比如“万人空巷”这个词。某些电视剧为了显示收视率之高,常用播出时间万人空巷来形容。但实际上“万人空巷”是指成千上万的人拥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

3.知、情、意

4.触发

文心读后感 第4篇

初读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的著作《中国古典文心》,就被他的才情和文笔而深深折服。这部著作总是能够将学问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使得读的人能够在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方面得到很大的启示。

顾随大师在《中国古典文心》中对《论语》中的观点不断地进行提炼,认为我们在生活中要不断践行“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这告诫我们做人的时候一定要信守承诺,言行合一,绝不可表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正是提点我们,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懂得反思自己的不足,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

“人处世是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还是中流砥柱?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很多人并不明白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常常觉得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价值观有诸多冲突之处,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圆滑世故。而顾随大师在书中的一席话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终日忙碌的意义。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通过阅读《中国古典文心》,能够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变慢一些,也可以看作迷茫无助时的一丝清风。

“在求经验时必须要亲自参加,而在书案前写作时也要及时撤出来,所以要隔离。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这一席话恰好和当下年轻人在基层工作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很多年轻人在下基层工作之初都有喊苦喊累的情况,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断地逃避挫折。而如果想要获得进步就一定要在实践中、在犯错中不断地获取经验,从而获得成长。

“事之起始也许困难,而必要以毅力和练习达到‘可乐’的地步,说到深处是要‘好之’和‘乐之’”。但凡成功之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有着乐观的心态。那些能够在工作中做出好成绩的人,正因为他们能够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困难中品味到其中的乐趣。好是一时的,乐是永久的。在生活中,乐观的心态是一个人能够“所向披靡,无往而不利”的利器。

历史的脚步从来不会停止,文字以涓涓溪流记录下过往的点点滴滴。顾随大师在《中国古典文心》中旁征博引,所道出的人生哲理即便时光变换,却依然历久弥新。

文心读后感 第5篇

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xxx也……”

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是多么大气的文笔,多么宏伟的站位。“文”,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一产生,它就产生了;天地多久,它就会有多久。仰望苍穹,有日月交相辉映,天空就是纸张,日月就是最美好的`文字,流淌出圣洁,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竞相争秀,大地就是纸张,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画出锦绣,美丽万载。读着读着,心胸都变得阔大了,思想都变得辽阔了。读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有写文章的冲动。

《文心雕龙》是一部好书,不仅对xxx,对做人,对思想都是大有利处的,值得一读。

文心读后感 第6篇

初读《文心》总有着一种在学校学习的感觉。因为书中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写作的基础,每读一小节,就像上了一堂语文课。书中的内容全面且细致,读完之后,让人有一种学习上的突然顿悟,哦,原来自己平时的写作毛病书中早已说到,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自己经常所犯。就是这样,通读一遍《文心》最大的收获就是,让自己对自己所写的东西有了清晰且深入的认识,更让自己对人生中的学习有了更多的感悟。

总结来说,若要写出好文章,需要多读、多看、多思考,最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多多练习。因为只有练习才能记录下我们学习过程中的触发,而不断的记录才能做到熟能生巧。这就好比我们做饭,明明是一样的原材料,大厨做的永远比我们普通人要香。正是因为大厨在烹饪的过程中,对于火候、时间等比我们普通人有着更丰富的经验。

文心读后感 第7篇

《小小的书柜》这个章节是讲怎样给孩子选书的,书里为孩子挑的书籍对于现在的孩子显得过时了,今天就来梳理一下自己对于“为孩子选书”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为孩子挑书仿佛成了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对于挑书这事我到认为不必那么烦恼,现在的图书出版业已经比较发达,城市里的书店也各具特色,基本每一个大型的商业综合体都能找到像样的书店。无论站在任何一个书店的童书专区,选上一本适合孩子又让孩子喜欢的童书是非常容易的,现在的孩子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喜欢阅读。

让我们对挑书产生烦恼情绪的是父母内心对“阅读”构建起的利益追求,我们希望孩子们今天买书,就要迅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就能答对更多的阅读题,就能写出50分以上的优秀作文。平心而论,这事儿搁我们自己身上也困难有加,“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话放在父母对孩子阅读的希望上尤其合适。

为孩子选书不难,难的是“能否参与”,更重要的是“能否坚持参与”孩子的阅读?仅仅是“共读一本书”没有意义,关键在于读完之后的交流分享,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如果父母也能动笔写一写,在共同练笔中分享见解的灵光。保持心态平和,坚持慢读精分享,厚积薄发,着眼未来。

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学校教育已经过快过宽过广,我反而觉得家庭应该担负起“减速”的任务,落实好细节教育的职责。

文心读后感 第8篇

两位老先生虽然没有教过我,但是我感激他们留下这么好的作品,指导着几十年后像我这样的后生的生活。欣慰的是,这部作品将来还有可能指导更多后代的.人走过迷茫。有时候我们的天空被乌云遮住了,这些经典的作品就是黑暗中的微微亮光,使我们总不至于彻底失望。

另外,关于这部作品,xxx先生还写了篇序。从这篇序文中,我明白了自己的当前状态。

这种状态叫苟且。

xxx先生说:总想创作,最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

我想做的事情很多,今天我告诉自己,一件件去做,一件做成了再去做另一件。去真正经历一下做成一件事要经历的时间和步骤,去锻炼一下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