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随笔(实用19篇)

时间:2023-08-29 11:51:46 作者:admin

年味的随笔篇1

今天都腊月十八了,一大早就传来猪叫声,那种高贝分的嘶鸣,惊醒了沉睡的山村,年关的大门就在这种竭斯底里中叩开了。这算是新年的前序吧。

在农村,一进腊月,就开始杀猪了,几乎家家都杀。大的能杀三百多斤,小的也有一百多斤。小时候,看杀猪是最高兴的事了,一听到猪叫声,就知道要杀猪了,听起来是那样的悦耳、令人振奋,天籁之音足足能绕梁三日,其实,猪叫声并不好听,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罢了。杀猪就意味着要过年了,就能吃肉了,还有新衣服穿,想到这里,兴奋的在被窝里躺不住了,一大早就屁颠屁颠的跟在大人屁股后面,从杀猪、烧水、褪毛、到开膛,眼睛不离屠夫左右,走哪跟哪,最后,一直目送大人们把肉扛回家了,还意犹未尽。接着就是漫长的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要煮肉了,巴巴的守在锅台边,目光随着大人的动作一会儿转到灶膛,一会儿钻进锅里,不住的咽口水,肚子里像是猫爪子在抓挠,咋还不熟呢?

那时候杀一头猪,基本上全卖了,只留下猪头、猪腿什么的,不然,过年的新衣服就没有着落,这可是一年的全部收入。哪舍得吃啊。

现在呢,杀一头猪,也不全吃了,并不是在乎那几个钱,舍不得吃,而是肉吃多了不好,血压高,咱也得讲究营养搭配不是?不管怎么说,家家都会腌制半瓮腌猪肉,这个时候做的腌猪肉醇香、味美,刚出锅的肉,又焦又红,看着都馋人,和你吃的那个红烧肉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有幸吃到我们这里的一碗腌肉面,会让你一辈子回味无穷。

一过二十,随便走进一家,不是在煮肉,就是在篜年糕,你看吧,红红的火舌欢快的舔着灶膛,锅里的肉,咕嘟咕嘟的冒着油花,肉香溢满小屋,再顺着门口跑到院子里,最后,耐不住寂寞,又悄悄地溜到街上,和哪家的甜甜的年糕味纠缠在一起,那倒不失为完美的结合,香香甜甜的味道,久久的萦绕在村子的上空,徘徊、缠绵,翘首以待,是在等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吧?

村边公路上,每隔二十分钟,就有一辆客车停下来,不紧不慢的吐出大包小包,然后再徐徐的启动,奔向下一站。匆匆归来的游子,迫不及待的为父母捧上一颗拳拳之心,那大包小包里装的是满满的爱。

谁家的顽皮小子,冷不丁爆出一声炮仗,炸开了一张张疲惫的笑脸,爆出了一缕缕诱人的年味。

年味的随笔篇2

打开精美的日记本,看看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她浅浅地笑着,拿起笔,写下了这个特殊的一天……

大年初五,年味浓浓。

红衣服,红鞋子,红灯笼,红红火火的一片。

大人开心,小孩快乐,小狗有口福,全城上下欢欢喜喜过大年。

她孤零零地坐在门前,望着头顶的天空,灰蒙蒙的,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做了几个深呼吸,她惨然一笑,说道:今天的天,有点灰呢。

站起身来,拍拍灰尘,揉揉脸颊,伸伸胳膊蹬蹬腿,活动一下僵硬的肢体,唤醒麻木的神经。也试图给灰暗的内心带来一束光明。

最近几天,她有点不开心,导致心情一直是灰色。先是成绩下滑,再是友谊破裂,最后又是父母对自己的失望……这彻底压垮了一直顺顺溜溜生活的她。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最近会这么倒霉,尤其是今天,先是出门摔倒,再是父母责骂,最后又是朋友嘲笑……记忆像一双大手,抓住了她,强行让她想起那些不愉快的回忆,伤人的话语……

今天,“整天就知道玩,你知道我们都对你死心了吗!你呀,爱咋咋地,从今天起我们决定不管你了,反正不行就打工呗,就当没养你了……”

这个月,“你这么这样啊!不就用你QQ发了一个说说嘛,这么这么小气,我们到底还是不是闺蜜了!”

上个月,“小朱啊,你这样可不行啊!学霸的成绩都这样,要知道咱班就靠你们抬分了,而你这成绩对的起大家吗?!”

“砰砰砰”响亮的鞭炮声把她拉回了现实,她发现自己已经泪眼朦胧。她急忙擦掉眼泪,不然母亲又要责骂她了……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她感觉自己就像灰姑娘,但是没有灰姑娘那么苦……

终于迈开脚步,慢慢地往前走,没有目的地,就是无目的地走,不知要走到何方……鬼使神差,她不知不觉地走到了田野中,一个老人在田野上站着,就是站着也能让人感受到那强大的气场。老人就是她的爷爷,她的精神支柱。感受到有人靠近,那老人终于转过身来。皮肤黝黑,像老树皮一样饱受风霜,加上浓浓的长寿眉,乱糟糟的灰胡子,感觉像一个老乞丐,但是老人的眼睛虽然不大,但是雪亮雪亮的,就像深夜里的'夜明珠。

“今天的天,有点灰呢!不过太阳总会出现的,乌云敌不过阳光的。”爷爷理理乱糟糟的大胡子,意味深长地对她说。

她恍然大悟,谢过爷爷,猛然奔跑起来,脸上洋溢着开朗的笑容。爷爷看着她活力四射的背影,笑着摇摇头。

“乌云敌不过阳光的”她写到……

写完,她合上了精美的日记本,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轻轻说着:“今天的天,有点灰呢!不过太阳总会出现的,乌云敌不过阳光的!”

她就是我。

年味的随笔篇3

伴随冬日暖阳,我和妈妈相约进乡村,年货备起来。踏入乡村,脑海里闪出几幅画面。

首先亮相的是个黑咕隆咚的东西,大家猜猜,是啥?别看它模样丑,这小身材可有大能量。架起火炉摇起身子,待到“嘭”的一声巨响,卸下“头颅”,“圆滚滚的肚子里”“哗啦啦”吐出许多爆米花来——喷喷香!这味道绝对秒杀其他爆米花。

对了,这就是传统爆米花机。有了它,多的不只是一份神秘的期待,更是一种手工劳作的乐趣。每当看着黑炉子里倒出来白花花的“果实”和人们的笑颜,成就感就油然而生。空气中满溢的天然米香让人回味良久——用来招待小客人一定很受欢迎。

有了这道小点心后,我要去备吉祥物了。哈哈,年糕——年年高!多好的寓意!待烧好的年糕粉倒进石臼里,只见壮年汉子手中那大木槌抡得老高老高,整个人跳起来,捶打下去,让周围的人不禁为他们呐喊加油啊!大伙围在一起打年糕,互相帮衬,你累了,歇会,我来打。年糕打得差不多了,大家尝尝口味。手工刚打出来的年糕啊,味道就是不一样,更香,更糯,更韧。你扯点,我切点,传来递去之间,尝到的仅是年糕的美味与热度吗?不,那分明还有纯纯的人情和浓浓的乡情温暖胸怀。

打好年糕,切块撸圆盖个带“福”的红印,把圆圆的福糕带回家,怎一个香字了得?

嘿,吉祥物有了,怎能没有美丽的装饰呢?咱们中国人过年都喜欢红色,那么还有什么比春联、窗花更能装点年味儿呢?

瞧,大伙的热乎劲!拿起一张张红纸,翻翻折叠,小剪刀穿梭其间,剪个三角形,剪个小半圆,一道一道,奇妙的图案就在我们手中形成了。藏着心思与祝福的窗花,张张都是独一无二的!剪好窗花,春联也顺手写起来喽,一副副春联都写进了我们对新年美好的憧憬。试想,把这份红纸载着的心愿贴在门前时,怎能不让人欢天喜地?

流连于此,心儿早已飘飘欲飞!哦,还有捏泥人的在东边,各式家常小糕点正在西边冒着热气,南边的姑娘小伙正化着妆准备“村晚”……

我爱你,家乡年!劲味足,人儿俏,年味浓!

年味的随笔篇4

清晨,窗外传来一阵阵“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我飞身下床,朝窗外望去,大街上人来人往,身上都穿着红色的新棉袄。哇,今天是春节。春节如期而至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十堰过春节的习俗。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最初人们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用以避邪,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的名字。春联多用红纸书写,代表着吉祥、幸福。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整个城市的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一刻,有的人家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每到过春节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由掌厨的做出来,而且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砧板声、爆竹声,再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我们这里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

一时间,十堰的过节习俗说也说不完,等你到了这里,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每年,我都很期待春节的到来,因为热闹,因为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年味的随笔篇5

来了,来了!“她”来了!又是365个日日夜夜,我们迎来了红红火火的中国“年”,她带着满街的“中国红”、一身品牌的“精神人”、一车车的“年货礼”,姗姗地走进了各个角落、各个家庭。

这几天爸爸妈妈的电话多了起来,根据我的所听,他们讨论的主题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哪一天到哪里团年,经过他们反复争论、协商,最后确定了一家一天,这样大家都满意。从他们争论中,我发现他们都希望年夜饭在自己家,我想,是都希望来年生活都能越来越好吧。不过,凭着我爸的“三寸不烂之舌”,最后还是选定年三十在我家,我从中仿佛已经闻到了浓浓的年味。

为了更好地迎客,我们准备了丰富的年货。过年要吃糖,我们就会买很多糖,酥心糖、水果糖、软糖……几乎都有,巧克力也是必不可少。剩下的则是一些零食,饼干,瓜子都是最佳选择。水果在大家心中的分量很重,像苹果、葡萄、砂糖桔,这些几乎都是成箱成箱的买。有吃的,当然也有喝的,小孩饮料,大人白酒,葡萄酒,啤酒,应有尽有,几趟搬到家,我都累的瘫坐不起了,不过内心却是兴奋的。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因此,对联就成为我们必买的一件物品。“内外平安好运来,合家欢乐财源进”七字的、九字的、十二字的……那一幅幅红底金字、飞舞狂草,让办年货的人们目不接暇,认真选对自己所需的。一路路置办年货的人们在选对联时,同时围着一摞“福”字精心挑选,听着他们的笑语,我明白了,过年除了贴对联,还要贴“福”,并且是倒着贴一个“福”字,寓意“福倒福到”。我们也同样买了一个“福”,精心挑选了一幅“辞旧岁喜看江山更美,迎新春展望前程似锦”的书法对联,爸爸告诉我,祈愿我们祖国越来越好,家庭越来越幸福。

为了使团圆饭更加丰盛,我们家都会准备腊制品、卤制品、酥肉、春卷,藕夹这一类的。为了团圆饭,妈妈老早就开始把肉腌制,风干形成腊制品。卤制品的食物就多了,卤牛肉、猪耳朵、猪肝等。酥肉则是用面和肉炸出来的,制作程序我偷看几次都还没有学会。还有的家庭会灌些香肠,风干了吃,我们家的香肠都是妈妈自己弄好半成品在街上做的。团圆饭桌的菜也很有讲究,汤圆必须有,寓意着团团圆圆。最后还要上一道鱼,不管是鲫鱼、鲤鱼,制作方法不管是红烧、清蒸,都不能吃完,这叫做“年年有余”。它绝对是团圆饭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想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流口水了。

这浓浓的年味,让我尝到了幸福的味道,它是五彩缤纷的,是幸福美满的。

年味的随笔篇6

商场里循环的音乐告诉你要过年了,学校的放假通知告诉你要过年了,各种广告大气的煽情牌也告诉你要过年了……年味就是这样随着春节的临近,越来越浓,好像一碗淡茶,在变成甜甜的清酒,最后又融入母亲的瓦罐里,变一碗浓汤。年味就是一种生活的快乐,是中国人崇拜的味儿。

年味,融在舌尖。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贴福字;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这是老一辈们的年,也就是“吃”年。中国人喜欢年糕,哈,现在手上还拿着一块。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满足好舌头,又有好彩头。

有句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饺子是中国人特有的食物,全家人其乐融融地包饺子,虽然我包的难看,自己都不想吃,但还是有感受到那种快乐,也许这便是年味吧!一锅饺子出炉,在我面前的瓷碗里,一个个可怜可爱的饺子冒着热气布满了眼镜又充满了心窝。我知道,妈妈又偷偷地把我包的那些都盛到她的碗里了,如果不是过年,这样的“吃”年味,这样的感动,怎么会有呢?

年味,贴在门上。

当你走进省实验高三教学楼,你不难发现,每个门上都贴着一副对联,红纸黑字,装饰以金色墨点;比喻对仗,寄托以深深期望。年味儿,贴在各家的门上。有人说福字是一种人们快乐幸福的符号,只要贴着自家人看着舒服,有暗示幸福的作用,怎样贴都是年味儿。

不是“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都包含着中国人对未来的希望,都给人以快乐的正能量。

年味,贯穿在人群中。

过年,即是团聚。我喜欢看到春运时人们忙碌的样子,嘴是哈着热气,脸上流着汗水,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与年货,脸上挂着笑,握紧的回家的车票……冯骥才是文化名人中最会过年的,他告诉人们,人情味是最深的年味,年,或许也就失去了意义。

“春节好”,“恭喜恭喜”以前以为这都是人们挂在嘴边的客套话,现在细细想来,这些话原来带着一种真心的祝愿的。爷爷奶奶盼过年,因为他们可以见到大半年没见的儿孙,虽然重逢时的笑脸布满了皱纹,但那种快乐,却如同新生儿一般纯真。

中国人崇拜生活,中国人崇拜年。现在的我们,只需要在家人热闹的谈天里,美滋滋地喝下年味儿十足的浓汤了……

年味的随笔篇7

进入农历腊月,路上手提大包小裹的人一下子冒出来——他们是早早归乡的一群,商场里呼啦啦把各种促销活动捅到眼前,不厌其烦地放着“恭喜恭喜你”一类歌曲,满场飘着火红的宣传海报。年,就这样硬闯进来。

年,匆忙地追赶着时间,它分割了空间,开启另一个时间窗口。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年逐渐加快了奔跑的速度,鼓点在敲打,分秒计算着脚步,一天比一天快,终于,它冲刺进大年三十,时间似乎突然停顿成一个点。站在旧年新岁的门槛前,人们感谢自然的恩典,分享丰收的喜悦,这是年在农耕时代最早的渊源。

在物质化日渐稀释了传统文化的今天,城市的年味也慢慢淡去,除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表象符号,年的底蕴消失在时间沙漏里。

相反,在物质相对匮乏的过去时光里,年,却充满了迷人的味道。

今年春节,我的一位博友上传了一张相片:他的家乡,南方某小镇里,年三十晚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拉开年的序幕后,通红的鞭炮屑像凋落的满地花瓣,欢喜地、沉默地在路面躺上三天,无人去扫,这样便留住了财富的步伐。仿佛一袭温暖厚重的地毯,覆盖在新年脚下。在禁放的城市里,看不见如此繁华、艳丽的祈愿。看着遥远乡间的景象,记忆里年的味道逐渐飘散开,像袅娜不断的炊烟。

我们家乡,过年是一定要炸猪肉圆子,取团圆美满意。妈妈一次次去采购猪肉、荠菜、菩荠、大葱,小时候的我和弟弟,拎着装满糯米的袋子去炸冬米,那是做圆子的主要原料。孩子们高兴地围在炸冬米机器前,含着喜悦,等待着冬米的诞生。满面黝黑的工人,粗壮的北方中年汉子,动作麻利地边把糯米装进机器里,边驱赶着孩子,嘴里吆喝着:“离远点,离远点!”是啊,糯米炸熟后开锅的巨响,带着蒸腾的热浪,瞬间就把孩子们淹没,我们捂着耳朵,惊笑着四散逃开。

拎着胖胖的冬米袋回家,开始做圆子。大人们洗、切猪肉,我和弟弟帮忙剥大葱、削菩荠。小孩子不会正经干事,我和弟弟总拿着菩荠皮互相扔着砸着,渐渐战争就会升级。大人们催促着:“快点,就等大葱和菩荠了。”

一切都准备停当,圆子馅搅拌均匀,猪肉、荠菜、菩荠、大葱等已经团在一起,锅里油沸腾着,就等圆子们跳进去,修成正果。爸妈这时总会说起他们小时候老辈人的告诫:过年了,不许说破嘴话,否则是要挨打的。

院子里飘满了诱人的香味,我和弟弟熬夜等第一锅圆子出来,像等待一个奇迹。大人说了一句:“熟了。”我们急不可待地跳起来,像找到食物快乐的小老鼠。等不得用筷子,拈起一个滚烫的圆子,又被烫得匆忙缩回手。妈妈拿出碗装满圆子给我们,端着碗,我和弟弟坐在电视机前,吃着看着,这是当时最高兴的事。

年三十过后,开始漫长的拜年,又能见到外地的表哥表妹。我们兜里揣着亲戚给的压岁钱,找个地方悄悄打开,崭新连号的一元纸币,三十块或者五十块。刹那感觉自己成了富翁。过年最好下雪,大人们围着炭火盆聊天,工作、孩子、收入啊,夹杂着回忆、一点小小的幻想。雪天里,亲朋好友围炉小灼,“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真是一个诗意的场景:新酿的米酒,还没有过滤,带着一层幽绿泡沫,正温在红泥小火炉上,或者红泥小火炉上炖着乡野村蔬,清香撩人,“人间有味是清欢”,不是肥美膏肴,薄暮时分,散雪飘飘,有点小菜,有点小闲,年头岁尾围炉夜话,说说天,说说地,说些无关紧要的话,便是人间美事。

一杯无欲无求的淡酒,二三个可以说话的朋友,这就是简单却奢侈的生活。

最质朴的记忆在年的影象里,已经美丽成童年的背景。

我五六岁时跟随妈妈在一个山区工作,每到春节当地有舞狮的习俗。似乎在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狮子们醒来,跳跃在崎岖逼仄的街道上。

狮子是纯色耀眼的红与金,描眼画眉,由两人合舞,一张一合的嘴巴里闪动着舌头,在夜色中被明晃晃的户外灯光照着,随着汹涌的人潮流动,刹时有了强烈的戏剧效果,身影被拉长,分外英武。我欢喜,但也担心狮子会扑到自己身上。

狮子在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舞动着,跟着嘈杂简单的锣鼓声一家家跳过去,必须有迎接它的礼物。贫瘠的山区舞狮人,用自己的力气换取两包烟、一个单薄的红包,就是过年的收获。狮子在青石板路上跳着,舞狮人粗重的气息染晕了灯光。狮子被前面粗糙的、红得泼辣的绣球戏耍着,拿绣球的男人是山石一样的沉默和棱角。

狮子扑到高台上,一定要一次成功,跳上去衔了人家礼物;没跳上去的,人群就喝一声倒彩,雷鸣般激怒了狮子,它憋足劲,前腿一低,拱起后腿,一猫腰,轻松跳上,炫技般把礼物取在囊中,一不小心,露出两个舞狮人有破洞的鞋子,一长一短的裤子,人群又是一阵哄笑。

有吝啬的人家,任狮子喧闹,大门紧闭,狮子前滚翻、后滚翻、作挠痒慵懒可爱状,千姿百态,但门中人不为所动。狮子最后只得讪讪而去,逐渐看狮子的人群也散了。

环境凝固了记忆,透露了过去的秘密,沉淀在旧日时光里,年的记忆潮水一样涌过来,温暖地包围了我。跟着时间,我们在一个又一个新年里穿梭辗转,把曾经的悲欢关在身后。辞旧的钟声已拂去过往的灰尘,放下所有的惆怅吧,让心愿和新年一起出发。

年味的随笔篇8

在城里工作这些年,我几乎每年都会回家过年,因为我喜欢乡村浓浓的年味,喜欢跟亲人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在熟悉的城市,每天看着感觉都是一样的,风景没有太多的变化,超市里各种各样的食品一年四季都有,只有你想吃随时都可以买到,没什么特别之处,感受不到过年的氛围。

而在乡村,过年和平时是大不一样的,尽管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到了腊月,居住在乡村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各种各样丰富的年货,家家户户门前院后都挂满了腊味,处处飘逸着浓浓的年味。身在异乡的游子也会趁过年回来与家人团聚,孩子们更是开心不已,不但可以穿新衣、尝美食,还能领到长辈给的压岁钱,那种快乐的童年伴随着孩子长大。

到了除夕那天,该准备的年货基本上准备好了,这一天除了每家每户贴对联,最重要的节目就是吃年饭。父亲的毛笔字写得非常棒,每年都有人拿着红纸上门求父亲写对联,父亲从来不会拒绝,总是认真地帮人写。父亲说,能够帮助人就是一种快乐,如果帮助人还能得到赞赏,那更是一种高境界的快乐享受。快天黑时,鞭炮也热闹地响了起来,家人快乐地围在一起一边烤着炭火,一边吃着温馨的年饭,其乐融融。

正月初一大早,人们便以激烈的鞭炮声来迎接新的一年,有人凌晨就开始放鞭炮了,放得越多,就代表家里越富有,越喜庆,谁也不甘示弱,整个村庄都是鞭炮的响声,热闹非凡。早饭后,晚辈开始给长辈拜年,见面一般都说一些祝福之类的吉利话,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拿出好吃的食品招待,并留晚辈吃饭,当然晚辈也会回请长辈。到了初二,一般都会去一些亲戚家拜年,当然还是按晚辈先去的顺序,拜年的习俗很早就流传下来了,让近亲可以相互拜访交流,增加彼此的感情。浓浓的年味一直持续到元宵才会渐渐散去,又开始一年的劳作。记忆里的年味永远是那么美好。

随着春节的逼近,母亲的电话一个又一个地打来,跟我说起了家里做好腊肉、香肠、腊鱼、腊鸭等,还做各种美味的特色小吃,催着我早日回家。年味在我心中也变得越来越浓,归乡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激动。

我喜欢乡村浓浓的年味,就像母亲常常喜欢我回家一样。

年味的随笔篇9

说年,已经是老话题,三百六十五天一圈的轮回后,便是一年,周而复始。每一次过年都相似,又有些许的不同,那儿不同?对,是“味道”!

关于年的传说,流传至今,始终如一静候在那。四季暗换,一阙阙的歌声飘过,不知不觉还是遗忘了些什么,是丢失了沟通,偏离了情感的桥梁,是友情、亲情、爱情……不知什么时候,走着走着就散了,再也不相见;聚着聚着就浅了,回不到原点;拥着拥着就冷了,忽而就心寒。人情冷暖,唯自知,任凭“一江春水向东流”,自说自话罢了!

特别向往儿时的过年,记忆中的流沙,洒在一方的净土,深情以待回温着,予以重现故里,魂牵梦绕千百回的,那时那刻的味道。

每逢进入腊月,便开始为年做着准备,大扫除,买东西。年集上,热闹的很,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母亲会买一些烟花回来,给我和弟弟。特喜欢跟随着母亲去赶年集,乐不知疲,即便什么也不买,看看也是好的,当时总是这么想。童年里,不论日子过的怎样,母亲尽量还是给儿时的我,扯一块新布,缝纫一件新衣服,喜喜庆庆的过年。

临近过年,每家每户便要准备面食,做煎饼,蒸馒头,有时还要蒸一些年糕,或花馒头,放入红枣,捏成花样,或捏成可爱的小动物,比如小刺猬。

过了小年,母亲开始做豆腐,豆子是自家地里种的,挑拣干净后,将其碾碎,浸泡它一天一夜,再把它放在石磨中,磨成糊糊,如此就可以做豆腐了,自家做的豆腐,入口滑软,味道很正。每次母亲会把热乎乎的豆腐,切它一盘,蘸上自制的酱,犒劳我这帮忙的小馋猫,我呢,也是乐在其中,美滋滋的!

除夕前几天,写好对联。叠了红纸,按尺寸分成一幅幅,父亲执笔,我来做帮手。心愿在希望的田梗上漫游过,祝福日子甜甜蜜蜜;期望来年有个好收成;一家人健健康康的,祈望的祝福语,都在这一幅幅对联上,写下最美好的字符。张张的喜庆,句句的愿望,洒在一页晴好的星空。

腊月二十九左右,要盘鸡,自家养的大公鸡,盘成造型,备着除夕夜用。还要煮肉,猪肉切成大方块,与各种大料,在灶上用木柴细火慢煮。骨头上的肉一直是剃不净的(始终明白,那是母亲故意没有剃干净,为了让我和弟弟解馋),记忆里,这可是一年中,挺奢侈的时候。猪肉汤从不浪费,切入一些海带和白菜,一起炖煮,这道菜的味道和口感,自然而然是不同寻常的。

除夕夜,在一片忙碌气氛中,一步步,缓缓走来,母亲做好了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火炉烧的正旺,煮一壶酒,蘸着年味,煮一行向往,遥寄着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相声,喜剧总动员,其乐融融的氛围,这顿大餐,已是甜美无比的回忆!

年夜饭过后,剁馅子,包水饺,要包两种馅子的,一种是拜祭用的素馅,另一种是为初一准备的,初一吃的这饺子,里面会包进几个硬币,谁吃到了,那是一种好兆头,寓意着来年有好运气。包完饺子,在门外放一个鞭炮,示意着已经包完。剩余的时间仅有等待,也是嗑瓜子,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间,等零点的钟声响起,迎接新春的到来!

零点一到,拜祭开始,当时不懂大人们做的这些事,记得每次过年都相同,安置好拜祭的菜肴,点香,烧纸,磕头,放鞭炮,跟着父母拜祭,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那时只是一味地,觉得很有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懂得了这种祈求的愿望!

大年初一,串门送祝福,去几位爷爷、大伯家,家堂上拜祭一下,互相唠唠嗑,拉拉家常。在彼此的拜访中,感情忽而近了一些,有什么隔阂,多少嫌隙,都在初一相聚中,渐渐地烟消云散了。

记得母亲讲,正月十五以前,可以都算过年。年前的准备,虽有些繁琐劳累,但始终记忆犹新,回味不尽,感觉过年,是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

现如今,快节奏的步伐,删繁就简了很多步骤,也淡了很多该有的情怀。打个电话,拜个年;送些礼物,作祝福;微信语满天飞,祝福话一串串,悄悄地,慢慢地感情线断裂了,细碎了一地!

有些事情,是亲临其境的感受;有些情义,是面对面的碰撞。虽现代文明,快捷了我们的生活,简单了复杂,丰富了匮乏,却无法代替一种纯朴的,情深意长的表达。

过年,是一家人相聚在一起,不仅仅是吃年夜饭,拉个家常。过年是心与心的贴近,如春温暖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团聚,是袅袅炊烟缭绕小灶,一家人围坐一起,慢煮新年,特有的味道!

年味的随笔篇10

小时候盼过年,其实就是盼着能穿上只有过年才能穿的那套新衣服。记得妈妈总是很早就把新衣服给我们做好,然后叠得整整齐齐的交给我们,告诉我们:“一定要等到年三十的时候再穿,因为这样,你一年都会有衣服穿”。我虔诚的相信这样的说法,所以年三十之前,尽管每天都忍不住的拿出来东摸摸、西看看,就是不敢往身上穿,怕以后真的没有衣服可穿了。那种既紧张又盼望的心情,现在的孩子恐怕怎么也是体会不到的。

小时候盼过年,还盼着能在年三十这天,我们兄弟姐妹团团围坐在热炕上,等着爸爸妈妈把一道道菜肴搬上桌,用小手指着自己最喜欢吃的菜,很想悄悄的抓一块放在嘴里解解馋,却在相互监督的眼神警告下,不情不愿的缩回手,放在身后,继续期盼着下一道菜。记忆中爸爸很会做菜,因为那时候我们的生活条件有限,尽管我们都喜欢吃排骨,爸爸妈妈却没有能力让我们吃个够。每年三十,爸爸就把自己家喂大的鸡杀一只,把排骨和鸡都剁成小块,放在一起炖,小时候的年三十,记忆中弥漫的就是排骨炖小鸡那浓浓的香味。除此之外,还有炸的金灿灿、甜蜜蜜的面果和咸咸香香的豆腐蔬菜丸子。那种对吃的欲望和满足是现如今的孩子无论如何都不会品味到的。

小时候盼过年,还盼着能在年三十的晚上,一展自己用罐头瓶做的灯笼的风采。那个年代,吃瓶水果罐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般是因为家里有了病人,来探望的亲戚会买罐头来慰问。小时候,很希望自己能病上一回,不为别的,就为了那瓶罐头。一旦有了罐头瓶,就会宝贝似的藏起来。一进入寒假,就开始忙碌着制作灯笼。先要把蜡烛截断,按高矮比例粘在瓶底正中央,这可是需要反复失败后才能成功的。选择灯笼杆也很讲究,太粗太细都不行,还要光滑匀称。灯笼绳的安装,那可是最检验制作者的水平的,不能有分毫失误。一切准备就绪,就盼着年三十这天的晚间了,和小朋友们拎着自己精心制做的灯笼,满大街的跑着,笑着,疯着。一边与小朋友比着谁的灯笼做的美观,谁的灯笼蜡烛粘的牢固,谁的灯笼吊绳系的平衡,一边还要躲避着男孩子们用点燃了的鞭炮往我们女孩子的灯笼里扔,一旦被扔进去了,灯笼就会被炸碎。那些男孩子的乐趣就是比赛看谁往女孩子灯笼瓶里扔的鞭炮准。那时候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男孩子们坏坏的叫喊声和女孩子们阵阵的尖叫声,仿佛那快乐永远都不会停止,那种感觉是现在的孩子理解不了的。

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长大后的过年,就是那急匆匆回家的脚步。和平时分开在不同地方的哥哥姐姐妹妹一起,围绕在日渐苍老的父母身边,听着他们絮絮叨叨的询问叮嘱,讲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共同回忆着小时候盼过年那单纯的快乐,兴致来了,我们会系上围裙下厨,模仿着当年的父母,为过年准备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一家人团团围坐,举杯畅谈,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为除夕守夜,那滋味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没有过。

如今的过年,我们也变成了倚门盼儿归的父亲母亲。一遍遍的拨着电话,一次次的问着归期,一趟趟的买着记忆中孩子愿意吃的东西,一篇篇的翻着日历,一天天的数着时间,也会为孩子能否回家过年而忧虑过;也会为孩子回家那张难买的车票而费心过;也会为孩子喜欢吃什么争论过。早早的把孩子的房间打扫干净,尽管平时也天天打扫,但准备迎接孩子回家过年的打扫和平时的打扫感觉是不一样的。有时候会在打扫的过程中,静静的坐在孩子的房间,回忆着以往的欢声笑语,想象着除夕夜和孩子闲聊时的开心、春节过后孩子离开时的惆怅,心情就会莫名的高兴也会莫名的伤感,这种矛盾的感情不知道过去我们的父母有没有这样的强烈,更不知道当年的他们是怎样在矛盾中走过来的。

明天就是小年了,越是临近春节,过年的味道越浓,在无情岁月中一路走来的我,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春节里找回从前的快乐,所有的子女都能体会除夕夜父母的期盼,所有的父母都能在年三十与儿女团聚……

年味的随笔篇11

又是千篇一律的春晚,歌声,相声,小品,以及最后的歌:《难忘今宵》,仿佛年年都相同,为了尊重这“毫无意义”的传统,我还是靠在沙发上有一眼没一眼的看着,脑中却浮想联翩。

对于儿时的年我记忆犹新,小小的我,觉得一年仿佛就这么几十天。每逢过年,我们总要回老家,城市的孩子回到乡村,仿佛找到了新世界,一会儿激动地朝一群鸡扑去,吓得它们“咕咕”乱叫四处逃窜;一会儿同栅栏里的老牛学习牛叫,牛一声巨吼,我们就捂着耳朵大叫着向外跑去,好不热闹。

那时的春节,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鞭炮是孩子们最好的玩伴。我们一群孩子,在土里插几支“冲天炮”,同时点燃,便大叫“火箭发射”,看着烟花在空中划出弧线,心中更是高兴得直鼓掌;或者有时悄悄地扔一个鞭炮在玩伴身边,快速走开,然后朝着被吓到的孩子哈哈大笑;一群疯玩的孩子在一旁笑得直不起身,大人们则喋喋不休的责备着。

时间如白驹过隙。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而那珍贵的年味好像正在不断逝去。现在的过年,对于我们这一代的大部分人来说就好像是换了个地方玩手机:当长辈们聊的兴高采烈时候,后辈们却拿着手机与虚拟世界打得火热。吃团圆饭,看春晚,守岁,发压岁钱,拜访亲戚,祭奠先祖……这一项项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好像是一个个繁琐的流程。那我们曾经的纯真与年味到底去哪了?

但在海外,春节的景象却截然不同。海外的华侨华人们对春节空前重视,早早地,唐人街街头已挂满灯笼、对联,装饰成红色的海洋,华侨们身穿汉服,吃元宵、饺子;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一年都在外拼搏,为了生计奔波,劳累。无论是为了养活家人而背井离乡的农民工,还是因工作需要不能回家的职员们。一提到春节,他们总是满怀喜悦。

这不禁不让我陷入沉思:为何我们不再体会到年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年,将何去何从?会是不断的延续下去,还是走向衰落?答案,我,不得而知。但我希望,儿时的年,可以从头来过。

年味的随笔篇12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挂上了灯笼,还要一起吃团圆饭,发红包……总之,每家每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今年的春节,我起的最早,因为我想跟表哥一起放鞭炮。我们来的院子里。将一串鞭炮点燃,发出了噼噼啪啪的声音。一阵春风吹来,将节日的气氛带给了千家万户,我捂着耳朵,向南边望去,看见许多的人家都在张贴春联、挂福字。这让我诗兴大发,自言自语地背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在街上,总少不了原来的传统。你看,街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红灯笼,灯笼上有许多谜语,哥哥告诉我,再猜这个谜语时,就叫猜灯谜。其中有一条谜语吸引了我的注意—孔雀东南飞(打字一)这让我想了很久,孔雀又往东,有往南,那是什么字呢?想了半天,我脑袋都要想炸了!只好把我那猜谜表哥叫来,他立马说出了答案,孙。他对我说:把孔字的东面飞去,留子,把雀字的南面飞去,留小,合起来就是‘孙’。我听了,真佩服原来发明谜语的人啊!猜灯谜真有趣!

猜完灯谜后,我们来捣乱麻辣摊上,在那里吃的多数是跟我同龄的孩子。我也跟着凑热闹。老板,来两串年糕!好嘞!过了一会,两串香喷喷的年糕上来了,我和哥哥大口大口的吃着,小摊上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春节真是有趣,让我吃饱,看饱_,玩饱了。我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也让我了解了我们春节的.习俗。

年味的随笔篇13

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早晨,天刚亮,我就被“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吵醒了。这预示着,正月初一已经到了!

我急忙穿好了衣服,跑出了房门。呵,院里一片热闹的景象:大人们正在放各种各样的鞭炮、大炮、礼炮等等,院子里成了炮的海洋。小孩子们也有一席之地,大家聚在一起,放起了旋转炮,还伴有隐隐约约的绿色、红色、黄色和“哧哧”的响声,有些小孩子有点害怕,就放起了喷花炮。看到这里,我的'手痒痒了,急忙回去拿鞭炮……

回到家,家里人都在包饺子,全家人和谐、幸福,多么温暖的一家人!

这一天,我过得很快乐,除夕之夜,我们家更是欢乐多多!

除夕之夜,8点来了,春节联欢晚会也开始了。看着一个个搞笑的小品,听着一首首动听的歌曲,我们全家八口人,一边拍手,一边笑。啊!我多么希望我们家天天都这样!我好期盼过年,我好期盼过春节呀!

过春节了,我长大一岁,我觉得今年长大一岁后,我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更加孝敬父母。我一定会做到的,我一定会做到的!我不会让父母失望。

最后,祝大家天天快乐,天天如意

年味的随笔篇14

年是门头上挂着的红灯笼;年是家家户户喜庆的春联;年是凌晨震耳欲聋的炮声;年是街头巷尾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年是一个个美丽的音符,深深地刻在我生命的旋律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个喜气洋洋的节日,充满了期待,年终于到来了,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爸爸一边帮妈妈打下手,一边招呼客人。

我们这儿从腊月二十三就忙起来了,我和爸爸去街上买芝麻糖和干草。爸爸告诉我说:“这天我们要祭灶王爷,老百姓买芝麻糖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天庭汇报时多说好话。传说他下界察看民情时会挨家挨户做标记,这些干草是让他的马吃的,想让马增加体力,兼程而回。”我们这儿还有这个习俗,太有趣了。

回到家,爸爸说:“在大年三十儿晚上门口要放把门棍,初一下午就能拿走。把门棍有很大作用,要账者一律不准登门,防止鬼怪进来,能把财,防止自家的财宝经过门口流失,这样能过一个安稳年。”这下我又增长了不少知识。

我们大年初一凌晨3点就起来了,这也是我们家乡的习俗,起的越早越好,抢运气,这是一年大吉大利,平平安安的开始。早早地吃过早饭我们就去拜年了,回到家后,我们的口袋里收获了好多糖果。

第二天早上,梦里的我迷迷糊糊地听到外边有很多人在说话,我意识到年还没有拜完,家里来客人了,揉揉惺忪的睡眼,麻利的穿好衣服,叠好被子,收拾好了就赶紧出去给他们打招呼。我们这儿呀,初一是本家拜年的日子,初二初三初四是亲戚拜年的日子。

当然,过年嘛,自然少不了富有迷信色彩的讲究。初五不许用菜刀,剪子,所以,前一天就把菜切好了,把剪子用线缠好,免得忘记;初五不准喝稀饭,因为我们这边稀饭叫“糊涂”,认为喝了“糊涂后代会出糊涂人”;初五之前是不能倒垃圾和污水,老一辈都说“垃圾”和“污水”都是财,把财倒了接下来的生活会很贫穷的。听到这儿,是不是觉得习俗可多了?不得不说“活到老学到老”。

随着鞭炮声越来越淡,兜里的压岁钱越来越多,我知道年就这样很快的过去了,我又长了一岁,年是什么?年是亲人团聚的时节,也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就像春天来了,也带来了无尽的希望。

年味的随笔篇15

在姥姥家过年,处处都有年味。赏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糊花灯……但最热闹、最温馨的场面还是全家在院子里扭秧歌。

初二这天姥姥的孩子们统统到齐,姥爷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的圆桌上摆满了各种小零食和香甜的水果。满面红光的姥爷正兴致勃勃地调着音响。屋内,姥姥兴高采烈地翻出了扭秧歌用的花扇、绸带。三姨接过姥姥递过来的一条翠绿色的彩带系到她的“小蛮腰”上,两手拿起彩带的两个头,迫不及待就扭了两下,她可是姥姥家的“舞神”啊!只要能牵扯上秧歌就能兴奋。上大学的姨姐也一丝不苟的练习着转扇子,扇子柔软的绸边儿舞出了蝴蝶般的轻盈。

锁呐声响起,姥姥拿着把带绸边的花伞,喜气洋洋地亮了相;三姨两手拈着绸带,一步一生姿地扭了出来;姐姐也急匆匆跟了出来,边走边整理衣服,显然是有点紧张。紧跟着扭秧歌的大队伍出来了。大姨、大姨夫、表妹……

姥姥缓缓转着花伞当起了伞头,红、黄、绿三色的绸边儿飞了起来,把姥姥的脸庞遮得若隐若现,另一只手自然在下垂,轻轻地前后摇动,宛如《雨巷》中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她穿过色彩斑斓,转入万花丛中,秀出无限风采。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被姥姥的一步一态,一颦一笑深深吸引。她对秧歌别样的演绎,如一勺调味剂,让秧歌队更加充满温馨气氛。

瞧,三姨挥着绸带大大咧咧地扭了过来,兰花指拈着细稠,身子跟着节拍左右飘动,眼睛神采奕奕。她习惯性地调整着自己在队型中的位置,双脚灵活地前后进退着,宛如七仙女下凡婀娜多姿,绿色的绸带在空中划过一条条圆润的波浪线。三姨越扭越起劲,挤眉弄眼地扮起了猪八戒背媳妇,把大家逗得笑到肚子疼。三姨把秧歌气氛扭到了高潮,扭出了秧歌之美,扭出了家庭之暖。

年轻一代的姐姐也不甘示弱。手腕一转,花扇在空中转成一朵盛开的花。姐姐走着猫步,大幅度地转着花扇,倒像在T台走秀。三姨亲切的走过来,手把手的教姐姐转扇子,两人切磋的场面让人倍感温馨。

红的、绿的、转伞的、打鼓的,老人们越扭越开心,年轻人越扭越有劲,孩子们高兴的在大人们中间窜来窜去,也照猫画虎地扭两下,连两岁的妹妹都兴奋的拍着小手,掂着屁股。一家人都沉浸在这新年的氛围里,笑容在每个人的脸上荡漾,大家都深深的沉醉在这质朴、欢乐的幸福年中。这热闹的场面、这浓浓的年味捂得人心里暖暖的。

年,在锣鼓声中越过越有劲,在秧歌舞中越跳越有韵味,在阖家欢乐中越笑越有滋味。

年味的随笔篇16

春节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节日,因为我们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吃到很多很多的美食。我最喜欢回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年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一过小年,天天可以吃到各种好吃的,把肚子撑得圆圆的,所以每年过完春节,我都要胖上几斤,妈妈每次都要说我的脸胖得像红苹果。

我最喜欢和爷爷奶奶一起做卡花了。奶奶的手特别的巧,奶奶拿一块面团,在面板上揉一揉,然后拿在手里捏一捏,再用剪刀剪一剪,最后找来两颗黑豆做眼睛,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燕子就成功做成了。看得我羡慕不已,迫不急待地求奶奶教给我。

奶奶说:那我来教你一个简单的吧!教你做个宝葫芦吧!奶奶先来示范,先要把面团搓成一要粗细均匀的面条,然后从头上往左转圈,从尾往右转圈,连到一起后,再在头上捏一个小嘴。看着很简单,所以我马上行动起来,嘴上还说着:太简单了,我会,我会。可是面团到了我这就不不听话了,搓得有的粗,有的细,一不小心又断了,哼哼,真上火,都累出汗来了,还真不像我看的那么简单,奶奶一边示范,一边指点我,先要把面团揉得又软又光滑,然后在搓的时候用力要均匀,又要根据面条的情况手要不断的移动,粗的地方要多用点力,多搓几下,在奶奶的耐心指导下,终于成功了,然后从头上往左转圈,从尾往右转圈,连到一起后,再在头上捏一个小嘴,我的作品终于诞生了!

最后上锅蒸,一个小时后,一锅白白的,各式各样的花样馒头出锅了,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宝葫芦代表着财源滚滚,小燕子代表着一年春来到,一年更比一年强......

年味的随笔篇17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可是在这么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春节。因为在春节里,我可以穿新衣,赏烟花,收红包,看春节联欢晚会……今天我就说说我家是怎么过春节的。

众所周知,贴春联是春节的一个重要的习俗。每逢春节,人们便在大年三十早上贴出春联,因为春联可以防灾避邪,给人带来好运。今年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过年。大年三十早上,我跟着爸爸去小叔家贴春联。来到叔叔家,我迫不及待拿起春联就想贴,可小叔却不让,他怕我贴错了。其实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要看清春联的上联和下联,如果贴错了那可就闹笑话了。这对我来有点难,于是我需心请教爸爸,听着爸爸耐心地讲解,我恍然大悟,想不到看似简单的贴春联活动中还有这么多学问!我们几个小孩子帮着爸爸在大门上贴了大红春联,在大门正中贴上一个“福”字。你可别小看这么个“福”字,它可讲究着呢。“福”字必须倒着贴,这样就意味福到了!

每年团圆饭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春节来临,人们哪怕身在千里之外,都要赶回老家,和亲人团团圆圆,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今年老姐工作忙,没有回老家,只有我和老爸老妈、三叔和弟弟一起吃年夜饭了。老妈把年夜饭烧好后,我们便上桌吃了。我们互相碰杯,互相祝福。三叔祝我在新学期里成绩更上一层楼,我祝三叔身体健康,生意兴隆。我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

我们小孩子最期盼的是当然是放烟花了。吃完年夜饭,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来到场院上,抬头望望,天空早已成了礼花的海洋,五彩缤纷的烟花把深蓝的夜空装点得分外耀眼、夺目。烟花就像是一个个小精灵,带着喜人的哨音飞向天空,旋转,怒放,我们看得眼花缭乱。春节可真热闹啊!

在这温馨、祥和的节日里,我们享受着美味,沉浸在喜悦中……

年味的随笔篇18

当别人都沉浸在盼年的焦渴中时,我对年却有那么一点点抵触。因为只要一过年,母亲的手就天天泡在水里。经风一吹,母亲的手上就布满一道道冻裂的口子,时不时有鲜红的血流出。

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不停地拆,不停地洗。有几日,母亲天天端着一大盆被套、衣物,去我家前面的池塘边洗。气温低的时候,池塘的水面往往结着一层薄冰,母亲需用棒槌敲开薄冰,在一片冰凌的包围中,搓洗一盆盆的被套、衣物。母亲的手一入水马上就变红了。经过长时间的濯洗,母亲的手指又红又肿。我是知道那水冰凉彻骨的滋味的。有一次我用凉水洗脸,手指即刻冻得失去知觉。母亲却兀自洗着。母亲洗完衣物,在晾晒的过程中,手指裂了口子,有时不小心将血抹到了床单上,母亲还说自己笨。

过年除了要洗大量的衣物,还要洗许多的蔬菜和鸡鸭鱼肉。母亲的手又得不停地在菜蔬、鸡鸭鱼肉之间来回穿梭。这时候,母亲的手除了红肿,还像变色龙那样变换颜色。洗藕洗土豆时,母亲的手心掌纹都变成了黑色;洗鸡鸭鱼肉时,又被血渍成红色;有时还不知被什么染成黄色。母亲手心里的颜色,一直要到过了年好久才能渐渐消去。

一直觉得做吃的是一项巨大、烦琐的工程,母亲却为做吃的忙得不亦乐乎。按老家风俗,过年要做出够吃一个月的馒头。有几天,家里就天天蒸馒头、枣花、花糕等面食。这么大的量,和面、揉馍,到上笼蒸,没有足够的精力是应付不过来的。那几天,母亲天天晚上临睡时和上好几盆发面,第二天天不亮就开始做准备。那几天,母亲的手一天到晚沾满白白的面粉,前几天的黑、红、黄都看不见了。母亲的面粉手,变出来好几筐又白又亮的馒头。

过年时,母亲还喜欢炸许多藕合子、丸子、酥肉等。那几天,母亲天天坐在油锅前,膝盖上放着一个盛放各种食材的盆子。母亲左手扶盆,右手拿筷子或勺子,一块块、一勺勺往油锅里丢藕合子或丸子。待油锅里丢满时,母亲再赶紧拿筷子把粘连的炸货拨开、翻个儿,待熟透再一个个夹起、沥油、出锅。由于长时间在油锅前烟熏火燎,母亲的手心、手背都沾满了浓浓的油烟味。

如果说年画、烟花、鞭炮、红灯笼是年味渐浓的象征,那么,母亲冻伤的手、变色的手、沾满面粉的手、含着油烟味的手,无不叙说着年味的复杂。

年味,在母亲变粗变大的指关节上,在母亲蕴涵各种颜色的手心里,在母亲布满道道裂痕的手背上,在母亲散发油烟味的指尖上。

当我看着母亲那双因过年而变得丑陋的手,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年味的随笔篇19

一场大雪,又一次把故乡装点成美丽的童话,起伏的群山,银装素裹。山脚下的村庄古朴宁静,红红的瓦,灰灰的墙,黑黑的门,黄黄的树,被洁白的雪花演绎成了一首别样的诗,美轮美奂,让人心动。雪来了,年近了。

记忆里的雪,总会和过年有关,浓浓的年味总会在如期而至的雪花悄然绽放。清晨的美梦总是被各种叫卖声吵醒,推着小车的商贩,走村串户,各色美味食品,让人眼馋。当然最惊喜的还是爆米花的老爷爷,总是不紧不慢的摇着黑黑的爆米机,“砰”的一声香甜的气息弥漫空中。

不再赖床,不再迷恋打雪仗堆雪人的游戏,会死皮赖脸的跟着大人去邻村赶年集。原本小小的农村集市陡然间变得人山人海,各种各样见过的没见过的食品,让人目不暇接,不买看看也好。从大人的忙碌得笑脸里,我们感知到春节的步伐。盼着盼着,甘甜的糖果,帅气的新衣,还有从远方回家的叔叔带回的少得可怜的鞭炮。小时候的年味,充满期盼和甜蜜,当然还有香香的炖肉的味道。

笫一次离开家乡,便去了千里之外的军营。青春的梦想,新奇的世界,让我暂时忘记了故乡。记得那年三十,我们围坐在一起,说着笑着。当鞭炮声响起的时候,不知道谁,突然间轻轻抽泣起来,原来此刻家是那么亲切,那么遥远,我们不由自主的来到操场,含着热泪向着家乡的方向敬礼。那年的年味里充满自豪也充满思念。

退伍之后,回到家乡,平淡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春节好像成了符号,感觉只是平常的一天。有时候反而觉得那种热热闹闹的场面有些虚伪,有些心烦。直到有一天老妈病了,原本虚弱的身体更加虚弱,我们每天守着病床前,祈祷着母亲早日康复。母亲很坚强,一辈子没吃过肉的母亲,有一天突然告诉我买点羊肉,惊诧之余,问及母亲,母亲告诉我,“羊肉补身体,等身体好了,可好陪你们过年。”

原本自以为是的崇高梦想,是多么的荒诞可笑,对于父母来说,平安的生活才是他们最大的向往。过年的时候,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在一起,才是最好的享受,最大的心愿。每到春节,我也会向小时候一样,充满期盼。也会跑出去争着点燃喜庆的爆竹,也会伸手问父母要压岁钱,看着父母开心的样子,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感动。这些年,年味里充满幸福温馨,还有浓浓的爱的味道。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每次去父母那里,他们都在精心准备着各种各样的年货,儿女们的孙女们的外甥们的,他们知道他们爱吃什么。灯光下他们真的老了,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走起路来颤颤巍巍。我不想去阻止他们,因为这是他们的期盼他们的快乐。

我不知道,这种简单的快乐,多少人能够拥有,忙忙碌碌的人群中还有多少人为了梦想,背井离乡。有时我们太过忙碌,有时我们总期盼来年。我们无法阻止时光前行,也无法预知未来,我们的父母不再年轻,他们的身体不再健壮。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不要让苍老的母亲,用浑浊的目光遥望远方,也不要让驼背的父亲一个人默默地喝着闷酒。

雪后的山村,像慈祥的母亲,默默地守望着。山间的小路,早被勤劳的乡亲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像一根细长的线,牵动着游子的心。当火红的春联,清脆的爆竹,又一次叩开春节的大门,我只希望白雪覆盖的山村里能多些笑容,少些思念。只希望纯纯的年味里更多的是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