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人生读后感1000字(优选4篇)

时间:2023-10-04 15:44:35 作者:admin

百岁人生读后感1000字篇1

我居然能活一百岁了,咋办?随便吧。读这本书之前,我真没想到,自己(按照寿命增长率的乐观算法)有50%的可能性活到100岁以上。更没有想到的是,我可能要工作到80岁才能存够退休金。以传统“教育——工作——退休”的三阶段模式来看,这真是一副令人绝望的图景。

如何让长寿变成祝福?这是本书要探讨的核心问题。解决的基本方式是把“三阶段”模式化为“多阶段”模式,但具体如何多阶段,除了工作更加灵活化、用娱乐时间再创造等方式之外,没有啥具体的实施方案。毕竟世界变得太快,没法预测未来。

作者是经济学家,其思维方式和吾等纯文科生多有不同。简而言之,就是对资产更为关注,具体体现为对投资方式和数字的敏感。当然,作者也指出,相比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很转型资产尽管更难量化,却会在未来的人生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看着傻乎乎只知道银行储蓄的自己,觉得了解一些投资常识还是很重要的。

我的观点,基本还是那些老生常谈的看法吧:现代社会让劳动异化、导致人的.异化;应该把业余爱好和工作结合,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我(再创造);工作会伴随人的一生,一定要选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至于可替代性的问题,尽力吧,不强求。稍微提一句,书里人工智能的观点深得我心:与其担心机器人会抢掉你们的工作,还不快感谢他们给了你一个偷懒的机会——要不是有机器人,你们早就因为人口老龄化而累死惹(能偷懒的快乐)。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明天就死掉,也一点都不奇怪。我现在活得精彩又快乐,明天死了也无所谓。但我仔细一想,万一我能活到一百岁呢?为这个可能性做准备也是有必要的。毕竟,未来的世界(未知)永远是令人期待的。我居然能活一百岁了,咋办?随便吧。该咋样就咋样,读读书,存存钱,写点小感想。希望自己能早日过上有钱有闲的快乐养老生活。

百岁人生读后感1000字篇2

毫无疑问,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寿命将会越来越长、我们的退休时间将会越来越晚,你个人的财富、亲密关系、社会地位,都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没人希望到50岁,因为工作技能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降薪到之前的20%还没人要;没人希望到80岁,都还在疲于奔命、工作谋生;没人希望到90岁,一个人寂寞在家;更没人希望到100岁,因为养老人员的缺失,而独自在家去世。

这本书很好地警示了这一点,也对人生各个方面提出了指引。个人觉得部分内容写得比较浅(不过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也的确没办法写深),但是给我们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很大启示。提炼了一些思考:

1、关于财富:长寿推手。

从现在开始就要为养老做准备,不要陷入各种信用卡的超前消费中,合理做资产配置:包括固定资产、保险、定投指数型基金等。

2、关于工作:变革无处不在。

分析表明,对于大多数人,在寿命延长时,除了延长工作年限别无选择。但要注意的是,社会对工作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过去几年我们已经肉眼可见许多低阶岗位被机器人取代。

可以说,任何人都要在未来对自己的职业进行革命性的重新定位,因此,保持学习能力非常非常重要,无论你是再回学校读书、还是上一些与时俱进的网络课程、还是多学一门语言、都是在让你的脑子比你的身体更晚退休。

3、关于资产:专注无价之物。

无价之物包括:生产资料(知识与技能)、活力资产(健美与健康、亲密关系、友情等)、转型资产(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

总结起来就是:多获取一些新知识与技能,坚持运动、健身(除了保持身材,体育锻炼是避免智力下降的有效手段),多结交一些朋友、参加社交活动,对新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

4、关于时间:娱乐还是创造。

活100岁与活70岁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一周有168个小时,70年就是万小时,100年为万小时。也就是说,按照“一万小时专家定律”,这30年至少可以成为3个行业的专家,当然,你也可以多刷十几万个小时的肥皂剧和短视频。

决定如何度过额外的时间,结果差异是巨大的——如果你只是拿来刷剧,那么这是娱乐;如果你用来去探索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例如去探险,那么你至少是在尝试新的人生阶段、找到生命的意义;如果你用来创造,例如有一个新的想法并付诸于实践,例如画画、例如发明一种新的玩法、例如创业,那么你对社会带来的价值,不仅是这多活的30年,而是上百年、甚至名垂千古。

如果我们相信人生漫长,以此作为行动指南,那么我们就能建造宏伟的教堂。希望我们为未来做好准备,都有一个自己满意的百岁人生。

百岁人生读后感1000字篇3

这本书是家人送给我的,读后感就是一个字“钱”,我这人比较直白,说到底就是你是否规划自己的人生,是否能适应新的发展,老龄社会将是常态,国家能管的只是基本生活水平,剩下的就靠自己早规划早行动,把钱挣到还要理好才行。

再联系看完的三本简史,对世界有了新的理解,觉得自己年轻时的狂妄实在是太幼稚,这等有时间再跟大家分享。今天我也不多说了,上点干活,2套表格,相信对大家有点帮助。

一套是我家用的财务报表,另一套是把手头的保险手册制作成文件,这两份表格的功能不同,家庭财务报表主要是日常的财务分析,可以了解钱到底花哪里去了,该不该花,怎么没的,该如何规划每年的计划和遵守计划;保险的表就是对自己家庭的保障有个直观的了解,找找自己需要加强的弱点,最少也要用保险对冲一大部分负债才好。

表格里的公式由于没有数据,所以有些公式需要各位自己手动输进去就可以正常使用,不需要的部分删除即可。

话说规划是否重要呢,这么说吧,我刚工作那会工资大概是父母和哥哥的合计吧,但是太能花,结果居然是月光族。身边聪明的小伙伴不声不吭,后来早于我买房了,话说不理财、不规划真是耽误我提前成为负二代(这年头不借银行贷款买房买车的实在太少,就跟做生意的一样,越有钱越是负债高,越是有风投)。

百岁人生读后感1000字篇4

我居然能活一百岁了,咋办?随便吧。读这本书之前,我真没想到,自己(按照寿命增长率的乐观算法)有50%的可能性活到100岁以上。更没有想到的是,我可能要工作到80岁才能存够退休金。以传统“教育——工作——退休”的三阶段模式来看,这真是一副令人绝望的图景。

如何让长寿变成祝福?这是本书要探讨的核心问题。解决的基本方式是把“三阶段”模式化为“多阶段”模式,但具体如何多阶段,除了工作更加灵活化、用娱乐时间再创造等方式之外,没有啥具体的实施方案。毕竟世界变得太快,没法预测未来。

作者是经济学家,其思维方式和吾等纯文科生多有不同。简而言之,就是对资产更为关注,具体体现为对投资方式和数字的敏感。当然,作者也指出,相比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很转型资产尽管更难量化,却会在未来的人生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看着傻乎乎只知道银行储蓄的自己,觉得了解一些投资常识还是很重要的。

我的观点,基本还是那些老生常谈的看法吧:现代社会让劳动异化、导致人的异化;应该把业余爱好和工作结合,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我(再创造);工作会伴随人的一生,一定要选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至于可替代性的问题,尽力吧,不强求。稍微提一句,书里人工智能的观点深得我心:与其担心机器人会抢掉你们的工作,还不快感谢他们给了你一个偷懒的机会——要不是有机器人,你们早就因为人口老龄化而累死惹(能偷懒的快乐)。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明天就死掉,也一点都不奇怪。我现在活得精彩又快乐,明天死了也无所谓。但我仔细一想,万一我能活到一百岁呢?为这个可能性做准备也是有必要的。毕竟,未来的世界(未知)永远是令人期待的。我居然能活一百岁了,咋办?随便吧。该咋样就咋样,读读书,存存钱,写点小感想。希望自己能早日过上有钱有闲的快乐养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