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篇1
和默尔索挺像的,常常旁观者一样理性地看着自己,在乎的事不多,其他事情可也不可。过去的一切过去了就与我无关了,开心的不开心的我只是看着。没什么不好,至少神甫他改变不了我的信仰,假装也不行。
看电影时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大脑一片空白眼泪却掉下来,要说哪里感动到了我也不清楚,也明明没有思考什么。就在想啊,会不会是这样:看过的书和电影往往会描写一个场景里人们的情绪内心和反应,在生活里也会接触到观察到,久而久之在特定的场景下就会出现相应的情绪和反应,条件反射似的。加缪这样“异于常人”的反应说不定才是真实的。什么是正常的反应呢,人本来就很复杂,情感也不是拿出来表现给别人看的。每一种情感都只有一个样子吗?结果却因此被视为十恶不赦。查到挂科,内心毫无波澜,上课不好好听课临时抱佛脚也不认真,理所应当是这个结果,却总是会情不自禁想笑,大笑,为自己感到可悲吗,不清楚。然后也会认真复习,准备补考。一次错过了公共选修课最后一节课,没有领到期末考的答题卷,去找老师询问能不能补领,知道这个老师平素严厉,也自知理亏,所以在老师回答只能补考的时候说了声谢谢老师就转身走了。“诶——你这个学生!”老师估计懵住了哈哈。如果我在考场被误会作弊,被告上法庭,单凭前面这表现我怕是要被开除学籍。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篇2
周末,和女儿泡了两天图书馆,仿佛回到学生时代。当时,我总是一人泡图书馆,室友每晚无偿帮我打开水。参加工作后,住叔叔家。堂妹超爱去市图书馆,然后我也经常同去。后来的后来,去不同城市工作,就很少去图书馆,经常逛逛书店,席殊书屋,晓风书屋,博库书城等等。总之,我还是最喜欢位于城市一角新造的图书馆,宽敞、简洁、安静。
读了些冯骥才、林清玄散文,寻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欣赏片刻。最后,找到心心念念的加缪《局外人》,一口气将它读完,意犹未尽。这是本孤独人爱读的小说,比较沉闷。主人公,冷漠、孤独。送母亲去养老院,参加母亲葬礼,全程冷静至极,没有丝毫悲伤情绪,像个局外人。生活中的感情生活,也没多大热情,女友提出结婚,同意。不结婚,亦然接受。对待邻居,也是冷眼旁观,没有多少交集,但别人请求的事,也会欣然帮忙。不是坏人,也不是好人,只是性格冷而已。
性格冷漠的人,总是被动地接受,不会积极主动争取。比如我,小时候哪怕一支棒冰,总是被动地等待父母问我,想不想吃。从来不会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撒娇争取。这是别人眼里的乖孩子,克制欲望,隐藏需求。有或无,都无所谓。看似无欲无求,实则这是默默形成的消极人生观。长大后,众女生追求美衣美妆美食美景,而我不动于心。被嘲讽太节约。殊不知,性格使然。遇到问题,也不会积极沟通,而是默默藏于心间,自我消化。与我成为伴侣,不争不吵,生活平静无趣,没有爱的热度。幸好对方热情似火,一如继往。如果对方也是极冷的人,那便是一场灾难。有个友人,和男友闹别扭,同在屋檐下,一个月没说话。之后,搬离,分手。
小说中的主人公,因邻居邀请参加出游,卷入他人恩怨是非中,意外杀了人。当对方倒下,仍多开了几枪。一念之间的事,他以为这是正当防卫,顶多过失杀人,律师积极帮他取证,他却消极待之,检察官以他过往冷血表现,推断出故意杀人动机,置他于死地。神父安慰,他嗤之以鼻,他就不相信有上帝存在。生命,总是偶然中藏着必然。看似偶然事件,实则性格使然。无所谓对错,人终有一死,或早或晚。最后关头,他心中仍燃起对生命的渴望。希望有奇迹出现,越狱也行。
冷漠背后藏着巨大热情,只是无处安放。表面热情之人却藏着更多可怕的人格缺陷。讨好型人格,嬉嬉闹闹,事事以别人快乐为乐,同样失去自我。喧闹背后藏着更深的孤独,助人亦是害人。有个友人,对妻子有求必应,事无巨细,样样代劳。她有依赖,他有怨气。我劝他,你这不是为她好。万一有天你不在,她如何带娃生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觉得有道理,放手助她成长。育娃也是如此。世间所有的爱都为在一起,唯有父母爱为了更好分离。小鸟展翅高飞之前,跃跃欲试,不停跌倒再爬起。天资要有,后天努力重要,父母放手更重要。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_虽是苏轼戏作,在我眼里,却是大彻大悟后的肺腑之言。这又是另一种为父母境界,面对如此多的天灾人祸,安全、健康、平淡,才是幸福之事。然而,人生就是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没有享受过得到的快乐,何谈失去的痛苦。反之,亦然。酸甜苦辣,人生百味,才不枉来人世一遭。
很幸运,我又积极了。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篇3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部小说于1942年出版,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品。
说实在的,这部小说大概的看了一遍,也没看懂,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小说开篇从主人公莫尔索的母亲去世讲起,不明白为何只因棺材已钉上,他就不愿看母亲最后一眼,在追悼会时也没有流一滴眼泪。正是这些原因,反而被进行了一场审判。也是作者要表达的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世界对于人来说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
这本书买回来打来塑封,才发现既没有前言和后记,也没有作者简介,通过手机搜索才知道,加缪是存在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还有《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43年,他结识了萨特和波伏娃,在哲学和戏剧方面的爱好使他们成为了亲密的好友。1951年因为哲学论文《反抗者》与萨特等人进行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篇4
现在的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
对一切漠不关心,为人淡然超脱、处事与世无争、工作本分守己、生活平庸普通;
参加葬礼,除了正常的流程中规定的安静外,心理感受不到到任何悲伤的情绪;
葬礼结束后,就依旧按照自己过去生活的节奏各奔东西;
面对“是不是爱过”的问题时,用网络上的标准答案回答时,心里想的是“这个问题毫无意义”;
在被邀请做别人的朋友时,其实心里想的是“做不做都可以”;
在面对公司新的工作安排时,心里想的是“这个安排其实可有可无”;
在被问到是否愿意改变现在的生活时,心里想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其实都差不多”。
现在的社会是不是这样的社会:
媒体不报道客观的事实,只深挖会被大众感兴趣的热点;
即便是通过简单的调查就能发现的真相,也通常被人们的主观臆断所忽略;
舆论仅仅依靠眼前部分的现象便对事件中的相关人进行宣判甚至是惩罚;
在《局外人》中,这样的人被这样的社会判处了死刑。
很多书评都在说,在当时,这样的社会是荒诞的,默尔索的命运并不取决于命案的客观事实,而是取决于审判员和民众如何看待他在母亲葬礼后没有悲伤、葬礼结束后我行我素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趣味的看法。民众的意识形态超越的法律机制、进而影响法律判决的社会肯定是荒诞的。
但是,在现在,这样的人不荒诞么
不会因为亲人的离去感到悲伤;
不会被爱情和友情所牵绊;
不会对周围任何事件和人产生积极的应对;
坚信自己所坚信的,执着于自己做执着的。
在当时,这样的人被这样的社会判处了死刑是荒诞的,但是,在现在,这样的人要在这样的社会继续生存,的确需要改变,不要轻易提倡做人要真实,要对抗荒诞的社会。因为荒诞的社会就是由荒诞的人组成的,默尔索不是不合群,他只是一群人之一。
海滩上目睹命案的围观者、关注热点事件引导媒体报道方向的民众、法庭上和法庭外关注这个夏天两起命案的所有人,他们都是默尔索。
改变荒诞的社会,需要从荒诞的人做出改变开始。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篇5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体与瞬间的双重真相——生命的双重真相。加缪懂得了他散发着生命热度却也必将腐烂的身躯,懂得了每一个一去不返却无比珍贵的转瞬光阴。
拒绝彼岸与来世,坚持立足于此时此刻此生场地。
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死亡、苦难、黑暗与荒诞是一个人在生命中的必须面对的事物,绝非生活最终的目标,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们并非尽头,还需继续深入,真到在荒诞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态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获人之为人的尊严。
孤独感每个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过完这一生,明明很看不惯别人怎样怎样,自己却无动于衷,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陷入虚无主义,丧失了生活的动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种荒诞。
来到这个世界必须要好好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努力过好自己平凡日子,纵使最终的离去没有任何痕迹,但是自己本身真实的感受了世界的种种,有不负时光,好好活过,这种真实很确定很从容。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篇6
读到一本很喜欢的书,会不忍心写下读后感,写读后感像是在这一个阶段和这本书的告别,再次重逢的时候我将用新的面目与它相聚,看似短暂的告别也成了一种永别。
本来想写,我是明白默尔索的,但又觉得这样说未免太自大,想了半天没想出一个合适的形容来。
在这本书第一处做标记的地方是一句_已经大亮的天色照在我脸上,像是一记耳光_。后面默尔索在庭审上说杀人是_因为太阳_,于是_大厅里有人笑了起来,我的律师耸了耸肩_,但我莫名的却好似理解了_因为太阳_。
默尔索对社会,对生活都有一种抽离感,这种抽离会将人凝固在一种停滞感里,会对自我的存在感到一种麻木和空泛,同时也会对社会普遍认同的东西进行否认,因为此时那些看起来都很荒诞,荒诞却无法改变,于是更加旁观。_因为太阳_却不光是_因为太阳_,_因为太阳_只是一种疲于剖析内心的一个拙劣的、仓促的借口,因为知道听众不是理解自己的人,知道自己说出来的要被曲解、不会被认同,也因为很多时候甚至自己都还没明白自己的内心深处在想什么,于是干脆不想去组织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又不想说假话,当下又要给出一个解释,于是就在所有理由里找一个最肤浅却真实的吧,所以_因为太阳_。
这种抽离貌似是一种清醒,但更是一种混沌。是对生活的解构之后却无力将它重组的无力感。生活像是一张别人的皮用劣质胶水黏合在身上,去触摸外界的时候便觉得朦胧模糊没有真实感。在此刻会去探寻所谓_意义_,会觉得没_意义_就_没有存在_。
加缪说《局外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个_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_的故事。
我很能理解默尔索的_无动于衷_,一个人死后无论发生了什么与他有关的事情实质上都与这个死人无关,一个人死后的所有事情都是做给其他活人看的,对这个死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活人才在意这些。_任何事后追悼都已无必要,对她本人亦无意义_。
所以当下才是有意义的,当下所拥有的情绪、生活态度、生活质量才是_真实_的。
我是认为过程大于结果的人,经常说,我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便是快乐的生活,永远能够享受生活。我对成功人生的定义是,当我有一天站在死亡面前,我可以满足的说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我从未停止享受生活。(享受生活并不是说只是_享受_,面对苦痛一样可以_享受_,享受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态度)
所以一个人从我的生活中离去时,我只是接受它。因为我在每一个曾经的_当下_都尽力的付出过,我问心无愧,且相信对方也生活在自己的_当下_里,并以此走完我们人生相交错的路程。
但没有事后的_追悼_并不意味着没有感情、不怀念,就像默尔索毫无疑问的爱自己的母亲,在母亲过世后也想念她。只不过社会更习惯或者说更认同那些浮于表面,被形式所代表的追悼,很讽刺的是,做足全套的人不论心里怎么想的都会被认为有感情,而_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_。
可见有时候真与假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来是真的。社会可以容许假的存在,但不能接受人们游离于社会设定的游戏之外。
_加缪说过:诞生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说过,如果人类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死亡,那我们就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了。正确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阳光的那一条。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绝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有趣的并非这一发现本身,而是我们从中能得出何种结论以及行动的准则。_
_我们踏上征途,便已预先将死亡放置在路的尽头,于是当如愿走完全程,我们所拥抱的,便不再是简单的成败生死,在征途中所散放出的惊人璀璨的生命热力,无法以任何寻常的目光计量。_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篇7
人生在世,永远都不该演戏作假!但有人会限于社会环境而变得有心机,隐藏内心的真实。也许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内心的善良。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
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
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热爱生活。
日子,过起来当然就长,但是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结语——世界是伪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虚伪的追求形而上,你又凭什么如此真实坦诚?但是,因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价值。异己的世界里,你我皆为局外人。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篇8
《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对我们的挑战之书,他的挑战不在于这本书你是否能读懂,而在于你敢不敢认真地读到生命的骨子里去,敢不敢接受这种哲学思辨 ------破灭所有让我们活得舒适、活得虚妄、活得借口的骗局,敢不敢跟他走一趟从虚无的灰烬中脱胎重生的旅程。
根据虚无的概念,虚无,或者说虚无化起源于对被虚无化的对象的“漠不关心”。萨特接受了海德格尔的观点:世界上的对象以工具性的关系暴露在人的面前。于是人被包围在这些对象或者说这些关系中间。“人在‘包围着他’的存在中间”突现而是世界被发现。这个发现过程就是否定过程。“人的实在分泌出一种使自己独立出来的虚无。”萨特说,这种可能性便是笛卡尔、斯多噶学派所谓的自由。
对于自由的问题,萨特在第四卷的第一章开始着重提到。不过到这里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人不是首先存在而后获得自由的,“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这样说也许还不准确,事实上,人存在与“人是自由的”两者没有区别。这如我前面通过否定的概念所理解到的那样:否定的过程亦是自身形成的过程,自由既是一种形成,准确一点说,自由既是存在着。
长话短说。虚无源于一种“漠不关心”,其对立面存在则对应于一种“关心”,换个词,即“采取”。但是存在并不是被莱克的那种“存在即是被采取”且否定其它形式的存在(如自在)。我们可以换个更好的词,即选择。价值、意义诸如此类的观念都是“从其要求中获得其存在的,而不是从其存在中获得其要求的”。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我们所直观认识的东西都是抽象的、有限的。无限的存在是超认识的。真正的具体是存在物连同他的本质。如此,存在就成了最抽象且最贫瘠的。存在是直接的,本质是间接的;存在是抽象地,本质是具体的;存在是有限的,本质是无限的;存在时显现,本质是起源。“存在返回到它的基础,存在超越自身过渡到本质。”于是存在是先于一切规定的无规定,是作为出发点不被规定的东西。于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写道:“这存在是纯粹的抽象,是绝对的否定,直接的说,就是非存在。”这样一来,纯存在与纯虚无便是同一个东西了。事实上,与前面的否定变成纯粹的肯定是一个道理,这里只是一种纯粹的意见。
总的说,黑格尔的本质囊括了存在,并成为了其逻辑上的起点,是“从作为抽象物之基础的具体物出发的抽象物。”存在与虚无的区别在黑格尔那里仅在于意见。
这一点是与萨特根本矛盾的。黑格尔说存在与虚无均为抽象地虚空的。然而他的确忽视了一点:前者是不透明的认识上的不可抵达,而后者则是某种事物的虚空。斯宾诺莎说:“任何规定都是否定的”,在萨特这里,借用一下,即:“任何否定都是规定的”。否定,意见。总之“非存在只存在与存在表面”。
而后,萨特又从现象学角度阐述了虚无。事实上和上述的从辩证法的角度的阐述一样,都是在辨析、强调概念,理论并未向前推进,只是原地巩固。于是这一段不再赘述。而在探讨虚无的起源时,萨特才真正开始触及其理论的要害。事实上,萨特完全可以吧第一卷的前四节归入导言中。把《虚无的起源》作为第一卷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