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散文范文(7篇)

时间:2023-12-08 08:06:47 作者:admin

叙事性散文范文 第1篇

放假期间,倘若有空下的时间,总是要跟着我的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景区的环境自是如瑶池仙境,教人流连忘返,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们那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

我的老师喜欢未被开发而经人工雕琢的环境,他要的是那种自然质朴的景。而在那种地方我们所能居住的农家,都只有老旧破败的门庭,和高低不同的门坎儿。

几年前刚开始出去写生时,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往往是走进一扇门,毫无预警地就栽了一跟头,结结实实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萨嗑了个大头。在吃了不少闷亏后我终于学聪明了,但凡见着高度超过两米,厚度超过十公分的门,就会下意识地做高抬腿动作。

后来我才明白个中玄妙,原来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而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被划上等号的。门坎儿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我当时心里乐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领军人物的家?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七月里的天气,山里虽说暑气不重,却也依旧燥得让人发闷。我们开始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山里不时有人踱过,偶尔回头瞧上两眼,又像是怕惊扰了我们,缩在一旁不敢吱声。有过对话的,只是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抚额失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

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把画取上,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期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都是坦然地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也不嫌弃,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绿叶·情意

叙事性散文范文 第2篇

我们那地方,称稻子为谷子。

搞集体那阵,我们生产队,水田少,产量低,种出的谷子绝大部分都要上交给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分到每家每户的,也就过年节时能吃上三五天。平日里,很少能吃上一顿净米饭。

在同龄的孩子中,幼年时期,我可能是最享福的。父亲中年得我,我又是我那一辈最小的,打小体子特别弱,因此周围的人特别地宠爱我。父母亲对我,用“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冻坏了”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大约有三四年,我几乎每顿都是吃“罐罐饭”。

罐是土陶罐,生产队窑上烧的。抓两把米,丢进罐子,淘尽,倒上适量的清水,放上一坨化猪油和一点盐,在罐口覆盖上一片植物叶子,像南瓜叶芭蕉叶之类,就放在灶洞里慢慢地煨炖,做法和现在砂锅饭差不多,吃起来特别的香,特别的养人。

我们那地方吃米,主要靠用包谷、洋芋之类和坝子里的人调换。那时,坝子里的人家缺粮缺得特别厉害,总是赶不上季。通常是头年坝子里的缺粮的人家,把洋芋、包谷背去过冬,讲好怎样兑换,第二年谷子收获了,整成米,再送到家里。我母亲是一个很要强、很勤劳的人,避着人开了不少的荒地,偷偷地种洋芋、红苕、包谷及其它的一些粮食作物,因此,我们家从来都没缺过粮食。母亲又是一个很大方的人,谁家缺什么,只要我家有,总是尽其所有,从不让人打空手。人心都是肉长的,即使有人发现娘开荒种地,也没有人去告发。

谷子,自然是最好的粮食。即使现在,也是如此。但是,要把谷子变成米,却要经历一个极其艰辛和漫长的过程。

开春后,天气一回暖,就要开始下谷种了。下谷种的田,是头年就平整好了,划成了一畦一畦的,每一畦约一米宽。把农家肥平铺在田畦上,撒上谷种,用一层薄土覆盖。然后,要用一指宽的篾片,弯成弧形,插在田畦两端,再在篾片搭起的棚上覆上一层薄薄的稻草。最后,给稻种田灌上浅浅的一层水。谷种很娇气,需要专人伺候。出太阳了,要把稻草搬开。入夜之前,又要把稻草盖上去。温度、水分,对秧苗的成长,都很重要。

“阿公阿婆,栽秧插禾”,阳雀一开叫,就要立夏了。一立夏,就要插秧了。插秧,要吃汤圆。“立夏吃坨,一年快活”。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不是也是这样,我没考证过。但我们那地方,插秧都选在立夏这一天,队上也总要想方设法让大家吃上一顿汤圆。那时的汤圆,有米面的,有麦面的,还有高粱面的。馅子,有糖的,也有菜的。糖紧张,就把水果糖买来捣碎。一个生产队,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好几百口人,端着碗吃汤圆,那场面,特别的壮观。

这时候,谷种地里的秧苗绿油油的,已经长到了一多高。把秧苗带土拔出来,用稻草扎成把,放在撮箕里,挑到已经耙好灌满水的水田边,扔进田里,就可以开始插秧了。

插秧是个技术活,行和列要对称。摁紧了,生长不好;摁松了,容易漂起来。我就曾经闹过笑话。那是刚读师范时,学校旁还有块水田,轮到我们班插秧。我吹牛说我会插秧。其实,我只是见过插秧,从未试过。班主任信以为真。话说出去了又收不回来,我只好硬着头皮走进水田。结果,累得够呛不说。那秧插的,按班主任的说法,就像我那时写的字,龙飞凤舞。歪歪扭扭不说,大部分过了一个夜就浮在水面上。只好由会插秧的同学再去返工,被同学们好一阵笑话。

秧苗由绿变清了,就要扯稗子。“没有稗子,春天就不完整”,这是一个脑瘫的农妇写的诗句,传得很火。稗子苗和谷秧苗,很难区分。稗子抢掠谷子的营养,掺在谷子里,隔离起来很麻烦。谷子是真,稗子就是假;谷子是善,稗子就是恶;谷子是美,稗子就是丑。二者势不两立。但有谷子,就一定有稗子。有稗子,就一定要拔去,彻底地清除掉。造物主造物,从来都是别有用心的。越是好的东西,越是让人难以轻易得到。越是难以轻易得到的,人就会越珍惜。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越是不容易得到的,越是千方百计想得到。喜剧,悲剧,都与之有关。

拔完稗子,就要给田里撒石灰,防止病虫害。石灰撒进水里,不一会儿,泥鳅,黄鳝,和一些不知名的水里的生物,就窜了出来。泥鳅、黄鳝,晕头晕脑的,一捉一个准。那时的人,不知道泥鳅、黄鳝是美味,很少有人吃,便宜了那些猪啊猫的。

秧苗长到两尺高了,就要往田里泼粪水,称为“浇潭粪”。平时,粪水储在各家各户的茅坑里。挑粪水,有专用的粪桶。一担,约百来斤。

泼了粪水的秧苗,开始疯长,不几天就开出稻花,抽出穗子。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的就是这种景象。这时节,既怕涝,又怕干。一涝,谷子不能很好的授粉,结出的瘪壳就多。一干,谷子就不能很好地灌浆,同样只能长出瘪壳。这时节,通常情况下,干的时候多,就要动用堰塘里的水,进行抗旱。

到了秋天,稻子和稻穗都变成了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像是谦卑地躬着腰。饱满的谷粒,闪着金黄的色泽。稻田里,弥漫着谷粒成熟的甜香。

该收割了,人们扛着板桶,提着镰刀,走进稻田。有的割,有的在板桶上用力地摔打稻穗。稻田里,不时发出沉闷的摔打声。谷粒脱离稻穗,留在板桶里。稻草,剁在稻田边。收割时,如果遇上晴天,老天爷就帮大忙了。否则,谷粒就会从穗子上,自动脱落,掉进田里。

谷子要晒干,还要在风车上去掉秕壳,这之后就可以入库了。交完公粮,剩下的就可以分到各家各户。

有了谷子,要吃上米饭,还有很多的事要做。打米机没有问世的时候,通常是用一种叫碓的东西去谷壳,用一种叫簸箕的东西隔离谷子和米,很麻烦。为了能吃到一口香甜的米饭,人们真是要付出太多的艰辛。但是,我从来没见过有人去抱怨从谷子变成米饭这一过程的艰辛和漫长。在种田的人看来,事情本当如此。但反过来说,不这样,又能怎样?

这些年来,我常常想起在老家生活的那些岁月,想起我的那些父老乡亲,特别是在我觉得不如意的时候。与他们相比,我的投入与付出,远没有他们那时那样大,收获超出他们很多,但对于生活的态度,却远没有他们那样淡定、快乐、从容。他们是知足而乐,我是不知足而愁。每每想到这些,我就心平气和了。

是啊,我顿顿都可以吃净米饭了,连吃外国的米都是家常便饭,还要怎样?我们该惜福啊!

叙事性散文范文 第3篇

我们乡下有句俗语“立了夏,板凳桌子往外拉;立了秋,板凳桌子往家收”。那时,农村里大都住的是泥土墙搭建起来的茅草房,又低矮又潮湿,炎炎夏日里,天气闷热,家里没电也没电器,在吃饭时自然要把桌子搬出来,以享受大自然的凉爽。不过,立了夏正常还没有怎么炎热,所以我想,这里的“立了夏”应该是指过了夏至吧。

那时,家家都没有关院墙,门前或多或少都长着几棵大树,树荫下自然就成了摆放桌子的好去处。中午,等大人从田间劳作回来,家家便抬起桌子在门前找个荫凉处放好,盛好饭,端上烧好的自家种的扁豆或茄子或豇豆,抑或是用一、两只鸡蛋换来的韭菜。虽然三月不知肉味,不过一边吃饭,一边听着大人和邻居拉拉家长倒也其乐融融。

当然夏天我们小孩最高兴的莫过是下河洗澡了。我们村子被弯弯曲曲的河流分隔成东一块西一块南一块北一块,可以说全村约有一半的面积是水面。那时的河水犹如一个单纯美丽的少女,是那么的清澈、恬静、温柔、迷人。生在水乡的我们好像有游泳的天赋,大部分七、八岁的小孩随便找个木桶、空塑料壶子或泡沫等能飘浮在水面上的东西,在家门口的码头边两手抓着游上几个来回,就可以推开那些东西而放手畅游了。炎炎盛夏正是我们这些刚上小学的学生放暑假之时,吃了午饭后我们常常就不见踪影泡在河里了,一边享受大自然的凉爽,一边摸着河蚌、螺丝,一边掏着青虾逮着小鱼,渴了就随时喝上几口天然“饮料”,真是惬意之极。不过常因泡在河里时间太长,大人因找不到而担心着急,免不了挨上一顿打。

粘假牛(知了、蝉)也是我们炎暑盛夏的乐趣之一。抓上一小把小麦,用河水洗干净,放到嘴里嚼成面糊时,拿出来在水里漂洗去麦皮,再放到手里揉捏会儿就行了,有时为增加粘性,还会放到腋窝下焐会儿。到河边砍根长的芦苇竹,将粘稠的面糊粘在竹尖上,顺着假牛的鸣叫声悄悄地将竹杆伸过去,就能粘上一只边挣扎边嘶叫着的假牛了。

那时,晚上到桥上乘凉是我们避暑的最好方法。由于人多桥少,加之桥短而窄,因此早上就有人用破席子或坏板凳占住桥的中心位置,然后等到晚上洗过澡后,再换垫上干净席子在占的位置上就可以美美地享受夏日的凉风了。那时,占位置的事情都是我们小孩子的事,有时我们还要经常去巡查,还会趁人不注意,将自家占位置的东西往中间挪挪,以达到乘凉的最佳效果。不过,有时被发现了就免不了发生争吵,当然这毕竟是很少发生的事。更多时候是,我们早早洗了澡,吃了晚饭,便来到桥上,享受那风儿带来的凉爽和惬意。此时,落日的余晖将西天的云彩映衬得五彩斑澜,煞是好看。我们趴在桥上,观赏着那变幻莫测的云彩,“瞧,那是两条龙在争斗”,“看啊,那像不像孙悟空?”“那是老虎”“不,那是豹子”,大家欢呼着,发挥想象地猜测着,仿佛自己已置身于那天空,和那云彩飘荡在一起,全然忘却那夏日的炎热。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早已“修到了城脚根”,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然而,每到夏日,那一幕幕儿时的情景,每每记起,常常挥之不去。那遮阳的树荫、那清澈可人的河水、那嘶哑的蝉鸣、那避暑的桥、那变幻的云、那融洽的邻里关系,如今只能成为我记忆里的一个永恒的梦!

叙事性散文范文 第4篇

她背着书包沿河道走过时,看见那几个染了发的少年“嗷嗷”叫着往水里扔石子,沾了泥土的石子在空中划过一条平滑的曲线,溅起一阵水花,少年相互开着玩笑,将夹在耳边的烟取下点上。

她凝视着缓缓弥漫开来的烟雾,就在台阶上坐了下来。

他们扬起的手臂很瘦,指甲也留了一定长度,像她大爷爷讲过的猿猴,她这样想着,继续听他们肆无忌惮的笑声。那群男生抽完烟准备走,转身便看见了拥着粉色书包的她,玩味地彼此看了看,她有些紧张地移开视线,他们没再注意她,勾肩搭背摇晃着离去。

现在是下午四点,她掏出一块生锈的怀表,怀表表盘里只剩下时针和秒针,不能知道具体的时间,不过她很满足,至少还没到五点,她还可以在外面待一会儿。

周围很安静,有风吹来,偶尔携带了造纸厂的臭味过来,即刻又消散了。白色的塑料袋在河面轻盈舞动,她也向外吹了口气,发出“呼呼”的声音。

她抬头看天,暗暗的,应该快要下雨了,昨天看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阵雨,她起身加快脚步往家走。

巷子两旁照常被箱子占据了,她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些箱子,远远看见自己家门口停着大爷爷的自行车,她一阵欣喜,大爷爷来看她了。

越加着急地走到大门前,她听见大爷爷说了一句“那是你哥”,显得很愤怒,她推开里屋的门,大爷爷坐在靠窗的太师椅上,而二叔则铁青着一张脸吸烟,见她回来了,冷哼一声就走出了房间。她当做没看到,叫了声“大爷爷”。

“丫头,过来,大爷爷今天给你带了好吃的。”老人解开随身带的包裹,里头是几包枣糕,那是她最爱吃的零嘴。

“善善呢?”见她吃得满足,老人开口问。

“她跟男朋友约会去了。”她前几天放学回家,就瞧见曲善和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在喝奶茶,男生紧握住她的手,很亲密的样子。曲善笑得很开心。

“你跟二叔又吵架了?”她抬头问。

“那混账东西整天吵着分家,你爷爷怎么生出这样个……”她大爷爷摇头叹息。

她闷着头咬着手里的枣糕,没打算发表任何言论,早就习惯了的东西,她再也不会刻意去关注。

“哐当”厨房的锅似乎被打翻了,她知道一定又是她奶奶闯的祸,匆匆跑到厨房,神情呆滞的老妇果然局促不安地站在炉灶前,她走到她奶奶跟前,尽量温和地说:“奶奶,你去歇着,不要到处乱走。”

老妇皱着眉头,像是在想什么,突然间压抑着声音哭了起来:“阿志,我的儿啊,我的儿啊。”她蹲下双手捂面,声音嘶哑。

很小的时候她妈妈告诉她,奶奶这是得了老年痴呆症,时好时坏,她后来上了学,书上说这病的洋名叫阿尔兹海默症,那时她奶奶犯病的次数还少,能记住她,有时还会买糖给她吃。她学会读“阿尔兹海默”这几个字后一个月,那个健壮的顶梁柱变成了白布下的一堆失去活力的东西。出殡那天,她奶奶扒着那副劣质棺木哭死过去,她姑姑和妈妈赶忙掐她人中,她奶奶虽缓过气来,但不停地捶胸痛哭。

她记得她没哭,但是一连一个星期都不出声,傻傻地望着天,她觉得难过又恐怖。她二叔过了几天就开始在家里闹着要分财产,她妈妈被气哭了,也骂他:“欺负我们孤儿寡母。”

二叔游手好闲,只顾着去街头王家赌两把,脾气也臭。她站在那里怒视她二叔狰狞的面孔,心里萌生了深深的恨意,她当时年幼,冲过去就咬了他一口,冲他喊“坏蛋,我恨你”,她二叔反手就扇回了一巴掌。

她懵了,妈妈问她疼不疼,她竟答不上来,她扫视在场的人,姑姑转过身去叹气,奶奶躺在床上睡着,她幺叔也只是劝解了二哥几句。

她听见她妈说:“姓曲的一家人果然日子都不好过。”

唯一有发言权的是她大爷爷,她没见过她亲生爷爷,便跟大爷爷最亲。她二叔有些忌惮大爷爷,她见到二叔被呛到无话可说时便觉得特别高兴。

“大雨快下了。”窗外隆隆雷声响起,大爷爷说,“丫头,大爷爷先回去了,明天再来。”

她点点头,大爷爷在家里停留的时间永远有限,_奶不大乐意他来这里。

大爷爷走后,她端了板凳坐到门口去,房间里很闷人。瘸腿的大黄也沿着墙线向她走来。大黄是她捡的一条土黄狗,估摸着跟她一样大,只不过狗到了这个年龄也是条老狗了,它明显不如从前精神了,头顶掉了几簇毛,连看人的眼睛都像极了她奶奶那双有些白内障的混浊眼。

天已经越来越黑了,下雨前的风吹过来,很舒服,她闭上眼,听见高速公路上一驶而过的汽车的鸣笛声,尖利得令人有种奇异的眩晕感。

雷响得毫无规律可言,她盼着天倒下来,不过十几分钟,这雨真就哗啦啦下起来了,她将凳子挪后了些,碰到了_腿。她仰头看她奶奶,老妇重复着一句话:“落雨了,落雨了。”

她应着奶奶的话:“落雨了。”

雨滴打在撒了谷子的地上,将黄褐色的谷壳同泥土混在一起,生成了一个个水泡泡。

“吃饭。”妈妈喊她。

她懒懒地嗯了声,折身去拿碗。

吃饭的房间窄小,她二叔占着最舒服的地儿,以便看电视。她闷不做声地扒哒完一碗饭,离开了饭桌。

夜里雨停了,她躺在床上,做了一个很长的梦。

她梦见她爹她娘,还有她大爷爷和奶奶,几个人就这样坐在稻田边的树下。

她从未这么平静过,平静的同时是虚假的不孤寂,她抱紧了枕头,换了个姿势睡。

这天很寂静,她没被吵醒。

叙事性散文范文 第5篇

乡间的夏夜妙趣横生。皓月高悬,蝉鸣于枝,萤火虫翩跹在草丛之中,三五成群的乡民赤膊席地而坐,手中蒲扇轻摇,口中香烟缭绕,或聆听广播里的梨园风韵,或畅谈本年度的气候农事。农人一天的辛劳与疲惫,皆在这夏夜里慢慢消失殆尽。

无忧无虑的孩童,则在皎洁的月光下追逐嬉戏,捉迷藏,唱童谣,数星星,听妈妈讲月宫嫦娥的勤勉与孤寂。我们就在这样安然的乡间夏夜里,伴着素朴的游戏和父母的吆喝声,度过了妙趣横生的童年。

乡间的夏夜馨香馥郁。城市的夏夜灯火璀璨,喧嚣不息,却远不及乡村的生态自然,乡间的夏夜有种天然的素雅。微风从远处吹来,树叶沙沙作响,像闺中少女一般娇羞,风速轻柔缓适,还夹带着田间野花的清香和庄稼的清甜。身处乡间,早已闻惯了这种大自然散发出的诱人体香,城市居民却与这种原汁原味的嗅觉享受渐行渐远。微风萦绕着袅袅炊烟,花香丰盈着无边的乡野,夜幕之上,那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犹如镶嵌在戏服上的璀璨珍珠,又恰似亲朋故友的善睐明眸,给乡间夜行之人,排遣孤独恐惧、照亮远方路程。

乡间的夏夜充满回忆。长大成人之后回味过往岁月,不知道有多少童话故事,是在门前那棵梧桐树下的小床上,伴着满天星光听妈妈一则一则讲述的;有多少充满乡间谚俗的儿歌,是从奶奶那牙齿日渐稀少的口中传授的;又有多少关乎种地的农谚俗语和农节时令,是从爷爷的言传身教中慢慢领会的。这些渗透着满腔亲情和浓郁烟火气息的童年记忆,是我一生挥之不去的宝贵财富,它深深地刺破肌肤,渗入血液,融进骨髓,不管未来的生活是孤单落寞,还是一路欢歌,因了这些乡间夏夜的童年记忆,我都不会悲伤失落。

年岁日渐增长,童年愈行愈远,夏夜越来越躁,生活越来越忙,朋友越来越少。虽然消遣的方式层出不穷,但内心深处,总是少了昔日的乡村夏夜里,那份单纯的洁净和质朴的安然。

庆幸的是,人生路上,我曾经历过那段甜蜜的夏夜旅程。

叙事性散文范文 第6篇

乡村追着季节的脚步,投入秋的怀抱。

绿的发亮的梧桐叶悄然失色,夏的炎炎烈日都没有让它屈服,难道它也害怕秋风的无情吗?可能是夏的不告而别让梧桐叶相思成疾,黯然神伤。

柳树沐浴着妩媚的秋阳,却垂头丧气,神情沮丧。原来,好朋友蝉不知为何突然离去,热情奔放的歌声好像还在耳边环绕,而朋友却不知哪里去了。如果知道蝉儿是追赶着心怡的爱情走的,柳树会不会责怪蝉重色轻友?

衣着整洁、黑礼服不离身的燕子拖家带口,不辞辛劳南迁了。电线上少了燕子的芳踪,听不到了燕子的细语呢喃,多了一份孤独、寂寞。多嘴的麻雀站在燕子厚重、温暖的空泥巢上,自言自语:“人们常夸你勤劳、不怕苦,为何偏偏要在丰收来临之际举家南迁?哦,我知道了,其实你们从千里之外来这儿,只是为了给儿女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真不愧是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父母!”

墨绿的花生叶经受了整个夏天炽热太阳的烘烤,阳光越强,越发青翠欲滴,容光焕发。一阵秋风袭来,水灵灵的脸上立刻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秋雨怎么也冲不掉恼人的雀斑。逝去的青春蕴育新的生命,这生命没有吸引人眼球的光鲜外表,却红衣嫩肉,饱满充实,惹人喜爱。

稻田里,晚稻长势喜人,绿油油的、挨挨挤挤、和睦为邻。秋雨阵阵,禾苗吮吸着秋的乳汁,亭亭玉立,犹如含羞的少女;秋风习习,禾苗随风而动,好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年。虽然青蛙不再为禾苗的成长呐喊助威,但它毫不介意,在农民细心呵护下,依然鼓足了劲,日生夜长。站在绿意盎然的稻田边,望着绿的流油的禾苗丝丝地拔节,农民心中丰收的梦想也在逐渐成长。

日落月升,轻柔的月光洒在错落有致的房屋上,乡村显得那么平和、安祥。房前屋后,草丛石隙,默默无闻、不愿显山露水的小歌唱家们尽情放喉,在银色月亮的指挥下,同心协力演奏着悦耳动听的催眠曲,乡村就这样枕着秋的肩膀安然入睡。

叙事性散文范文 第7篇

从城市出发,随便选择一个方向走,逆着水流,跟着草走,一定能够走到乡村。也许你会说:水的源头是山,草最茂盛的地方是山野,这么说乡村都在僻壤处。我和乡村一样,仿佛丢失了话语权,我只能陪你看乡村,不能告诉你乡村的地位。乡村要争的是生存,要争的是灶头有炊烟,要呵护的是根脉在延伸,至于中心还是僻壤,乡村有着农家人一样的情怀,一株庄稼,一棵树,或许一条藤萝都能占据他一时一刻的全身心,中心在哪?就在他弯腰注目的当下处。

农家人抬起头对你咧着嘴笑,指着田边地头的庄稼看看你,看看太阳,把要说的话寄托给这田边地头的庄稼和阳光。这没有话语权的乡村境界,比城里人更智慧,足以让你满头雾露,在不知不觉中,把城里人馈赠给乡村人的雾露尿喝多了吧!(意为:山野人整天浸泡在雾露中没见识。)这句话转送给你!当然,你若收敛那种城市中心的优越感,你若能回到自然生存规则里,就能会心地笑得与农家人一样,甚至还能道出农家人想表达而说不出的自然大道:活得好,活得自在,活得自我,就要靠在田边地头。田边地头特别茁壮的几株就是留种的那几株。物性有类似,道理有相通,若说人的中心是大脑,是心脏,但供养躯体的五体六根都在身体的各个角落,传宗接代的重要法器也不在中心。

陪你看乡村,我不能像对待很多常客一样,带你看那些乡村的符号:宗祠、水井、村弄、风水树、水尾桥、神明殿等。这些东西你早就在我的文章中读过,也就因为这些,时不时被你调侃,你以为你是谁,不就是能屙出几句有点味的话:什么种树为丁、掘井为卯,把乡村固定在山腰,宗祠如穴,村弄如藤,把一家一户连在一起,村尾一桥横亘,如村门之槛,外挡邪气入侵,内阻祥瑞外泄,有人就有鬼,有鬼就有神,乡村吧!神、鬼、人同居一堂。于是再让你阅读这些,有着冷饭馊菜之嫌,我要让你看看乡村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