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专业毕业论文xxx 第1篇
结构的构思是舞蹈作品创作思维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决定作品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能够充分体现出编导的结构思维。舞蹈作品结构构思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舞蹈作品的谋篇布局,包括安排表演时间、确定作品风格、选择背景音乐、设定人物形象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合理安排完成舞蹈作品的建构,从而保证作品质量、丰富作品内涵。例如,在中国风古典舞《玉魂》中,编导运用悲伤的旋律营造出黛玉将死的情境,利用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表达人物内心的痛苦。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xxx 第2篇
在艺术的范畴内,文学、舞蹈、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均是互通的。在艺术领域,舞蹈和音乐是最重要的两门艺术形式,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舞蹈创作与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必然的。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可以直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对人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能够让听众跟随音乐的旋律变化而做出情绪反应。相比于舞蹈表演,音乐更容易抒发演唱者强烈而复杂的内心情感。然而,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音乐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抽象性,它所传递出的情感通常很难被听众完全理解与接受。舞蹈表演却有着自己的外部形态,舞者通过身体动作的变化更加直观、形象地传递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这正是音乐所或缺的,所以舞蹈与音乐各有优点与缺点。
通过上述可知,将舞蹈与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地减少音乐的模糊性与抽象性,把音乐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转变为肢体表现,从而让音乐的情感内容表现得更加具体、充满感染力,引起观众最为直接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舞蹈与音乐的内涵。此外,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既能充分展现各自的艺术魅力,还能很好地展现出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形成的综合艺术魅力。立足于舞蹈表演的角度,可以说音乐是舞蹈表演的辅助和补充。若将二者同步展现,音乐则能对舞者起到帮助和启发的作用,极大地提升舞蹈表演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若二者不同步时,音乐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只是停留于“想象”层面,而舞蹈表演就能够将“想象”变成“现实”,给观众听觉和视觉上充分的情感体验,使观众通过视觉感知对情感进行区分、认识与强调。
站在舞蹈创作的视角来分析,舞蹈自身就具备很强的旋律性和节奏感。在编排舞蹈时,舞蹈表演者能够根据节奏的编排协调进一步规范自身的肢体动作。完美的舞蹈表演一方面要求舞者的舞蹈动作协调,另一方面要求舞者的内心节奏协调,即使是独舞表演者也需要做到心理节奏和动作节奏的协调统一。运用合适的音乐作品,能有利于舞蹈节奏的编排。伴随着灵活多变的音律,能够更深入、更细腻地展现出舞蹈表演者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变化。同时,音乐还有利于烘托舞蹈的艺术氛围,让舞蹈表演声情并茂。显而易见,舞蹈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二者的相互交融将会达到非常强烈的舞台效果,散发出浓浓的艺术气息,给观众无尽的享受。所以,舞蹈作品创作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必然,必须做好舞蹈与音乐的相互交融与拓展延伸。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xxx 第3篇
一、心理暗示的概念
心理暗示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它是指个体受外界影响或者受别人的行动、态度、情绪等影响的一种心理活动。著名心理学家xxx夫指出,暗示作为一种条件反射,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从心理机制来看,暗示是一种个体主观已经承认其存在,并且在内心中已经趋向于这个方向,但是仍然作为一种假设而存在,而这种假设的依据存在与否是不确定的。心理暗示的应用得当,会为个体带来积极、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的作用
1.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对什么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所学内容具备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对舞蹈的美的向往,认识到对舞蹈的学习不只是一种枯燥的模仿,舞者可以为他人更为自己带来的美的欣赏。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学生可以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舞蹈中的个体意识的自由性
即通过在舞蹈教学中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如果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只是一味的模仿,不注重创新,那么这种舞蹈就称不上是艺术。2学生都处于知识的学习阶段,在舞蹈教学中把创新意识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更美的艺术。
3.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以教学大纲为中心,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思路,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舞蹈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并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学习,这些都与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4.协调师生关系,树立教师威信
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有效帮助调节师生关系。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缺点要找准时机,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指出,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教师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甚至生活中困难,积极运用心理暗示,同时,教师的威信也得到了提升。
三、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对教师的要求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提高。舞蹈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只有对工作充满激情,喜欢学生,以自身行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才能够以自身品质对学生形成积极有利的影响。
2.意志坚强,善于支配感情
这点是教师在舞蹈专业教学中练就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长期的过程,教师只有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毅力、耐心、决心,合理支配情感,才能给学生以正面影响。
3.思维灵活,善于表达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合理的语言表达,对学生传递出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灵活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与学生增强沟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并且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4.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只有对学生全面了解,才有可能在舞蹈教学中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
四、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对学生的要求
1.消除负能量
学习的过程与其说是一个脑力活动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情绪过程。在学习中,积极向上的情绪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消极低下的情绪则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见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性。在舞蹈教学中,同一堂课上,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接受能力强弱等特点,总会有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一旦积累,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学生此时可以转移注意力,多多发现自身优点,保持乐观的心态,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2.自我想象暗示
自我想象暗示即通过暗示的指导,学习者脑海中反复重复某一动作或者步骤,从而控制情绪,以加强对此动作的学习。通过学习者自我想象暗示,学生可以对自身的信心加强,对所学舞蹈的熟练程度加深,促使学生达到最佳表演状态。
3.分阶段任务
对于舞蹈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长期的过程,如果没有合理的目标与计划,学习者将会对舞蹈的学习产生恐惧甚至是厌恶的情绪,更有甚者会中断对舞蹈的学习。所以,学习者要把对舞蹈的学习分阶段来进行,每个阶段制定合适的计划,围绕这一计划而努力,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
4.自我心灵沟通
也就是个体自身心灵深处的对话,对话内容可以是积极向上的、也可以是消极落后的。在自我心灵沟通的同时,舞蹈学习者要取出积极的成分,增强自身正能量。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表演之前,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
5.自我松弛在我们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紧张情绪。当情绪过于紧张时,人体全身细胞都会绷紧,身体发寒,导致本来记忆很熟悉的内容完全忘掉,而当放松时,不需要提
醒,忘掉的内容又会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地印象。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放松的状态。放松训练就是运用心理暗示的作用,通过告诉自己“我可以的!”来使身体每一个细胞处于放松状态。在舞蹈课的讲授之前,或者课间休息的时间,学习者要充分利用起来,积极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充分放松,以保证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放松的心情,提高学习效率。
6.提高注意力舞蹈的学习是一个枯燥漫长的过程,多数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分心的情况。这时,学生除了具备坚强的意志,还要提升自身的注意力。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切不可盲目模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综上所述,舞蹈的教学过程繁琐而漫长,教师和学生只有通过加强自身修养,采取合适的方法,把心理暗示的作用发挥出来,提升学生对于舞蹈的兴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身对于舞蹈的学习。